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曉曉
-
2 # 魂舞大漠
各國裝備,都是自家作戰需求的產物,沒有什麼划算不划算。美國做得最大,最新的“美國”級滿排水,到了4.5萬噸。如果需要,倒是不愁更大的,只是要攻誰打誰,有無必要,才重要。
美國發展兩棲攻擊艦最早,最初的打算,以超地平線攻擊,避免衝灘奪陸再次造成大的傷亡,一場諾曼底留下了極深的陰影。美國安全無虞,作為世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與他國毫無領土爭端,總在思考戰爭,打造了一型型新概念裝備,讓人不得不警惕。
法國海外領土領地廣袤,也擁有2萬噸級的“西北風”級3艘,就其效能上來說,中規中矩,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墊底貨,自入役後,俄羅斯買了2艘要實現自主生產,終沒買成,最終花落埃及,搭載的是俄羅斯直升機。
法蘭西可以2萬噸,戰後日本卻極不甘心,以直升機護衛艦的名義,推動了3型平直甲板大艦的建設,從“大隅”、“日向”,終於到“出雲”,甲板一改造,護衛艦不叫,叫起航母來,2.7萬噸,好似正給F-35B準備的。以兩棲艦之名,偷偷摸摸向航母過渡,兩棲艦不叫兩棲艦,可以變成航母,正是日本大算計。
用兩棲艦兼做航母,一艦兩用,像西班牙和義大利的所謂航母,都是這樣。此處要搞一個括弧,除了美國兩棲攻擊艦,其它國家都是以民船標準來建造的。
我們發展了075,沒有發展成航母的意思,固定翼的垂直起降戰鬥機發展沒有動靜,兩棲艦就是兩棲艦,排水噸位不比“美國”級,嚴格來說“美國”級當航母用的意思濃厚,取消了塢艙嘛。我們沒有,仍照均衡搭載的概念,來打造兩棲艦,不大不小,以為正合適。
隨著國外新一代兩棲艦的陸續建成服役,兩棲攻擊艦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其未來發展方向也更加明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型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傳統的兩棲攻擊艦滿載排水量大都在1萬噸上下,而新一代兩棲攻擊艦滿載排水量都在兩萬噸左右。
噸位的增大,一方面帶來了艦上燃油裝載量的增加,這使其能夠長時間在中遠海活動,能夠持續執行作戰或非作戰任務;另一方面,艦艇噸位增大,艙內空間、甲板面積、甲板層數隨之增加,可以運輸更多的兵員和裝備,綜合作戰能力大大提升。
2014年,美國級兩棲攻擊艦達到了5萬噸,已經超過法國“戴高樂”號中型航母的滿載排水量。澳洲將要建造的兩艘兩棲攻擊艦,大小也超過了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母的排水量。南韓獨島級兩棲攻擊艦的滿載排水量也直追兩萬噸。未來,兩棲攻擊艦的大型化趨勢有增無減。
通用化和系列化也是新一代兩棲攻擊艦的重要發展趨勢。荷蘭皇家斯切爾德船廠推出了“執行者”兩棲攻擊艦系列,“執行者8000”是最小的版本,“執行者13000”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參考範本。透過在基本的“執行者”版本上進行再發展,可衍生出一些更強大的兩棲攻擊艦。
義大利海軍推出的新一代兩棲攻擊艦設計方案也是一個通用化方案,即LHD15000和LHD20000兩種方案均採用基本相同的船體設計,只是島型建築和內部艙室佈置,根據艦種的需要採用不同的設計。在軍費相對緊張的今天,新一代兩棲攻擊艦的通用化和系列化發展,節省了大量費用,也利於服役後的維修與使用。
二是資訊化程度更高,編隊作戰指揮能力更強。隨著以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路技術和軟體技術為基礎的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新一代兩棲攻擊艦的資訊化程度越來越高,作戰指揮能力更強。
新一代大型兩棲攻擊艦普遍配有指揮、控制、情報、偵察和監視等裝置,可在兩棲作戰中扮演指揮艦的角色。例如,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的指揮能力相比黃蜂級、塔拉瓦級,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躍。
三是新一代兩棲攻擊艦更加重視綜合防禦,生存能力進一步提高。作為一種高風險的軍事行動,兩棲作戰在資訊時代面臨的威脅更為突出。《2010美國海軍作戰概念》認為,美國海軍在海上、水下、空中、岸上、空間與賽博空間領域都將面臨嚴峻挑戰。
因此,先進的探測手段和較強的武器配置成為新一代兩棲攻擊艦發展的一大特點。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空中威脅,新一代兩棲攻擊艦都裝備有先進的雷達。此外,與以前的兩棲艦相比,防空導彈發射裝置成為新一代兩棲攻擊艦的標準配置。如美國級兩棲攻擊艦配置了兩座GMLSMk29八聯裝導彈發射裝置和兩座21聯裝“拉姆”近程艦空導彈系統;西北風級裝備有兩套雙聯裝“辛巴達”防空導彈發射系統。
另外,再加上“密集陣”、“守門員”等近防武器系統和各種有源/無源電子對抗系統等裝備,新一代兩棲攻擊艦形成了嚴密的對抗防禦體系,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防禦能力。
此外,新一代兩棲攻擊艦也非常重視水下防禦。幾乎所有的新一代兩棲攻擊艦都裝備了魚雷誘餌、水聲對抗裝置等,如SLQ-25A“水精”拖曳式魚雷誘餌。而且,新一代兩棲攻擊艦也可以利用反潛直升機實施對潛作戰。美國海軍還計劃將建制反水雷系統裝備在新一代兩棲攻擊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