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遊狙擊者張小小
-
2 # 李園園註冊營養師
湯是補充水分和營養的一種方式,很多地方有喝湯的習慣。喝湯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例如各種粥、雪梨銀耳羹、豆漿、蔬菜汁液(香蕉胡蘿蔔芹菜汁等)、紫菜蛋花湯、西紅柿雞蛋湯、豆腐湯、肉湯(鯽魚湯、菠菜豬肝湯)等都可以。
但是湯喝不對,卻可能對健康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例如以下幾種很常見:
1、鈉鹽多。
湯因為“水多料少”,很多朋友覺得口味太“淡”,就在裡面加入更多的鹽,以及味精等含“鈉”的鹽。導致每天的鈉攝入量超標(成年人每天鈉的推薦攝入量是1500mg)。而高鈉膳食不僅損傷胃黏膜、對面板不好,而且與高血壓的發生有直接的關係。
建議:喝湯以清淡為宜。可以用八角、茴香、桂皮、香葉、香菜等調味和調味東西料幫助提味。而且,肉湯其實本來會溶出一些呈味氨基酸、核苷酸等,也很鮮美。
2、脂肪高。
很多朋友喜歡喝肉湯,但是肉選擇不對,可能帶來脂肪超標。例如豬蹄?(脂肪含量:20%,這還是爪尖,後面的肘子28%) 、排骨(35%)、五花肉(30%)、雪花牛肉(脂肪含量大概50%,在西方稱為“大理石紋肉”,在日本稱為“霜降肉”,華人稱為“雪花牛肉”),這類肉都很肥,不適合經常喝。
建議選擇禽肉(鴿子肉、公雞肉,鴨肉)、魚肉(例如選擇脂肪低於5%的,有:鯽魚、鯉魚、鱸魚、鱈魚、鰈魚、鯛魚、大小黃魚、羅非魚等)、以及瘦的畜肉。
還有一個竅門:湯煮好後,放冰箱冷藏,去除表面浮油層 (肉湯)再喝,剩下的部分非常低脂低熱量。
此外,喝湯最好不要額外放油。一少要熗鍋的,儘量少放油。品嚐食物自然的清香味,也很好啊。
3、只喝湯不吃肉,是不對的。
很多朋友覺得營養都在湯裡,其實不然。湯的營養成分只有肉的十分之一。
4、糖太高。
再喝豆漿、雪梨銀耳羹這類湯時,很多朋友覺得味道比較淡,喜歡在裡面放入冰糖等。
但是糖也可以轉化為脂肪,胰島素行駛降血糖任務時,渠道之一就是變成脂肪儲存。
而且一旦喜歡上甜食,往往容易導致糖尤其是精製糖的攝入量超標。國際上的研究與調查證明,精製糖攝入過多與超重肥胖、糖尿性、提前衰老、痛風、不育等都可能有關。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再次對糖(精製糖)的攝入量提出警示,建議成年人和兒童應將其每天的遊離糖攝入量降至其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進一步降低到5%以下或者每天大約25克(6茶匙),會有更多健康益處。
5、有些湯草酸高。
例如鹹菜、菠菜、甜葉菜、韭菜、竹筍、苦瓜、茭白等少數蔬菜草酸含量較高,建議水焯下再做湯。否則草酸太多會影響礦物質的吸收。
6、反覆熬煮的肉湯、老火湯嘌呤高、不適合痛風者喝。
多久才算是老火湯,這個我查了很久的資料,但是都沒有一個時間的規定,我覺得這屬於一個民間叫法,泛指熬煮時間比較久的湯。但是比較久是多久?也不是說隨便熬煮就可以。因為我們喝老火湯除了美味還要營養,如果兩者兼得就是最好的時間了。
所以也有一些文獻有這方面的研究,例如玉米紅蘿蔔雞湯的最優時間大概是2個小時;花生眉豆雞爪湯的最優時間大概也是2個小時;豆腐魚頭湯的最佳時間是50~1個小時左右,比帶骨的肉湯要少得多。
需要提醒的是,老火湯裡礦物質溶出較少,所以喝湯還要吃肉渣。不過湯裡溶出來的嘌呤含量會比較高,因為嘌呤易溶於水,高尿酸或者痛風者一定得不要多吃,不要經常吃。
7、喝湯太燙。
口腔粘膜忍受的最高溫度大約是65度,而食道粘膜可以忍受的最高溫度大約是45度。所以說食道粘膜非常嬌嫩。所以當吃燙的食物時,儘管口腔承受下來了,但是對於食管來說是一種達到甚至超過其耐受溫度的高溫,長此以往就會導致食管粘膜上皮細胞的反覆損傷與癒合,形成慢性炎症或潰瘍,嚴重的可導致粘膜上皮細胞癌變發展成食道癌。
-
3 # 營養百事通湯水是餐桌上非常受大家歡迎的菜品,進入寒冷的冬季,如果每天進餐時喝點鮮美的熱湯,不僅能促進血液迴圈,溫暖身體,還有很多健康好處:進餐時喝湯能潤滑消化道、刺激食慾,促進食物消化;食材做成湯水,變得軟爛,既有利於咀嚼和消化能力弱的病人、老年人、嬰幼兒、兒童等人群的消化吸收;產婦多喝湯水還有促進泌乳,增加乳汁分泌的作用。但是有一些不利健康的喝湯習慣,需要引起我們注意:鮮湯鹽多
做湯時水多於食材,為了讓寡淡的湯水鮮美好喝,很多人會在湯裡放鹽、雞精、味素等含鈉的調味品。雖然湯好喝了,但同時不知不覺也喝了很多的鈉,限鹽的高血壓患者尤其要少喝鮮湯。吃麵條少喝麵條湯也是很多人的飲食習慣,實際上市售掛麵100克含鈉近3克,麵條湯裡含鈉量很高,吃麵條最好少喝麵條湯,當然自己家做的手擀麵例外。
喝湯棄肉應該喝湯吃肉。排骨、雞、魚等肉類做湯後,肉會比較柴、無味,很多人以為肉裡的營養都被煮到湯裡了,只喝湯不吃肉。其實無論肉煮多久,9/10的營養還是在肉裡,湯裡只有1/10的營養,喝湯越多卻不吃裡面的食材反而越容易營養不良。
濃湯油多白色的魚湯、排骨湯、豬手湯等濃湯味道非常鮮美,其實白色的濃湯就是肉裡的油脂在高溫下被乳化形成的。喝太濃的湯不僅容易發胖,哺乳期的產婦喝濃湯還容易引起寶寶脂肪消化不良性腹瀉。
燉湯時間過久燉湯時間以食材熟即可。做蔬菜湯菜熟即離火;魚湯大約燉20~30分鐘;雞湯、排骨湯等肉類湯,燉到肉脫骨即可。燉煮時間過久的湯,湯內會產生大量嘌呤,痛風患者不能飲用。
喝熱湯有人喜歡喝熱的湯水,湯水過熱容易損傷口腔、食管和胃粘膜,引發潰瘍、食道腫瘤。喝湯水要溫度適中,喝油多的湯水前要撇去表面的浮油,防止燙傷口腔。
湯泡飯有的家長給不喜歡吃飯的孩子用湯泡飯,以為湯裡營養多,味道好,用湯泡飯孩子容易吞嚥。其實,湯裡不僅營養少,鹽多,給孩子用湯泡飯反而不利於孩子咀嚼食物,對孩子牙齒髮育和消化不利。
怎麼喝湯對健康有利喝食材多的湯做湯時要多放食材,少放水,水沒過食材即可,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流失少。湯裡如果放多種食材還有利於食物多樣化,增加多種營養素攝入。
湯裡多放有香味的蔬菜做湯時加點菌菇、香芹、香菜等有特殊香味的蔬菜,既增加湯水的鮮味,還可以減少鹽和雞精味素等含鈉調味品的用量。
用量勺放鹽做湯時用量勺放鹽,用鹽多少心中有數。湯裡的糖會掩蓋鹹味,不能憑品嚐湯水味道判斷用鹽量。
食材巧搭配,美味營養賺翻倍做魚湯搭配豆腐;做豬手湯搭配泡發的花生、黃豆,不僅味道鮮美,還有利於肉類中的蛋白質和大豆中的蛋白質互補,蛋白質吸收利用率增加。
用新鮮的魚蝦、排骨等瘦肉類做湯用瘦肉、瘦排骨做湯不會攝入大量脂肪,導致肥胖;用新鮮的魚蝦、肉類做湯,肉裡的水分沒有流失,肉質嫩,味道鮮美。而解凍的魚蝦、肉類細胞裡面的水分和一部分營養會隨著解凍的水分流出細胞外,影響口感和味道。
作者簡介 孫玉紅/副主任護師/二級公共營養師/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疾控婦幼保健中心第九期母乳餵養諮詢師/哈爾濱市護理學會社群護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回覆列表
1.很多人認為燉排骨湯、雞湯的所有營養都在湯內,所以就只喝湯,不吃肉。其實,這種方式是很不正確的,不管是哪種湯熬煮可多長時間,湯的蛋白質也只有約百分之五到十五之間,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蛋白質仍然是在肉裡面,所以僅喝湯不吃肉會有很大的損失。
2.華人的生活習慣的用餐後才喝湯,然而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方式,吃飽之後再喝湯的話會導致營養過剩,容易導致肥胖,而且湯還會沖淡胃液,導致食物難以消化吸收,所以應該先喝湯,這樣才有助於健康,並且有助於減肥。
3.每餐能喝好幾碗的湯,其實喝湯也是有忌諱的,不能什麼湯都喝,也不是什麼湯都適合多喝,如果湯的種類是含有高熱量、高鹽份、高嘌呤成分的湯就不能多喝,尤其是患有痛風、腎臟病或者是高血壓的人,更應該避開喝這些湯。一般人吃飯時可緩慢少量喝這類的湯,以免引起胃部的不舒適。
錯誤的習慣:
湯的精華在湯,純喝湯就好
一般人認為湯經過燉煮後,營養精華都在湯內,所以喝湯就好!其實,不管是煮雞湯、牛肉湯、魚湯等,就算是熬煮數小時,湯很濃郁,湯的蛋白質也只有約6%~15%,85%以上的蛋白質營養仍是在肉的本身,僅喝湯不吃肉很可惜。
用餐最後才喝湯
西餐的出菜順序是先喝湯,再用主菜及副餐;中國菜則是把湯放在用餐最後。由於此時多已吃飽了,再喝湯容易導致營養過剩,造成肥胖;並且湯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先喝湯比最後喝湯,健康且有減重效果。
喝湯要喝滾燙的湯
人體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溫度,在攝氏60度左右,超過此溫度容易造成黏膜損傷,愛喝熱湯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建議等湯稍涼再喝湯,較健康。
喝湯速度快
快速喝湯,等到意識吃飽了,可能已吃過量,容易導致肥胖。應該慢速喝湯,不但可充分享受湯的味道,也給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充裕的時間,並且提前產生飽腹感,不容易發胖。
愛喝湯,一餐可喝好幾碗
如果湯的種類是高熱量、高鹽份、高普林,則不能多飲,尤其是患有痛風、腎臟病及高血壓的人,應避開喝這些湯。一般人吃飯時可緩慢少量喝湯,以胃部舒適為原則。
用湯泡飯吃
用湯泡飯,由於米飯泡軟易吞,往往懶得咀嚼就快速吞嚥,增加胃的消化負擔,長期下來將引發胃病。所以,吃湯泡飯是不利健康的。
晚餐時刻用餐最輕鬆,晚餐喝湯是三餐最佳時刻
湯的營養價值較高,若是晚餐愛喝湯,距離睡覺時間近,非常容易導致發胖。午餐時喝湯,吸收的熱量最少。因此,為了防止發胖,不妨選擇中午喝湯,而晚餐則不宜喝太多的湯。 煮湯的小技巧挑選新鮮的食材,例如雞肉、牛肉、魚等營養且味道佳的動物性食物,最好選擇低脂肪、少用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做湯料,例如老母雞、肥鴨等,若非用這些做湯料,在燉湯的過程中要將浮在上面的油脂撈出。
每種食品所含的營養素都是不全面的,因此可混合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一起煮湯,不僅增添鮮味,還能使營養更加全面。
低脂肪湯料推薦:瘦肉、去皮的雞或鴨肉、鮮魚、蝦米、海帶、紫菜、蘿蔔、番茄、冬瓜、絲瓜、綠豆芽等。
水量放多少最適當?一般是熬湯食品重量的3倍。熱湯不宜用熱水,建議將食物與冷水共同受熱。若在湯中加葉菜類則起鍋前才放入,以免破壞維生素C。熬湯時先大火燒沸,再小火慢煨,才能溶出食物中的蛋白質等營養,且熬出來的湯更加鮮醇。
熬湯的溫度,維持在攝氏85~100度。熬湯時不宜先放鹽,避免鹽的滲透作用,使食物中的水分排出,影響食物的蛋白質成分。可適量放入香油、胡椒、蔥、姜、蒜等調味品,但不宜太多,以免影響湯原本鮮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