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哪些因素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負?
6
回覆列表
  • 1 # 新知傳習閣

    先講下時代大背景

    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之間的戰爭。

    一般人是沒有資格參加戰鬥的,至少也是士這個階層的。

    因此春秋時戰爭並不血腥,象徵性的打一下,實力弱的一方就開始撤退,只要跑過五十步,勝利的一方就不能再追趕了,這才有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因為參戰人員素質高,當時的戰爭充滿了道義和溫情。

    晉惠公是被秦穆公護送回國稱王的,在晉國受災時又接受了秦國的救濟,而在秦國受災時卻不願意救秦國。

    結果戰爭爆發了。

    戰前,就連晉國的正卿韓簡也跟晉惠公講:"秦軍的數量比我們少,但鬥士多。"晉惠公問:"這是什麼緣故?"。韓簡回答說:"因為君主出亡時依靠秦國,入國為君也是煩擾仰仗秦國,晉國遇到饑荒吃秦國的糧食,三次施恩卻得不到報償,所以來攻打中國。現在您又親自率軍迎擊它,秦軍沒有不義憤填膺的,晉軍卻懈怠而毫無鬥志,因此秦國的鬥士眾多。"

    慶鄭甚至為晉惠公的行為感到羞恥而不願出手,最後晉惠公被俘。

    從一個側面我們基本同意這樣的論點:由於晉惠公君臣忘善背德,不得人心,所以士氣不振,一交戰就潰敗;而秦軍將士同仇敵愾,秦穆公決策正確,所以大獲全勝,並俘虜了晉惠公。這場戰爭的勝負,正反映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樣一個永恆的真理。

  • 2 # sdqst聖殿騎士團

    春秋時候的大國晉國,國君也是姬姓,可以說是和周天子最近的親屬。春秋前期,晉國幾代國君都算賢明,晉國的國力也就越來越強,一直到晉獻公這一代。(前697~前628) 晉獻公有八個兒子,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三人最受寵愛。晉獻公滅驪戎後,得到了一個名叫驪姬的美女。驪姬得到獻公的寵愛,申生、重耳、夷吾三人則逐漸被獻公疏遠了。後來驪姬生了個兒子,取名奚齊。於是驪姬就想辦法使得晉獻公廢了太子申生,而立了奚齊為新太子。 為了斬草除根,驪姬又向獻公進讒言,最終申生被逼自盡,重耳和夷吾僥倖逃過追殺,跑到了別國。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了,11歲的奚齊繼位。但只過了兩個月,大臣裡克就發動政變,奚齊被殺。驪姬再立奚齊的弟弟卓子為國君,也只過了兩個月,裡克發動第二次政變,卓子和驪姬同時被殺。公子夷吾聽到國內大亂,連忙向他的妹夫秦國的國君秦穆公求助,答應割以晉國五座城池為酬勞,秦穆公這才派出軍隊把他送回晉國,當上了國君,這就是晉惠公。

    沒想到,晉惠公即位後馬上毀約,並不交給秦國城池,秦穆公也沒跟他計較。不久,晉國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災,於是晉國向秦國求助。秦國不念舊惡,借給了晉國大批糧食。過了一年的時間,秦國也發生了旱災,向晉國借糧,卻遭晉國拒絕,連去年借的糧都不還。兩件事加在一起,使得秦國對晉國的怨恨深入到了極點,於是便爆發了韓原之戰。

    公元前645年春天,秦國度過災荒,秦穆公地舉兵伐晉,晉惠公兵敗被俘。秦穆公準備殺掉晉惠公,但是秦國的大夫百里奚對秦穆公說:“殺掉他沒什麼好處,反倒樹了一個強敵,倒不如將他放回國去。”晉惠公這才僥倖逃脫一死,但是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不但從前答應的五座城池要雙手奉上,還不得不把太子送到秦國當人質。

    當時晉國的綜合國力要強於秦國,那秦國靠什麼打敗了比他強大的晉國?我們先說晉國,全晉國的人都知道是他們的國君對不起人家,都不願意跟秦華人打仗,所以晉軍計程車氣非常的低;再加上,晉惠公一上臺,就把能打仗的大夫全殺了,要打仗了才發現,此時的晉國連個能帶兵打仗的元帥和大將都沒了。再說秦國,全國上下恨晉國入骨,全軍同仇敵愾,士氣高昂,再加上秦軍的指揮得當。

  • 3 # 蘭闍藝文

    蘭闍來答題~~

    韓原之戰的背景不復雜,就是晉國忘恩負義,秦國要復仇——起碼錶面原因如此。

    晉國怎麼忘恩負義的呢?

    話說公元前648年和647年,晉國發生了嚴重的大饑荒,向秦國請求購買糧食。雖然秦國眾臣爭議紛紛,秦穆公嬴任好仍以“國君雖惡,其民何罪”為由,答應把糧食賣給晉國。

    巧合的是,秦國賣糧給晉國一年後,秦國竟然也發生了大饑荒。嬴任好遣使赴晉,請求買糧,晉惠公姬夷吾竟然拒絕了!

    公元前645年冬,秦國從大饑荒中挺過來之後,立即發兵伐晉。秦國上下同仇敵愾,三敗晉國邊境守軍,進入晉國,在韓原(晉地,在今山西省芮城縣境)活捉晉惠公。

    看一下韓原之戰的整個過程,晉國從起初的節節敗退,到後來的潰不成軍,終至國君被捉,幾乎被秦國操縱於股掌之中。秦國準備充足,一心報仇,自然是擊敗晉國的重要原因,但晉國內部不和卻是關鍵所在。

    這裡要提到一個人:晉國大夫慶鄭。秦國向晉國要求買糧時,慶鄭認為晉國應該知恩圖報,因而力勸晉惠公賣糧給秦國,但不被採納,是以非常惱怒。

    秦軍抵達韓原之初,晉惠公問慶鄭有何對策,心頭怒火尚在的慶鄭語帶嘲諷:你讓秦軍進來的,我能有什麼辦法?這句話惹得晉惠公大罵:這小子太放肆了!

    在戰場上,晉惠公放著晉國本地的馬不用,堅持要用鄭國所獻的小駟馬,慶鄭勸阻說,別用這馬,水土不服,會出問題。晉惠公當然不聽。激戰中,小駟馬果然出了亂子,陷在爛泥裡出不來。晉惠公向慶鄭呼救,慶鄭把晉惠公的車馬從爛泥里拉出來,晉惠公又想乘慶鄭的車子逃跑,被慶鄭斷然拒絕:你忘恩負義,剛愎自用,還聽不進任何諫議,自求失敗,自取其辱,還有臉逃命?

    都這樣了,晉國豈能不敗!只是敗得太蠢了。

  • 4 # 業餘歷史學家

    秦穆公作為一位英明有為的國王,治國有方,文臣武將各盡其力,政務井井有條。他一直具有稱霸中原的豪情壯志,不僅從軍事上大力擴張實力,而且很注意施恩布惠,收買人心,招賢納士,廣攬人才。

    本文講的這個故事,是來自宋朝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一書。

    秦穆公養有一匹千里良駒,由於得來不易,所以備加珍惜。為此特地給它蓋了新馬廄,將各處洗刷得一乾二淨;配上金絡腦寶石鞍,弄得別提多齊整了。秦穆公對這匹馬喜愛異常,叫兩名馬伕精心伺候它。 可是有一天,馬伕們一個閃失,馬廄門沒有關嚴,千里馬竟瞅準機會跑了出去。

    這匹馬跑出了都城,來到岐山腳下的荒郊野外。它平時養尊處優慣了,哪裡料到會有什麼危險?一群飢餓多日的窮百姓,看見了這匹無主的肥馬,簡直是樂壞了,於是一擁而上,粗蠻地將它逮住,毫不猶豫地把它殺了,三百人美美地吃了一頓馬肉,著實充飢了一場,也解決了多日口饞。

    馬伕發現馬走失了,嚇得大驚失色,趕緊報告上級官員。官員心想,此乃國王愛馬,若有個三長兩短,怎麼得了?於是,一大幫官吏傾巢出動,四處尋找。可是大家費盡心思,耗盡體力,怎麼都找不到這匹馬。大家膽戰又心驚,但各自還是不敢有絲毫鬆懈。

    好不容易找到了它,眼前的景象讓大家驚呆了:一大群衣衫襤褸的窮人,正圍著一鍋肉在吃得歡,旁邊扔著馬皮、馬骨。毫無疑問,三百人統統被抓起來了,只待國王一聲令下,便要對其處以極刑。以百姓之賤軀,而敢宰食大王的愛馬,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彌天大禍嗎?

    官員抱著將功折罪的心情飛報秦穆公,請他定奪。秦穆公聽了,沉吟半晌,說:“放了他們吧。” “啊?為什麼,他們可是吃了您的千里馬啊!”官員們大為吃驚,似乎沒有聽清楚秦穆公的話。

    不錯,這句話確實出乎大家意料,畢竟他是一國之君,愛馬被食,豈能輕易饒恕他們?先不說是一國之君,單是這匹人間稀有的馬被殺,也足以治對方死罪。

    秦穆公說:“有德才的君主不能為了牲畜而害人。算了,不要懲罰他們,放他們走吧!而且,我聽說過這麼一回事,吃過好馬的肉卻不喝一點酒,是暴殄天物,若不加以補償,對身體大有壞處。這樣吧,讓他們走,再賜他們一些好酒。”

    過了一些年,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趁機大舉入侵,秦穆公忙率領大軍抵抗。這時,有三百勇士前來主動請纓,原來他們就是多年前吃掉千里馬的那群百姓。 戰場上殺聲震天,秦穆公被晉軍包圍,身上受了傷。那三百勇士為了報恩,護衛著秦穆公左衝右突,拼了死力斬殺晉軍。晉軍嚇得連連後退,撤了包圍圈,秦穆公才得以安全逃脫。

    那三百勇士殺得性起,繼續追殺晉軍,竟然反敗為勝,在亂軍中將晉惠公活捉。足見其驍勇善戰,有萬夫莫當之勇。最後秦軍凱旋迴國。

    短評:秦穆公以他的寬容仁愛,最後竟拯救了自己的性命,還打敗了晉軍,這大概是他始料未及的。粗看似乎很有偶然性,但仔細想想,難道這不是一個規律嗎,不是歷史的必然嗎,不是事件發展的應有結果結果嗎?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又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說的便是這個道理。看似帶有迷信之嫌,其中卻蘊含著深厚的科學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訓練腿部力量和彈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