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佐羅一一索隆

    謝謝邀請,日本首相更換頻繁卻不影響穩定本人覺得有三個因素決定的:第一,日本首相的權利並不大,所以首相改變不了什麼,所以相對比較穩定。第二,日本人的目標很明確也很齊心,所以目的一致每個首相的做法也比較相似。第三,雖然日本是一個國家,但地盤小人口少,所以分歧也比較少。

  • 2 # 海條子

    縱觀日本政壇近幾十年的情狀,首相更換頻繁得像走馬燈,這期間除了被外界公認的強硬派首相小泉純一郎達到5年任期外,其餘沒有一位結束任期。但是,令人驚奇的是,日本民眾對於政府和首相怎樣變化,都處之泰然,政府的各個層面運作並未受到重大影響。二戰以來,發達國家領導人任期以日本最短。日本首相任期平均是26個月,而德國總理是88個月。二戰後日本換了至少31位首相,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的最高領導人,更換最少的是8個,最多的是13個。日本經濟、文化和科技領域在世界上獨領風騷,但是唯獨在政治領域給人以侏儒的感覺,重要一點是首相更換頻繁。首相更換太多,不僅是華人,連日本人恐怕都不知道在位首相是誰了。有人不解地說,日本社會也真奇怪,不論是自民黨坐莊也好,民主黨執政也好;菅直人在位也好,野田佳彥掌權也好,經濟架構和社會發展都不會受到影響,原因何在呢?關鍵在於日本的政治制度是以體制治國,不是以人治國。政策相對穩定,政治制度比較完善健全,首相在與不在,施政系統都能順利運轉。日本現行的文官制度,形成於二戰之後。當時,美國佔領當局運用資產階級民主原則和效率原則,對日本原有的統治機構進行了較徹底的改造。日本採用的是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在國會眾議院內擁有過半數席位的黨派便可獲單獨組閣權利,該黨派領導人即為內閣總理大臣,也就是首相。對國家來說,日本不是靠一個首相領導的,而是靠整個領導體系引領的。首相不過是一個國家領導層的代言人,沒有絕對的權威。政府的日常運作主要依靠各級官僚(文官)來進行,穩定高效的公務員制度的存在及其正常運轉,無疑將日本頻繁換相的負面影響降到了最低。日本社會各界監督機制極其完善,各種黨派和媒體等對政府特別是首相有很大的監督權和發言權,當年田中角榮的下臺,就源於評論家立花隆的揭露報道。由此可以看出,日本首相權力十分有限,其更替的影響也變得很小了。一般來說,日本的大政方針一旦確立,就相對固定,各省只要具體執行便可,任何一個首相上臺下臺,都不影響內政外交方略的根本方向,即使某些政策調整了,也不會牽一髮而動全身,並不影響國家穩定和民生百態。日本實行的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分權的地方自治制度。地方自治體除都道府縣外,還有市町村等,相互間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的關係。地方自治體的權力機關由一院制議會和行政首長組成,兩者均由本地選民直接選舉產生,而不是來自中央的任命,所以,不時會出現地方長官頂撞首相事情。因此,處於中樞位置的首相的更替,對地方政治的影響也相當有限。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菊與刀》指出:日本人最重視的是“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並藉此得到尊嚴與安全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他職位的事情不用自己操心,只求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所以,各層次的公務員,不會因政治人物的更替而忽略基本職責,更不會因此而降低他們高效的服務水準。日本“3.11”特大地震給日本帶來了空前的災難。面對不可抗逆的天災,往往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社會和政府的應對能力和效率。在大地震中,日本社會表現出來驚人的鎮定,日本國民不僅表現出了極高的公民素質,日本政府也發揮了很高的效率。在海嘯預警資訊釋出、災情資訊通告、核電站損害情況披露、調動軍隊救災、公民應對災害指引、提供緊急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日本政府進行得井然有序。此外,日本人對政治比較淡然,對於政壇經常發生的震盪也習以為常。他們知道,首相更替並非改朝換代,只是執政時某個環節處理得不好而下野,像菅直人內閣在去年夏天的參院選舉中慘敗,面臨在野黨佔據參院多數議席的“扭曲國會”局面,施政就變得嚴重受阻了。加上政府針對東日本大地震及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處置工作也備受指責,加快了菅內閣下臺的步伐。日本各界對於菅直人辭職早有預期,當他真下臺的時候,沒誰大驚小怪、大吵大鬧、上街遊行。更為重要的是,日本人對自己國家的基本政治體制和運作效率比較有信心,他們明白,國家不是靠一個人領導,政策制定是集體智慧的結果,矛盾衝突時政府也會注意兼顧各方利益,所以,社會上每個成員認真工作,兢兢業業,誰也不把首相當回事,只關心能否做好自己的工作。日本經濟長期蕭條,處於長週期經濟發展中的低潮發展階段,即經濟已經從過去追趕型轉入新的成熟和飽和階段,到目前尚未找到新的發展模式及增長點。近20年來,日本政壇一直處於半癱瘓狀態,民眾也習慣了這種癱瘓狀態,對於首相和內閣期待甚少,沒有什麼官民對立情緒。日本公務員和官員清廉也為社會穩定提供了絕好的舒緩基礎。日本大使級的外交官也坐地鐵,打著一把只要300日元(20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的最最普通的塑膠雨傘,沒有小轎車配備。日常生活中,日本官員就像鄰家大哥,親和力十足,更別說有什麼官架子了。清正廉潔在日本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公民黨的黨首山口那津男和他的秘書出行乘坐新幹線,拿出一張報紙,認真地看了起來,沒有警衛人員,也沒有多帶一位秘書。這是日本政治家對民眾稅金的一種節約行為。公務員也不隨便接受餐飲招待,沒有前呼後擁,也不需要方方面面地接待、作陪,一切輕車簡從成為生活中的自覺行動,成為市民的楷模和榜樣。

  • 3 # 細雨0810

    日本這個國家民族很團結,從二戰可以看出,國家任何時候都是從人民利益出發,頻繁換首相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回事。

  • 4 # 未娶的小老婆

    這就是制度帶來的,不過感覺並不是什麼好事,對於這種選舉產生的首相,在有他沒他都能正常的話,只能說權職能力有限!社會階級固化的厲害!

  • 5 # 使用者57489022270

    看過日本歷史,雖瞭解不深但略有想法。

    日本在前期並不穩定,雖然天皇最高但不掌握實權。大名攻伐或幕府掌權,什麼繩紋、彌生時代,連首都在哪裡都不一定,誰佔據中央誰說了算。

    明治維新後,強力的明治天皇掌權,首相只是打工仔。天皇是“老闆”,日本像一個公司,需要哪道工序哪個車間主任主事,需要統一和擴張,能臣伊藤博文上臺。需要發展就來幾個文職政府,戰爭了軍人的東條英機代替近衛文麿主政。二戰結束了天皇裕仁請來太上皇麥克阿瑟,實際統治權在美華人手裡。日本人開始還算順從,北韓戰爭爆發讓日本鬼子又看到希望於是又開始蠢蠢欲動,但始終沒有擺脫美國控制,不穩定因素始終在美國鎮壓下翻不了天。

    所以日本雖然頻繁換首相,甚至有過政府總辭職的現象。但明治維新以來政權只有戰敗時那一次更迭,真正統治者由裕仁變成麥克阿瑟是日本國內不穩定的唯一一次。

  • 6 # 晟康貿易

    日本戰後的君主立憲制是由美國一手主導的,天皇是國家元首無實權。首相是日本的政府首腦,由各政黨在議會的多數議席的政黨的黨首透過指名選舉產生。日本是個典型的官僚體制國家,日常管理國家都是由技術官僚來執行,執政黨以及首相透過制定政策來左右國家政局,但受三權分立的體質約束和監督。也就是說國家副部級幹部基本不受誰當首相而大面積變動,這就保證國家基本政策的管理和執行!同時日本又是中央集權和地方高度自治的體制,除了國稅,外交,國防等中央統一行使,其他地方政府有高度的自治權。總之日本首相受體制約束不能一手遮天,在國家體制中是一種鬆散的權利的代表!

  • 7 # 冷鏡

    這是一個好問題。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日本國家隊治理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之上的,任何一個首相上臺,無權否定既有的法律,必須也只能透過法律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而立法權不在他手上,他必須努力讓國會透過法律才行。由於法律相對健全,不論首相是誰,社會、經濟活動依舊按既有法律的框架執行,所以不會亂。

    二、日本的政治家和文官是兩碼事。政治家的使命是實現其政治主張,文官的使命是按照法律、規章制度保證行政正常運作。政治家不可以超越法律、規章制度對文官下命令,這就避免了瞎指揮、拍腦袋決策造成的混亂。

    三、自衛隊雖然名義上歸首相指揮,但本身不允許參與政治、不允許對政治問題表態,更不允許介入政治活動,這避免了個別野心家、陰謀家操控槍桿子影響、甚至左右國家命運的危險。

  • 8 # bianzuping

    日本的議員靠選舉產生 首相和大臣由議員中產生(立法) 但議員中白痴不少,日本的法律幾乎100%由中央公務員制定 而大臣不能炒公務員的魷魚。所以日本的實權掌握在公務員手中 每天換首相(只是個擺設)都不影響穩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瞭解真正經歷周遊世界後是一種痛苦,你們還會繼續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