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愛美,女人尤甚,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是個美人,被人愛,被人欣賞。為一睹美顏,中西方都曾上演過傾國傾城的故事,西方不是有圍繞一個海倫而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爭;西周的中國也有一個褒姒,為了博得美人一笑,為此中國亂了五百多年。所以,提到美人,只剩下一句紅顏禍水刻在人們內心。 那麼,美人就不能欣賞,讓人持久不忘,甚至身心受益嗎?《詩經•衛風•碩人》,就歌頌了這樣一位美人,這個美人叫衛莊姜,姜太公之後,姓姜,嫁給衛莊公,所以叫衛莊姜。這首詩應該是漢語詩中描寫美女的開山之作和標杆之作。其原文如下: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大概意思是說,她身材修長,而且出身高貴,她是齊國的公主、衛國的夫人,太子的胞妹,邢侯的小姨,譚公還是她的妹夫。 接下,詩歌非常細膩地勾勒出了一幅標準美女圖:一雙纖手柔如茅草的嫩芽,又白又嫩肌膚似凝脂般細膩白皙,脖子像幼蟲般嬌嫩柔軟,牙齒細白整齊像瓜子,額頭飽滿,眉毛細長,盈盈笑時好醉人,美目顧盼真傳神。 清人姚際恆稱“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 。其後描述美女的作品,幾乎都逃不出此詩定下的幾個標準,千古美人也都逃不脫莊姜的影子。無論是《洛神賦》的甄洛,還是《長恨歌》的楊玉環。所以,說莊姜是千古標準美女也並不為過。古人的確是以莊姜為模子,確立了三千年來的審美標準。 那麼,《詩經》作為經書,凡是有文化之人必讀之書,把這樣一位美女載入史冊,僅僅是因為她的美貌和富有就值得讚美歌頌嗎?《左傳·隱公三年》記載說她“美而無子”,莊公又娶了陳國的厲媯和戴媯,戴媯生有一子桓公,善良的莊姜視若己出,十分疼愛。 原來這是一位內外兼具的美女,比較起來,她外在的美被關注,可能更在於他的內在美,要不然這些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美稱的四大美女為什麼沒有載入正經書,而在野史和戲曲不斷上演,最終的結果是博得一下人們眼球的快感,空留下人生感嘆而已。 因莊姜有可以欣賞的美,所以被經典一引再引,《論語》中文學科的高材生子夏就問老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老師給了四個字的簡單回答:“繪事後素。” 按照朱子的解法,是因為莊姜有內在美,所以,她穿上漂亮的白裙再修飾一下就顯得更美麗了。但是,好學生就是好學生,聯想力要豐富,要能舉一反三,子夏來了一句:“禮後乎?”老師就高興至極,直誇獎:“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意思是你真棒,啟發了我,我都沒有想到,從此我可以和你討論學問了。什麼意思?這恐怕是講禮儀文化的中國最重要的一段精彩論述了。老師一生的文化思想都在討論“禮”,但禮再好,它也是一種形式,它是為了凸顯人的美,是為人服務的,所以,朱子雲:“禮必以忠信為質,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一個驚為天人的美女,如果她罵你一句,你還能認為她美嗎?所以,什麼樣的美可以欣賞,當然是永恆的內在美。但是,這種美如果不是有特別修養和見識的人,一般體會不到。 如《中庸》所云:“‘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 絅”與“褧”同意,是古代用細麻布做的套在外面的罩衣,古代女子出嫁時在途中所穿,以蔽塵土。如莊姜一樣,她內在高貴,但是外面罩了一個袍子,這種美是一點一點顯現出來的。《中庸》進而引出一句至為精彩的話,談到了人內在美的修養: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表面平凡,暗淡無光,但是你越和他在一起,越發現他的好,那應該是真正的美,所謂君子之道也;有的人,乍一看驚為天人,但是,時間久了,覺得沒有什麼,所謂小人之道也。所以,要做到平淡而不厭倦,簡單卻有內涵,溫和卻有智慧,由內到外一點點顯示出來。 這才是可以欣賞的美,這種美之所以能產生持久的魅力,它一定是建立在真和善的基礎上。 何謂真?真實、自然,不嬌柔、不做作。你發現了嗎?《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可是作為一個聖君賢主來刻畫的,但是民間老百姓好像並不怎麼看好他,諺語就有所謂“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劉備的江山----- 哭出來的 ,”為什麼會是這樣?還是魯迅先生一語道破:小說 “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結果是反倒作為奸雄刻畫的曹操,還顯得真實些。所以,絕對的好人和絕對的壞人一定成不了優秀的藝術作品。優秀的藝術作品要反映人性的矛盾掙扎和鬥爭。既然如此,何必渴求生活中人的完美,反而有點缺憾更真實。 魏晉時代是中國美學最盛旳時代,這種美的背後就是一個真。竹林七賢的阮籍,本來以孝聞名,母親過世,大家都在看他如何哭,而阮籍以重喪顯於公座飲酒食肉,但是當他獨自一人向母親遺體訣別時,只哭了一聲,因吐血,就廢頓良久。還有那個瀟灑的王子猷,夜晚一覺醒來,因欣賞雪景,而思念友人,駕著小船,即刻訪友,經宿方至,卻連門都未敲一下就回來,人不解其故,他如何回答?“我高興而來,高興而去,難道一定要見他嗎?”這截然寄興趣於生活過程本身的價值,而不拘泥於某種功利目的,顯示了晉人唯美生活的典型。 現代女性愛美,天生自然條件不夠就整容,也無可厚非,從外在幫助自己建立自信,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美還是以自然為上。我朋友的一個女兒,18歲大一的青春美少女,自然條件已經不錯了,結果把很有特點的單眼皮,變成了大大的雙眼皮,說心裡話,不敢多看,因為不自在,說話也變了,溫柔吧,又說不上,港味?臺味?又說不好。總之,有一種矯揉。我還是喜歡那個純真自然、有點小缺點,內心又充滿著現實理想的小女孩,因為有真才會有美。 幾年前去海南,遇到了一個20歲的俄羅斯大學生,相談甚歡,他講到一句話:“這裡的美女很多,為什麼不覺得美呢?”很簡單,美女都一個模樣--------高個、雙眼皮、披肩發,沒有特點,沒有個性,沒有思想,時間長了,只會產生審美疲勞。 何謂善?《論語》有一句是關於孔子談音樂的論述,講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又把善和美很好地結合起來。武,是武王樂。武王以武力拿天下,雖然成功了,但是傷亡一定慘重,韶,是舜時樂。舜禮讓天下,避免廝殺,至高無上。所以,朱子認為有聲容之盛之謂美,而善,才是美之實也。聲容之盛只是指音調的美,善者,才是美存在的價值。幾年前有流行音樂,滿街都在唱“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幼兒園都在放這個音樂,調子很美,不然不會流行,但一定不是可以欣賞的美,因為缺乏美的實質---善。老鼠愛大米的愛那是一種什麼愛?貪婪和佔有,怎麼可以作為美來欣賞呢? 善的美,它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人性非本善,但一定是向善的。朋友在微信裡給我發了一段“女人花”的影片和音樂,選擇了公認的世紀美人,如美魂用世的葛麗泰嘉寶,肉的分裂的費雯麗,處子之母的奧黛麗赫本、甜美與卑微的瑪麗蓮夢露還有芳魂已逝的梅豔芳,音樂聽起來美極了,再細一聽,充滿了夢幻、迷離和誘惑,容易讓人沉迷,如果是失戀之人聽了一定不能自拔,如同吸食毒品和鴉片一樣,所以,音樂雖美,也有魔力。再細一看這些美女全部都是紅顏薄命,除了給人留下一段風流韻事和無可企及的奢侈生活,還有什麼可記載的?這種美如同欣賞李商隱的詩一樣,是燭光下和著淚的美人,我直言告訴朋友,我們更應該欣賞Sunny下的美人。 實際上,一般人皆知美有內在和外在之分,也知內在美更好,但是更容易受外在美的吸引,所以,聰明的孔子才會說出那句經典:“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德”當然指內在美,“色”是指外在美了。孔子的智慧在於他並不反對你好色,他只是告訴你如果你能喜內在美如好色一般,你才是真正的會欣賞美。因為,人內在美的修行,一直到生命結束才會停止,而“色”會衰,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論語》還有一句很精彩的話叫“賢賢易色”,是子夏說的,他的重要性,在於他出現在《論語》的第一章: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一段都在談人倫,講了父子、朋友和君臣,可是唯獨沒有交代清楚的是這句“賢賢易色”,而且還放在第一位。那麼,“賢賢易色”應該指什麼?我覺得應該是指男女夫妻。男女相悅是人類家庭健康生活的基礎,所以,《詩經》會把《關雎》放在首篇。在婚姻不能自主的古代,這句更是說給男性聽的;放在自由戀愛的今天應該男女都通用了。所謂賢其賢而易其色,聰明的人選擇朋友作為一生的伴侶,要看到她真正的好,而不僅僅是她外在的美。 (國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北京日新學堂 艾博士)
人人愛美,女人尤甚,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是個美人,被人愛,被人欣賞。為一睹美顏,中西方都曾上演過傾國傾城的故事,西方不是有圍繞一個海倫而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爭;西周的中國也有一個褒姒,為了博得美人一笑,為此中國亂了五百多年。所以,提到美人,只剩下一句紅顏禍水刻在人們內心。 那麼,美人就不能欣賞,讓人持久不忘,甚至身心受益嗎?《詩經•衛風•碩人》,就歌頌了這樣一位美人,這個美人叫衛莊姜,姜太公之後,姓姜,嫁給衛莊公,所以叫衛莊姜。這首詩應該是漢語詩中描寫美女的開山之作和標杆之作。其原文如下: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大概意思是說,她身材修長,而且出身高貴,她是齊國的公主、衛國的夫人,太子的胞妹,邢侯的小姨,譚公還是她的妹夫。 接下,詩歌非常細膩地勾勒出了一幅標準美女圖:一雙纖手柔如茅草的嫩芽,又白又嫩肌膚似凝脂般細膩白皙,脖子像幼蟲般嬌嫩柔軟,牙齒細白整齊像瓜子,額頭飽滿,眉毛細長,盈盈笑時好醉人,美目顧盼真傳神。 清人姚際恆稱“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 。其後描述美女的作品,幾乎都逃不出此詩定下的幾個標準,千古美人也都逃不脫莊姜的影子。無論是《洛神賦》的甄洛,還是《長恨歌》的楊玉環。所以,說莊姜是千古標準美女也並不為過。古人的確是以莊姜為模子,確立了三千年來的審美標準。 那麼,《詩經》作為經書,凡是有文化之人必讀之書,把這樣一位美女載入史冊,僅僅是因為她的美貌和富有就值得讚美歌頌嗎?《左傳·隱公三年》記載說她“美而無子”,莊公又娶了陳國的厲媯和戴媯,戴媯生有一子桓公,善良的莊姜視若己出,十分疼愛。 原來這是一位內外兼具的美女,比較起來,她外在的美被關注,可能更在於他的內在美,要不然這些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美稱的四大美女為什麼沒有載入正經書,而在野史和戲曲不斷上演,最終的結果是博得一下人們眼球的快感,空留下人生感嘆而已。 因莊姜有可以欣賞的美,所以被經典一引再引,《論語》中文學科的高材生子夏就問老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老師給了四個字的簡單回答:“繪事後素。” 按照朱子的解法,是因為莊姜有內在美,所以,她穿上漂亮的白裙再修飾一下就顯得更美麗了。但是,好學生就是好學生,聯想力要豐富,要能舉一反三,子夏來了一句:“禮後乎?”老師就高興至極,直誇獎:“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意思是你真棒,啟發了我,我都沒有想到,從此我可以和你討論學問了。什麼意思?這恐怕是講禮儀文化的中國最重要的一段精彩論述了。老師一生的文化思想都在討論“禮”,但禮再好,它也是一種形式,它是為了凸顯人的美,是為人服務的,所以,朱子雲:“禮必以忠信為質,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一個驚為天人的美女,如果她罵你一句,你還能認為她美嗎?所以,什麼樣的美可以欣賞,當然是永恆的內在美。但是,這種美如果不是有特別修養和見識的人,一般體會不到。 如《中庸》所云:“‘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 絅”與“褧”同意,是古代用細麻布做的套在外面的罩衣,古代女子出嫁時在途中所穿,以蔽塵土。如莊姜一樣,她內在高貴,但是外面罩了一個袍子,這種美是一點一點顯現出來的。《中庸》進而引出一句至為精彩的話,談到了人內在美的修養: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表面平凡,暗淡無光,但是你越和他在一起,越發現他的好,那應該是真正的美,所謂君子之道也;有的人,乍一看驚為天人,但是,時間久了,覺得沒有什麼,所謂小人之道也。所以,要做到平淡而不厭倦,簡單卻有內涵,溫和卻有智慧,由內到外一點點顯示出來。 這才是可以欣賞的美,這種美之所以能產生持久的魅力,它一定是建立在真和善的基礎上。 何謂真?真實、自然,不嬌柔、不做作。你發現了嗎?《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可是作為一個聖君賢主來刻畫的,但是民間老百姓好像並不怎麼看好他,諺語就有所謂“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劉備的江山----- 哭出來的 ,”為什麼會是這樣?還是魯迅先生一語道破:小說 “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結果是反倒作為奸雄刻畫的曹操,還顯得真實些。所以,絕對的好人和絕對的壞人一定成不了優秀的藝術作品。優秀的藝術作品要反映人性的矛盾掙扎和鬥爭。既然如此,何必渴求生活中人的完美,反而有點缺憾更真實。 魏晉時代是中國美學最盛旳時代,這種美的背後就是一個真。竹林七賢的阮籍,本來以孝聞名,母親過世,大家都在看他如何哭,而阮籍以重喪顯於公座飲酒食肉,但是當他獨自一人向母親遺體訣別時,只哭了一聲,因吐血,就廢頓良久。還有那個瀟灑的王子猷,夜晚一覺醒來,因欣賞雪景,而思念友人,駕著小船,即刻訪友,經宿方至,卻連門都未敲一下就回來,人不解其故,他如何回答?“我高興而來,高興而去,難道一定要見他嗎?”這截然寄興趣於生活過程本身的價值,而不拘泥於某種功利目的,顯示了晉人唯美生活的典型。 現代女性愛美,天生自然條件不夠就整容,也無可厚非,從外在幫助自己建立自信,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美還是以自然為上。我朋友的一個女兒,18歲大一的青春美少女,自然條件已經不錯了,結果把很有特點的單眼皮,變成了大大的雙眼皮,說心裡話,不敢多看,因為不自在,說話也變了,溫柔吧,又說不上,港味?臺味?又說不好。總之,有一種矯揉。我還是喜歡那個純真自然、有點小缺點,內心又充滿著現實理想的小女孩,因為有真才會有美。 幾年前去海南,遇到了一個20歲的俄羅斯大學生,相談甚歡,他講到一句話:“這裡的美女很多,為什麼不覺得美呢?”很簡單,美女都一個模樣--------高個、雙眼皮、披肩發,沒有特點,沒有個性,沒有思想,時間長了,只會產生審美疲勞。 何謂善?《論語》有一句是關於孔子談音樂的論述,講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又把善和美很好地結合起來。武,是武王樂。武王以武力拿天下,雖然成功了,但是傷亡一定慘重,韶,是舜時樂。舜禮讓天下,避免廝殺,至高無上。所以,朱子認為有聲容之盛之謂美,而善,才是美之實也。聲容之盛只是指音調的美,善者,才是美存在的價值。幾年前有流行音樂,滿街都在唱“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幼兒園都在放這個音樂,調子很美,不然不會流行,但一定不是可以欣賞的美,因為缺乏美的實質---善。老鼠愛大米的愛那是一種什麼愛?貪婪和佔有,怎麼可以作為美來欣賞呢? 善的美,它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人性非本善,但一定是向善的。朋友在微信裡給我發了一段“女人花”的影片和音樂,選擇了公認的世紀美人,如美魂用世的葛麗泰嘉寶,肉的分裂的費雯麗,處子之母的奧黛麗赫本、甜美與卑微的瑪麗蓮夢露還有芳魂已逝的梅豔芳,音樂聽起來美極了,再細一聽,充滿了夢幻、迷離和誘惑,容易讓人沉迷,如果是失戀之人聽了一定不能自拔,如同吸食毒品和鴉片一樣,所以,音樂雖美,也有魔力。再細一看這些美女全部都是紅顏薄命,除了給人留下一段風流韻事和無可企及的奢侈生活,還有什麼可記載的?這種美如同欣賞李商隱的詩一樣,是燭光下和著淚的美人,我直言告訴朋友,我們更應該欣賞Sunny下的美人。 實際上,一般人皆知美有內在和外在之分,也知內在美更好,但是更容易受外在美的吸引,所以,聰明的孔子才會說出那句經典:“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德”當然指內在美,“色”是指外在美了。孔子的智慧在於他並不反對你好色,他只是告訴你如果你能喜內在美如好色一般,你才是真正的會欣賞美。因為,人內在美的修行,一直到生命結束才會停止,而“色”會衰,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論語》還有一句很精彩的話叫“賢賢易色”,是子夏說的,他的重要性,在於他出現在《論語》的第一章: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一段都在談人倫,講了父子、朋友和君臣,可是唯獨沒有交代清楚的是這句“賢賢易色”,而且還放在第一位。那麼,“賢賢易色”應該指什麼?我覺得應該是指男女夫妻。男女相悅是人類家庭健康生活的基礎,所以,《詩經》會把《關雎》放在首篇。在婚姻不能自主的古代,這句更是說給男性聽的;放在自由戀愛的今天應該男女都通用了。所謂賢其賢而易其色,聰明的人選擇朋友作為一生的伴侶,要看到她真正的好,而不僅僅是她外在的美。 (國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北京日新學堂 艾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