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狼群講歷史

    三家分晉後,歷史便從春秋進入戰國。

    魏國的魏武卒威震天下,5萬魏武卒大敗秦國五十萬大軍,並將秦國的勢力範圍壓縮到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趙國在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後,便一舉成為中原大國,後期更是成為唯一一個能和秦國抗衡的存在,即便是在長平之戰後,還能堅守住邯鄲城。

    相比之下南韓就顯得十分尷尬,雖說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卻老是被人拿來和燕國對比,看誰才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當然毋庸置疑的是,在趙魏韓中,南韓實力是最弱的。

    那麼,究竟是因為哪些原因,才導致南韓的實力最為弱小呢?

    首先先從領土上看,南韓分到的領土就是最少的。不僅土地不夠肥沃,還沒有地理優勢,在沒有地形地勢的優勢下,自然會遭到不斷削弱。

    反觀魏國,他卻擁有著趙魏韓三國中最肥沃的土地,河東。

    要知道這可是晉國最開始被開墾的土地,很是肥沃,再加上這麼多年的耕種,農業早已是十分發達,一開始就能給魏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保障。

    趙國的土地肥沃程度雖然不能和魏國相比,但也分到好幾個易守難攻的盆地,只要守住天險不作死,敵人就很難攻打進去,他們就能在家裡安心發展農業。

    相對比之下,南韓就十分尷尬。土地產量不行,就意味著無法擁有更多的人口。沒有優越的地理地形,就很難進行防守,在先天上就要弱於趙國和魏國。

    再從地理位置上看,南韓所處的位置又是最差的。東邊是秦國,南邊是楚國,西邊是齊國,每一個都是當年能和晉國抗衡的存在,那是南韓能對付的。

    至於南韓的北邊,那是魏國。雖說都是從晉國分家出來的,但魏國可不希望出現一個強大的南韓。在魏國看來,南韓就是他的小弟,聽話就好說,不聽話就揍。至於想要發展自己的實力,那不好意思,魏國肯定不答應。

    在這種四面受敵,且周邊都是比自己強大的國家下,南韓連對外擴張的機會都沒有,怎麼可能強大。

    當然了,既然無法對外擴張,那就安安心心的守住自己這一畝三分地,自己也向魏國和趙國那樣進行變法。為此在公元前351年韓侯任命申不害為相,開始申不害變法。

    毫無疑問,在申不害的變法下,南韓的國力突飛猛進,大有逐鹿中原的氣勢。結果還沒等變法做出太大成績,南韓的老大哥魏國,就不高興了。

    魏國一向以三晉的老大哥自居,在他看來南韓就是自己的小弟,就應該老老實實的聽話。這要是南韓有實力了翅膀硬了,然後就不聽話了,那可怎麼辦?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公元前342年,魏國派出大將龐涓,率領大批魏武卒和精銳部隊攻打南韓,申不害訓練出來的南韓新軍在這場戰爭中損傷殆盡,若不是齊國的圍魏救韓,可能南韓就會真正的變成魏國的領土。

    但即便如此,南韓的變法道路便再也走不下去了,並且當申不害死後,一切變法條例都被廢除,也就是說一切都回到了原點,申不害這15年的努力,就相當於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在這種情況下,南韓怎麼可能強大?

    除此之外,南韓還缺少名將。像趙國有李牧,廉頗,魏國有吳起,龐涓,但反觀南韓,還真沒有什麼有名的武將。

    在這種種情況的影響下,南韓怎麼可能不會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的?

  • 2 # 江湖小曉生

    戰國七雄當中,南韓是最弱小的,不光地盤小人口少,軍事實力也是最弱小的。因此在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東出第一戰就是滅了弱小的南韓。

    那麼南韓為啥那麼弱小呢?如此弱小的南韓,又怎麼能稱得上是戰國七雄之一呢?其實這裡面是有歷史遺留問題的。

    一、三家分晉的時候,南韓本來就沒有被公平對待。

    晉國是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不管是強大的齊國,還是有虎狼之稱的秦國,在碰到晉國的時候,都要張口喊一聲大哥!為啥?因為晉國的實力實在是太強大了。

    晉景公時期,韓氏一族的領袖人物叫韓厥,這個時候的韓厥只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大臣,跟趙氏一族和魏氏一族完全不好比。

    趙家和魏家都是晉國赫赫有名的卿大夫家族,他們手握重兵,而且封地甚多。僅次於當時最有權勢的智家。而韓厥這邊跟他們比起來,那地位和實力可就弱小太多了。

    那麼為啥後來三家分晉的時候,大家還願意帶著韓氏一族玩呢?最早的原因是韓厥這個人為官很出色,他對趙家有厚恩。

    趙家被滅族時,韓厥站出來說了公道話,並且保住了趙氏孤兒趙武,等到趙武恢復家業的時候,自然是對韓厥感恩戴德。韓氏一族也因此而逐漸走上正軌,逐漸成為了晉國六大部落之一。

    等到三家分晉的時候,智伯瑤打算滅了不願意交出封地的趙氏,並且拉上了魏氏和韓氏兩族的人,結果趙魏韓三家合夥,一起把智伯瑤給滅了,共同瓜分了智伯瑤的土地。

    當時的韓康子,雖然也是六卿之一,但是實力還是比不上趙襄子和魏桓子,因此在瓜分地盤的時候,也是分到勝利成果最少的一個。

    此後趙魏韓三家相繼得到了天下的認可,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諸侯國,周天子也萬般無奈地接受了這個現實,不過南韓是這三家裡地盤最小實力最弱的一個,畢竟發展的時間沒有其他兩家長。

    二、申不害變法並沒有徹底改變南韓的命運。

    南韓建國的時候,其實實力就很一般,因為所佔據的綜合資源實在是太少了,不管是地盤還是人口,都比不上趙國和魏國。

    當然了南韓自己也有吞併其他國家的時候,最早他們建都在河南禹州,後來吞併了鄭國以後,將國都遷徙到了新鄭。

    這個時候的南韓一度有富強起來的樣子,在滅亡鄭國以後,韓昭侯立刻啟用申不害主持變法,讓他擔任韓相長達15年時間。

    我們會發現,戰國時期的幾個諸侯國,但凡強大過的幾個諸侯國,全部都是經歷過變法的。魏國的李悝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秦國的商鞅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

    因此南韓要想在戰國七雄中擁有一席之地,自然也是要變法的。韓昭侯時期,申不害的變法,長達15年之久。

    申不害變法主要是為了推行法治和術治,加強君主專制,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也是限制貴族們的特權。因此申不害變法時期,南韓是比較強盛的。

    可問題也出在這裡,申不害去世以後,南韓的後代貴族們,並沒有繼續堅持變法的原則,所以說申不害的變法其實是失敗的。

    韓昭侯沒能堅持變法,以至於後來秦國大軍兵犯宜陽,使得上黨地區成為一塊飛地。韓昭侯本人被活活氣死,從此以後南韓便一蹶不振了。

    相對來說,秦國的變法就比較徹底,秦孝公時期,堅持商鞅變法。等到商鞅被殺了以後,秦國的國君秦惠文王並沒有停止變法,而是繼續堅持變法成果,因此秦國才能長久強大。

    很多人說君王英明與否,對一個國家的影響不大,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封建時代,君主集權,君王的任何一個決定,都能夠改變國家的走向,這就是秦國和南韓有著不同結果的重要原因。

    三、周圍都是大國,南韓沒有發展空間。

    燕國被稱為弱燕,但是燕國此前的模樣大家或許還不知道。在擊敗東胡之前,燕國那也是個彈丸小國。可是燕國聰明,他知道向南發展沒有空間,畢竟南方的趙魏齊都是他惹不起的,於是拼命向北發展,所以也獲得了不少地盤。

    秦國本來也比較瘦小,尤其是5萬魏武卒擊敗了50萬秦軍,將其逼到了華山以西的狹窄地區時,秦國幾乎面臨亡國之危難。可是他們先後滅了義渠,奪取了蜀地,逐漸也擴充了地盤,後來還收回了河西之地。

    再看看南韓,那是相當憋屈的,西邊是秦國,不敢惹。東邊是魏國,也不敢惹,北邊是趙國,還是不敢惹。南邊是楚國,依舊不敢惹。

    你說南韓想要拓寬土地,應該找誰去要呢?壓根就沒有任何辦法。除非他掌握超一流的軍事科技,否則壓根就無法碾壓周圍幾個大國。

    所以說南韓伸展不開身子,只能一個勁兒地在內部瞎搗鼓,閉門造車能搞出啥好東西呢?此外南韓內部搞來搞去,唯一變法圖強的機會也給放棄了,不衰敗才怪。

    總結:南韓的衰弱,分為三個方面的原因。

    南韓的衰弱,首先是歷史原因,當初滅了智伯瑤的時候,趙魏韓三家分贓不均,南韓是最沒有地位的一個,所以分的自然也最少。

    其次就是南韓的變法實在是不夠徹底,申不害雖然努力了15年,使得周圍諸侯國沒有收拾南韓,可是申不害一死,南韓就沒有繼續堅持變法了。

    最後是南韓周圍全都是大國,被這些強大的諸侯所環抱,南韓壓根就沒有發展的機會,所以只能憋屈地等著人家來滅了自己。

    因此可以說,南韓的滅亡,那是所有人都能夠看得到的。他們沒有足夠的兵馬,也沒有足夠的糧草,城池也少得可憐,三郡之一的上黨郡還成了秦趙之間爭奪的肉。最終秦始皇選擇第一個滅了南韓,也算是小試牛刀了。

    參考資料:《史記》

  • 3 # 縕韜

    南韓位於九州中央,乃是四戰之地,周圍盡是強國環伺,這樣的地理位置就註定不能偏安一隅,南韓如若堅持申不害變法,或許還有雄視天下的機會,可惜並未持續下去,歷代君王也無雄才大略之人,只能左右逢源,朝秦暮楚,一捱打就割地求和,最後也成了嬴政第一個蕩滅的國家

  • 4 # 混筆金書

    戰國時,七雄並列!能在那個大亂世位居七雄,均為佼佼者,但是七雄中也有強弱之分。最弱的莫過於南韓。為什麼南韓是最弱的呢?我的觀點有以下幾條?

    1、南韓始終沒有形成強軍傳統。

    魏國由吳起進行軍事改革,形成了強勁的部隊,這就是註明的“魏武卒”,令諸侯聞風喪膽。趙國由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趙軍也形成了善戰之師。秦軍經過商鞅變法,打造20萬新軍,形成了虎狼之師。楚國進行了武器的改革,最早的駑就出現在楚地。齊國由孫臏坐鎮,自然軍事實力很是強勁,“圍魏救趙”等故事足以表明齊國軍事之實力。燕國雖偏居東北,但是燕國有滅齊之奇功。而南韓雖然有申不害錘鍊出的新軍,但是被龐涓打的無還手之力。自始至終,南韓軍事沒有強過一天,只是強國的跟班。

    2、地理位置的尷尬。

    地理位置是影響南韓的主要因素。南韓地理位置是一個四戰之國,西有虎狼之秦國;南有地大物博之楚國;北有強軍之魏國;東有齊國;又靠近周天子所在位置;找周天子鬧事的諸侯,都會去南韓玩一圈,是多麼傷不起的位置。雖處幾國中心,但南韓缺少自然屏障,地理位置的影響,是他總是疲於奔命。

    3、國策的選擇不當。

    實行國策未成為一慣而始。國家與國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一樣。南韓是一個朝三暮四的人,而又作為小弟一樣,這樣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同樣這樣的國家也就不會被國所待見。

    在我看來,以上三條就是導致,南韓最弱的原因。軍事是根本,國策是基礎,地理位置是侷限。

  • 5 # 葉子寫實

    戰國七雄中,南韓的領土面積是最小 。論起實力來說並不比燕國弱。

    現在我們談論一下為什麼南韓領土面積最小,要從兩個方面談起 。

    地理位置

    南韓的都城新鄭在現在的河南鄭州附近,地處中原腹地 ,在整個農耕文明社會,這裡一直都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也可以稱得上是膏腴之地。

    在西周初期,周成王把弟弟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分封在晉地,並佔據了天下“膏腴之地 ”。到了春秋末年 ,進過的公宮室權利逐漸削弱 ,而六卿勢力逐漸做大 。他們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利,他們之間也不斷的發生戰爭。

    公園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滅掉了晉國最大勢利的智氏,並瓜分了晉國的土地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晉 ”,也是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所以韓、趙、魏又稱“三晉”。

    在瓜分晉國的過程中,南韓領土面積本身就是最小的,而四面的鄰國有都是如虎狼一樣的強國。南面有強大的楚國 ,西面有虎狼的秦國,北面有魏國和趙國。在這個眾多的強國中生存,根本就沒有機會擴張地盤。

    相對來說,秦國往西曾經佔據了西戎的很多疆域;趙武靈王也曾經,把本屬於遊牧民族的代地歸入了趙國的版圖 ;作為老牌的周王室後裔的燕國,佔據了遼東等地疆域也顯得比較遼闊 ;楚國則把吳、越、南方的蠻夷之地盡收在自己的麾下,一直以來都是幅員最遼闊的諸侯國 。被夾在中間的南韓和魏國,只有在短時間蠶食鄰國的領土才顯得強大些。

    改革失敗

    在春秋戰國的發展史中,這些強國都是經歷了改革才走向強大的。比如在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曾經一度讓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的霸主 。而商鞅變法的成功,更成為歷史的拐點讓本來貧弱的秦國,成為強國並最終統一天下 。

    其實在南韓也曾經有過變法,就是申不害變法 。變法後的南韓也曾經一度強盛,於公元前375年滅掉了鄭國。申不害在南韓做丞相15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南韓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南韓雖然處於強國的包圍之中,卻能相安無事,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並列的戰國七雄之一。

    可惜韓昭侯和申不害去世後,南韓的貴族們迅速恢復了自己的特權 ,最終南韓變法失敗,本就處在強國包圍中的南韓,再也沒有過有作為的君主 ,南韓也只能在列國中的夾縫中生存。

    地理位置受限,加上自身改革失敗,各個強國不斷侵襲蠶食,使得南韓成為了戰國時期最弱小的國家之一 。

  • 6 # 陸輕風

    南韓首先是地理位置不行。

    地處四戰之地,列強環伺,生存和發展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就像春秋時期的小強鄭國一樣,就算是強得了一時,

    地理位置太差,後期發展也強不到哪去。

  • 7 # 橫笛文士

    先從三家分晉說起,魏國得到了晉國的精華地帶,魏國出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魏文侯,他居安思危,懂得弱肉強食,變法圖強的道理,啟用李愧變法,任用吳起率軍四處出擊,向西奪取了秦國在黃河以西的大片領土,設立河西郡,向東對齊國採取攻勢,壓縮了齊國西進的空間,向南扼制楚國的北進,同時注意維護和趙國以及和南韓的關係,這樣使得三晉還是互相呼應,一致對外,有一定的凝聚力。趙國得到了北部邊地,北方遊牧部落扎堆,但是在當時還不屬於華夏正統,所以趙國有了向北擴充套件的契機,在與東胡、林胡這些遊牧部落接觸的過程中,趙國也得到了歷練,尚武之風盛行、民風彪悍。與此同時,趙國也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君主——趙武靈王。他也懂得順應時勢、在軍事領域實施變革,將以往傳統作戰樣式,比如戰車進攻的樣式,改變為騎兵突擊,這樣就更加靈活,部隊機動性更強,特別是在北方草原,這樣的戰場環境,來如風,烈如火的騎兵作戰樣式更合時宜。因此趙國擴充套件了北部空間,國土面積擴充套件了很多,成為北方草原霸主。南韓地處中原,四戰之地,跟魏國很相似,但是南韓的變法始終圍繞著術治,申不害變法沒有擴充套件多少地盤,只是暫時維持了南韓生存的局面,也沒有讓南韓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根本性的強大起來。縱觀戰國時代,想要真正強大,國土面積和人口因素佔主要因素,秦國和魏國爭奪河西之地就可以看出來,誰佔據了河西,誰就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誰才是強者。後來的秦國進攻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士兵才行,20萬根本不夠用,還不是因為楚國土地廣袤,人口眾多,沒有那麼容易佔領楚國。所以南韓最弱還是有根本性的原因,政治制度因素,君主的才能以及戰略眼光都有問題。還有就是南韓君主憂患意識不夠強烈,總想著依靠周邊諸侯國相互牽制,自己得到儲存,這種明哲保身的做法,從長遠來看,也是不足取的,不依靠自身強大,總是依靠別人,等到周圍的諸侯都指望不上了,南韓的厄運也就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降血壓藥什麼時候吃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