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綠野萍蹤01
回答問題之前,先糾正一個錯誤,《水滸傳》中沒有高俅攻打梁山的故事,這個故事不是施耐庵寫的。這倒不是說題主出錯了題目,而是一直以來,我們都錯把《徵四寇》當成《水滸傳》來讀。就是在去年的時候,我也沒有徹底搞清楚《水滸傳》的版本問題。
既然不是施耐庵寫的,那麼,高俅罵108將是“洪妖”,肯定是罵錯了。怎麼講?
大唐洞玄國師鎮鎖了“妖魔”高俅罵梁山好漢是“洪妖”,顯然說的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是洪太尉放走的,我講續書不知施耐庵的意思,根本連《水滸傳》都沒讀懂就胡亂續書了。
很多朋友與我探討七十回後為何就是續書這個問題,我一般很少引用前人的論述,而是直接以文字說事。七十回書之後錯漏百出,不僅文風與原著差距很大,而且,故事根本就無法銜接,根本就沒讀懂施耐庵的《水滸傳》。高太尉借梁山之口罵洪太尉,同樣是一處大漏洞,也可以證明七十回書之後的故事不是施耐庵所寫。
回到正題。洪太尉奉旨去江西信州龍虎山,詔請嗣漢張天師前往京師祈禳瘟疫。經歷一番驚嚇之後,洪太尉在上清宮住持真人的引誘,來到伏魔之殿,要開啟貼了重重封皮的殿門。此時,住持真人說:
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國師封鎖魔王在此。但是經傳一代天師,親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孫孫,不得妄開。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經八九代祖師,誓不敢開。
大唐洞玄國師是誰?從書中分析,此時龍虎山的嗣漢張天師是宋徽宗時期的虛靖先生,第三十代張天師。因為此時要放走妖魔了,張天師剛剛嗣教,也就沒有必要或者尚未貼上封皮。因而,往上數九代,就到了唐武宗時期的第二十代張天師張諶。施耐庵說的是第二十代張天師,是要在後文照應唐武宗滅佛,寫宋徽宗革佛的事。
也就是說,梁山108將是第二十代張天師鎮鎖的妖魔。如此,怎麼能說是“洪妖”呢?即便要把梁山好漢罵作“妖”,也應當是“洞玄妖”,罵作“洪妖”根本就是胡言亂語。
但是,說梁山好漢是“洞玄妖”也不對,講白了,洞玄國師最多不過一個“監獄長”而已。
誰是梁山108將真正的“主人”其實,大唐洞玄國師只是鎮鎖妖魔,而不是妖魔的“主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真正主人是真武大帝,也叫玄武大帝。此神乃紫薇大帝駕前大神,降妖除魔,天罡地煞便是他降服的妖魔。
所以,《水滸傳》中以“三月初三”真武大帝誕辰,暗中告訴讀者,真武大帝降服的妖魔就要被放出來了。後來,九天玄女告訴宋江,“替天行道”之後,將重歸紫府。紫府,就是紫薇大帝所在,梁山108將都是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
“智取生辰綱”的故事中有“七星聚義”,晁蓋不是七星之一,他是佛教的護法天王,不是真武大帝降服的妖魔。
因而,梁山108將真正的“主人”應當是紫薇大帝,與洪太尉沒有一毛錢關係。洪太尉只是被張天師設計引誘,“誤走”了妖魔,罵得著他嗎?
從《水滸傳》的開篇故事看,紫薇大帝才是梁山108將的真正“主子”,是真武大帝降妖除魔後,交由道家張天師看管的“妖魔”。但是,張天師卻無權放走這些妖魔,去讓北宋一朝皇帝“夜眠不穩,晝食忘餐”。張天師只是奉了另外一個大神的指令,放走妖魔,又監督妖魔“替天行道”。這個大神就是“霹靂大仙”趙匡胤。
《水滸傳》中,最厲害的法術是“五雷天罡正法”,其來源是執行放走妖魔任務的張天師虛靖先生髮明的“雷法”。雷法,是道家雷部的正宗大法,趙匡胤是雷部的“霹靂大仙”。所以,施耐庵暗線故事說的是趙匡胤“替天行道”掃滅五代狼煙,迎來“天下太平”。梁山好漢的任務,就是在“替天行道”的主題下,“保境安民”。如此,便能實現“霹靂大仙”的“天下太平”。
《水滸傳》如此複雜,其實線索卻十分清楚:紫薇大帝駕前神將真武大帝降妖除魔,把梁山好漢鎮鎖在地窖之中,雷部大神趙匡胤命張天師放出妖魔去“替天行道”。因而,書中始終潛藏著趙匡胤的影子,可以說,具體操縱108個妖魔的是雷部,以“五雷天罡正法”把控梁山“替天行道”,保趙宋江山。最後,趙宋江山難保,宋江便“保境安民”。
如此宏大的主題,竟然被續書胡說八道給汙衊掉了。高俅一句無頭無腦的“謾罵”,證明了續書的低劣,竟然連《水滸傳》都沒讀懂。
梁山好漢竟然“逢高不是兇”高俅竟然連梁山好漢的來歷都不清楚,發兵攻打紫薇大帝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這不是瞎說嘛。
為了自圓其說,續書又竄進施耐庵的原著,為瞎編的故事伏線。其中,九天玄女的“天言”,以及羅真人對公孫勝說的八字真言,都是續書搞的鬼。此處,重點講一講九天玄女的“天言”。
施耐庵筆下的九天玄女,絕對不是幫助皇帝戰勝蚩尤的兵法女神,而是玉皇大帝所封的民間傳說中的玄女。因為,從後來宋江兩次使用天書的情況看,“三卷天書”是假的。玄女殿中的描寫,施耐庵用一個“龍墀”點明,這裡就是皇宮。因而,九天玄女隱喻的是宋真宗、宋徽宗(後來宋江見到的“二龍相戲”)。天書,就是宋真宗偽造的三卷天書符籙。這樣寫,就是在批判北宋歷史上的兩次瘋狂的崇道以及“革佛”。
施耐庵已經點明瞭此玄女非彼玄女,天書是假的。續書作者無頭無腦,畫蛇添足,又讓九天玄女說了四句假“天言”: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兇。外夷及內寇,四處見奇功。
最後兩句經過了幾次修改,續書每增加一個故事,就添一處“奇功”,現在的通行本還寫成了“幾處見奇功”。荒誕不經,自不待言。
其中,“逢高不是兇”更是毫無著落,高俅是《水滸傳》第一反派,梁山好漢的對頭,遇見他怎麼不是兇呢?宋江、盧俊義,難道不是死於“四賊”之手嗎?108將的正副帥都被毒死了,還要如何才是“兇”呢?
續書前言不搭後語,因而,出現了高俅罵108將是“洪妖”的古怪寫法。
後來,宋江沒有執行這個玄女的法旨,把“替天行道,輔國安民”改做“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道家雷部“霹靂大仙”保趙宋江山的計劃全盤落空。如此,難道宋江還是個投降派,還能“遇宿重重喜”嗎?
其實,施耐庵有意讓宋徽宗朝的張天師虛靖先生穿越到宋仁宗朝,也是大有深意的。這代張天師深通先天神數,曾經為宋徽宗預言了北宋滅亡于靖康年間(赤馬紅羊之禍)。當金兵入侵宋境時,宋徽宗父子急尋虛靖先生而不可得,北宋王朝就此滅亡,張天師也羽化而登仙。
這才是梁山好漢的終局,九天玄女殿外,宋江被推下了“二龍戲水(坐井觀天)”的石橋下,也是108將完成“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大任後,在靖康之難時“羽化而登仙”的暗示。梁山好漢是抗金英雄,必將回歸到他們所應的“天星”之位。
如此宋江,如此梁山好漢怎麼會是“洪妖”呢?連九天玄女、霹靂大仙的指令都可以不執行,而是按照紫薇大帝的“天道”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在國難當頭之際,抗擊金兵,是英雄是好漢,怎麼就變成“洪妖”了呢?
-
3 # 3D視點
宋朝仁宗年間,天下溫疫,百姓苦逼難忍,皇上為了穩定社稷,派殿前校尉洪信前往江西龍虎山請住持真人施法袛禳溫疫。是夜偶得一夢,見黑風煞氣齊聚一洞,洞口隱現伏魔洞。隨醒,百思不得解。
第二天走到上清宮,抬頭見牌扁上書"伏魔殿"大驚,想到夢中情景,不顧道觀主持攔阻,闖入內殿,見一石碑上書:遇洪而開。伸手打開了伏魔符文,放走了鎮壓的在內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即水滸108好漢。所以高俅攻打梁山時稱他們洪妖,緣於此。
-
4 # 雪舞的時節
高俅攻打梁山時,稱108將為“洪妖”,很多讀者認為“洪”是洪太尉,“洪妖”即指《水滸傳》開頭洪太尉放走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而轉世的108將。我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首先從“洪妖”二字隸屬關係來說,若“洪”是指洪太尉,那高俅在罵梁山好漢是“妖怪”的同時,是否也在罵洪太尉?要知道,洪太尉是高俅的前輩,和高俅是一丘之貉,不是什麼好貨色。無冤無仇,高俅罵洪太尉的可能性為零。
其次,若“洪妖”是指洪太尉放走的妖怪,那高俅豈不是能知過去未來?若高俅只是一凡夫俗子,又豈敢和妖怪轉世的梁山好漢鬥?
既然如此,為何高俅罵梁山好漢是“洪妖”?
首先我認為“洪妖”的“洪”是指洪水。因為水泊梁山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高俅一氣起來罵梁山好漢為“洪妖”,確實不為過。
再者,“洪”也有“大”的解釋。梁山好漢撐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搞得朝廷雞犬不寧,確實兇得狠,連高俅後來也慘敗被抓,稱之為“洪妖”,在理。
我們經常把行為不端的人稱之為“妖”,所以高俅罵108將為“洪妖”,實際是在罵他們:一群水上的大反賊。
-
5 # 槑烎夶
我認為高俅罵108將為洪妖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即《水滸傳》開篇第一章提及的洪太尉誤放妖魔,封條上有“遇洪即開”四個字,張天師伏魔殿有言,若放走這天罡地煞108妖魔便會天下大亂!高俅身為大宋當朝太尉自然是知道這個典故的!兩軍對戰之時,定然要佔據道德制高點!以慰三軍出師有名!大宋天子自是正統,犯上作亂的梁山好漢自然是妖魔,稱其“洪妖”也無不可!
第二,宋江潯陽樓醉後題反詩一回中:
街市小兒謠言四句道:‘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
黃文炳道:“‘耗國因家木’,耗散國家錢糧的人,必是家頭著個木字,明明是個‘宋’字;第二句‘刀兵點水工’,興起刀兵之人,水邊著個工字,明是個‘江’字。這個人姓宋名江,又作下反詩,明是天數。萬民有福。”知府又問道:“何為‘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黃文炳答道:“或是六六之年,或是六六之數;‘播亂在山東’,今鄆城縣正是山東地方。這四句謠言已都應了。”
江湖河浪是小打小鬧,若是洪水一發可就不得了了!如果再不注意可是要禍害人間的!放眼歷史長河,百姓們遭受的天災人禍還少嗎?於是把宋江等梁山好漢比喻成會作惡人間,禍害百姓的“洪賊”倒也形象!
第三,參考《三國演義》,
張角手下因穿戴黃色頭巾,被罵為“黃巾賊”;
劉備雙耳垂肩被呂布罵為“大耳賊”
梁山“好漢”三打顧家莊,不知多少無辜的百姓死於亂軍之中!
宋江心腹愛將“黑旋風”李逵殺死小衙內!那個四歲的孩子,他又做錯了什麼?
因此高俅稱梁山軍為“洪賊”,並沒有什麼不可!
-
6 # 朱雀五郎
因為洪指的是大洪水,象徵著梁山水泊的義軍洶湧而來,所以高俅罵梁山好漢們為“洪妖”。也有這個意思:高俅覺得梁山好漢們人就是住在水裡的妖魔鬼怪。
這句罵人的話可以看出高俅對梁山好漢們是又恨又怕。
-
7 # 涼薄青年丶玖壹
水滸傳,史記,洪妖,於梁山地理位置有關,
八百里水泊,水泊梁山,於洪水不可分割,波濤洶湧,
高俅攻打梁山時,梁山大聚義完成,有兵馬十萬,大小頭領百餘人,
梁山附近有曾頭市,祝家莊,東昌府,等大小勢力都被梁山打敗過,
高俅正規軍都很難取勝,實力強大,如洪水巨浪,洪妖,由此得來,
簡單概括,不周諒解。
-
8 # shi太狼的情感日常
《水滸傳》中高太尉攻打梁山,稱其為“洪妖”,我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遇洪而開。
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當之無愧的曠世鉅著。
四大名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結構嚴密,前後呼應,同時又使用各種詩詞、偈語對人物或事件進行描述或總結。
水滸一百零八好漢出世,全是因為一塊石碑上的四個字而起,而這四個字就是“遇洪而開”,見於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節選如下:
太尉教從人取十數個火把點著,將(取、拿。後文第七回“將娘子下樓”的“將”字,是陪同的意思)來打一照時,四邊並無別物,只中央一個石碑,約高五六尺,下面石龜趺(fū,佛教徒盤腿端坐的姿勢)坐,太半陷在泥裡。照那碑碣上時,前面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籙,人皆不識;照那碑後時,卻有四個真字大書,鑿著“遇洪而開”。卻不是一來天罡星合當出世,二來宋朝必顯忠良,三來湊巧遇著洪信,豈不是天數!洪太尉看了這四個字,大喜,便對真人說道:“你等阻當我,卻怎地數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遇洪而開’,分明是教我開看,卻何妨!
水滸之傳,皆因遇洪,所以稱他們為“洪妖”,“前後呼應”。
有人認為,洪太尉早於高俅很多年,這裡把高俅口中的“洪”與洪太尉的“洪”扯到一起,有些勉強。
但洪太尉之所以姓洪,誰又能斷定不是作者為了前後呼應而故意設定的呢。
第二,水泊梁山方圓八百里,宋江聚集天下英雄好漢,依山為憑,借水而起,替天行道,聲震天下,可以說,梁山的興盛與這八百里的水泊有很大的關係。
高太尉在水泊中見到梁山好漢“氣勢如洪”,人借水勢,水壯人威,就像山洪一樣撲面而來,說出“洪妖”二字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自古以來,天災就意味著痛苦與死亡。
而洪災作為天災中比較常出現的一種,在人們的心中自然分量極重。
在官軍的眼中,梁山好漢是寇,是他們的敵人,卻又異常強大。
所以“洪妖”二字也表現出高太尉對梁山好漢痛恨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
9 # 長湖火鳳凰
《水滸傳》第八十回,高太尉(高俅),在經過兩次征剿梁山泊失敗之後,調集數艘百戰船,糾集士兵將領,重整旗鼓,想要再次進剿梁山。高俅的戰船隊伍開往梁山時,頭船上面立著兩面大旗,上面寫著:“攪海翻江衝巨浪,安邦定國滅洪妖。”。那麼高俅為什麼要罵梁山108將是“洪妖”呢?
一、洪太尉誤走妖魔
《水滸傳》第一回“洪太尉誤走妖魔”中說,宋江等108位梁山好漢,是宋仁宗時期的殿前太尉洪信,於江西省龍虎山上清宮伏魔殿中誤放出來的108位魔君。
洪信誤放魔君之後,方才得知,殿內鎮鎖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108個魔君。放妖魔出世,必定擾亂人間生靈。洪信誤放妖魔的事傳開了,既然是洪太尉放走的,那麼就可以稱為“洪妖”了。高俅認定梁山108將就是洪信放出來的妖魔,他的征剿行動,就是剿“洪妖”了。
二、朝廷視梁山英雄為“洪水猛獸”
朝廷歷次派精兵強將征剿梁山,都以失敗告終,甚至梁山還招降了朝廷的大將,壯大自己的實力。眼看梁山勢力逐漸強大,已經威脅到了大宋朝廷的統治,朝廷大將在梁山英雄面前不值一提,梁山英雄敢攻打山寨、攻打城市、劫法場救人,在朝廷眾臣和皇帝看來,梁山好漢好比“洪水猛獸”,隨時可能危及自身安全,所以高太尉打出“剿洪妖”的旗號,意為征討、打擊如“洪水猛獸”般的梁山英雄。
三、高太尉征剿擁有“洪荒之力”梁山好漢
高太尉自己沒有多少本事,但歷來好大喜功。如果把自己的征剿行動說得平平無奇,就不符合高俅的性格特徵了。這個人還未出兵就以經在想象剿匪歸來能夠得到的各種成就。為了誇大成就,表明自己勞苦功高,所以把敵方說得很強,讓人覺得面對擁有“洪荒之力”的梁山好漢,取得勝利實在不容易,朝廷要多多獎勵才是。
由於前幾次征剿梁山都失敗了,高俅這次征剿到底有多少把握,他自己心裡也沒譜。故意標榜梁山好漢為“洪妖”,是個很明智的做法:征剿失敗了,有臺階可下,因為對方很強大;萬一征剿行動成功了,降服“洪妖”,那可是天大的功勞啊!進可攻,退可守,這裡充分表明高俅是個非常精明老練的官場老手。
-
10 # 燦爛麻醬J9
我想應該是洪太尉誤放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造成了一百單八尊妖魔下凡,所以造成了梁山一百零八將造反,當然被罵為洪妖了。
-
11 # 七萬麻麻
高俅罵洪妖是為了給自己的攻擊,找一個正當理由,意思就是我是正義的,我是來除妖的(洪妖意思是洪太尉放出的妖魔鬼怪,)
回覆列表
108將是統治者放出來的妖魔
梁山好漢是些什麼人?想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對於統治者來說,這些人就是一些打家劫舍的強盜,是一些不安分守己造反的草寇,是太平盛世裡的妖魔。不過,當我們翻開《水滸傳》,作者卻在提醒和告訴我們,這些妖魔是統治者自己放出來的。 原本,這些妖魔產生於大唐盛世,既然是盛世,不用說,必定是Sunny普照,那時候,僅有的幾個魔鬼是掀不起浪頭來的,何況還有洞玄國師這樣的老祖,即便是出幾個妖魔,也會把他們關進匣子,鎖在鎮魔之殿裡的。如果這個盛世得以延續,他們是不會出世的,因為一代一代天師,都會親手加一道封皮,也就是將這些妖魔再一次的警告鎮壓一番,不讓他們跑到世上來。但是,當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問題,也就是魔鬼出世的時候到了。
放出這些妖魔的人是洪太尉。
洪太尉是一個高官,完全可以列入統治集團行列,他代表皇帝前往信州龍虎山宣請天師,祈禳瘟疫,說明不是一個小人物。他也不是一個很壞的人,我們雖然可以會把他的官職和高俅相聯絡,但他畢竟沒有做什麼極惡之事,這和高俅還是有區別的。另外,洪太尉也算不上是一個懶官,你看他接到了皇帝的聖旨,馬上離了東京上路,還親自上山請天師,都說明他心裡還想著差事。但是,既然妖魔是盛世出生的,洪太尉又是一個放走妖魔的人,這就註定了他和高俅本質上是一類人,他們的區別僅僅是統治集團在不同時期墮落的不同程度而已。
有這樣一些現象可以說明:
對上恭謹對下傲慢。
洪太尉到了江西信州龍虎山上清宮,沒有見著虛靖天師,當他知道天師住在山頂之上的時候,還是多次想到“得見”,雖說也是想過讓人將天師請下來相見,以便好“開宣丹詔”,但畢竟沒有以“欽差”的身份壓人,最終還是決定自己上山去請天師,這種對天師的態度能夠讓人看得見的恭謹。可是他對其他人就不是這般客氣了。見到道童,他問的是:“認得我麼?”再回到上清宮大殿,見到主持真人,第一句話就是“我是朝中貴官”,當人家不讓他開啟那鎮魔之殿時,他指著道眾大怒說:你等不開與我看……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遠惡軍州受苦。完全是一副盛氣凌人的霸道嘴臉。這種對上對下不一的表現可真是涇渭分明!這種一事不順心意就要把人判為罪犯的官員,又會“造” 出多少妖魔來!
身為武官卻膽小體弱,絲毫吃不得苦。帶著使命卻沒有完成的堅強決心。
在上清宮道人們的勸說下,洪太尉準備上山請天師下來,可是走了不多遠就走不動了。雖說是山路,可是數個山頭才“三二里多路”,由此可以推斷,這些山頭不過是一些埠子丘陵,僅僅是區別於平地罷了。就是這一點點路程,洪太尉卻走得一個腳痠腿軟,還滿腦子盡是“我是朝廷命官”,“何曾吃得這般苦”!既然是武官,總得有點兒拳腳功夫吧?可是這個洪太尉見了老虎、大蛇,不僅不能像武松一樣迎上去,就是連逃都不能夠逃。不是他不想逃,實在是逃不了,因為他已經嚇得渾身麻木,魂魄出竅了。當道童告訴他,天師不在山上,這洪太尉並沒有定上山去到庵中弄個明白,即便是見不到天師也能體現自己的一番誠心吧?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正好有了一個藉口下山。看來,不管是皇帝交代的任務還是天下百姓的生命,都不如他自己的性命要緊。有了這樣的官員,妖魔才會在他們面前、在世上恣意橫行。
以貌取人,不識天師面目。
但凡官僚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先入為主自以為是。一般人都會認為,天師必定是壽高年長,貌若南極仙翁,洪太尉也不兩樣,他雖然是朝廷命官,可是那思維見識一樣是稀鬆平常。天師化作道童先來見他,本來是給了他一個相見的機會,可是他卻以貌取人,以為這道童不過是道觀裡一個放牛的!事後人家告訴他,那個放牛的就是天師,他仍然不相信,說:“既是天師,如何這等猥獕?”就這樣輕易的和天師迎面而過。這樣的官除了架子比常人大,根本就沒有什麼過人之處,開始想當然,事後常後悔。這等官員,能指望他們區分人群裡誰是妖魔誰是好人嗎?
心懷報復,稍不如意就會遷怒嫁禍於人。
普通人後悔懊惱大多數怪自己,高位上的庸官懊惱後悔可是要發洩的。還是在山上遇見老虎、大蛇的時候,這洪太尉就咬牙發狠,如果尋不見天師,“下去和他別有話說”。別有什麼話?無非是完不成皇命找這些人當替罪羊罷了。後來他還是忍不住把這些話說了出來,“奏你們眾道士阻當宣詔,違別聖旨,不令我見天師的罪犯”,其心是何等的狹隘!官員的報復,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把良民變成罪犯!原本是一個好好的人,有可能就這樣被“造”成妖了。
不聽別人勸告,凡事一意孤行。
當知道了虛靖天師已經到了東京去做法事,洪太尉放下心來,馬上就開始了他的另一項日程——遊山玩水,這也是很多官員必不可少的專案吧!看看問問也就罷了,這洪太尉看了問了還要顯擺知識學問,見到了伏魔殿,他一定要挖開來看看。人家三番五次勸他不要動,他仍然一意孤行,直到要告人家一個“私設此殿,假稱鎮鎖魔王,煽惑軍民百姓”。再不依著他,就要把人家“刺配遠惡軍州”。妖魔就這樣被放了出來。
縱觀洪太尉龍虎山一行,如果他不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妖魔是不會放出來的。但是,開啟匣子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把人變成妖魔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每一個官員都能夠忠於職守,勤勉做事,都像提出禳災的范仲淹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關心老百姓的疾苦,善於聽取底層百姓的意見,這妖魔會自己跑出來嗎?
《水滸傳》接下來寫的是高俅、王進、林沖故事,這些人正是洪太尉放走妖魔稍後那個時間出生的。高俅不是一百單八將,似乎不是妖魔,但看了《水滸傳》,誰又會說這個高俅不是個大魔頭?林沖,一個高階技術人才,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也是一個安分守己無慾無求的人。這樣的人為什麼會成為晁蓋梁山的奠基者,為什麼會成為宋江梁山的軍事頂樑柱?這一切不是林沖本性中應有之義,而是由統治集團中的人“製造”出來的。
管好了官員,社會上就不會有妖魔出現。即便是有那麼三五個殺人放火的強盜出現,也不過是一種個體現象,絕對形不成群體性的天罡地煞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