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國學小醫生
-
2 # 大任說
明代心學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事上練,致良知”,而且身體力行。受王陽明的影響,德國詩人黑塞說:“Only the thoughts that we live out have any value.” (唯有付諸實行的思想方可談價值)
下面把心上行和事上練分別解釋:
心上行即是凡事在心中揣測,模擬可能發生的情況,預則立,不預則廢。事上練是指已經具備理論基礎,但並不能代表實際掌握了,需要在事情上反覆練習、實踐、昇華。王陽明先生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與行相互反饋,形成不斷正迴圈的螺旋式上升。而完成不斷昇華的途徑是事上練。一、心上行王陽明自從龍場悟道之後,他開始愛上了講課,講課成了他一生中最喜歡做的事,即使是在打仗的時候也不耽誤向學生講學佈道。另外,王陽明除了學問高深,他的書法也是極好,這歸功於他高效的學習方法:心上學(心上行)。
一天,陽明先生在課堂上教導自己的學生說:“我剛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和你們中的大多數一樣對著古帖反覆臨摹練習。練來練去,只學到形象,毫無內在神意。後來我改變了學習方式,下筆寫字前先在心中反覆練習,勾畫字的形態氣勢。久而久之,書法大有增進。”
王陽明是心上學的篤行者,歸根結底三個字:用心學。我們常說熟能生巧,量變的積累是質變的前提,但無心的練習無異於呆羊枯坐,收效甚微。再如胸有成竹的故事,也是心上行的很好典範。
二、事上練王陽明有個學生叫陸澄,他很困惑地問王陽明:“老師!當我靜坐用功德時候,覺得身心非常強大,渾身充滿力量,想著碰到某件事該如何如何做,一定能很輕鬆地處理掉了。但是實際上一遇到就蒙了,真是讓人煩躁。”
聽了學生的問題,王陽明對陸澄說:“人必須在事情上磨鍊功夫,才會有益。”
所謂事上練,就是要置身社會中,不斷地實踐,在紛雜繁瑣的具體事務中鍛鍊自身的心理素質和處事能力。寶劍鋒從磨礪出,一口好刀,必須經得住磨刀石的打磨才夠鋒利。對人而言,磨刀石即是世間事。
-
3 # 國學愛好者大兵
學必心上行,做必事上練!
學習必須要專心、用心,多看、多讀、多思考。做事必須多動手、鍛鍊,做得多了就有了經驗,自然就熟練了,就輕鬆了。
知行合一方為正道!
-
4 # 墨言墨語同願同行
心上行,事上練
息腦運心,把妄念轉為正念,將煩惱視為菩提。理上明白還不夠,需要在事兒上加以驗證,得以考驗,才是真金白銀!
事情往往都會幻化為境界來考驗我們的心性,倘若我們真能心上行,把持得住自己,那麼也就通關了。
萬事不難,難就難在知行合一!
認清自己,妄念來了觀著它,煩惱來了認清它,如如不動,平常心。
-
5 # Joyandpeace
“心上行事上練”說的是我們應該去踐行“知行合一”,“心上行”對應“知”,“事上練”對應“行”。例如,我們都知道當眾發言,應該從容不迫比較好,但這種從容不迫絕不是天生的,都是在知道應該如此後,經過在來臨的事情上多次練習和鍛鍊的結果。
回覆列表
心上行,事上練。心,心行,心法的執行,是大道的執行。是與外境相應的心理反應。事,事件,行相,是依大道的功能德性而現行的行為。反過來,這些行為也會熏習種子,影響大道的功能德性。熏習過的種子流注而現行為行為,迴圈往復,永無息止。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心行與身行的相互影響,不斷進步的過程。心行引身行,身行燻心行,不斷熏習,不斷現行,迴圈往復,永無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