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9480407
-
2 # 老粥科普
最近印度的話題忽然火熱了起來。
昨天才寫了一篇關於印度人口的短文,引發熱烈討論,今天又看到一篇印度CEO抱怨印度製造業的文章,據說在Quora.com上已經有“幾百萬的閱讀”,於是忍不住也來湊個熱鬧。這個名叫Balaji Viswanathan的CEO,實在是沒啥知名度,你很難在網上搜到他的資料,只知道他是一個位於印度“矽谷”班加羅爾的初創企業Robotics 公司的執行長。這個公司致力於研發一款或許可以識別客戶臉部、語音辨認,操縱互動介面展開互動效果的機器人,名字叫Mitra。雲裡霧裡,總之很複雜就對了。
然而如果說到特朗普的漂亮千金伊萬卡去印度開環球企業家峰會,與莫迪一起擺弄的那個像人的機器,你應該會有印象吧?就是這玩意兒。
絕大多數印度人不知道這個“Made in India”的Mitra機器人卻有著中國血統,由Robotics公司給它裝了個殼而已。據Robotics公司的人自己透露,當初他們有了一個棒棒的idea,想要實現它,然後尷尬地發現在印度本土根本就做不出來這個機器人。為嘛?因為所有的零部件元器件在印度都是零。於是他們不遠萬里來中國,找到深圳的華強北......搞了這麼個東西。
在深圳華強北的兩大電子市場裡,你不難發現一些南亞面孔。有時候你根本不需要看,只靠鼻子,只要附近飄來一股濃烈的香水味或者......味,那八成就是他們了。只有在過年的那幾天他們不會出現在賽格或華強電子市場,因為華強北放假。
所以眾多印度製造的電子產品大多來自華強北,或者深圳和東莞的電子工廠。包括這款著名的便宜得要死的“印度製造”的手機。
因為Robotics公司的機器人是在中國製造的,同時Robotics公司在印度為它製做外殼的時候遭遇到了重重困難,有感而發,Balaji Viswanathan先生在Quora.com發表了“為啥印度製造業的成本要比中國高”的文章,一炮走紅。
Balaji Viswanathan在文章裡講了幾個印度製造業的“頑疾”:
一、電力供應短缺,經常停電。
二、電費貴的要死。
三、低素質的勞動力還要求高工資,勞動力短缺。
四、道路差運輸慢運費還貴得離譜。
五、地域分割,官員腐敗,索賄受賄。
六、“民眾認知”有問題,他們反對大企業,導致小企業做不大,競爭力孱弱。
最後Balaji Viswanathan先生提出建議:要修改幾乎所有的法律,才能使印度工業與中國企業競爭時佔據優勢地位。
不知道這位CEO是不是畢業於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總之講的很全面很有條理。然而讀完他的文章,我遺憾地發現:首先,他搞反了次序;其次,印度的製造業怕是永遠也翻不了身了。
首先,印度的問題是體制的問題(這種說法是不是很熟悉?),有些東西早就根植於印度人的內心,融入了他們的血液,成為他們DNA的一部分,是改不了的。以前魯迅先生批判說華人有“劣根性”,柏楊先生說“醜陋的華人”,依我看印度人的“劣根性”和“醜陋”要十倍於當初的中國。並且在印度建國70年後的今天,他們把這些惡行發揚到了世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拖沓懶散、不守時、無規矩、不誠實、無信用、愛扯皮、擅推諉、搞裙帶、吹牛B、好色......這些東西哪一條不是企業之癌?
我們總說,印度儘管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但實質上印度更是一個地理名詞,它由若干邦組成,這些邦有自己的法律自己的各種制度甚至自己的語言。有朋友經常會問,印度的那些邦為什麼不鬧獨立?它們用得著鬧嗎?它們既可以享受一國之內帶來的好處,又可以拒絕一國之內需要承擔的責任,它們實質上就是一個個獨立王國嘛!
所以當你的一車貨物要從印度的北方邦運送到南方,沿途各個邦都要找你收稅,要你填各種表格辦各種手續,請注意,你需要用它的語言,否則它的官員可能看不懂。想要加快速度?私下給錢吧。你懂的。
都知道印度的路很差,“高速公路”上跑牛車,還有大象。為啥不修一條好些的路?土地是私人的,人家不賣給你,並且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規矩,一個手續好幾年,玩去吧!
我們總說“要致富先修路”,這條“路”不只是鋪在大地上的公路鐵路,更是鋪在人民和官僚心裡的“路”。只有心裡的“路”通了、寬敞了,經濟的車輪才能順暢地滾動。否則都是瞎扯,做夢。
不可否認,印度是一個相當有自豪感的民族,幾乎所有的印度人都自視甚高,明明只有一個桶底卻硬要吹成滿滿一桶水。不瞭解他們的常常會被他們的氣勢唬住,但你要開公司僱到這樣一幫人,那就是離死不遠了。所以印度人不喜歡大公司,大公司要講規矩,強勢,不好搞事。小企業主就要好欺負得多,最關鍵的問題是你還不能因為他搗亂而炒了他。
十四億印度人,年輕人佔大多數,居然勞動力短缺,為啥?想工作的人沒文化,認得幾個字的想要高工資,有很多文化的想去美國賺美元。我很好奇郭臺銘先生打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印度的電費實質上是基礎設施落後的一個方面。都知道印度是個不缺水的地方,然而一年中有半年乾旱,因為沒多少像樣的水庫,雨季的水存不住,就更別提發電了。農民的電費便宜,電力企業就從企業身上把電費找回來,導致電價高企。同樣的問題還體現在輸配電設施、公路、鐵路等等的建設。你一個國家的基礎都沒打牢就想發展工業,那不跟沙地建塔一個結果?
最後總結一下:Balaji Viswanathan的抱怨應該是大多數印度中小企業主的共同心聲,不同的是他說了出來,並且在一個美國的網站上發表,於是大家都知道原來印度製造是這麼回事,原來印度的工業體系不過是莫迪先生的瑜伽,花架子而已。
改是改不了的,熬著吧。他們可以從華強北採購回去貼個牌,反正我們不戳破,他就可以繼續滿世界吹那是“印度製造”。
-
3 # cy13326152725
其實不應太寒磣人家,我們在阿三跟英國主孑來的時候,我們的心理是你主子揍我可以但主子的傭人揍掉份,我看不上你。印度有決心要當世界大國沒什麼不可以,我們也不是一直媳婦變二婆的嗎?公平競爭,萬類競自由!管你美,俄,中,日,印。誰能拿出濟世良藥,誰做試驗品誰到黴!
-
4 # 心中永遠的海棠葉
關鍵的關鍵是我們要對自己有個清晰而中立的判斷,不要整天在與印度的比拼中找尋自己的優越感,掩蓋自己的短處!中國一直成功的原因是低頭努力做事,摸著石頭過河!不要整天用眼睛盯著別人的短處!就像一堆牛屎裡的鮮花,如果你有雙一直向上瞧的眼睛,能不斷髮現美,追求美的,那麼你肯定看到的是鮮花,但是如果你只有一雙老愛往下看,挑剔的眼睛,你肯定只能看到牛糞!
-
5 # 幷州一粒
我們一定要清醒一些,我們還得認真努力。寫字的筆,梳頭的梳子,擦灶臺的布,家裝的燈具衛具,這些看似微小的什件,這是每天的感受,確實沒有交待了華人自己。
-
6 # 北海圖
其實不僅是這位企業家,印度很多經濟學家和業界人士,也對印度製造業“恨鐵不成鋼”,對中國發展製造業的成功經驗暗暗羨慕。
印度發展製造業確實還存在不少的硬體和軟體缺陷。例如,印度的基礎設施非常老舊,鐵路系統不少還是沿襲大英帝國殖民時期的佈局和設施,公路、港口建設就更不用說了,運輸成本非常高昂。電力供應不穩定,像中國普通農村能夠達到的時時有電,在印度恐怕只有在為數不多的邦和大城市才可能出現。人口雖多,中國曾收穫的“人口紅利”,在印度這兒看似也唾手可得,但公立教育發展落後,勞動力素質不達標,也沒有那麼多的就業崗位來吸收這些富餘的勞動力。印度對正式崗位的勞工保護還極為嚴格,規模超過100人的企業不能夠隨便裁員,必須先報政府批准,而政府又做事拖沓,審批程式複雜漫長,一項投資被拖來拖去,最後就能硬生生地被拖沒了,企業想投資建廠,但因為印度實行土地私有制,嚴格保護對土地的所有權,徵地需徵得所有人同意,並給予高昂的補償,徵地又成了極為頭疼之事。
印度很多經濟學界的人士羨慕中國在製造業領域的成功,主張印度效仿。舉個例子來說,莫迪政府的首席經濟顧問、著名發展經濟學家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就主張印度應該模仿中國,多在沿海建立經濟特區,給予企業各種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發展大型企業以為民眾提供就業崗位。甚至連莫迪本人在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期間,也曾數次來中國的廣東取經,古吉拉特邦在其治下也變成了“印度的廣東”,經濟改革和製造業發展引印度之先。
(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的著作《大預測》曾深入研究中國發展模式,看好中國經濟前景)
應該看到的是,印度製造業的落後和各種阻礙是長期形成的,要移除這些障礙,推動製造業的騰飛,也絕非一日之功。
這篇文章的作者Balaji Viswanathan則是印度本土一家機器人科技公司的CEO,而且他的公司幾周前還剛剛在印度總理莫迪面前出足了風頭:公司研發的一款純“印度製造”的機器人Mitra(見下圖),作為印度本土科技的典範,與莫迪總理一同迎接了到印度參加“全球企業家峰會”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而且,這篇文章幾乎充滿了[對印度的不滿]和[對中國的肯定]……
回覆列表
要正確看待該文的最後一句話。中國製造業水平,現階段處於什麼狀態,在世界各發達國家中處於什麼位置,無論別人肯定也好,讚揚也好,或是否定也好,唱衰也好,都是客觀擺在那裡的事實,華人自己要有數,要清楚。不為別人的讚頌或肯定而嬌傲和自滿,不為別人的否定或唱衰而自卑和傷失信心。從陰謀論的角度看最後的一段文字,印度人不存什麼好心,是故意給華人一劑麻醉藥,讓華人為此而粘粘自喜,固步自封,讓虛假的"勝利"衝昏頭腦,則正中印人之計!切勿上印人的當。所謂兵家之道詭也,其意義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