-
1 # 小雨點論
-
2 # 讀書破萬卷下筆才有神
合併都得死!民營企業是玩不贏國企的!!!他倆不可能結合!!!也沒有必要,老王何必給自己找麻煩!可以說對老王一點好處都沒有……
-
3 # 翼龍科技匯
不太看好二者合作,是乎有點不倫不類,或有一種一山不容二虎之勢;或是怕BYD在國際國內的風頭正勁優勢,被化於清風細雨之中(如一汽夏利合作,現在局面世人如何平說?),或有人說把二者商標合二為一是一個不錯的構思,可能會產生一個國際大品牌,對了!這就是一種強強合作?或者有人說:二者皆有窺探、覬覦他人隱私之隱思,當然這完全是局外人的猜想?由於不是專業人士,且完全不清楚二者生產的各種車型在市場上的佔有率,不能貿然評論二者在市場上的口碑,而只是純粹佔在一個老百姓的角度看待一些問題。如何看待二者合作問題,讓我們無意間想起了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如我們人類的發展進化歷史,不管是宇宙大爆炸、還是猴變猿、猿變人的人類進化史,說白了,是一個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歷史;而任何企業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不進則退的歷史,是一個強者更強的歷史,如果不這樣,時代如何進步,歷史的車輪如何向前發展。好像這麼多年來老百姓對一些事情已見怪不怪了,也順其自然了,也都心平氣和了,感覺商家之爭,企業之爭,他們不就是:哦!他們就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般,今天打的你不亦樂乎、面紅耳赤,明天又是一團和氣,天造地方一對,不去理會他們了,讓他們各個粉墨登場、盡情演繹吧!君不見城牆上的大王旗要倒?君不見有人要另立山頭?君不見城牆上又豎起大王旗?君不見國內市場不行國外走?這幾年老百姓們都長見識了,他們也不太小氣了。想是隻要:不管你是什麼企業只要為國為民,為中華民族復興,出力、出錢!老百姓就會舉雙手、雙腳擁護。請企業管理者們,請繼續進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活動。繼續努力,該兼併的兼併;該重組的重組;該破產的破產…
回覆列表
先看看華晨中華的銷量情況:
以2017年10月中華汽車銷量為例,雖然有9款車型,但是銷量卻集體慘淡,銷量最高的是中華H330,10月份賣了2112輛,駿捷FRV在10月勉強過2000輛。
自從11年前華晨駿捷上市一個月訂單超過萬輛之後,華晨汽車在中國汽車市場上再未有一款新車掀起過波瀾。多年產品更新迭代過慢,營銷不給力,造成銷量也是逐年萎縮,集體銷量慘淡。
華晨中華背靠華晨寶馬這棵大樹,跟著寶馬也學到了一些技術,好好的一副牌,最終卻被打爛了,實在讓人可惜。
再看看比亞迪的銷量情況:
在剛過去的12月,比亞迪新能源車與燃油車銷量喜獲雙豐收。資料顯示,比亞迪新能源車1-11月累計銷售96617輛。12月,宋DM、秦、唐等新能源車的交付量就超過20000輛。
新能源給力,燃油車也穩步提升,大美7座車宋MAX上市以來人氣持續高漲,12月訂單突破25000輛,幷包攬了"最美自主MPV"、"年度最受歡迎MPV"等20項大獎;由宋、元、S7等暢銷燃油車組成的比亞迪五星SUV家族,12月環比增長超15%;國民家轎F3月銷持續破10000輛。至今,比亞迪已圓了450萬家庭的汽車夢。
在定位上,比亞迪不再是一家電池公司,也不僅僅是一家車企,而是“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開創者”。目前,比亞迪的事業群已經涵蓋雲軌、乘用車、商用車、電子、電池,此次架構重組,旨在新能源全產業鏈深度佈局。
綜上所述,比亞迪和中華品牌合併,對中華品牌影響大點,可以獲得比亞迪技術支援;對比亞迪來說,或許有可能和寶馬的合作開發新能源汽車。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華晨中華屬於國企,而且寶馬每年給華晨帶來了很大的利潤,所以中華品牌和比亞迪合併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