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介南
-
2 # 燕程程的旅程
因為這裡有文藝青年愛著的一切小情調,這個有著“海上花園”之稱的小島,四面環海,靜謐,舒適,島上不允許汽車通行,生活節奏緩慢,連Sunny都看起來很慵懶。島上鮮花盛開、蜿蜒曲折的小道和巷子,移步便是景。這裡的建築很文藝,中外風格各異的老院子,老別墅、老洋房,好多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並且保護的很完好。文藝青年們花上一筆不太高的費用,就可以住在曾經的達官貴人,富豪鉅商的私邸花園。晚上,在老別墅的院子或房間裡靜靜地飲一杯酒,朋友圈裡傷古嘆今一番,也是非常有格調。
這裡的景點很文藝,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海天堂構,日光巖等等景點的名字都透著一股不落俗套的文化底蘊。風琴博物館、鋼琴博物館,琴園,提醒你這更是一座音樂之島。文藝青年們也是愛好音樂的呀。
這裡的小店很文藝,不管是賣什麼東東的小店,櫥窗門臉都裝飾的非常精緻而富有情調。讓你忍不住多看兩眼。店主或店員跟小店的裝飾風格都非常搭配,讓人看起來很舒服。出售的商品都有精美而考究的包裝,好像商品本身不再重要。這些外包裝拿在手裡就是很好的文藝照片道具,和文藝青年的氣質也很搭。這裡的動物也很文藝,文藝青年們最愛的動物是什麼?當然是貓咪了。鼓浪嶼就有中國的“貓島”的別稱,這裡隨處可見趴著眯覺的懶貓,悠閒踱步的流浪貓。這裡是貓咪的天堂,還有一隻叫“張三瘋”的網紅貓,把一家奶茶店帶流量帶的在廈門紅透半邊天。文藝青年們怎能不趨之若鶩。
這裡的氛圍和麗江有些相似之處,都是散發安靜而慵懶的味道,都是文藝青年的聖地。
想想自己兩年前去鼓浪嶼的時候最直觀的感覺就是,這裡真的是文藝青年的天堂。
建築、詩、音樂、藝術,有一個地方可以把他們攪的勻勻的,吃進去都是亞熱帶水果的芳香,這裡就是鼓浪嶼。
鼓浪嶼的每棟房子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
鴉片戰爭之前,閩南文化族群是鼓浪嶼的核心,鼓浪嶼上有以日光巖寺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種德宮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大夫宅院為代表的儒家文化。
從鴉片戰爭到後來,鼓浪嶼逐漸轉變為西方多國僑民的聚居地,他們帶來了新的居住形式。在這個小小的島嶼上,恍惚之間竟然覺得是萬國建築博覽會。
西鄰·瞰青別墅
修建者|年份:越南華僑黃仲訓的別墅(1916)
風格:清水紅磚牆、典型華僑洋樓
黃家花園
修建者|年份:印尼華僑黃奕住(1920)
風格:多元文化的融合型洋樓
海天堂構
修建者|年份: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和黃念憶(1920~1930)
風格:煙炙紅磚清水作法,洋樓為基礎,屋頂屋脊、飛簷、有傳統木雕裝飾
楊家園
修建者|年份:菲律賓華僑楊忠權 、楊忠懿(20世紀初)
風格:院落內園林,西式的水池配合中式的假山石,中西合璧。
八卦樓
修建者|年份:臺灣商人林鶴壽(1907)
風格:採用西方古典復興的風格,體量和高度都是鼓浪嶼別墅之最
番婆樓
修建者|年份:菲律賓華僑許經權(1927)
風格:建築前的庭院內園林化,與歐洲巴洛克園林中對溶洞模仿的手法相似
菽莊花園
修建者|年份:臺灣富紳林爾嘉(1913)
風格:運用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加近代西方造園的風格
廖家別墅(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與廖家千金的婚房就在該建築內
金瓜樓
修建年份:1922
風格:濃郁的閩南地方注重裝飾、色彩大膽
鼓浪嶼的建築瞭解的人不太多,但鋼琴之島鼓浪嶼的音樂可就太多了。
有這樣一首寫鼓浪嶼的詩,就寫了鼓浪嶼的音樂之美。
“置一架鋼琴於海上\琴就成了島 我的彈奏是擂鼓的波浪\琴聲如訴 。訴曲曲彎彎的海岸綴滿珍珠\琴音迴盪 蕩來來往往的渡輪編織Sunny\攤一葉詩歌在水面\詩就成了島。”
聽說,鼓浪嶼的輪渡碼頭形似一架鋼琴,一靠近就能感受到獨特的情韻。在鼓浪嶼,鋼琴普及密度居全國之首,還有不計其數的小提琴、電子琴、吉他。這裡還孕育過許多蜚聲樂壇的鋼琴家和音樂家;著名鋼琴家殷承宗、許裴星、許裴平、許興艾,都在這塊小小的島嶼上長大。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於2000年1月落成,是國內唯一一座鋼琴博物館。
建築、音樂,
鼓浪嶼還是詩人的鼓浪嶼。
巴金生前亦曾多次到鼓浪嶼小住。在他的心目中,鼓浪嶼是他永不忘懷的。他說鼓浪嶼是“南國的夢,在這個花與樹、海水與Sunny的土地上,沉醉於人性的溫馨夢幻”。
蔡其矯和汪國真說這裡是:“水上的鼓浪嶼,一隻彩色的樓船,攜著夕陽所有的戀情,步入你風姿綽約的身影”
還有那首經典的《致橡樹》就是舒婷在鼓浪嶼寫下的。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裡: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如果可以,我想明年再去鼓浪嶼小住半個月。
鼓浪嶼很慢,就像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說的,“要慢下來 ,因為自在有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慢是記憶,把光陰分成互不相連的不同板塊,使時間具備了形態;是文火細燉,既吊足鮮味又使骨酥肉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