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讀書吧
-
2 # 少年強
通常情況 某人 在任某個職位的同時加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即為實際上的宰相中書省相當於鳳閣 門下省相當於鸞臺
唐初,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綜理政務(見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門下二省地處宮內,尤為機要,故常聯稱。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僕射)併為宰相。宰相議事的政事堂初設於門下省,後移至中書省。唐初,除三省長官為當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員參預朝政機密。其本官階品較低者,則用“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周時改稱為“同鳳閣鸞臺三品”或“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頭銜,亦為宰相。“同三品”是因為中書令、侍中是中書、門下正三品官,加此銜以示其與中書令、侍中享有同等權力及待遇。貞觀十七年(643),李績為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是此號第一次出現。其後,以此銜為參政標誌,雖本官品級高於三品者也要加此銜才得為宰相。“平章”意為評議辨別,引申為斷決處理。受此銜者,即有在中書門下處理政事的職責。史載貞觀四年,戴胄以民部尚書同平章國計;八年,左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令其病稍痊癒,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這都是此銜出現的早期記錄。至高宗永淳元年(682),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始成為四品以下知政事者的頭銜,其位在“同三品”之下。 “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屬差遣性質,本身並無品秩,任此職者必另兼職事官街。凡五品以上職事官經過皇帝授權即可充任,不受資歷限制,這便於皇帝從中級官吏中選拔親信以分相權。“同三品”一銜,高宗、武后、中宗時期使用最多,玄宗時已逐漸減少。肅宗至德二載(757)李麟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是此銜最後一次授任。“同平章事”則自永淳以後逐漸增多,至肅宗乾元元年(758)以後,成為以他官知政事者的唯一頭銜。而原為當然宰相的三省長官之中,尚書僕射的相權自貞觀末年即已開始削弱,到玄宗時,已完全被排除於宰相行列之外。中書令、侍中在安史之亂以後,經常用來加授給元勳、上將,也逐漸變成虛銜。於是唐代後期及五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此外,以節度使等而兼中書令、侍中或同平章事的也是虛銜,被稱為使相。“同平章事”雖通常自五品以上官員中選拔,但拔充此職時,多轉為中書侍郎或門下侍郎,這是因為中書、門下兩者始終是政府樞要機構之故。
五代時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是宰相,但那時樞密使權重,“同平章事”的實權被侵奪。北宋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樞密院事(或樞密使)主兵,稱為“二府”或“兩地”。神宗元豐五年(1082)改革官制,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宰相。以後,除南宋孝宗時期外,不再置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金代的尚書省和元代的中書省、尚書省均置平章事,位在兩省丞相下。
《新唐書 狄仁傑傳》裡面寫著狄仁傑曾“拜鸞臺侍郎,復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
3 # 媚客辣舞1
唐代繼承隋朝所實行的三省六部制,設尚書省(主官尚書令),中書省(主官中書令),門下省(主官門下侍中)。由於李世民未做皇帝時曾出任過正一品的天策上將,正二品的尚書令,並加過從二品的紫金光祿大夫銜,故貞觀後,三品以上的官職都不授予任何官員。也就是說從高宗朝起唐朝官員的最高品秩是正三品。縱觀整個唐代,很多職位都不是常設的,包括六部尚書,六部的主官實際上是侍郎。武週一朝改革政府結構,把原有設定改成內廷(決策機構)和外朝(執行機構)兩個部分,內庭主官為內史(正三品),外朝主官為中書令(正三品),至此中書省的職權得到很大擴充,門下省基本上名存實亡。武則天取鸞鳳和鳴之意把中書省改名鳳台,門下省改名鸞閣,當然這也符合她女帝的身份。狄仁傑的正職是內史。同鳳台鸞閣平章事,意思是可行使中書令與門下侍中的權力參與中書省,門下省省的相關事務管理。這個在唐代不是常設職務,而是受皇帝委派辦理一些特殊事務時臨時授予的。(元朝時成為常設職位,但實際職能有相差)
-
4 # 秦鳳路經略安撫使
應該是“鳳閣鸞臺”,這是武后改革官制後的名稱,武后時期以外,大多數時間就是“中書門下”。問題中這個名稱是宰相的名號,平時應該稱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通俗一點就相當於“政治局常委”。
唐代三省長官“中書令”、“尚書令”、“侍中”是真宰相,但皇帝為了分散宰相權力或培養宰相後繼人選,在品級較低官員中選拔幾人,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名號,使其成為宰相中的一員。
因李世民曾擔任尚書令,在唐後世撤除此職,以尚書左僕射和尚書右僕射分掌。一般此兩職都加宰相稱號,到玄宗時期,張九齡不兼任宰相,只在尚書省有執行權,沒有了參與中央決策制令權。
-
5 # stephenyang1002
先糾正一個錯誤,狄仁傑的加銜應是“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唐初,太宗李世民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尚書省副官【尚書僕射】為宰相。(因為李世民自己擔任過尚書省長官【尚書令】,所以尚書省後來的最高長官其實都是二把手,有唐一代【尚書令】輕易不授。)
【侍中】、【中書令】都是正三品。皇帝覺得某個人有才能,想讓他當宰相參議政事,可是【尚書僕射】、【侍中】、【中書令】又都有人,總不能把人家做的好好的拉下來來吧!或者這人資歷還不足以直接提拔最高官職。於是就在想提拔這人的原官上再加一個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老先生們發現,凡是資歷淺的人,一般都加【同中書門下三品】。
再說武周革了唐命,要標榜自己與唐不同。於是把中書省、門下省改名鳳閣、鸞臺。自然加銜也改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和【同鳳閣鸞臺三品】。
狄仁傑初次任相,擔任的官職是【地官(戶部)侍郎】,加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
6 # TheGreys
就是唐朝宰相。高宗永淳元年四月,高宗被武后力勸臨幸東都封禪養病,在當時的宰相團隊中,有劉仁軌、郝處俊、李義琰、崔知溫、裴炎、薛元超、王德真、張大安八人,張王郝三人被罷相,剩下五人只有裴薛二人是武后親信,這次臨幸東都時只有崔跟隨,其他宰相在西京留守輔政,為加強自己在宰相班子中的話語權,武后藉口東都需要處理政務人手不足,提拔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檢校中書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四人入相,但是初唐入相有個先決條件,必須是三品官員,因此唐朝宰相的官職又被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四個人入相時只是四品官,而且資歷淺難以讓其他資深宰相信服,武后便從太宗下詔挽留李靖的那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中找到一個新官職,從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新官銜就成了年紀輕、資歷淺、品秩低的官員們拜相的常用頭銜,到最後甚至取代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中晚唐宰相的唯一頭銜。
高宗去世後,武后廢黜李哲、挾持李旦、逼殺李賢,掌握了最高權力後命睿宗李旦護送高宗靈柩返回長安,於八月安葬於乾陵。同年改元光宅,把唐朝的政府機構名字全部改了一遍,其中門下省改名鸞臺。
狄仁傑於天授二年入相,這時已經是武后稱帝的第二年了,依照當時的慣例,有了這麼一個官職稱呼,但是當了幾個月就被來俊臣給搞下去了,幾年以後才重新拜相,累進內史
-
7 # sunnyyunfy雲飛揚
就是宰相,任何官員都需要有類似這樣的稱謂後才能與皇帝一起議政並決策,比如說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只不過武則天把中書省門下省改成鳳閣鸞臺了。
-
8 # 莫羨魚
狄仁傑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兼國策顧問。國家的日常事務是總理負責,他掛副總理職,不負責任日常事務,專門負責任黨中央交辦的特別重大事務,可以掛職休假,可以奉命接管軍隊,可以協助中紀委查貪汙,可以協助法院審案子,可以接手公安部抓罪犯,可以代表國家出訪外交,可以代表政府安撫災民,等等。黨政軍都有威信。
-
9 # 背後一刀_
翻譯過來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武則天稱帝后把中書省和門下省改為鳳台和鸞閣,御史臺改為肅政臺,中書省和門下省長官都是宰相,職級三品!
-
10 # 大老黑猛張飛
描述有誤,應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唐及武週二朝,這個職位等同於宰相。唐朝三品是官員最高品級。因唐初李世民未登基稱帝時擔任過二品及一品官員,所以有唐一朝,未設過一二品官階,以示不敢與太宗並駕齊驅之意。
-
11 # 南陵文旅
簡介
唐代官職是九品中正制。唐代的正一品如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是虛銜,榮譽稱號而已
歷史溯源
唐初,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綜理政務(見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中書、門下二省地處宮內,尤為機要,故常聯稱。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僕射) 併為宰相。宰相議事的政事堂初設於門下省,後移至中書省。唐初,除三省長官為當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員參預朝政機密。其本官階品較低者,則用“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周時改稱為“同鳳閣鸞臺三品”或“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頭銜,亦為宰相。“同三品”是因為中書令、侍中是中書、門下正三品官,加此銜以示其與中書令、侍中享有同等權力及待遇。貞觀十七年(643),李績為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是此號第一次出現。其後,以此銜為參政標誌,雖本官品級高於三品者也要加此銜才得為宰相。“平章”意為評議辨別,引申為斷決處理。受此銜者,即有在中書門下處理政事的職責。史載貞觀四年,戴胄以民部尚書同平章國計;八年,左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令其病稍痊癒,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這都是此銜出現的早期記錄。至高宗永淳元年(682),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始成為四品以下知政事者的頭銜,其位在“同三品”之下。
“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屬差遣性質,本身並無品秩,任此職者必另兼職事官街。凡五品以上職事官經過皇帝授權即可充任,不受資歷限制,這便於皇帝從中級官吏中選拔親信以分相權。“同三品”一銜,高宗、武后、中宗時期使用最多,玄宗時已逐漸減少。肅宗至德二載(757)李麟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是此銜最後一次授任。“同平章事”則自永淳以後逐漸增多,至肅宗乾元元年(758)以後,成為以他官知政事者的唯一頭銜。而原為當然宰相的三省長官之中,尚書僕射的相權自貞觀末年即已開始削弱,到玄宗時,已完全被排除於宰相行列之外。中書令、侍中在安史之亂以後,經常用來加授給元勳、上將,也逐漸變成虛銜。於是唐代後期及五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此外,以節度使等而兼中書令、侍中或同平章事的也是虛銜,被稱為使相。“同平章事”雖通常自五品以上官員中選拔,但拔充此職時,多轉為中書侍郎或門下侍郎,這是因為中書、門下兩者始終是政府樞要機構之故。
五代時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是宰相,但那時樞密使權重,“同平章事”的實權被侵奪。北宋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樞密院事(或樞密使) 主兵,稱為“二府”或“兩地”。神宗元豐五年(1082)改革官制,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宰相。以後,除南宋孝宗時期外,不再置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金代的尚書省和元代的中書省、尚書省均置平章事,位在兩省丞相下。
《新唐書 狄仁傑傳》裡面寫著狄仁傑曾“拜鸞臺侍郎,復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
12 # 芙蓉(藍天)
電視劇中的黜置使是臨時官吏,專門處理地方緊急事務,由皇帝直接任命,雖然沒有官階,但是黜置使大多帶有尚方寶劍,由高階將領跟隨,並有皇帝賦予的生殺大權,可先斬後奏。
-
13 # 掌握鹿邑
宋朝乾脆把宰相再一分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中書門下一個為皇帝起草詔書,一個頒佈,合起來領導叫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宰相,副手叫做參知政事!南宋時,在尚書省增設了左右僕射!代替了上述!
-
14 # 理論機油王
簡單的說,有唐一代,基本上施行集體宰相制度,就是說宰相不侷限於左右相兩人,5人7人都是正常。不管品級,唐宋(宋初)只要兼任平章事,就是行使宰相權力。唐後五代十國期間,翰林院供職的有能力者,翰林院承旨,也歸位行使宰相權力的官職
-
15 # 四川達州人
鳳台鸞閣,實際是武則天修改的名稱,就是以前的中書、門下省。
唐制,三省中,中書省負責草詔,門下省稽核附署,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四位長官是真宰相(尚書令空置,長官為左右僕射)。
而中書省負責皇帝秘書工作的機構,相當於明代內閣,清代軍機處的地位。
唐代官制中,中書令,尚書令,侍中三個最高官職屬贈官加官,一般不單獨授予。代理中書令、侍中工作的官員,以同中書門下三品作為實官名。
所以,狄仁傑就是秘書長。也是皇帝身邊的第一顧問。
平章事,類同漢晉時期的,錄尚書事。就是中樞行政長官的意思。
-
16 # 老農民嘮三農
說起狄仁傑,大家都知道他是大唐王朝時期有名宰相,其名氣不亞於大宋王朝時期的包拯,從小說以及演義故事裡的實際權力來看,好像比包拯還要大上很多。不過人們卻多次從影視劇作中看到,在提及他的名諱之時,總是會提及他位居三品高官。在影視劇作中,當然是為了突出他的身份地位極其顯赫,但是觀眾卻並不買賬,這大名鼎鼎的狄仁傑,是當朝的宰輔,怎麼只是一個區區的三品官員呢?要知道後世到了大清王朝,他們的大學士動不動就是一品大員,比如歷史上有名的貪官和珅。即使是在大明王朝,一個小小的衛指揮使,也都是三品官銜。會不會是搞錯了?
其實影視劇作中根本不會犯大家想像中的低階錯誤,狄仁傑之所以是個三品官職,那是因為在大唐時期,他的官銜基本就是到頂了。在大唐時期,除去開國功臣授予一些虛銜的公侯爵位以外,當時幾乎是沒有一品之類的實職高官的。有人說當時沒有一品高官嗎?其實還真有一個,不過他就是李世民,他後來當上了皇帝。他當時因為戰功過大,他的父親李淵專門為他設定了一個天策上將的官職。他後來在玄武門整出了那個事件以後,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太子之職,因此就把天策上將這個職務給廢除了,這算得上是專門為李世民一個人量身打造的。
此外大家知道隋唐時期,採取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規制。在這種官場體制面前,他還擔任過一個尚書令的職務,在當時這是宰相之首的一個位置。在他之前的隋朝,也僅僅只有楊素一個人擔任過這樣的職務,這是一個正二品的實職高官。然而由於李世民後來當上皇帝的緣故,此後再沒有人敢於皇帝比肩,也沒有人敢想到要當上這樣的高位,使得這個官位成為了一個擺設,後來他的兒子李治當上皇帝,就把這個職位給廢除了。
至於從一品的太子太師這樣的官職,在唐朝的時候並不成為一個官場體系,只能算是散階,更多的時候只是一個榮譽或者身份的象徵,並沒有具體的官員在這個位置上做事。而當時從二品的官職,主要就是左右僕射,在尚書省算是副職之位。我們知道為了皇帝更好的把權力控制在自己手裡,隋唐時期採取的是群相制度,當時在三省中任職的官員,後來都有了參與朝堂政務的權力,使得一些三品以下的官員也有了宰相的實際權力,因此在唐朝初期,同朝為官的宰相有時候多達十餘個。在這種情況下,左右僕射的角色就十分尷尬,最後也如同尚書令一樣,被虛化了。
狄仁傑當上宰相的時候,就已經來到了武則天的時期,在女皇執政的第二年,他被任命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就是他的第一次宰相經歷,如同上文所指的那些三品以下的官員一樣,他當時只不過是一個四品的官職。然而他在這樣的官位上也並沒有呆太長時間,因為第二年的時候,他就受到當時的酷吏來俊臣的陷害,儘管狄仁傑最後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脫罪,但也被女皇貶謫去當彭澤當了一個小小的縣令。
女皇當朝的第七個年頭,契丹興兵在邊境作亂。武則天想起了狄仁傑的聰明才幹,就把他重新起用,先是讓他擔任了魏州的刺史,後來又提拔為幽州的都督。狄仁傑到任以後,契丹的軍隊久聞他的盛名,就自動退兵了。因為他的功勞,女皇也在此後的第二年又把他召回朝中,再次任他為相,除了官復原職以外,還加授了光祿大夫。此後逐年高升,使得他先後擔任了侍中、內史等高官,其實他這個時候任職的,已經是三省六部裡面的最高職務,因此也出現了無官可封的地步,他也只能是止步三品高官。
他死以後,女皇也是對他進行了追封,任他為右僕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二品的僕射已經成為一種身後的榮譽,徹底地被虛職化了。此後李唐復國以後,也是感念他為儲存李唐一族所作出的貢獻,中宗皇帝和睿宗皇帝也是先後對他進行了追封,任他為司空以及梁國公等虛職,使得他在身後享有了正一品和從一品的虛職高位。
狄仁傑的宰相雖然只是一個三品官員,然而明朝的宰相官階就更低了,只有五品的階位。在胡惟庸案發以後,朱元璋就廢除了丞相之職,將朝中的六部全部歸於皇帝的領導之下。事實上明朝時期的文官,最高也只能做到尚書之職。儘管後來設定了內閣大學士,此外還有內閣首輔,也就是事實上的宰相,但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擔任尚書之職,使得當時的文官做到正二品就到頭了。
-
17 # 二號文學
這個官名有問題,應該是: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唐朝官制為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別為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三省長官都為宰相,武則天改唐為周後,雖沿用唐朝官制,但為了提拔有用之才,鞏固自己的皇權,所以又在三省長官之外設定類似官職,使三省長官無法阻礙皇權,雖然狄仁傑是三品,但一二品官員大多為皇親國戚,都為虛職,狄仁傑是真正掌握實權的人!
回覆列表
唐代官階分為九品,有職官,勳官與爵官之分。通俗的說,職官是實際官職,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權利。如尚書令、尚書、中書令、侍中等;爵官則表示地位比如親王、郡王、國公、縣公等;勳官則用來表彰軍功或用來封有功人員的後人,如上柱國、柱國、開府儀同三司等。
唐代的官、階、爵、勳等官非常複雜,我們知道清代官職主要是九品十八級,而唐從四品以後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級。論述起來相當複雜,因此不多說了。
簡單地說,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師與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與太尉、司空、司徒。從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師,這一品級上的官只是一種很高的虛銜,一般無實際執掌,並且不常設。換句話說只是在合適的時機,授給合適的人,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員一但死亡或缺職後不再補充。所以這一品級的官職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只能表示被授人員地位的尊榮罷了。與此對應的爵位是親王與郡王,勳官則無。
正二品的官位在唐初(至少在武則天時代前),只有尚書令,但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當皇帝之前就當過尚書令,他從尚書令的位置上當了皇帝,所以後來的臣子誰也不敢擔當這個官職。因此唐代尚書令這個官職一直空缺,印象中只有郭子儀曾被授予這個官職,但他還不敢接受。所以尚書令這個官有官名而無官職,而尚書令的佐官左右尚書僕射就成了尚書省的實際長官,他們的官職是從二品。尚書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機關,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
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兩省是門下省與中書省。中書省的長官是中書令(武后時改為鳳台,長官為內史),門下省長官為侍中(武后時改為鸞閣),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侍從皇帝,因此兩省長官與尚書左右僕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決策機關,自然成了宰相。
後來,由於皇權的進一步發展,為了加強決策機關的實力,將三省長官之外的官員吸收進決策機關來,就出現了“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傑是同鳳台鸞閣三品平章事)這個官職。平章事就是平章軍國重事,解釋起來就是協助皇帝處理軍國大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一樣都是正三品。這個官職在唐以後成了實際的宰相之職。而僕射雖然是最大的官,但如果不被加上這個官職,也會被排擠出宰相之列,成了虛職。
唐代後期尚書省的權利被不斷削弱,加上僕射常常被排擠出宰相行列,因此僕射雖然官位尊貴(據史料載,僕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漸象三師與三公一樣,成了虛職。
所以狄仁傑雖然是三品官,但卻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