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佩一

    皇帝親“奸臣”,並不是說小人怎樣油嘴滑舌,人家是皇上,其中的利弊還是通曉的。

    關鍵是要看看“小人”和“賢臣”分別都是什麼人,以及他們和皇帝都是什麼關係。

    “賢臣”是誰

    所謂賢臣是什麼人呢?他們就是儒家化了的豪族。對皇帝來說,豪族不可怕,就怕豪族有文化。

    因為,一般的豪族對社會有組織力,又讓皇上收稅變得困難,皇上不大容易動得了他,但他們還不會從觀念上批評皇上;但是,有文化的人,則會引經據典地批評皇上,說你昏庸。

    如果以上兩種情況合二為一,這個有文化的人還是豪族,皇上就只能乾瞪眼地被批評,還動不了他。有文化的豪族,從東漢的時候逐漸發展起來,直到隋唐的歷史上,被稱為門閥士族,經常也簡稱為士族。

    士族對皇帝有各種約束,皇上就在士族外邊再去找一些有文化的人,為自己所用,不就能夠反制士族了嗎?你引經據典地說我昏庸,我的人就會引經據典地說我這是聖明,皇上不就不那麼憋氣了?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是皇帝不大容易找著人。為啥呢?

    首先得有紙的出現,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但這會兒的造紙技術還不發達,有句成語“洛陽紙貴”,這個描述的其實已經是西晉時期了,說的是有篇文章寫得太好了,洛陽的文化人競相傳抄,紙不夠用了,於是就變貴了。

    光有紙還不夠,還得有印刷術大規模的應用。但東漢還沒有什麼印刷術可言,書籍的複製要靠抄寫。這種情況下,知識傳播的成本相當高,不是豪族的話,一般人根本讀不起書;讀得起的豪族,就成了士族了。

    士族一代代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世家大族,他們壟斷了知識和地位,壟斷了社會上的輿論。

    這些人就是所謂“賢臣”,他們差不多把持了朝廷和地方的各種重要職位。世家大族彼此間還聯姻通婚,形成了龐大的關係網路,對皇帝有著相當強的制約能力。

    “小人”是誰

    東漢開國的頭幾位皇帝還比較有實力,而世家大族也還在發展中,他們彼此還能相互制衡,還不算什麼大問題。

    到了後面的皇帝,越來越受到世家大族的約束。皇上肯定感覺非常不痛快,我都是皇上了,還天天被人這麼節制?不行,我得有自己的人,收拾收拾這些天天跟我叫板的傢伙。

    皇上要找來支援自己的人,來對抗世家大族。但問題是,世家大族把持著官僚體系,也控制著輿論,這些皇帝的支持者就肯定會被指責為“小人”了。

    這與他們實際上的人品、官品怎麼樣關係不大。皇帝的行為,在世家大族嘴裡,也肯定是“親小人、遠賢臣”了。

    再看看皇上吧,他到哪去找自己人呢?到民間去找?就像前面說的,知識都被世家大族壟斷,民間沒什麼可用之才。到朝廷上找?朝廷上放眼望去,都是彼此串通一氣的世家大族,也不行。

    皇上還得保證這些人能站在自己一邊。對皇帝來說,什麼才能確保這些人支援自己呢?忠誠這東西是不敢指望了,能指望的是,他們的身份地位都完全依賴於皇帝,這些人即便是出於自私,也得站在皇帝一邊了。

    那是什麼人啊?只有兩種,宦官,也就是太監,還有外戚,也就是皇后的家族。

    皇帝、外戚、宦官、世家大族的博弈關係

    於是,皇帝、外戚、宦官、世家大族組成的官僚,彼此之間形成了複雜的關係。

    我們今天曆史書上說黨錮之禍是“宦官專權”什麼的,實際上只不過是皇帝透過宦官之手,跟這些世家大族進行PK,黨錮之禍就是皇帝進行中央集權的努力。

    用宦官壓制了世家大族之後,漢桓帝又反過來開始壓制宦官,把當年幫自己做掉梁冀的宦官們狠狠收拾了一番。

    但皇上也不會拋棄宦官,只是讓他們不要那麼囂張,日後還會借重宦官繼續抗衡世家大族。看到這些作為,我們會感覺,漢桓帝雖然說不上是什麼明君,但智商絕對不差。

    宦官的力量過強,皇帝還可能再去用外戚來壓制他們,東漢後期的諸多皇帝,交替地扶植宦官和外戚。

    世家大族面對皇帝的這些對抗舉措,便會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天下為己任”的形象,獲得道德制高點,宦官和外戚就進一步被還原為“小人”。

    這就是“親小人、遠賢臣”的由來,至於賢臣是否真的賢,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全身面板乾燥是怎麼回事?能用啥補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