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二縷陽光
-
2 # 宋少衛
我認為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不應該用性別來進行區分。儘管男生女生之間有著非常明顯的性別差異,社會角色的要求也不一樣,但是在一些基本的行為規範上,無論男孩兒還是女孩兒,對他們的要求應該是一致的。
我認為教育方式應該以個體為單位進行區分。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不同,行為方式不同,那教育方法自然也就不同。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一定存在一些普遍的基本規則。
1、父母的榜樣作用。父母作為孩子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師,其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兒童時期的孩子會將父母的言行作為模仿的範本,他們會將父母的一言一行作為行為的標杆。
2、尊重孩子的個人發展。在孩子的個人成長中,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他們的發育速度不一致、成熟度不一致、成長狀態也不盡相同。因此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要尊重孩子的個人成長狀況,切勿過分低估也不要揠苗助長。
3、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孩子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是很容易敏感的。他們渴望長大成人得到大人的待遇,可是他們有沒有完全的成熟,因此在許多事情上難免產生自我矛盾,反射到行為上就會表現為逆反。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尊重和信任。尊重他們的選擇,信任他們的成長。當然尊重和信任孩子並不等同於放任,在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家長和孩子之間才能夠做到平等的溝通和交流,營造良好的親子環境。
如何成為一名聰明的家長是每一位父母都在思考的事情,而如何成為一名適合的家長則更應該被父母思考。孩子們不是商品,不能套用在一個模型中,可如何建立起適應他們的特製的模型,就需要家長用們的聰明才智來解決了。
-
3 # 被狗追了一下午
教育肯定不能有區別,其他的真的中立。
足夠高的教育延伸出來的東西很多,素養,對事物的看法,等等。
從身邊的人來看,各方面教育缺乏的孩子,思想都是一意孤行,並且叛逆心理嚴重,甚至狂躁症狀也有。
相反,足夠多的教育讓這類人對尊重,隱忍,理解,包容等都能很好的作用,我們不說單純不說性格,就說後天而來的一些東西。
然後說男孩和女孩區別,我覺得女孩比男孩更需要完善的教育,女孩成熟的早,這是一點,另外男孩在成長中會被周圍的事物所影響,好與壞教育真的很難灌輸,這也是我個人理解。
我以前教育就比較缺乏,家裡人也望子成龍,然後我叛逆期直接叛逆了3年多,離家出走常事,但是後來慢慢被這個社會同化,想事情,所有的都依照這個世界規則。
而女孩不一樣,他們太這個社會上越挫會覺得越壓抑,這時候良好的教育能起到決定的作用,能改正她少走彎路。
-
4 # MiniBey
提問所說的教育,指知識學業上的教育,還是家庭對孩子性格上的教育?
知識學業上肯定一視同仁。這個不該有區別。
性格上,畢竟男女的社會角色有不同,教育肯定也有不同的。對男女孩怎麼教育,其實取決於父母對男女差異的認知。
-
5 # 乃棟棟
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宣告自已是教育孩子的失敗父母。同時也暗中慶幸,讓別人孩子尊重的教員。矛盾只因出自一句話。父母所生,外人所教。按道理,自己生自已教。才是最好的。但事實上有很多情況和例子都是相反的,為什麼?。真不明白,為有自己和自已打多幾個問號???。
你提出的問題本人有個建議;從人文的學習太度來講,平等對待。如果從生活習慣及工作方面似乎也不防區別分開試試。只因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所區別, 如果早期給予多些認知,長大以後可形成良好的習慣。此其一。再者就是男孩與女孩長期接觸。統一模式教育雖然是在表面上非常正常,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不妥。但是,從社會的深層次,時代進步教育的大分圍分析是有相對性影響的。因為孩子續漸推向早熟。雖然特別意式但身體是有器官感應,一般6一IO歲都有早期現象的反應屬正常。此其二。而且,男女之間不加區分的教育在童年時候男生很容易接收到女生的天生氣長。時間長了性格方面會產生偏向。同樣女生方面都一樣相反作用。俗稱乸男,女剛形。此其三,孩子教育問題是當今社會必須研究的問題,也是難題。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古有四書五經。其中女兒經是女子必讀的,保留傳統教育文化。男女平等的今天,男土做到的女士一樣做到。可以說是社會進步發展,長期統一教育產生的必然。男女差距除生理上之外,沒有別的。女士甚至在某方面超越男士多多。 現實生活中男弱女強,家庭模式成主流推向。有沒有問題?值得研究探討。個人行為。不針對第二方。
-
6 # 雄姿英發9
友好!本人認為,無論男孩女孩,對他們的理想、報負、學業、道德諸方面的教育應該是一致的;其他方面則應該有所不同,如對男孩著重從陽剛擔當方面培養,女孩著重從溫柔賢淑方面培養。另外,教育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
7 # 焦慮老母之歌
不要區別對待。不能說男孩應該愛藍、綠、黑,女孩應該愛粉紅;不能說男孩該陽剛,女孩該溫柔。區別教育會限定孩子思維和格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和天賦,儘可能給他們正常的、好的環境吧!
-
8 # 鴨梨心理
就目前學校教育方面,大多情況都是一視同仁的,學的課程和所參加的活動,基本都是男女同時學習、同時參加,並不分男生女生分開教育的。學校教育所傳達的是知識、品德等方面,這些在男孩女孩身上大多都適用,可能也有一小部分是不適用的。但是在國內初高中甚至大學並沒有針對性別而區分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面,可能對於孩子的教育才會更加註重性別。男孩子被教育應該學習慣有的品質如剛毅、勇敢、有責任心等,而女孩子則被交代更多的是溫柔、賢惠。這種區別不是我們平時特別應當注意的,而是在中國傳統的文化或者教育中,就應當是這樣的個性品質。
在埃裡克森人格八階段理論中,青春期(12-18歲)所面臨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新的社會衝突和要求促使青年變得困擾和混亂。青年面臨生理和社會的成熟,必須思考所有他已掌握的資訊,要求確定生活的策略,進行人生選擇。他必須回答自己是誰、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如何等等問題。這種對自身及生活目標的意識即同一性。若能在理想、職業、信仰等方面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位置就具有了同一感,人格就得以健康發展,否則將陷入角色混亂,即不能確認自己及社會角色,找不到歸屬與目標,個體產生內部與外部的不平衡和不穩定感。
所以在這一階段,角色混亂就會形成男孩認為自己是女孩,女孩認為自己是男孩,在以後很大可能形成同性戀等。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應該在性別方面區別對待。
-
9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男女有別,對男孩、女孩的培養也有不同的要求和規律。養男孩用養男孩的方式,養女孩用養女孩的方式。小女孩從小最喜歡的玩具就是布娃娃,最喜歡扮演角色就是“媽媽”。這種與生俱來的角色扮演對孩子影響深遠,為以後的婚姻家庭角色應有的定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有個別家長,為了滿足自己對孩子的性別期待,女孩按照男孩的要求,男孩按照女孩的要求進行教養。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按照媽媽期待的角色做事、說話,慢慢的就由家長的角色期待到自己的角色模糊,到角色錯位,一直到最後的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病理狀態。跟社會認可的角色格格不入,影響孩子的人格,甚至影響孩子的婚姻家庭。也有很多同性戀者就是因為小時候的角色扮演失敗造成的。
孩子到了十三四歲,逐漸進入了青春期,這個時候異性父母要及時參與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在家裡面得到足夠的、充盈的來自於異性父母的愛,才不至與孩子出現例如“早戀”、出走、交往障礙等問題。
等孩子十七八歲,到了青春期後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固化的時期,同性父母應該按照社會的角色扮演來影響孩子,爸爸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形象,責任和擔當的格局思維,當斷立斷的乾脆利落;媽媽的慈母形象,理解和包容的圓融態度,欣賞和鼓勵的眼光都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到了二十歲以後,正是大學中後期。父母應該主動和孩子談論事業的方向,就業的地點以及將來對另一半的要求,在尊重孩子意願的前提下提出意見和建議。
總之,做爸爸媽媽不單是個本能的角色,更是一個智慧的角色。媽媽從緊緊的擁抱,到適當的放手,到期許成熟,再到後來的“粉絲”,是每個媽媽必修的課程。
一個孩子母親陪伴的多,孩子性Grand SantaFe完善(因為母親代表了圓融)。一個父親陪伴的多,孩子大智慧的可能性越大(因為父親代表了博大)。父親教給孩子規則、堅強、力量和偉岸。這兩種愛缺少一種都是有缺憾的。尤其父親的愛,陪伴不但是時間,更需要質量。
所以,男孩女孩的教育還是有區別的。
回覆列表
男孩我認為從小就要培養小男子漢的精神,培養他的責任感、毅力、勇敢的精神。
女孩要多培養她善良、自愛、耐心和主見。
無論男孩、女孩,父母是最好的教材,父母的言行舉止、相互之間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