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工智慧已經是當下重中之重的話題了。幾乎所有人都清楚,人工智慧的產生不但會極大的提高生產能力,更會極大的擴充套件人的視野。除了欣喜之外,人工智慧也給人類帶來了不少的憂患,最恐怖的憂患莫過於——智慧機器人是否會把人類滅絕,其實更為現實的是,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大量的工作?關於這個問題,就連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與馬雲交談時,都表示對此非常擔憂大量的工作崗位被人工智慧索取代。
17
回覆列表
  • 1 # Python樂園

    只是單純的機械重複和缺乏創造力的職業並不是最容易被替代的。

    最容易被替代的職業要滿足以下兩個要求:

    1.具有較高的附加價值2.較為機械重複、可替代度高事實上,大多數人認為的觀點都是錯的,源於小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固有的傲慢。並不是最底層的職業最容易被人工智慧替代,也不是說相對精英化的職業就難以被人工智慧替代

    你覺得最容易被替代的職業是什麼?

    每天起早貪黑蹬著三輪車滿街賣早點的大媽?

    在狂風暴雨大家都不願意出門的時候騎著電驢挨家挨戶送外賣的外賣小哥?

    給領導點頭哈腰、遞煙送水的司機?

    別搞笑了,你出錢去研發人工智慧替代他們嗎?

    大家生活也都挺不容易的,賣早點、送外賣、當司機也賺不了多少錢,怎麼會是最容易被替代的呢?

    反而是中產特權的一些職業,附加值挺高的,例如翻譯、會計以及司法、醫療行業。

    可以預見的未來中,這些行業的低端部分一定會被慢慢蠶食,留下的也就只是那些少數的精英,例如較為正式場合的同傳、交傳,註冊會計師,高階律師以及名醫。哦對了還有絕大部分的程式設計師。

    事實上,中產階級乾的這些活,捫心自問一下,真的是需要較高創造力的工作嗎?別逗自己玩啊......

    大家都是小富即安地過著慵懶的人生......當一顆無產階級的螺絲釘就好了啊......

    -----------------------------分割線--------------------------------

    我可沒有黑哪個職業,我自己的職業恰巧屬於此範疇,也就是很多人不同意的,翻譯。

    可能我說的不是很準確,據我所知,我們這種層級的外語院校,只要打著學校名號攬工作,大部分所需要的專業技巧其實很少,未來能留下的,恐怕就是那些相對高階的部分了。

    -----------------------------分割線--------------------------------

    如何定義人工智慧和機器人(Robotics)?

    不是“機器換人”,而是“機器擴人”,“機器化人”:智慧機將產生更多的工作,就像計算機一樣。

    我對AI的定義,基本上還是上世紀80年代教科書上的定義,但現在認為機器學習和博弈論,還有計算智慧(模糊邏輯、神經網路、遺傳演化演算法等),應是AI的標準和核心方法。在我的博士論文中,機器學習和博弈論是作為決策和控制方法引入的,我還記得Nils Nilsson關於神經網路學習的書,最早不叫機器學習而叫學習機器(Learning Machines),但更早工程化應用是從學習控制開始的。當時許多人認為AI與Robotics的關係可用一句話概括:AI是“軟”智慧,而Robotics是“硬”智慧研究。此外,還有人工智慧AI與機器智慧MI之分:AI是研究如何把人的智慧功能轉化到機器上,MI是研究如何利用機器的機械功能模仿人的智慧。一個可以忽略機器的可實現問題,一個必須考慮機器實現問題。當然,理想情況下兩個都一樣,目前也很少有人再談AI與MI的區別了。

    近年來,最引人關注的人工智慧技術領域當屬機器學習,AlphaGo成名之後,深度學習更是備受矚目。有意思的是,差不多十年前AI的主流並不認為這類機器學習是正統的AI,儘管它們一開始就被認定是AI的核心內容之一。

    未來5年到15年,人工智慧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

    未來5年,許多知識性工作將逐漸被以AI技術為主的知識自動化流程替代。未來10年,我希望人工智慧在知識自動化上有重要突破,助力智慧製造、智慧網路等智慧產業的興起,透過軟體定義的系統,以及虛實互動的平行智慧技術,構建智慧農業、企業、城市、社會和健康體系,使我們真正進入一個智慧的時代。未來15年,會有物流車、公交車、計程車等無人車出現,有人操作的機器人化無人車間、無人工廠也將風行。人們不是失業,而是有了更多更好的工種可以選擇。不是“機器換人”,而是“機器擴人”,“機器化人”。智慧機將產生更多的工作,就像計算機一樣。

    哪些工作會最先被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取代?

    規則明確但繁雜費神的知識工作,比如一些管理工作,從現在開始可以逐漸交給機器來做。知識自動化一定先於一般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基於資訊的服務(IBS)、基於決策的服務(DBS)、基於任務的服務(TBS)等面向特定問題的智慧技術將被廣泛應用。

    這是歷史上人工智慧發展最好的時期。

    人工智慧是否會毀滅人類?

    這種可能性無限趨近於0。我不只是希望如此,更是相信如此。

    當一個話題熱起來之後,各色的人、各樣的動機、各種的觀點都會湧現,這是人性。我尊重任何人發表任何觀點的權利,但我堅決反對“人工智慧威脅論”“奇點理論”之類的論調。我對這些吸引眼球的議論和觀點最好的評價只能是:無知者無畏。

    總之,套用霍金自己的話就是: 飛機失事不能怪萬有引力,威脅人類更不能怪人工智慧。其實追求人工智慧不但是人的天性,更是人類存在的意義!

    人工智慧其實還非常初等,“威脅論”“超越奇點”怕是在夢裡都做不到。不過,我個人覺得這些言論對人工智慧的發展還不能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反倒能夠引起大眾的更多關注。

    我對人工智慧持非常樂觀的態度。而且,個人覺得這是歷史上人工智慧發展最好的時期。人類即將進一個以知識自動化為特徵的嶄新科技與生產時代,智慧技術在其中會起到關鍵和核心的作用。為此,未來的人工智慧發展,不應再是隻關注“高大上”的工作,而是應當從小處著手,講究實效,面向社會民生,以“眾包”形式,讓社會普通大眾的智慧充分地發揮出來,使智慧技術進入生活與工作的每一個角落,這才是人工智慧真正的突破。

    我還相信,網路化、移動化,特別是手機化的智慧技術一定會加快整個社會形態的轉化,使我們更快地走向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開放社會。

    當下人工智慧發展的主要技術瓶頸在什麼地方?

    關於人工智慧發展的技術瓶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說有共識。當我開始學習AI時,大家公認常識的表示、處理、理解、利用是人工智慧的難點和關鍵。三十多年過去了,今天我依然認為常識的問題是人工智慧的突破口,但已基本放棄了對解決常識問題一般通用方法的追求。因為理論和實踐越來越清楚的表明,儘管計算和記憶體能力越來越強,但常識問題似乎只能具體領域具體解決。

    對我而言,解決的希望在於分別攻克、聯合擊破,不能寄希望於一種演算法、一種方法、一種技術解決人工智慧的“常識”問題或其它技術瓶頸問題。否則,就沒有人類存在的必要了,就會導致人工智慧“毀滅”人類的夢幻之鏡。

    我對區塊鏈技術和基於區塊鏈的智慧技術十分感興趣,認為這是一條低成本、分散式、可信任的通向智慧社會之技術路線。區塊鏈可以使大資料、物聯網、雲計算得到充分的發揮,大大降低人類的信用成本,簡化社會結構和經濟活動,最終使UDC(不定性、多樣性、複雜性)到AFC(靈敏、聚焦、收斂)成為可能。

    人工智慧會有意識嗎?

    人工智慧一定會有“意識”,但可能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意識。500年前X2+1=0是沒有解的,因為當時沒有虛數的概念。今天X2+1=0有解,是因為大家公認虛數是“理所當然”存在的數。

    意識和智慧是否能分離,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都與複雜性(Complexity)相關,可以說實質上都是情結(Complex)而已。意識與智慧,本質就是生命與物質之間關係的反映,所以,可以想一想在中國有很大影響的德日進的觀點:生命就是複雜化的物質。由此,意識是否也是複雜化的智慧?所以,智慧技術成熟了,其意識問題自然也解決了。

    “機器人戀人”會在未來5年內出現嗎?

    人類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其貪婪和慾望沒有底線,據說這也是人類發展的動力。“Her”、“機械姬”及一些類似的電影,我在乘飛機時看過,是真人作為演員表演的,可能還有一些攝影特技和計算機影象合成。如果未來五年有人說他們已經開發出機器人能夠擔當起一般戀人的角色,只能是下列三種情況的組合:1)開發者是騙子;2)使用者患神經病;3)仍舊採用了“Her”或者“機器姬”的製片方法,不是騙子,也沒有神經病,但是是導演指導下演員在演戲。

    如何看待奇點理論?

    我不相信所謂的“技術奇點”的存在,我認為這是一種Pseudo(虛偽的)哲學,與技術毫無關係,是寫不出好小說的作家推銷其作品的手段而已。“奇點理論”沒有任何理論的影子,“奇”的在於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人將其當做一種嚴肅的理論?當然,作為一種信仰,我充分尊重。

    此外,我對提倡“奇點理論”的一些人有一點不同的認識,除了將技術與哲學混為一體外,他們把很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說成是自己的成果,許多事後的分析說成是事先的預測。幾年前,著名的IEEE SPECTRUM上曾登過一篇長文,叫”Ray Kurzweil’s Slippery Futurism”,歷數未來學家Kurzweil的蒙人之術,建議大家看看,再想想為什麼這類人為何在這裡有這麼大的市場?

    人工智慧的下一個BAT會在什麼領域產生?

    美國現在已有從FLAG到UAT之說,就是認為Uber、Airbnb和Tesla代表了新興產業的發展。BAT之後,中國的UAT或@U是什麼?就是”@U在你”,所以我支援創客、創業、創業的”三創”活動。我希望其中一個出自生產領域,特別是社會製造領域;再一個出自物流領域,特別是社會物流;還有一個就是服務,特別是社會服務。可以簡稱為RVS,一個Robot智慧機器人公司,一個Vehicle智慧車輛公司,一個Service智慧服務公司。RV在美國表示休閒房車之意,S表示系統,所以我認為RVS就是讓大家生活更好的智慧系統之意。當然,R是哪家,V是誰,S又是如何?我不知道。

    此外,作為一名仍然在帶研究生的教師,我希望一切人工智慧的資料都能開源,但這不實際。不過,隨著知識自動化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的智慧技術將成為開源的。開源的最大問題是專利和其他智慧財產權、IP保護等法律問題。希望5年內各種機器人、無人機、智慧車等智慧機器技術能夠開源,自然語言語音處理、機器學習、排程規劃等計算智慧方法能夠開源,更希望更多的AI“人肉搜尋”和眾包平臺能夠出現,讓開源智慧技術成為主流。

    人工智慧最可能取代的十大職業

    早在1956 年的Dartmouth學會上,“人工智慧”這個概念就被研究者們所提出。經過了六十年的發展進化,人工智慧早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今,人工智慧又進軍到人類的職業領域,從事著和人類一樣甚至優於人類的工作,那麼,人工智慧的異軍突起到底會危及到人類的哪些職業呢?

    1.建築工人

    建築工人這一職業為我們大家所熟知,但建築工人的辛苦卻不見得人人都能體會。無論寒風響枯木還是背灼炎天光,建築工人都在手可摘星辰的高空中作業,不僅辛苦而且危險。

    但實際上,建築工人每天所做的都是繁重卻重複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由人工智慧機器人來完成。現在的吊車、勾機、剷車等建築工具都是人工智慧的前身,如果能將智慧科技與這些機器相結合,那就完全可以代替建築工人作業,不僅安全而且效率高,質量好。

    2.司機

    無人駕駛汽車的出現可謂是將科幻片中的夢想照進了現實,隨著人類四十幾年的研究探索,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出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截止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測試行駛近五十萬公里,這說明,雖然無人駕駛汽車還未普及,但此項技術已經趨向完備,相信不久後,司機這個行業將會被人工智慧的無人駕駛汽車所代替。而老人和小孩也將不再受駕駛年齡的限制,出行將變得更加便捷。

    3.快遞員

    GPS定位系統讓再撲朔迷離的地址都變得清晰無比,試想不辭辛勞時間準、力大無窮態度好的GPS人工智慧機器人每天為您收發快遞,您的心情是不是更加愉快了?

    4.保姆

    還記得1996年郭達、蔡明的小品《機器人》嗎?如此漂亮能幹又善解人意的機器人誰不想要呢?由日本研製的模擬機器人“木戶小姐”已經問世,這款機器人與真人的相似度極高,長相似混血兒,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顰一笑無不生動傳神,她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人類動作,還可以與人類進行交談。

    當這樣的模擬機器人與清掃機器人合二為一的時候,你將在人們的家裡看到各式各樣愛做家務的美少女。

    5.銀行業務員

    你還在抱怨銀行業務員的工作效率低,服務態度差麼?人工智慧的發展將為你帶去更高速、優質的服務。

    此前出現的ATM自動取款機就是一個先例,它已分擔了銀行業務員的大部分工作,在今後的研製中,將趨向出現一款可以自主服務的銀行機器,屆時使用者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操作,再也不用受漫長等待的困擾了。

    6.電話客服

    電話客服被要求一定要說普通話,但這對方言地區的電話客服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所以,當你撥打方言地區的電話客服時,經常會聽見一些蹩腳的“普通話”,他們很努力的為你答疑解惑,而你從他們的口音中只能聽出一知半解。更何況電話在使用過程中會有大量的輻射產生,電話客服每天接聽大量的電話,長此以往會影響身體健康。

    移動的人工智慧客服早在十幾年前就投入使用,你可以編輯一些內容傳送到10086,稍後你就會收到來自移動人工智慧客服的回覆,你可以向它諮詢一些問題,也可以跟它閒聊,但介於技術問題,它還處在成長階段,但可以預見的是,在電話客服領域,很快將迎來人工智慧的入駐。

    7.倉庫管理員

    倉庫管理員要按規定做好物資裝置進出庫的驗收、記帳和發放工作,做到帳帳相符,還要隨時掌握庫存狀態,保證物資裝置及時供應,充分發揮週轉效率。這項工作不僅枯燥乏味,還要求工作人員要體力充沛,心思細膩。

    交給人工智慧,這項工作將變得容易很多。透過智慧機器全自動的進貨、出貨、理貨,不僅會盡然有序,效率和速度也會得到提升,不僅如此,精確地記錄還會避免人工粗心帶來的損失。

    8.收銀員

    自動販賣機的出現已經解放了一部分收銀員,無人超市也是人工智慧收銀的一種試驗,當你買完商品想要結算的時候,如果能像進出地鐵一樣方便的刷卡,就會避免排隊、找零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零失誤,高速度的服務體驗會讓你徹底愛上人工智慧收銀員。

    9.清潔工

    作為城市整潔捍衛者的清潔工每天都工作在城市最髒亂的地方,車水馬龍的公路上、鱗次櫛比的高樓上、摩肩接踵的地鐵站上隨處可見他們的身影,他們為了給大家帶來一片淨土不惜自己蓬頭垢面,這樣偉大的工作人工智慧會將其繼續發揚光大。

    馬路清掃車、灑水車等清潔機器的出現已經緩解了清潔工的部分工作壓力,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清掃機器人的不斷完善,馬路上的環衛工必將被人工智慧所替代。

    10.銷售

    銷售人員的工作看似清閒實則很辛苦,與客戶一天的語言交流下來,累的銷售人員幾乎連話都懶得說,而這也是個費力不討好的職業,很多消費者表示,他們在選購商品的時候非常討厭銷售人員在旁邊不停地推銷。

    為了改善這個行業,已經有自主選購商店的出現,在未來的實體店中也可以採用網店的銷售方式,讓消費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在智慧機器上操作,從而確定商品位置,自主進行選購,這樣既能真實準確的瞭解消費者的需求,又能給消費者的耳朵帶來些許清淨。

    結語

    可以想象的是,未來那些繁重的、重複的、沒有創造性、藝術性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逐步代替。當然,機器人成為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藝術家也不是不可能的,黃金分割如何無限維度地植入將是唯一智力挑戰。

  • 2 # 您好機器人

    上個月,最強人工智慧阿法零著實在全世界媒體上刷了一波屏,也引發了又一輪關於 AI 的討論,除了老生常談的人工智慧是否會給人類帶來進步或毀滅的科幻哲學話題,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也被媒體提起:人工智慧的發展,會導致部分人類失業嗎?什麼領域更有可能被機器取代?BBC 前不久就做了一期關於這個話題的專題報道,一起來看看吧。

    你辛辛苦苦準備語言成績和文書,你帶著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夢想去了大洋彼岸,幾年後你學成歸來,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自以為可以大展拳腳。

    可有一天,你像往常一樣去上班,卻見老闆推門進來:“很抱歉,我們有了一個新員工來替代你”。

    他身後跟著一個金屬面板的機器人……

    波士頓的專家們則認為這個時間會更短:2025年之前,全世界至少要有四分之一的崗位因為人工智慧的發展而徹底消失。預計可能有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人將受到直接衝擊而失業。

    有這麼可怕嗎?機器真的要搶走我們的飯碗?

    2013年,研究人工智慧方面的專家——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發表了一篇題為《未來職業:工作有多容易被機器取代?(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的論文。根據他們的研究調查報告,列出了一份涵蓋社會數十個領域的上千份有可能會被取代的工作。

    看到這些工作種類,如果你的職位剛好是其中之一,是不是心中為之一顫?

    在上面的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大潮下,最先受到衝擊的是那些傳統行業中的重複性體力勞動者,有將近一半屬於簡單勞動崗位會被取代。而另一些與人打交道的行業也變得岌岌可危。首當其衝的就是接待和客服,這方面的嘗試在國內早已遍地開花。比如在2016年,“阿里小蜜”AI 客服在雙十一期間接待了632萬消費者,這相當於5.2萬自然n人連續工作24小時。淘寶方面表示,一個智慧機器人可以抵得上3萬坐在電腦前的客服小姐姐。

    不得不說,在簡單職業方面,機器人的競爭力遠大於人類。

    雖然這幾年人工智慧發展勢頭猛進,開始滲透各個行業當中,而這似乎會導致一些崗位的流失。我們或許會為此感到十分困惑,它們在未來會不會接管佔領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是研究人工智慧樂觀派和消極派的區別。從歷史發展經驗來看,每一次科技工業革命,都有一大批舊崗位因為技術升級而消失,這是定律。 但是從好的一面來看,技術進步帶來的整個社會的發展,長遠來看製造了更多的新工作。

  • 3 # nineday81

    那就考慮人工智慧大規模進入的第一個領域是什麼,目前看,好像無人超市,自動駕駛好像最火,超市售貨員、駕駛相關的如計程車和滴滴司機、甚至快遞員估計是第一個丟掉工作的。

  • 4 # 博特腦絲兒

    應該是司機吧!

    無人駕駛技術已經在北京測試成功,雖然還有一點點不足,不過已經到了趨近成熟的階段了。

    無人駕駛技術的鑽研肯定不會停止,司機行業會越來越受到威脅。

  • 5 # ITSTAR

    大概從人類發明機器的那一刻起,就再沒有什麼“鐵飯碗”了。不同科研或者學術機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幾篇“機器人替代人工”的預警報告,再由媒體取一個聳動的標題,引發年復一年的爭議。

    最近一次比較嚴厲的預警來自麥肯錫。它測算了 800 個工種、2000 多種工作行為的自動化風險指數,告訴人們又有一些職位將要被自動化取代了,其中食品巨頭工廠裡的流水線工人最危險,圖書管理員 86% 的工作也將不能倖免。

    爭議年復一年,觀點其實每年都差不多。基本上,樂觀派喜歡用機器人成本高、技術不成熟等理由,來證明人工的優越性;激進派則延續了 200 年前“盧德運動”的精髓,直呼機器人為“job stealer”,但鑑於人工智慧一時半會成不了什麼氣候,他們多數也懶得計較;理性派則站在中間,顯得特別政治正確。新技術的確摧毀了一些崗位,但也催生了新的。況且整個職場的變化還和經濟環境、就業政策、勞動力市場供需、分工格局的變化有關。

    以下是這些職業、它們被宣判死刑的原因,以及他們還沒死的可能的分析,有點長,但可以說很詳盡了:

    行政文員、秘書、助理

    從有現代意義上的公司出現,這類職位就已經存在了。

    這個平時沒太多存在感, 稍微多群發幾封郵件就會被吐槽太閒的尷尬職位,竟然在 60 年前就被預測要終結了。

    1950 年前後,電腦最初被介紹進入美國的辦公資料應用環節時,專家就發出了“大部分行政工作將被自動化取代”的聲音——在各個領域,不止企業,還有學校、公共服務領域,甚至政府。後來陸陸續續,這種預測就沒間斷過。

    說起來,行政也是夠委屈的。雖然看似掌控著運作一個機構的權力,但更像潤滑油,而非驅動力——作為支援性部門,有的時候他們調侃自己為“後勤”。在公司業績不好,出現裁員可能時,他們往往也是被首先考慮的。

    如果有更便宜的替換物件,比如打卡機換掉考勤員,Siri 換掉秘書,日程軟體換掉助理,為什麼不呢?

    不過也不用太擔心,畢竟行政職位經歷風雨之後,還是活得好好的。從 1957 年-1987 年,美國行政員工的職位經歷了持續且高速的增長,成為僅次於經理、管理者、服務業者之後的龐大就業群體。

    這件預測被打臉的事是怎麼發生的?

    電腦確實降低了行政職務的普通增長,但電腦降低了以前那些時間和經濟成本都比較高的工作的成本,比如現在可以每天統計報表、分析資料了,所以電腦允許各領域的公司把生意做得更大,反而創造了就業機會。

    財務:銀行櫃員、出納、會計、審計

    這同樣是大多數公司都需要但不被認為很重要的職位。1968 年, 一篇報告就預測了工業自動化應用的 10 個最常見領域:工資表、賬戶收款、營業額、銷售資料分析、總賬管理、時間分配、調查、庫存管控、費用計算、成本核算——幾乎全跟財務有關。

    到了上世紀 90 年代,隨著自動取款機遍佈美國城市和郊區,在 10 年之間,美國各家銀行為此淘汰掉了 17.9 萬出納員 ,佔全員的 37%。預計到 2000 年,90% 的銀行客戶會使用自動取款機。

    到了 1995 年,德勤國際預測,電子化辦公將導致美國大西洋兩岸的銀行取消 50% 的職位。而對英國來說,這個數字是 5 萬人。

    20 年後的今天,對財務一職的替代率預測更加嚴苛。不久前, 麥肯錫報告稱, 會計、審計等職業中,有 86% 的行為都存在自動化風險。

    客服:前臺、接線員、售貨員、導購

    “普通話請按 1,For English Press 2……”如果你接下來不按“0”(或“9”)選人工,那麼解決你的問題的都會是其他線路的機器。

    宣判客服職位將要消失的觀點,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甚至更早)就有了—— 畢竟,哪怕那時還沒有什麼先進的系統(比如自動販售機、電視購物、雲客服系統之類的),產品說明書和採購指南還是早就有的呀。

    而且客服看上去事無鉅細,但實際上顧客的需求也逃不出這幾類:

    銀行——掛失、查餘額、改密碼,商場——營業時間、活動資訊、商品真偽,運營商——充值、繳費、門店位置……只要公司們把每一種服務場景都細分出來,再不斷補充,這些需求都是可以被總結歸類,並重復使用同一個解決方案解決的。

    一位女職員坐在 IBM 650 控制檯前,後者是上世紀 50 年代最流行的電腦

    中層管理者

    這可能是最令人感到意外的了。

    而在一些風險測試中,的確有機構認為公司管理崗位是最不容易被自動化替代的崗位之一。

    不過 2014 年,日本一家風投公司任命人工智慧 Vital 履職董事會成員,希望利用它敏銳感知市場趨勢的能力。

    再回溯 20 年,《財富》雜誌也有過預計:200 年前人類創造的工作條件——大宗生產和龐雜的組織,今天正在消失。隨著勞動力分佈的改變,四分之三的中層管理人員將消失,其中有一些可能會回到他們的初始崗位。之後,就只會存在兩種領導:流程經理(負責執行和監督)和員工教練(負責培育)。

    結果呢?你看到了,至少到現在中層管理者還稱得上是公司的中堅力量。

    這類職位會被替代的預測是最近幾年出現得比較多。

    前不久,麥肯錫釋出的自動化風險報告也印證了這種低風險。“以現階段可接觸的技術,最難自動化的活動是那些涉及人員管理和發展(只有 9% 自動化可能)的職位,以及需要在決策、計劃或創意工作上投入專業性(18% 可能)的職位。”

    考慮到這些職位需要調動人類獨一無二的智力與感情,它們的確幾乎沒有可能永久、徹底地被自動化或人工智慧所替代。

    手藝人:鐵匠、漁民、廚師、麵包師、調酒師

    像約翰遜在《先上訃告,後上天堂》中調侃的那樣,死亡這件事情總是接連發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任何受到汽車工業歡欣鼓舞的人,都能沒什麼難度地得出這個正確的結論:鐵匠和馬車匠要揮別歷史舞臺了。

    早在 30 多年前,要靠手藝吃飯的職位數就被預測到了增長將越來越低於平均。

    在龐大、標準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工商業系統面前,去實現某項工作,手藝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已經越來越微乎其微。有了專門的捕撈船和電網,為什麼還要用吊鉤和漁網?尤其在揉麵機、自動配方機、定時烤箱被髮明出來之後,做個麵包都不用人看著了。

    但手藝人現在有另一個稱謂——匠人,儘管工匠精神這個詞也已經被用爛了。但你擋不住任何貼上 hand-made 標籤的東西都更有吸引力了呀!

    現在,打鐵都成一門藝術了 | 圖片來自 azblacksmiths

    中介

    看看現在滿大街的中介公司,你是不是想笑?

    但話又說話來,雖然網際網路界一向油嘴滑舌,但“打掉中介”這種事兒確實也是幹了一些的。

    就像 Erik Brynjolfsson 以及 Andrew McAfee 在他們的新書《第二次機器時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所說的一樣,誰能想到房子的出租人能夠在 Airbnb 這個平臺上成功的直接對接租客,從而取代了酒店旅館的角色?

    不過,這種趨勢早在 1972 年就被預測到了——那時,一種叫“卡片分離器”的裝置被髮明,人們發現,自己可以不用透過任何中介,直接買機票了。

    後來,隨著家用電腦的普及,1995 年,路透社預測, 銀行、保險、旅遊領域裡一些偏中介服務的工作機會很可能被“摧毀”。

    現在——找工作簡歷直接投官網,租房子上本地化生活平臺,連二手車平臺都號稱“個人車主直接接觸個人買家”。但你看,獵頭公司依然存在,鏈家幾乎佔領了上海。

    弗裡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裡提到過“碾平世界的 10 大動力”,其中大部分與新技術有關。在這個越來越平的世界裡,商業交換的兩端可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留給中介的餘地自然隨之越來越窄。而事實是,另一種形式的中介出現了。

    管理員:倉庫管理員、分揀員、圖書館管理員、郵遞員、保安

    隨後的 1982 年,日本也插入了管理系統應用技術的變局。東芝集團研發了 2 年,以 800 萬美元的成本生產出了可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郵件分揀系統。自動稱重、掃描、計算郵費、蓋郵戳,再放到相應的投遞框裡,雖然當時的郵政系統也是需要人的——分揀機只能承擔 60% 的工作——但至少預示著 60% 職位的終結。

    30 年後的今天,事情也如出一轍。最出名的是亞馬遜, 它 2012 年收購了 Kiva 機器人系統,後者現在是它物流倉庫裡分揀工作的絕對主力。國內的京東等電商平臺在談及倉庫物流時,也都會提到所謂的自動化分揀。

    亞馬遜使用的 Kiva 機器人系統 | 圖片來自 Bidnessetc

    2013 年,美國 Knightscope 公司釋出可預防犯罪的機器人 K5 ,它的功能包括 360 度移動,對比資料庫中的疑犯形象,夜間還可以讀取汽車牌照;法國 Abankos Robotic 公司也造出了防盜機器人 Lucos 和可以自動巡邏的狼狗機器人 Cunos 來替代人類安保管理員。

    駕駛員:司機、飛行員

    你會放心乘坐無人駕駛的交通工具嗎?

    這個問題,波音飛機早在幾十年前就想知道了。1984 年一篇 IFG 的報告中就提到,波音飛機初次嘗試將駕駛艙裡的一個僱員替換為機器,與其他兩位僱員一起工作,並提出預測,“隨著電腦價Grand SantaFe來越便宜,哪怕飛行員這樣的複雜工種,被替代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加。”

    理論上來說,這可能真有實現的那一天。但人類駕駛員或許永遠不會被徹底取代。

    危險工種:救援人員、士兵、宇航員、科學實驗人員

    這些高危險、條件艱苦的工作,可能發生在極端環境下,人類或許難以勝任,或勝任需要付出較高成本,因此反而期待機器人進行替代。這也是幾十年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努力在進行的事。

    一個特殊的例子是,2001 年美國發生炭疽攻擊事件。有人開始把含有炭疽桿菌的信件寄給數個新聞媒體辦公室以及兩名民主黨參議員,接觸到細菌信件的郵政分揀員死亡或被感染。為此,機器人開始被應用到郵政分揀系統中,最後保障了勞工安全。

    2011 年,美國總統奧巴馬還宣佈了“國家機器人計劃”,承諾在下一代機器人開發上投入 7000 萬美元,協助工廠、衛生保健提供者、軍人、醫生和宇航員開展困難的工作。

    服務員:超市店員、收銀員、點餐員、保潔員、加油員

    雖然幾十年過去,機器人服務員的水平也就只發展到最多端個盤子削個面,但一些比機器人更好用的機器卻早普及了。

    比如掃描器。1982 年,哥倫比亞大學就預測,在 2 年之內,2.3 萬個大型超市中的 50% 都會安裝掃描器,其餘的 50% 則會花上 6 年。也就是說,到 1988 年的時候,有 5 萬個超市崗位會因此消失掉。

    接著,借記卡和電話購物也被髮明瞭出來。1984 年,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看到了無現金化的消費趨勢,判定收銀員職位很快將逐步消失。

    另外,就像馬車伕已經被機動車取代那樣,用不了多久,郵遞員、酒店服務員也都會被自動化系統所取代。

    又過了 15 年,麥當勞在部分門店上線了顧客喜歡的智慧點餐機。有人由此預計,第一波機器人取代人工將發生在 2030 年的快餐業。之後,會蔓延到酒店、商場、機場,代替大部分接待員、保潔員。

    醫藥業者:藥劑師、手術助理、實驗室助理、老人護理員

    早在 30 年前,就出現了關於“聰明”的機器人將替代醫生的預測。

    1996 年,一篇科普醫療領域機器人應用的論文, 提到了機器人在醫藥領域替代人類的可能性,包括實驗室機器人,可以配合實驗;醫院機器人,可以移動、抓取和分配藥物;康復機器人,可以搬運病人;手術機器人,可以確保精確施行等等。

    2008 年,美國 NIC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預測,到 2025 年,機器人可能會被用於擔任老人護理員。

    近幾年,藥劑師、醫藥秘書和病史轉錄員也被認為是未來將被機器人逐步替代的職位。

    但這些人仍然還在醫院裡面忙活著。而且在美國,你會發現,他們通常透過移民來解決這類問題,只要勞動力市場供應足夠,成本又低,還是會選擇人。

    流水線工人、清潔工、印刷工人

    不想做顆“螺絲釘”?嗯,可能就快沒得做了。

    1961 年,通用汽車在紐澤西工廠的流水線上,上線了世界第一臺機器人,企業主突然發現,這東西又快又準,不用休假還不會鬧罷工,簡直打開了資本主義新世界的大門。

    於是大家就跟著學起來了 。20 世紀 60 年代,福特汽車的工人數量從 6.5 萬降至 3.5 萬,同時卻在 100 英里的半徑內建了一系列的新型自動化車間。

    美國製造業工程師協會開始關注這種新興的自動化趨勢。在 1980 年的一次調查中, 協會幾乎是以“5 年內,機器人會取代工人工作的 20%,15 年內取代 50%”的結論,為工人的職位澆上了一盆涼水。

    早已消失的活字印刷 | 圖片來自 wikipedia

    次年,一份名為《工業機器人的影響》的分析文章將取代的時間抻長了一些,認為在未來 20 年內,功能簡單一些的一級機器人將取代 100 萬操作工人,更高階的二級機器人可以取代 300 萬,而當年,全美的工人總數一共才 800 萬。

    由於這時候也正處於蕭條時期,再加上機器的發展,僅僅一年時間,工人和私人清潔人員的職位就出現了顯著的減少,數量明顯低於此前數年。

    到了 1987 年,印刷工業也不讓工人階級省心了。電子出版方式直接替代了傳統工藝,印刷和牌子工人的職位數量連年跳水——不是機器替代人工作,而是機器一出現,崗位乾脆消失了。

    農民

    其實就像工人一樣,作為一種職業的指代,它可能算不得嚴格意義上的職位。

    對這兩種職位的風險預測其實都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而來。

    1885 年,英華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機頂開了生產方式變革的壺蓋,機器被髮明出來不久,專家的預測就成了真:工作量剛輕鬆下來沒幾年,工作就沒了——1850 年之後的不到 150 年間,美國從事農業的勞動人口占比就從 60% 下滑到了 2.7%。

    早期的拖拉機,可以極大節省人力成本 | 圖片來自 farmanddairy

    雖然這與人口數量變化也有關係,但不能忽視的是,在那時的農業生產中,1 個機器人被普遍認為至少可以取代 4 個農民工作,如果 24 小時使用,採購成本將可以在短短一年內收回,傻瓜才會不動心吧。

    後來,事情更復雜了,人們發現機器除了便宜,竟然還能幹好人類幹不好的活。比如,1970 年就有報告指出 ,農場勞工雖然(短期)成本便宜,但還是敵不過可以在播種、耕地等作業上提供更高精確度的小型機器,基本可以宣稱農民這份職業的終結。

    電腦的出現和流行給社會分工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 | 圖片來自 nrm

    但你看,這些被宣判過死刑的職位,它們多數現在還是好好的。

    不該否認,機器人或自動化,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搶”走了人類的部分職位。以美國為例,2000 年開始,美國製造業領域的職位消失了近 500 萬——佔職位總數的 30%,工資的情況也很不好,佔全國經濟總產出的比例已經跌至 20 世紀最低點。

    但這也不該完全歸咎於自動化,更並非是機器人多麼厲害。畢竟,經濟環境、就業政策、市場勞動力供需、分工格局的變化,甚至勞動者的個人技能,對就業的影響和技術趨勢可能一樣重要。

    而且,可能科技摧毀了一些原有的職位,但卻催生了新的。比如,數年前僱主都在招聘打字員、接線員,但今天招聘的卻可能是薪資更高的網際網路運營、手遊設計師。網購或許影響了實體商店導購員的生意,但一種叫做線上客服的職位被創造出來了——而且中國線上客服多數不是聊天機器人——另外被創造出來的職位,還有快遞。

    正如美國經濟諮詢委員會主席 Jason Furman 在一次報告中所說的,看經濟發展要看長期,雖然中短期內,人類的職位可能被機器人改變,但在一個經濟平衡期內,人工智慧對經濟的作用還是積極的。

    也就是說,有了科技發展,世界生產力總體上一定是提升的,創造財富的能力也是逐漸提高的—— 最簡單的觀察,世界上養活的人只會是越來越多的。

    分享之前我還是要推薦下我自己建立的大資料學習資料分享群 232840209,這是全國最大的大資料學習交流的地方,2000人聚集,不管你是小白還是大牛,小編我都挺歡迎,今天的原始碼已經上傳到群檔案,不定期分享乾貨,包括我自己整理的一份最新的適合2017年學習的前端資料和零基礎入門教程,歡迎初學和進階中的小夥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愛因斯坦說時間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