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乃棟說書畫
-
2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這個真是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只能說說學《蘭亭序》比較好的步驟。
學《蘭亭序》千萬不能只臨《蘭亭序》,學《蘭亭序》不是終點,圍繞《蘭亭序》會讓你更瞭解書法史。書聖王羲之永遠是書法的中心,不管怎樣都離不開王羲之。
同時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要講究一些《蘭亭集序》更完整一些。
學習《蘭亭序》不要當成你學習書法的終點,透過《蘭亭序》會讓你更瞭解和喜歡書法。
既然學習《蘭亭序》不是終點,那麼學習《蘭亭序》也不會是起點。
學習行書卷《蘭亭序》之前,最好先學習楷書,最好學習歐陽詢的楷書。
有了一些楷書的基礎,這個時候直接臨寫《蘭亭序》還是有些難度。所以要先學一學行書,這個時候推薦《懷仁集王字聖教序》。
先主要練過一段時間《聖教序》,再重點練習《蘭亭序》效果非常的不同。
一人有感《蘭亭序》這個帖子非常的難練,絕對不能直接練,什麼都不練,只是《蘭亭序》。
如果按照上面的步驟練下來,還有一些問題,這時候可以練一練趙子昂和李北海的字。
學習書法是一生的事情,《蘭亭序》也可以學習一生。
-
3 # 詩夜城主
《蘭亭序》只是王羲之喝了酒之後隨意揮灑出來的書法,確切的說是王羲之的酒後心得,由於時代的原因,《蘭亭序》被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當然了,《蘭亭序》在筆法筆意上有獨到之處,
繼王羲之之後,有很多書法家在臨摹《蘭亭序》,也各有各的“韻味”兒,其實《蘭亭序》並沒有傳說中的很難學習,字型結構是已成型的,所謂“一回生,二回熟,學習個幾十上百遍,自然熟能生巧”。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學習《蘭亭序》是學習書法而已,又不是學習製造原子彈,一定要萬分精準,否則“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而且現在的筆墨紙硯要比一千多年前的好的上百倍了,學習的工具質量大大提高,所以學習《蘭亭序》並不是很難。
-
4 # 臨池管窺
初學者如果直接上手臨習《蘭亭序》,的確會由於手、眼、心達不到諧和而出現筆力滑軟、結構滯謬、章法凌亂等通病。
如此久之積習難返,更有差之釐毫,失之千里弊。所以網上的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今臨習《蘭亭序》者數以億計。但寫活古人,得意忘形,獨開流派者卻甚少。今人對臨寫《蘭亭》困難要有充分估計,方能保持恆溫,持久韌戰。
若將古今《蘭亭》入選的名家臨本對照,總結成就與不足,似有四個境地:(趙孟頫)
一者、神形兼備,滲入臨者感悟。有獨立於原作之外的審美價值被公允認同。
二者、不離原本,有不似之似。細細咀嚼,找不出一字不似,又一字全似。能異軍突出,為學之道對觀者頗有啟示。能移形換步,核心仍不脫王書之韻態。
三者、亦步亦趨,力求形似。逼著大家作出判斷,絕不允許模稜兩可,含糊過關。惟受原跡驅使,略輸神采,稍遜書香耳。。。
四者、心浮氣短,本在字外。未能走進,也不存在走出。墨不入紙,點畫無根,僅從形和材料上找“竅門”,忘卻修持,漠視內在大美。傀儡列陣,遠觀森嚴,拆開少內涵,乃臨池匆匆過客也。(王文治臨蘭亭)
以上四者,面對鏡子,何去何從,自不用饒舌!
然臨《蘭亭》者,又似有三重進階:
二重、廣臨遍讀名家名帖,提高眼界,自然悟出原帖變化。
三重、由今溯古,博古通今,自會相容幷蓄,別出機杼。(王鐸臨黃絹本蘭亭)
學習《蘭亭》,常者應知難猛進,缺課必補,拋棄積習,改弦更張,忘羊補牢,仍有希望。初者入而不出,是學識、眼力、創造性思維三者不足的反映。
書內書外的求索,養浩氣,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方能水到渠成,體會學書之妙趣無涯。著急或將責任推給王羲之都無益。
-
5 # 大成國學堂
關於《蘭亭序》,已經是中國書法的圖騰,沒有真跡,摹本、臨本、刻本、拓本無數,能把《蘭亭序》的問題徹底解析明白,中國書法的只是也就瞭解了一小半。所以這裡我們只能擇其要稍加闡釋。
首先我們要知道“蘭亭八柱”。清乾隆時,彙集有關“蘭亭”的八種本子,即:虞世南摹本《蘭亭序》、褚遂良摹本《蘭亭序》、馮承素摹本(神龍本)《蘭亭序》、柳公權書《蘭亭詩》、柳公權書《蘭亭詩》、于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董其昌臨柳公權書《蘭亭詩》、清高宗弘曆所臨董其昌臨柳公權書《蘭亭詩》。這八種本子同刻於石柱上,稱之謂“蘭亭八柱”。“法帖3.0”除了弘曆臨本以外的7種本子都已經做了精美複製。
在我釋出的幾個書法系列影片教程專欄,跟著走的同學慢慢已經進入“帖學”,越往後走,其實越難進入“碑學”,唯一的通道就是從三國各碑,回溯到王羲之的前一個源頭,跟著北朝作品對自己進行演化。
一、首推第一的虞世南本“蘭亭八柱”裡,可以肯定的是從氣息、氣質最接近於王羲之本人的,毫無疑問是虞世南的本子。虞世南書法的氣質受到王獻之很大影響,比王羲之更加柔曼中庸,在天然剛健上不如王羲之。大家知道他是上過凌煙閣的,作為幫助唐太宗取天下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助手之一,才能毋庸置疑。但他終生不以權力地位和財富為意,當然作品也特別的少。楷書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半。一個是孔子廟堂碑,一個是小楷破邪論,半個是雲南的昭仁寺碑,無款,但從水準和筆法習慣來說,屬於他的可能性太大,很難想象另有一位超級高手能學他學到那個高度。但是我認為擺明是他。某種意義上講,從氣質和筆法表現力來說,整個大唐,只有顏魯公能夠與之匹敵。
虞世南在整個唐太宗一朝,基本主持了全國的書法教育、文化管理和真跡鑑定等重要的事務,中國第一個官辦書法院,歐陽詢、褚遂良、薛稷等人都是他的馬仔,事實上也是跟著他做書法的深造。所以他對中國書法的影響其實遠遠超過後世人的想象。他與《蘭亭序》真跡見面的機會、學習的機會,毫無疑問是最多的。加之水準奇高,而且筆法屬於王羲之嫡派正傳下來,所以他的摹本被列為“第一柱”,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在教學專欄的課程裡面經常採用多摹本單字比對+聖教序同字比對的方法,雖然各摹本互有優劣,但虞世南摹本的筆法之清朗乾淨、氣息的嫻靜暢達毫無疑問最符合王羲之神韻。虞世南摹本非常值得去關注,練書法的都應該擁有。
二、棄之若敝履的馮承素摹神龍本世人心中《蘭亭序》其實是馮承素摹神龍本,但其實這個本子相當可疑,或者說水準很差。筆鋒拖泥帶水、媚態矯情,沒有必要的牽絲環帶比比皆是,大量不符合王羲之書寫習慣的筆路,幾乎沒有王羲之的清健高邁之氣。這個結論比較顛覆大眾認知,但符合專業書法的評價體系的認知方式。
簡單說有三個原因值得考慮:1、古代摹本缺乏好的工具,複製過程脫形太厲害,馮承素本人書法水準也很有限,造成筆法、氣質變化。(馮承素墓誌已經找到,絕口不提其本人的書法技藝,更沒有臨摹蘭亭序的記錄。作為蓋棺論定、生平總結的墓誌,是一個有力的證據。)2、集王聖教序裡有些字明顯來自蘭亭序真跡,對比這些單字的表現,無論從書理還是筆法能力還是沖淡悠遠的氣質,神龍本比起虞世南、褚遂良、黃絹本還是定武本,都相差甚遠,不是一個等量級。
3、在康熙以前,沒有任何書家推崇的神龍本之所以在當代普羅大眾中成為典範,原因還在大眾審美的輕、薄、軟的偏好。其實歷代書家中,只要受大眾極度推崇的,無不符合這三個字的特徵。徐浩、褚遂良、趙孟頫、文徵明,到了清代更是如此,民間碑學興起之前幾乎就是梁詩正等人的天下。
三、秀雅但不完美的褚遂良本。蘭亭八柱排第二,斷非尋常之輩。但是實際上歷代稱褚遂良摹本的作品並不夠好。整體看得帖學正宗,仔細比對每個字都與聖教序和其他本有出入,筆力稍弱。雖然作為大唐一代教化主,書法的終生成就毫無疑問是很高的,但並沒有在這個本子上表達完美。應該有兩個原因,其一唐太宗發起《蘭亭序》摹本工程的時候褚遂良尚還年輕,遠沒有到《雁塔聖教序》時的老辣的宗師氣派。其二作為臨本,筆法上並沒有忠實還原真跡。但不管怎樣,終究是高手所為,遠不是神龍本能夠比擬。
四、神龍出世的黃絹本這個本子是最近出現的,故事很多,今天不說。這個本子沒有進蘭亭八柱,卻可能是最接近蘭亭序真跡的好東西。筆意與聖教序單字吻合度最高,行筆老辣果決。可惜儲存不夠好,墨色稍脫落,。但不管怎樣,是投於暗夜的明珠,非常值得大家重視。“法帖3.0”已經複製。
這個本子被很多鑑定家定為褚遂良所做,的確不是沒這可能。褚遂良晚年筆法大成,如果重做《蘭亭序》,大概也應該是這個狀態。相比之下虞世南本就顯得過於安靜了,有一種儒家的儒雅之氣,與王羲之的道家天性高邁迴歸自然的氣質並非完全吻合。。
黃絹本寫出了那份靈動,非常適合大家臨習。講真,神龍本帖,扔了吧。
五、化身千萬的定武本當代人說蘭亭,一般說的神龍本,但在此以前的古代歲月,蘭亭其實說的是”定武本蘭亭“。這個本子來源很清晰,歐陽詢臨本,唐代刻,一直存放大唐京畿衛戍部隊——定武軍的軍營。也正因為軍區管制,所以儲存極好。如果說蘭亭諸本中的作者,定武本的歐陽詢所為是最沒有疑問的。不管是歷史典籍記錄還是這個本子滲透出來的歐陽詢的筆意風格都是最明確的。
趙孟頫的蘭亭十三跋和歷代書家的蘭亭序臨本基本上都以定武本為藍本,只因為上述各墨跡摹本基本深藏宮廷,唯有定武本流傳民間、反覆翻刻,化身千萬!順便說一下為何公眾普遍認為近現代書家的蘭亭序臨本都不像蘭亭,有兩個原因:
1、書家臨帖,到了那個層級其實已經不是亦步亦趨,是取自己所需,尤其寫蘭亭這樣的超級經典,沒人回去做影印機的工作。而公眾看不明白,所以直接怒吼不像。2、其次,更重要的是,就沒有到了一定層級的書家會認為馮承素神龍本蘭亭好,所以所臨的絕大部分都是其他本子,這與大眾心目中的蘭亭形象就有了出入。定武本蘭亭翻刻無數,但其中三個本子最為重要,其一柯九思本在臺北故宮、其二吳炳藏本在北京故宮,其三獨孤本就是趙孟頫愛不釋手的那個本子,流落日本不知所蹤。柯九思本可以肯定是原石拓本,瘦硬通神,字口沒那麼清晰反而顯得含蓄,氣韻流傳完整。吳炳本清晰度絕佳,到了讓人懷疑是不是翻刻本的程度,考訂為宋拓,這也就是為什麼“法帖3.0”定武本選擇柯九思本。
柯九思本歷代極受推崇,但我認為唐法多了一點,魏晉少了一點,多了一點規整,少了一點靈性,但是正因如此所以特別適合初學者。
所以學習蘭亭序,大家可以各取所需,除了神龍本不可學,免生習氣,其他本子都可按喜好選擇。初階學書者可攻定武本,中階書者可多多體味虞世南本和黃絹本。
不過,集王聖教序跟蘭亭序是一個系統,最好的法門是兩條腿走路,兩邊同時來研究,其中趣味無窮。
蘭亭序作為王羲之巔峰之作,其實也並不適合大眾去追逐。(事實上最高階的作品都不是初學者玩得動的。不要好東西沒學到,習氣染了一身。)也可以把《蘭亭序》作為日常讀帖、賞玩的寶貝,真正臨習可以找其他途徑匯入,比如陸柬之《文賦》。陸柬之這個人不可輕忽,“唐初四子”之一,虞世南的外甥、親傳學生,他的兒子是張旭的師傅。
陸柬之到了60多歲書名赫赫時下手寫《文賦》。那時60算高壽,這篇《文賦》也是趙孟頫得法處,歷代公認最得蘭亭筆法的作品。大家沒有說他有聖教序法,也沒有說他得十七帖筆法,偏偏說他得蘭亭筆法,這是有道理的,筆法和運鋒技巧酷似虞世南本和黃絹本。
智永是王羲之嫡系子孫和正宗傳人,自然《真草千字文》也是通往《蘭亭序》的較好路徑。不過,不是那個所謂墨跡本,日本人收了中國很多假貨,所謂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也是其一,活脫的唐法,最多是唐人臨本,也或許要到宋。《真草千字文》關中本的精妙難以言說,那種收斂與節制卻又自然,確實是二王法脈。
順便說到陸柬之文賦這個卷子後面的跋裡有一個元代李倜的,這位仁兄不得了,沒留下多少墨跡,但說起魏晉法度和逍遙倜儻,真是反手一嘴巴把同時代的趙孟頫打的帽子都飛了。
說蘭亭道蘭亭,趙孟頫的蘭亭十三跋也說說吧。趙孟頫其實跟王羲之真的關係不是特別大,眾生作品除了臨終前的《中峰和尚十一札》,基本上全是唯手熟爾,離魏晉筆法未免相差太遠。
學蘭亭,讀帖比臨帖重要。很多人好吹噓自己臨了多少遍自矜,其實對這樣的作品,臨多少遍都沒用。臨對了,一生一遍就夠,臨不對,千遍萬遍也只能算是矇眼的驢子拉磨。
一定要反覆的去讀帖,前面提到的各種本子,包括《文賦》,它1700多個字,古代作品中間能夠有1700字的作品,其實並不多,(千字文在古代作品算大篇幅,也才1000字)熟讀可以在裡面得到一個持續的獨特體驗。
以上提到各種摹本法帖,其實在“法帖3.0”裡搜全並花不了多少錢,但可以建立起一個《蘭亭序》的學習體系。
首先可以兩兩比對、細細研究,從筆法到結字特徵到氣息的控制,帶著遊戲心態去讀帖,這可以成為非常有趣又有益的生活方式。
第二種玩法是主攻聖教序,再以各種蘭亭序摹本、拓本和陸柬之《文賦》、智永千字文進行比對,找到相通點,有助於更深的理解王羲之筆法系統的應用。
王羲之清遠高邁、清風拂山崗,但我們有些書友學神龍本蘭亭學得忸怩造作,像開了十級美顏去上直播的那種感覺。總之,《蘭亭序》,該學,必學,能學,但要得其法。
回覆列表
王羲之《蘭亭序》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行書,雖然真跡失傳了,但是留下了幾種複製品。其中神龍本《蘭亭序》最為精彩,這是對比了王羲之其他傳世書跡複製品後的公認的書法觀點。
因為《蘭亭序》寫得很漂亮,學起來相對比較困難,所以有人認為不要學《蘭亭序》,不如從其他較容易上手的書法學起。
然而古人早就說過,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學書法當然要學最好的。《蘭亭序》筆法較清楚,變化較明顯,神態自然,是學書法最好的範本。
哪麼應該怎樣學《蘭亭序》呢?
學習《蘭亭序》應按照古法,知難而進,以少勝多,重點突破。
具體做法是五指執筆,懸肘運腕。放大書寫,每天六字。放鬆慢寫,少寫精寫。米格定位,重在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