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儒(1896-1963)字心畲,號西山逸士。為清宣宗曾孫,溥心畬之父載瀅為奕訢次子。溥心畬出生滿5個月蒙賜頭品頂戴,4歲習書法,5歲拜見慈禧太后,從容廷對,獲誇“本朝靈氣都鍾於此童”;6歲受教,9歲能詩,12歲能文,被譽為皇清神童。溥心畬幼年除於恭王府習文,亦在大內接受“琴棋書畫詩酒花美學”培育。可以說是大清重點培養的物件。三十歲後 潛心習畫,曾任教北平國立藝術專和學校。一九五零年赴 臺灣, 以課徒為生。歷任國立參灣師範大學教授,又在香港大學及新亞畫院講學。 溥氏擅畫山水、人物、花卉。其山水得傳統正脈,受宋•馬遠、夏圭的影響較深。在傳統山水畫法度嚴謹的基礎上靈活變通,線條柔韌,推陳出新,開創自家風範。他以清朝皇室後裔的特殊身份悟到榮華富貴之後,平淡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因而在畫面多營造空靈超逸的境界,尤以冊頁小品見長。 人物畫以鍾馗出色。所繪花卉,隨手揮就,若不經意,每得明人風骨。自稱:一生之學在經史,餘事為詩,其次書法,畫其次耳。好友張大千評論其書法筆畫精道。大畫家謝稚柳評價溥心畬是繼王維、蘇東坡、文徵明、鄭板橋之後,唯一詩書畫三絕者。作為現代著名書畫大師,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著有《寒玉堂論畫》,作品 收編成輯者以《溥心畲書畫全集》三冊為要。
作為清皇室的貴裔,那段時期正是家國兩難的時代,特殊的出身背景不免造成一生有決定性的影響。1949年10月18日,新中國成立不久,溥儒帶著小妾李墨雲藏在一艘小船裡,從上海冒險偷渡至舟山群島(當時舟山仍為蔣軍所據),又從舟山輾轉赴臺。定居臺灣後,李墨雲把溥儒當成賺錢機器,連溥儒的休閒時間都要受她其限制。按理說,李墨雲應該對自己“賺錢機器”好一點,可是事實上一點都不好。在生活中處處虐待甚至侮辱。為了在經濟上徹底控制溥儒,小妾李墨雲掌握著溥心畲全部的書畫用印,所有作品必須經她蓋上印章才行,賣畫賺的錢都歸她。最可氣的是,李墨雲不守婦道,和溥儒的經紀人章宗堯好上了。章宗堯是在1947年在杭州章宗堯住在溥儒家。溥儒年過五十,他和年輕的漂亮小妾李墨雲分住在兩間房,而章宗堯就住在李墨雲的隔壁。夜半時分,章宗堯和李墨雲的房間有響動,住在溥儒家的學生都聽見了,很生氣,常為老師抱不平。…1963年清苦孤獨的溥儒因病去世,葬於陽明山第一公墓。
溥心畬先生代表了傳統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世界新文化轉型時眾多反應中的一種典型。他的作品雖然沒有新穎不凡的創見,卻能賦予舊形式以一種新的藝術詮釋,一種內在的生命力量。經史詩文的涵養與書法的陶煉,以及對傳統書畫藝術的觀摩與積澱,使得溥氏之畫涉筆不落畦徑,蔚為逸品。至於說溥儒是否文武雙全?無史考證。只是據陳巨來談論溥儒時說他只是:像一個讀書人樣子。
溥儒(1896-1963)字心畲,號西山逸士。為清宣宗曾孫,溥心畬之父載瀅為奕訢次子。溥心畬出生滿5個月蒙賜頭品頂戴,4歲習書法,5歲拜見慈禧太后,從容廷對,獲誇“本朝靈氣都鍾於此童”;6歲受教,9歲能詩,12歲能文,被譽為皇清神童。溥心畬幼年除於恭王府習文,亦在大內接受“琴棋書畫詩酒花美學”培育。可以說是大清重點培養的物件。三十歲後 潛心習畫,曾任教北平國立藝術專和學校。一九五零年赴 臺灣, 以課徒為生。歷任國立參灣師範大學教授,又在香港大學及新亞畫院講學。 溥氏擅畫山水、人物、花卉。其山水得傳統正脈,受宋•馬遠、夏圭的影響較深。在傳統山水畫法度嚴謹的基礎上靈活變通,線條柔韌,推陳出新,開創自家風範。他以清朝皇室後裔的特殊身份悟到榮華富貴之後,平淡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因而在畫面多營造空靈超逸的境界,尤以冊頁小品見長。 人物畫以鍾馗出色。所繪花卉,隨手揮就,若不經意,每得明人風骨。自稱:一生之學在經史,餘事為詩,其次書法,畫其次耳。好友張大千評論其書法筆畫精道。大畫家謝稚柳評價溥心畬是繼王維、蘇東坡、文徵明、鄭板橋之後,唯一詩書畫三絕者。作為現代著名書畫大師,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著有《寒玉堂論畫》,作品 收編成輯者以《溥心畲書畫全集》三冊為要。
作為清皇室的貴裔,那段時期正是家國兩難的時代,特殊的出身背景不免造成一生有決定性的影響。1949年10月18日,新中國成立不久,溥儒帶著小妾李墨雲藏在一艘小船裡,從上海冒險偷渡至舟山群島(當時舟山仍為蔣軍所據),又從舟山輾轉赴臺。定居臺灣後,李墨雲把溥儒當成賺錢機器,連溥儒的休閒時間都要受她其限制。按理說,李墨雲應該對自己“賺錢機器”好一點,可是事實上一點都不好。在生活中處處虐待甚至侮辱。為了在經濟上徹底控制溥儒,小妾李墨雲掌握著溥心畲全部的書畫用印,所有作品必須經她蓋上印章才行,賣畫賺的錢都歸她。最可氣的是,李墨雲不守婦道,和溥儒的經紀人章宗堯好上了。章宗堯是在1947年在杭州章宗堯住在溥儒家。溥儒年過五十,他和年輕的漂亮小妾李墨雲分住在兩間房,而章宗堯就住在李墨雲的隔壁。夜半時分,章宗堯和李墨雲的房間有響動,住在溥儒家的學生都聽見了,很生氣,常為老師抱不平。…1963年清苦孤獨的溥儒因病去世,葬於陽明山第一公墓。
溥心畬先生代表了傳統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世界新文化轉型時眾多反應中的一種典型。他的作品雖然沒有新穎不凡的創見,卻能賦予舊形式以一種新的藝術詮釋,一種內在的生命力量。經史詩文的涵養與書法的陶煉,以及對傳統書畫藝術的觀摩與積澱,使得溥氏之畫涉筆不落畦徑,蔚為逸品。至於說溥儒是否文武雙全?無史考證。只是據陳巨來談論溥儒時說他只是:像一個讀書人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