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太平天國洪秀全發展拜上帝教貶低孔子引發曾國藩等知識分子的反感與征討,劉邦從鄙視儒生到重用儒生而開創漢朝、朱元璋極力拉攏劉伯溫等知識分子而開創明朝。那麼,在古代“得知識分子心者得天下”有道理嗎?
8
回覆列表
  • 1 # 代號00柒

    從某方面來說,“得知識分子者得天下”具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只是在新的王朝建立之後!在古代,打天下的時候,傑出的將帥要比知識分子重要的多,若是沒有能夠攻城略地的將領,就算有再多的謀臣,那也只能乾瞪眼。而且,這裡所謂的知識分子,並非只是那些精通四書五經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智謀超群的謀臣!

  • 2 # 智慧的禮物

    古代與現代不同,古代以家族為單位,為核心,才能更好的生存在這片土地上。脫離家族個人生存是非常艱難的。所有知識份子,背後都脫離不了背後家族支援。沒有當地士族支援,就算府級別都無法安生。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指的就是士族。你得到知識份子只能給你寫寫繳文,改改出生背景,讓你出生時候滿天發紅光,滿地生蓮花。忽悠士兵老百姓還沒有一袋糧食好使。

    而你如果得到士族支援。要糧有糧,要兵有兵。不認路有嚮導。攻不破城池裡面可以有內奸。這就是士族的力量。

    以上

  • 3 # 華哥雜談

    這句話要辯證地改成“得知識分子心者不一定得天下,但得不到知識分者心者必失天下”。題目上也列舉了劉邦和朱元璋以及太平天國的例子,這是十分準確和形象的。確實,歷史上農民起義成大事者,前期憑著打打殺殺闖天下,後期就得靠文化人幫助,從戰略戰術上完成鼎定天下,並建立起治天下規章制度。

    能夠吸收並尊重知識分子,充分信任和使用知識分子的,最終都可能成就大事,不注重使用知識分子的,即使武功突出,卻無法堅持。最典型的就是李自成起義,前朝首都攻陷,半壁江山在手,卻未能成就大事。

    能不能主動吸收知識分子,從純粹的農民起義者成為新興的地主士紳階級利益代言人,關鍵在於創始人的能力和眼界。劉邦和朱元璋出身微末,僅粗通文字,可他們善於學習,勇於認錯,在壯大過程中向一切先進知識分子學習,不斷糾正存在的問題,最終建立起自已的王朝。

    反之如李闖王、洪秀全之流,他們本是無學之士,靠著一身夢想造反起家,尚未成事就開始貪圖享受,妒忌賢能,無視知識分子,最終覆滅也是必然的。

  • 4 # 小李的簡單生活
    不一定

    古代知識分子只是起到文化傳播和教育的作用,在國家機構中也只有一個翰林院知識分子偏多。知識分子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在意識和形態上會對社會進步起到關鍵作用。當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是消極的、倒退的、不利於社會進步的。那麼就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方向,就好像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文人志士流派的興起。各國尋求變法以促進社會的進步,在這個時期知識分子起了很大的作用。並且這個時候知識分子的地位也很高,其中著名的有孔子、管仲、墨子、李斯、韓非,荀子、孟子等理論流派。可以說知識分子的某種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社會的進步,而且帶來了社會的偉大變革。

    時期

    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待知識分子的地位是不一樣的,比如宋朝就是重文輕武。那時候知識分子的地位很高,反觀那些將軍武士只是國家把握統治強有力的武器而已。但是縱觀中國歷史知識分子的地位大多還是偏高的,因為國家要進步、要變革都需要知識分子的參與。否則單單靠武力是無法實現的,自唐朝科舉制度開始以來,知識分子的地位慢慢的走上國家了參與國家的發展趨勢中來。有時候得天下還要有其他力量的參與,各種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得天下,在這一點來看。知識分子也參與了得天下這杯羹。

    統治階級的態度

    這一點很明顯的就是我們的鄰國北韓,在北韓有一句話叫做“筆桿子裡出政權”。看了北韓的國徽都知道最明顯的就是一隻“筆”可見領導人對知識分子的重視程度。當然了,這只是這一個國家,在當代要尊重知識、尊重文化、尊重一切科技成果。這樣社會才能安定團結,知識分子會影響社會制度的變化,但是並不能改變。

  • 5 # 使用者6161899116

    元朝的滅亡就是廢除“科舉制度”,使得政府缺少善於調解社會矛盾的知識分子。一場在別的朝代根本不算事的瘟疫就將若大的元朝土崩瓦解。

  • 6 # 小約翰

    明確回答,不是的。

    雖然兄弟我也算是個半個知識分子,但是我說句實話,所謂“得士大夫心得天下”,是完全錯誤的。

    中國對知識分子最好的朝代是哪個朝代?

    毫無疑問,宋朝。

    宋朝對知識分子的好,可以說是無原則的溺愛了。知識分子從來沒有像在宋朝一樣幸福過。不僅官位多,而且定期升官,保證人人都能升上去。俸祿極其豐厚不說,還有各種各樣的補貼,騎馬坐轎有補貼,吃飯穿衣發補貼,燒柴燒炭有補貼,連家裡僱傭人國家都給報銷,高階官員還有國家劃的莊田,坐著當地主,而且北宋幾乎默許貪汙,就算被發現了也不要緊,大宋治國第一原則——不殺士大夫。大不了就是貶官,換個地方依然是官老爺。

    除了這些物質福利,還有制度福利,在北宋當官,可以封妻廕子。真正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朝廷明確規定封蔭的級別,越高的級別廕庇的人越多。最高階的官員可以讓家族裡幾十個男丁都當官,幸福的不得了。就算沒有廕庇名額了,皇上也開恩科,專門給這些官二代們一個考試作官的途徑,錄取率相當高。

    這麼好的待遇,一定很難當官吧?恰恰相反,宋朝是文人最容易當官的時代,科舉頻率相當高,錄取名額也很多,只要是個讀書人,除非實在太笨,基本都能混個一官半職的。大宋的百姓就在這麼一個超級龐大的文人統治集團下苦哈哈的熬日子,民脂民膏全用來供養這群寄生蟲了。

    在這個環境下,宋朝計程車大夫應該特別忠心吧?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宋欽宗在逼迫下親自帶著文武百官來金營乞和。然而金軍臨時變卦,要廢掉宋欽宗,令人扒下宋欽宗的皇袍(逼帝易服)。滿朝文武面面相覷,只有一個吏部侍郎李若水衝出來抱住宋欽宗不讓金兵扒下他的龍袍,開口大罵金人畜生不如,當即被拉下痛打,很快被凌遲。其他的大臣一言不發的看著金華人扒了宋欽宗的皇袍把他關了起來。

    金華人雖然凌遲了李若水,但是打心底裡還是尊敬這位忠臣的。金國的劊子手和兵將們都說:“當年大遼被我們滅掉,遼國天祚帝被我們俘虜的時候,幾十位大臣跟著死難。我們都聽說南朝(北宋)的皇帝對士大夫封大官,給大錢。可是到了這個時候只有李先生一個人站出來,其他人真是豬狗不如”。

    這是對文人最好的宋朝,最終就落得這樣一個下場。

    實際上,文人從來就沒有對那個朝代忠心過,對文人好的宋朝是這樣。明朝皇帝對文人相當差,俸祿低待遇差,一言不合就罷官入獄,廷仗斬首是家常便飯,所以最後崇禎皇帝只能和一個太監一起吊死。

    皇帝對文人好,文人是那樣,對文人不好,文人也是那樣。好與不好都不等收買文官的忠心,所謂的:得士大夫心者得天下,不過是士大夫為了宣傳自己重要性的一句口號罷了,真心你就傻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中,教師行業有什麼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