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千千里馬

    永青文庫由細川護立於昭和25年(1950)設立。這個文庫收藏頗豐,儲存著細川家族14世紀以來近700年收藏的古籍和藝術品,有數萬冊漢籍。

    趙孟頫的《汲黯傳》到底怎麼收入細川家族的,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但是,依據《汲黯傳》流傳記載來看,道光年間還在中國,所以,最早也不會在晚清。

    我們根據《汲黯傳》的收藏曆史來看,這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書法作品,那麼,它到底是不是趙孟頫的作品呢?

    從明代開始,這件作品就受到了一定的懷疑,近些年來有不少的人更是舊事重提,認為這件作品應該不是趙孟頫的書法作品,至少不是趙孟頫的真跡,這個說法我個人是非常不認同的,因為鑑定一件書法藝術作品,它需要的知識面是非常廣的,我們不能光看簡單的表面,就能認為這件作品是真還是假。這裡邊有很多的學問,我個人認為《汲黯傳》,完全是一件趙孟頫的真跡作品。

    首先是這件書法作品後面的題跋,與正文的書法風格是完全一致的,有趙孟頫題跋的一段話,“延佑七年九月三十日趙孟頫手抄此傳於松雪齋。此刻有唐人之遺風,餘彷彿得其筆意如此。”這段話,也是完全可靠的。後面我們還要逐步的做一些具體分析。但是,這個題跋正是引起很多人懷疑的地方。

    事實上呢,欣賞和鑑定書法作品,猜想是沒有用的,要拿出可靠的事實來說話。

    因此,我們根據書法欣賞的兩個原則,就完全可以斷定這件作品到底是不是趙孟頫的書法作品,到底是不是他的真跡。

    第一個原則是氣韻

    我們從《汲黯傳》這件書法作品的氣韻上來看,也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所以這是我們認為是真還是假的第一個原則。

    這個原則是比較玄,有時也不完全可靠,但是望氣而知之,這也是我們欣賞書法作品常用的第一個原則。

    好的書法作品,我們一眼望去,它就跟別的人不一樣,你再細看,越看越好它就越真,而那些假的書法作品,你看上去好像是那麼回事兒,但是你要再仔細一看看反覆推敲,就真不是那麼回事了,所以這個就是所謂望氣而知而知的道理。

    其中書法作品或者其他藝術作品的氣韻,是撲面而來的一種生氣,我們完全無法去拒絕它。自古以來,欣賞書法和繪畫都是氣韻第一。

    《汲黯傳》經歷了自從明代文徵明等等一系列的大書法家大欣賞家的鑑定,都沒有認為是假的,我們怎麼要認為是一件假的藝術作品呢?像文徵明都是明代一流的大書法家,他的書法,他的眼界是非常精的,還有多少人能比得上他們更專業呢?

    所以我認為旺氣而知,就是看書法氣韻的這樣一個原則,還是不能放棄的。

    第二個原則是字法筆意

    我們從《汲黯傳》的字法看,也是具備了趙孟頫書法用筆和結構常態的。

    例如,趙孟頫非常有特點的“子”這個字的寫法,在《汲黯傳》書法作品當中非常明顯。

    對此,我們是非常重視字法原則的。

    就是說,一個書法家寫字的字法結構,誰是第一人?這是我們我們要追溯的問題,如果這個字法的第一人是趙孟府,那麼這件書法作品,當然就是趙孟頫的書法作品了,如果這個字的寫法,第一人不是趙孟府,那麼這個書法作品,就完全可以斷定它根本就不是趙孟頫的書法作品了。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也是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

    俞和的書法作品。

    那麼,難道在《汲黯傳》中只有子”這一個字是趙孟頫寫的,其他的字都不是的?那當然不是!由於我們這篇文章,主要是說一些原理問題,不是一一的去取證的問題,所以我們也就不用一一列舉取證了,因為在這個字帖裡邊很多字,都是趙孟府的那種書法結構特點非常明顯,還有比如說“幼”小的幼子等等,很多,我們不能一一的去舉例了。

    總之,《汲黯傳》是趙孟頫書法真跡的特點很明顯,如果有較真的網友,可以去於如何臨摹王羲之的《樂毅論》去仔細比較一下。也許有人會說,那後人模仿他模仿得很像,你怎麼能辨別哪個在前,哪個在後,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呢?這就需要我們從氣韻來分析了。也就是書法作品的整體美感,再結合具體的用筆特點。不是說只看字跡結構這樣一個指標就可以判斷真偽了。

    俞和的書法作品

    這裡我大體提醒一下:俞和的《樂毅論》是一個臨摹作品,趙孟頫的《汲黯傳》是一個創作作品,這兩件書法形成的過程完全不一樣,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道理來說這個事兒,就是臨摹作品的成績往往比較拘泥,氣韻凝滯,而且總體上來講沒有創作的成績高,或者創作作品的成績要遠遠高於臨摹作品,這是書法歷史上無數書法家的創作實踐,完全證實了無數次的一個事實。

    如果我們把俞和的作品跟《汲黯傳》對比一下,你就明顯的看得出來,俞和自己的創作和他的臨摹,那是境界完全不一樣的書法,再一點,從細節上來說,他也沒有《汲黯傳》這個書法作品裡面的細節和精彩的東西多。

    俞和臨摹的王羲之《樂毅論》雖然是一個精彩的書法臨摹作品,但是還是比較拘謹一點,整體的筆力要柔弱一些,跟《汲黯傳》那種自由奔放而精緻的有很多細節的筆法,是根本沒法在一個層次比較的。

    《汲黯傳》全文近兩千餘字,內容是抄錄《史記-汲黯傳》這篇文章。其原稿因戰亂散失將近三頁缺197字,現存墨跡是明代書畫家文徵明補寫的。

    文徵明跋趙書《漢汲黯傳》稱他“楷法精絕”。清笪重光跋日:“松雪此冊,字形大小,無不峭拔,雲唐人遺風,其源乃出山陰耳”。

    俞和的行書書法作品

    根據《汲黯傳》題跋、收藏、印鑑和記錄,這件書法作品流傳有序,脈路清晰,先後經袁褧、項元汴、項晦甫父子、李宗孔(1618-1701)、卞永譽(1645-1712)、安岐、錢維喬(1739-1806)、唐作梅、鮑桂生、孫毓汶(1833-1899)孫孟延父子、斐景福(1854-1936)遞藏。

    最重要的是《汲黯傳》卷後,有文徵明嘉靖二十年(1541)的一個長跋,是年文徵明72歲。還有項元汴萬曆三年(1575)跋,編為宗字號,笪重光康熙二十六年(1687)跋,馮譽驥同治十二年(1873)跋,鮑源深(1812-1884)同治十二年跋,孫孟延光緒二十五年(1899)跋。從這些清楚的流傳有序的記載脈路來看《汲黯傳》也不是一件偽造的作品,或者是把作者搞錯了的作品。

    可是不知為什麼,《汲黯傳》墨跡現藏日本東京細川家永青文庫。這應該是晚清以後的事情了,或者民國初年的事情了。

    俞和的書法作品

    最早考證《汲黯傳》的是嘉靖二十年(1541)明代書法家文徵明。此考證距離趙孟頫《汲黯傳》已經221年。他在《汲黯傳》題跋中,詳細介紹了對這些書法作品的認識。

    右趙文敏公所書《史記·汲黯傳》,楷法精絕,或疑其軌方峻”勁,不類公書。

    餘惟公於古人之書,無所不學,嘗書歐陽氏八法,以教其子。又嘗自題其所作《千文》雲“數年前學褚河南《孟法師碑》故結體如此。”

    此傳實有歐楮筆意,後題延佑七年手抄於松雪齋,且雲:“此刻有唐人遺風。”觀此當是石本傳世,豈歐褚遺蹟邪?考歐趙兩家金石錄,無所謂《汲黯傳》,竟不知何人書也。

    公以延佑六年謁告還吳興,至是一年,年六十有七矣。又明年至治二年卒,年六十有九,距此才兩年耳。

    最後我們說說,元代的另一位著名書家俞和的小楷作品《樂毅論》。俞和是趙孟頫的同時代的晚輩人,相當於趙孟頫的孫子輩。他是元代眾多趙孟頫的崇拜者之一。

    雖然沒有什麼大的創造,但是書法成績也不在俗人之列。正如前面我說的,俞和本人的書法作品也是不錯的,但是他在細節上和精細程度上面,跟趙孟府都不在一個層次這裡,我就不一一再說了。

    我要說的是《汲黯傳》最後的一一段跋文的真偽問題。趙孟頫在《汲黯傳》末的跋文寫到:

    延佑七年九月三十日趙孟頫手抄此傳於松雪齋。此刻有唐人之遺風,餘彷彿得其筆意如此。

    這段跋文是證明《汲黯傳》最有力的證據,也是被後人懷疑的地方。

    不妨我們一一解讀一下,跋文中的日期,我們就不多說了,具體時間元祐七年,是公元1320年,延佑是元仁宗的年號。

    “手抄此傳於松雪齋”是趙孟頫說,寫《汲黯傳》時,他已經病退在湖州老家一年,趙孟頫的書齋就叫“松雪齋”。這也不是問題。

    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最後這句話:“此刻有唐人之遺風,餘彷彿得其筆意如此”。

    我們從趙孟頫的這段記載來看,《汲黯傳》這個書法作品,是依據一個刻本抄錄出來的,這個刻本非常好,筆法非常像唐人的筆譯,所以趙孟頫就抄錄了《汲黯傳》這篇文章。

    趙孟頫的小楷《鮮于府君墓誌銘》

    可是這個課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課本呢?是一個帖子還是一個石碑,這些都不太清楚,但總的來講,我們認為趙孟頫寫《汲黯傳》這個書法作品的本字,是依據一個拓本抄錄的。

    這樣的話,既然他是根據這個抄刻本來抄錄《汲黯傳》的,那麼,作品帶有一些不完全是自己的筆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既然叫做抄錄,我們可以認為,他就不是一個臨摹,而是趙孟頫在這個刻本的影響下,按照自己的心情在追求一種古人的風格,所以他意味深長的,在後面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餘彷彿得其筆意如此”。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他在抄錄《史記-汲黯傳》的時候,還受到了這個刻本的一些影響。為此他感到非常高興,所以就跟趙孟頫其他的書法作品,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外形不一樣,精神仍然保持了趙孟府的書法的特點。

    可是,有人能把趙孟頫的這句話作為是作偽的一個證據。

    我認為這樣的判斷能力也太差了點兒吧?俞和為何偽造趙孟頫的書法作品,這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的。

    趙孟頫的小楷《鮮于府君墓誌銘》

    偽造書法贗品,一般都有很強的目的性,那就是作為一個商品,為了得到一筆豐厚的重金,欺世盜名。但是這些贗品的偽作往往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比較粗糙,或者你再怎麼高明的偽造,都會發現它要流露出一些粗糙的地方來,但是《汲黯傳》這個書法作品,既沒有任何粗糙的地方,也沒有任何作偽可疑的地方。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除此之外,任何人都不會去偽造名人書法作品的,因為這是一件非常可恥的事情。

    所以,如果《汲黯傳》是俞和自己寫的,他有什麼必要在後面要寫上趙孟頫的名呢?這是根本沒有道理的。

    趙孟頫生活在(1254-1322)年代,俞和生活在(1307-1382)年代,屬於元末明初的人。

    他比趙孟頫整整小47歲,相當於趙孟頫孫子一輩人。又比趙孟頫長壽了6歲。

    據記載,俞和早年見到趙孟頫書法就非常崇拜他,那時,趙孟頫可能已經去世了。因為我們算得出來,趙孟頫去世的那一年,俞和只有15歲。這麼小就學會了趙孟頫的書法,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俞和見到趙孟頫的書法,起碼在20歲以後了。

    後來,俞和的書法比趙孟頫要多一些稜角。那應該是他晚年的時候了。

    這也許就是一些人非要把《汲黯傳》的著作權,分配給俞和的原因吧。

    所以我認為,《汲黯傳》是趙孟頫書法真跡的可靠性非常大。因此這個書法作品,也是歷代追捧的一個收藏品。可惜,至今《汲黯傳》仍然流落在異國他鄉。

  • 2 # 尼古拉斯憶心

    這件作品是趙孟頫傳世小楷書法作品中的精品。與他的其他小楷作品如《道德經》等相比,此作起筆敦重典雅,既無媚笑之態,又無蝌蚪之蠢,輕重得宜;行筆從容不迫,一氣呵成,既無風馳電掣之暴,又無婀娜柔弱之軟,雖峻利而不失溫和;收筆似稍重,倒更顯筆鋒不苟。彎筆從容使轉,凝遲內含;折筆立頓方稜,工雅文靜。豎筆捺撇皆重,其他筆畫疏淡參差,穿插其中,如叢碧中疏枝密葉,月光透射,掩映成趣。其點雖小而頗顯神采。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俱能各逞其姿,重可如山墜石,輕可如毫末隨風。

    行間兩側朱絲為限,直行左右協調,而橫不成列,反而相互酬對,相得益彰。趙孟頫自稱《汲黯傳》得唐人遺風筆意。清代馮源深評雲:“此書方峻,雖據歐體,其用筆之快利秀逸,仍從《畫贊》,《樂毅》諸書得來。”倪瓚也說:“子昂小楷,結體妍麗,用筆遒勁,真無愧隋唐間人。” 這件作品也是小楷初學者最好的範本,為歷代書家所推崇。

    《汲黯傳》的筆畫看似纖細,實際上並不柔弱,反而筆筆遒勁。如,它的豎畫每筆都很堅挺,非常具有力量感,就像一個人雖然瘦但是很有精氣 神。趙孟頫自稱《汲黯傳》得唐人遺風筆意,明代書畫家文徵明 跋趙書《汲黯傳》,稱他“楷法精絕”。 如今,筆者看自己十年前剛開始臨的《汲黯傳》發現就像是一筆一筆畫出來的,筆畫軟弱,結構疏散,沒有一點精氣神,更不用說把握字的神韻了,能臨摹得像已是不易。

    然而寫小楷最怕 的是寫得千篇一律,給人呆板之感。趙孟頫的《汲黯傳》沒有給人這種感覺,他的字非常耐看,如果仔細看每個字,會發現他的字的結構非常嚴謹,琢磨後再臨寫又會發現他的筆畫都非常到位,筆筆精準但又相當舒展、開闊,這就使字的結構不會讓人感覺枯燥反而極具靈動性。 雖然《汲黯傳》是楷書,但是通篇字又帶有隱隱的行書意味,雖不強烈,但有很多字是筆意綿連、似斷非斷的。這種含蓄的筆意只有親自臨習才能深諳此中道理。 如,《汲黯傳》中很多字的橫畫的起始都有連帶前面筆畫的意味,在發筆逆入時搭鋒向上微露鋒芒;“氵”偏旁的第二點在收筆時將鋒勢帶出一縷墨痕,與下一筆的提的筆畫相連線;一個字中如有捺的筆畫,像“之”“足”等字,捺的筆畫的起始處細如蠶絲,與上一筆都有連帶之意,這些微妙的筆意使《汲黯傳》增強了小楷的流動感,於不經意中帶出曼妙之感,整體給人靈活和富含變化之味。 而這些筆意也是在臨習時最難把握的地方,稍不留意就會過頭,因此這個度要拿捏自然。

    寫書法時經常會講到度法,這裡的“度”就是上畫收筆與下畫發筆逆入之間的過渡動作——筆鋒在離紙面極低的空中作一快速的聯絡。 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說:“度者,空中虛打勢,FIT筆意也。”知度法之妙處,則無死點死畫。 寫小楷不如寫大字來得爽快,因此小楷創作對書寫者有一定的心智要求,不能求快,尤其是在剛開始臨習時,一定要集中精神才能寫出神韻。清朝蔣衡在《拙存堂題跋》中說:“作小楷必先精神凝注,於法度森嚴中縱橫奇宕,所謂端莊雜流麗也。若信筆為之,肥則俗,瘦則桔,雖形模具備,而神氣全無。”可見要追求小楷的神采,一定要精神專注。 筆者認為,集中精神的前提是必須靜下心來,這是練小楷最基本的心理準備。真正靜下心來練就一手漂亮的小楷字是一種修養身心的好方法,如果在靜心的同時又能做到淨心,那就能達到藝術上真正的心境了。 寫好小楷還有一個關鍵因素——貴於勤,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最好天天臨習,哪怕一天只寫 10 分鐘。

    練習小楷是需要下苦功夫的,僅臨一兩遍帖是沒用的。筆者記得自己的書法老師曾經說過:“一本帖起碼臨百遍你才能參透裡面的精髓和要義。”筆者也有同樣的感受,每臨一遍帖,都有新的收穫和進步。 寫小楷僅單純臨帖是不夠的,還要學會讀帖,這裡的讀帖不是指讀文章,而是要讀懂此帖的“意”。 這裡的“意”,筆者認為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書法作品中能看得到的屬於表層的意境,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章法、結構和氣勢,也就是要會讀每個字的筆畫長短和粗細、形狀,以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空間變化等;另一方面是深層次的意境,它是一種精神境界,正如黃庭堅所說:“欲得妙於筆,當得妙於心。” 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心裡想好這個字應該這樣寫,但是真正下筆又和自己所想的有出入。這除了因為我們寫得太少之外,更關鍵的是我們沒有理解 和讀懂整部帖的內在精神。 筆者認為,讀帖的過程就是與帖的作者進行思想交流的過程,讀帖者要知道這部帖所寫的內容,然後感受作者書寫時的心境,把自己真正融入其中,“下筆如有神”“意在筆先”,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樣臨帖會使自己大大提高一個層次,使本來沒有任何生命的黑白點畫和線條充滿人情味,富有情趣。

  • 3 # 傳統銀文化

    《汲黯傳》是趙孟頫的真跡!

    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我們換個角度分析,先從趙的作品分析:

    眾所周知,趙孟頫是元代最負盛名的大書法家,他的楷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合稱“楷書四大家”,他的書法取法二王、直接魏晉,“真、行、隸、草、篆俱為當世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這是同期的大書法家鮮于樞對趙孟頫的評價。

    趙孟頫的小楷主要師法於王羲之、王獻之、鍾繇和東晉道士楊羲,對於王羲之的《黃庭經》、《東方塑畫贊》、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和鍾繇各貼推崇有加。所以趙孟頫的小楷面貌的行程中,二王和鍾繇的風格多有體現。

    趙孟頫《老子道德經》

    趙孟頫的小楷代表作有很多,而我們能常見的是《老子道德經》和《汲黯傳》。其中《汲黯傳》是小楷代表作中的精品,跟他的《老子道德經》相比更加厚重典雅,用筆輕重得宜,行筆從容不迫一氣呵成;不急不躁,雖多方筆卻不失溫潤,飄逸而不矯揉造作,收筆稍重,更顯用筆一絲不苟。彎筆從容使轉,折筆立頓方稜,豎筆捺撇重,其他筆畫疏淡參差而穿插其中。清代馮源評價此貼雲:“此書方峻,雖據歐體,其用筆之快利秀逸,仍從《畫贊》、《樂毅》諸書得來。”倪瓚也說:“子昂小楷,結體妍麗,用筆遒勁,真無愧隋唐間人。”這件小楷作品被歷代書家推崇,成為學習小楷的最好範本之一。

    趙孟頫《汲黯傳》

    趙孟頫《汲黯傳》

    但是,但是看到了另外一幅作品後,我懷疑了,《汲黯傳》還是趙孟頫所書的嗎?這幅作品就是元代的另一位著名書家俞和的小楷作品《樂毅論》。俞和可以說是趙孟頫的超級粉絲,早期曾經見過趙孟頫的運筆之法,後來跟趙一樣,取法魏晉,臨晉唐法帖甚多。他的行草書與趙孟頫的幾乎一模一樣,後來很多趙孟頫的作品都是後人拿俞和的帖子,加上個落款冒充趙孟頫的書法作品。

    俞和臨《樂毅論》

    俞和臨《樂毅論》

    所以趙孟頫的這幅《汲黯傳》就有人懷疑並非趙孟頫所書,而又是俞和這位趙氏超級粉絲書寫的。因為這幅《汲黯傳》與趙氏之前的小楷作品例如《老子道德經》相比風格迥異,而現在又冒出一個俞和,因此《汲黯傳》真偽模辯。因為此卷第6頁12行197字,為文徵明補書,後面有文徵明的題跋做了補充說明,於是又有人懷疑這是文徵明冒充趙孟頫寫的。古貼的考證還真不容易啊!

    俞和《雲錦帖》

    所以《汲黯傳》不知道是趙孟頫所書,而後來被俞和看到,然後又學趙孟頫的筆法再寫的《樂毅論》,還是乾脆就是俞和寫的《汲黯傳》,後世又被冒充成趙孟頫所書。

  • 4 # 趙福

    【《汲黯傳》是趙孟頫之真跡,但是欣賞到這幅書法作品之際,我有點懷疑這是他的真品?】

    元代最負盛名之大書法家趙孟頫

    趙孟頫之楷書與柳公權、歐陽詢、顏真卿合稱為“楷書四大家”,其中趙孟頫之書法取法為“二王”、直接魏晉,其“真、行、隸、草、篆等俱是當世首位,小楷又是子昂諸書首位。”此論為同期之大書法家鮮于樞對趙孟頫之評價。

    筆者闡述道,趙孟頫之小楷主要師法於“二王”以及鍾繇、東晉道士楊羲,對於“二王”的《黃庭經》、《東方塑畫贊》、《洛神賦十三行》與鍾繇各貼推崇備至。因此趙孟頫之小楷面貌的風格,與“二王”和鍾繇之書風大多有相似之處。

    所謂趙孟頫之小楷《汲黯傳》

    趙孟頫之小楷代表作品有多種,這其中我們能夠經常欣賞到的就是《老子道德經》、《汲黯傳》等。這其中的《汲黯傳》是小楷代表作品中難得之珍品。

    所謂趙孟頫之《汲黯傳》小楷特點,與他的《老子道德經》相比更加顯得厚重典雅,其用筆輕重得宜,行筆從容不迫一氣呵成;不急不躁,雖然多方筆卻不失溫潤,飄逸而不矯揉造作,收筆稍重,更加顯得用筆用墨而一絲不苟。特別是在彎筆從容使轉,折筆立頓方稜,豎筆捺撇重,其它筆劃疏淡參差而穿插當中。

    歷代書法大家對該作品都作了崇高積極之評價,但依筆者之見,該作品與《老子道德經》書寫風格有明顯不同的地方,並不是趙孟頫那一貫的讓我們比較熟悉之風格行徑,值得研究與推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楷書練誰的字帖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