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凌煙閣唐儉
-
2 # 至樂無如讀書
最根本的是晉室開歷史的倒車,結果自然被碾的粉碎!分封制創制於西周時代,西周時代鴻蒙初開,是文明大發展時代,文化大暴發時代,各項社會制度初創,但社會生產力低下,西周王朝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採取了分封制,使社會得到了很大發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東周時代井田制制約生產力發展,產生了新的生產關係,出現了私有化趨勢,分封制已經落後。戰國時代出現了郡縣制,分封制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秦滅六國完全實行郡縣制(秦過渡太快也是覆滅原因之一)。西漢初年實行分封與郡縣相結合的制度,經過文景兩代“無為而治”,社會得到恢復發展,但分封制附帶的分裂趨勢日益嚴重,終於暴發了七國之亂。好在西漢中央機器足夠強大,很快平息了暴亂。但分封制對朝廷的威脅依然存在。到武帝時代採取主父偃削藩政策,分封制才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晉帝司馬炎生於襁褓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政治素質不高,實非雄才大略之主,選“白痴”惠帝已鑄大錯,再施政分封制,本意用血緣關係保衛中央,但分封早已不適應發展了的社會,反而導致了八王之亂!分封制是導致八王之亂的根本原因!
-
3 # 月望與東山
如果認真分析,就會發現,事實上西晉這場著名的八王皇室之亂的禍根就在晉武帝司馬炎身上。
有人可能會問,司馬炎一代英豪 ,創立了西晉大好江山,再且在他有生之年就創造出了難得的“太康之治”。而且這個太康之治持續十年之久, 這樣厲害的角色怎麼可能給八王之亂留給禍患呢?
但是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八王之亂”的確是司馬炎種下的禍種。
第一顆禍種,司馬炎扶持了一個強勢的外戚楊駿。
東漢末年,洛陽有幾大著名家族,而以楊震為代表的楊氏就是其中之一。楊駿身為名門楊震之後,且女兒又是晉武帝皇后,極受晉武帝寵幸,於是一時之間,楊駿與其弟等三人權傾天下,時稱三楊。司馬炎病重的時候,感覺他死後楊駿這個外戚可能會對司馬氏政權構成威脅,於是便將楊駿軟禁於宮裡。儘管如此,司馬炎還是下詔讓楊駿與汝南王司馬亮共同輔政白痴皇帝司馬衷。
表面上看起來,司馬炎將外戚及皇族的權力分配到位,且互相牽制,應該沒問題。但是東漢歷史已充分證明,外戚跟皇族是不可能和平地坐同一條船的,兩者之間必須有一方勝出,另一方以受制才可休止。果然不出所料, 司馬炎死後,楊駿因為忌憚司馬亮,聯合武皇后改了詔書,將司馬亮趕出洛陽城,獨佔大權,這件事就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爆炸的引子。
第二顆禍種,司馬炎大力扶持皇族,統攝一方。
司馬炎上臺以後,深感司馬氏政權根基薄弱,於是便大力扶持皇族,將許多同姓諸侯王封到各地,並且讓這些諸侯王享有很大權力,統治一方,手裡還擁有軍政大權。表面上看,這些諸侯力量雄厚,一旦西晉中央有難,必須發兵救之,這應該是個良策。然而司馬炎只考慮到好處,卻沒考慮到壞處,想當年,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是怎麼造成的?就是因為地方諸侯力量強大,跟西漢中央發生矛盾,雙方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如果西晉諸侯不滿西晉中央,有一天也要發兵搗蛋,那會怎麼辦?所以說,司馬炎只知大力扶持同姓諸侯王,卻沒想出一套解決這些尾大不掉的諸侯王的方案,為後來的“八王之亂”亦埋下爆炸的引子。
第三顆禍種,司馬炎封了一個白痴兒子司馬衷為皇帝。
這是司馬炎有生之年下的最臭的一顆棋。司馬英明雄武,卻生出個白痴兒子的確讓人唏噓。這個白痴兒子白痴到什麼程度呢?竟然都不知道外面的人是怎麼餓死的, 蛤蟆是為什麼而叫的。司馬衷當太子時,司馬炎也想過廢掉這個白痴,可是一轉念想司馬衷生的兒子司馬遹是個天資聰明的種,又想將皇位傳給這位孫子,於是就放棄了廢棄司馬衷的想法。不料,司馬衷上位以後,的確沒什麼能力,從外戚楊駿到皇后賈南風,到各地同姓諸侯王,沒有一個人把他放在眼裡,都視之為無物,個個都想將他手裡的權力搶到自己手裡。
由此看,司馬炎封白痴兒子司馬衷為皇帝,是導致“八王之亂”的最具爆炸性的引子。
總之,三顆易燃禍種集在一塊,無論是哪一方,只有有人引燃其中一個,整個天下自然就集體爆了。
-
4 # 歷史不冷門
血緣親情敵不過權力的誘惑!
首先,應該瞭解一下分封的原因是什麼。
“自古帝王之臨天下也,皆欲廣樹藩屏,崇固維城。”自古以來,君王都很關心一件事,如何保證王朝的長盛不衰?如何避免有人顛覆自家政權?最好的方法就是實行分封制,分封哪些人呢?功臣、自己信任的大臣都可以分,當然最可靠的還是分封哪些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了!西漢如此,西晉如此,明亦如此!但結果如何呢?正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西漢有七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明有靖難之役!正所謂“難起蕭牆,骨肉相殘”啊!
其次,史書中是如何總結八王之亂原因的呢?
《晉書》中寫到:“付託失所,授任乖方,政令不恆,賞罰斯濫。或有才而不任,或無罪而見誅,朝為伊(尹)周(公),夕為(王)莽(董)卓。機權失於上,禍亂作於下。”總之,所託非人,君主無能,這是導致八王之亂的原因!但事實果真如此麼?縱使晉惠帝無能,但漢景帝、建文帝卻非昏君,為何也會有親族叛亂呢?
漢景帝
最後,八王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李世民
君不見,李世民為奪帝位,殺兄逼父!
君不見,趙匡義為奪帝位,燭光斧影!
君不見,海陵王為奪帝位,殘殺宗族!
......
把軍權賦予各王,無疑埋下一顆定時炸彈!爆發是必然的!
只是可憐了那無數的老百姓!當東海王司馬越的部下敗於石勒時,數十萬民眾被射殺,無一生還!西晉的內耗,開啟了五胡十六國的黑暗!
-
5 # 心向青山
漢之亡,源自州牧割據自重,如何改變這一局面,晉朝實行了兩項措施。
1、罷州郡兵
公元280年,司馬炎滅東吳,一統天下。
滅東吳之後,司馬炎以天下已經統一,諸州無事為由,罷州郡兵,以此表示天下大安。
“昔自漢末,四海分崩,刺史內親民事,外領兵馬。今天下為一,當韜戢干戈,刺史分職,皆如漢氏故事;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以上出自《資治通鑑·晉紀》,可見司馬炎在天下統一之後將免去了州郡原有的軍隊。
2、分封諸王
司馬炎罷州郡兵的同時,是分封宗室子弟,與漢初相似,封王均為同姓王,異姓只能封郡公、郡侯。
州郡的兵是沒有了,但封國的軍隊是不再罷黜之列的。
可是,州郡由皇帝控制,封國則屬於諸王,八王之亂之所以會發生並戰亂不斷,就是因為皇帝控制的州郡沒兵,而諸王的封國有軍隊。
八王亂起,皇帝平定叛亂只能依靠諸王,而諸王平定叛亂後又變成叛臣,各個州郡卻只能觀望而無可奈何。
3、司馬炎選擇晉惠帝司馬衷則是八王之亂的直接原因。
假如司馬炎的繼任者是一個強勢的皇帝,那麼分封諸王也不會有反叛之念,但司馬衷的痴呆直接給了諸侯王造反稱帝的慾望。
回覆列表
“八王之亂”是指西晉惠帝時發生的一場皇室禍亂。先後主要有八個諸侯王為爭權而互相殘殺,分別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
太熙元年,晉武帝因荒淫過度病死,年五十五歲。司馬衷登基,即晉惠帝,他自然無法掌管朝政,而由楊駿輔政。這就使賈后十分惱怒。元康元年,賈后與司馬瑋合謀發動政變。在一天夜裡,突然包圍楊駿的相府,藉口楊駿謀反,把他抓起來殺了,並滅了三族,楊氏親屬徒黨死者幾千人。隨後,賈后又使惠帝下詔,讓司馬瑋殺掉掌權的司馬亮,衛瓘,事後又以“矯詔”之罪,處死司馬瑋,由此,大權落入了賈后之手。元康九年,賈后廢掉太子司馬遹,次年殺之。司馬倫,司馬冏遂以此為由,合謀殺賈后。
永寧元年,趙王司馬倫廢掉惠帝,自立為帝。為了拉攏文武百官,趙王封了幾千個侯爵。由於封官太多,官帽上做尾巴的貂尾不夠用,就用狗尾巴湊數。民間有人諷刺說:“貂不足,狗尾續。”
各地諸侯王聽說趙王稱帝,很不服氣。被趙王趕出洛陽,出鎮許昌的齊王司馬冏首先發難,司馬穎,司馬顒紛紛起兵響應。禁軍將領王輿殺司馬倫,復立惠帝,由司馬冏執政。司馬冏大造宮第,沉湎酒色。
太安元年,司馬顒派兵兩萬攻伐司馬冏,司馬乂在洛陽為內應。雙方在京城展開激戰,連戰三日,齊王兵敗被殺,其黨羽死者達兩三千人。司馬冏既死,由司馬乂執政。
太安二年,司馬顒又聯合司馬穎,殺司馬乂,打敗司馬越,掌握了中央權力。
永興二年,司馬越率軍攻打司馬顒,因司馬顒,司馬穎聯軍反擊,結果戰敗逃走。永興三年,司馬越又起兵殺司馬穎,司馬顒。同年,毒死惠帝,另立司馬熾為懷帝。至此,除司馬越以外,八個王在互相殘殺中死了七個,一場混戰才宣告結束。
這次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太康年間,社會曾出現了“太康之治”的繁榮景象,但“八王之亂”又使人民飽經戰亂苦難。諸侯王相互攻殺,所到之處,大肆搶奪,破壞水利,百姓流離失所,傷亡的軍民達三十萬。
這次戰亂,更直接削弱了西晉王朝的統治,使其政權漸趨崩潰。諸王在爭權奪利中,還利用少數民族勢力作為外援,如司馬穎引匈奴族劉淵之兵參加混戰。司馬氏骨肉相殘,少數民族首領乘機入塞,“永嘉之亂”接踵而至,西晉很快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