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以上四大歷史上名揚天下的騎兵部隊,作戰能力最強的是一代天驕鐵木真統率的蒙古騎兵,然後低次為努爾哈赤的八旗,明末遼東鐵騎,日本騎兵排最後。

  • 2 # 燦若星河物華天寶

    蒙古鐵騎同時1v3.

    八旗1v遼東鐵騎+日本騎兵。

    戰國時代的日本騎兵,160+應該就是精銳了。跟小孩子一樣,出去見到大人不得被揍到回去找媽。

  • 3 # 秋葦裡的蒲穗子

    我有不同看法。

    蒙古鐵騎:論戰績的確是蒙古鐵騎,從亞洲一直橫掃到歐洲,但是基本面對的都是白人與利亞安人。與漢人交手則是敗多勝少,既然這樣為什麼又可以滅掉南宋,因為兵力懸殊,蒙古在統一北方後,養精蓄銳,在兵力後勤都充分準備後才對南宋真正的下手!這就是為什最後滅南宋。

    遼東鐵騎:遼東鐵騎其實源於明寧王所以騎兵,後來為朱棣所用,是靖難之役的一支騎兵,後一直為駐守遼東剿滅後金的主力,到明萬曆時期還出徵過北韓,打敗日本,可以說是數量少,但戰力強,主要是武器先進,配有火器,同等兵力情況下,應該是戰力最強的。

    八旗騎兵:最被高估的一支部隊,進關靠的是吳三桂投降,滅明靠的是李自成與投降的明軍,李自成,張獻忠等已經把整個中原大地攪亂了,加上天災竊取了農民義軍的果實。戰鬥力在皇太極掌控時比較強勢,但與明軍交手基本敗多勝少。而且到清康熙時八旗的騎兵已戰鬥力銳減,基本靠的漢軍營。

    日本騎兵:有厲害的騎兵嗎?日本地理原因註定騎兵發展不起來,被日本歷史鼓吹最厲害的戰國時期軍隊,後面幾萬人入侵北韓,被明軍幾千挫敗。

    戰績排名:蒙古騎兵,八旗騎兵,遼東鐵騎

    戰力排名:遼東騎兵,蒙古騎兵,八旗騎兵

  • 4 # 有時聊人文歷史

    明成祖朱棣時期的明朝騎兵作戰十分強大,且有獨特戰法,他們是遼東鐵騎的前身。

    (大明成祖皇帝)

    成祖時代的明朝騎兵

    老朱家能打的皇帝就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大明三百年江山,靠的就是這兩位。但這爺兒倆手底下的班子成員不太一樣。

    大明太祖皇帝奪取天下依靠的是黃淮子弟。

    在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經常改道,即古代所稱的黃泛區,比如元朝末年黃河就有很大的水患,元朝發動近十萬百姓治河。

    古代黃泛區的百姓飽受洪水與土地沙化的苦果,一句話,不能種地了。可這也產生了一個連帶效果——戰鬥力。理由比較簡單粗暴,古代漢族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民族,可是到了黃泛時期,黃泛區的人民無法再當農耕民族了,怎麼辦?

    如果沒有傑出領袖,走投無路的人會去落草,勢力強大後會成為農民起義軍,比如清末的捻軍起義,捻軍是一支高機動騎兵,以淮北子弟組成,以誘敵深入的戰術幹掉了不可一世的大清親王僧格林沁領導的蒙古馬隊。在東亞南北戰爭史上,漢族騎兵幹掉草原騎兵的戰例屈指可數。可以說,他們是漢族中的戰鬥民族。

    如果恰巧在元末,恰巧又有朱元璋這樣的人物指揮,這股力量就可以成為開國勁旅。不可忽視地是——那個時候元軍的戰鬥力的確也不能和大蒙古汗國建立初期相比了。元末的蒙古、色目軍已經嚴重貴族化,欺壓搜刮還可以,無法耐受惡戰。

    朱元璋手下的軍隊活躍在黃淮之間,所以,朱元璋的軍隊特別倚重水軍。而水戰恰恰是蒙古軍隊的弱項。相對而言,騎兵在這個環境中重要性不高。

    到了大明成祖皇帝時代,明朝面對的形勢有了不小的變化。

    這個時候元朝已經撤回漠北,雖然數十萬蒙古人同化在中原地區,讓中央蒙古的實力損失很大,但是這個時候,一支新的力量崛起了。這就是衛拉特(厄魯特)蒙古的崛起。這個時候,明朝面對的是草原作戰環境。明軍的作戰方式需要改變。

    朱棣的方法是組建一支混合部隊。

    這支混合部隊的核心機動力量是蒙古騎兵,沒錯,是蒙古騎兵。

    朱棣組建了三千營,所謂三千,是個大致量詞。意味著朱棣手下的核心騎兵力量是從遼東地區招募的蒙古—女真騎兵組成,人數大概在3000人左右。同時,朱棣廣泛使用蒙古軍官訓練漢族騎兵,組成三千營的外圍力量。這樣,明軍初步具備了草原作戰的高機動兵力。

    但是隻有幾千騎兵是無法與衛拉特蒙古對抗的,朱棣的辦法是組建規模龐大的漢族步兵部隊,歷史記載,每一次遠征漠北,朱棣都要調盡江北之兵,對外號稱五十萬,實際兵力在十幾萬左右,不可能更多了。因為遠征漠北的荒涼地區,後勤壓力極大,人太多了反倒是累贅。大規模的步兵主要作用是防禦蒙古遊騎兵的突然襲擊。因為衛拉特蒙古人口稀少,清初時衛拉特總人口大致在60萬左右,明初肯定更少,衛拉特完全動員的兵力通常不會超過5萬人。那麼,以十幾萬步兵可以防禦5萬騎兵嗎?

    朱棣還不放心,所以在步兵中配備了火炮部隊,這就是大明神機營的前身。

    忽蘭忽失溫戰役

    忽蘭忽失溫戰役是朱棣的成名之戰。簡要說明一下,忽蘭忽失溫是個山崗,衛拉特人事先部署在山崗上,準備對明軍縱馬俯衝。這個戰術之後對清軍作戰時還會用,可以說是衛拉特人的傳統戰術。

    可是衛拉特人有一個重大疏忽——他們不知道如何對付火器。衛拉特人大規模使用火槍是在沙俄東進之後的事了。在忽蘭忽失溫之戰時,從山崗上縱馬而下的衛拉特蒙古勇士們並不知道怎麼應對火器。

    最重要的是,衛拉特的戰馬也沒見過火器,很容易驚厥。

    還有一點,既然是縱馬衝鋒,衛拉特軍的主力必然不是騎射手,而是衝擊騎兵,衝擊騎兵沒有弓箭範圍殺傷優勢,而在明初的時代,蒙古複合弓的射程要比火門槍遠。而這是草原騎兵剋制步兵的重要手段,衛拉特蒙古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放棄了。

    於是,衛拉特衝擊騎兵遭遇到明軍火器部隊的突然阻擊。而且他們的戰馬也沒見過火炮,在這種情況下,衛拉特蒙古衝擊騎兵沒能沖垮明軍重兵雲集的防禦陣地。

    這個時候,明軍麾下的遼東蒙古騎兵乘勢從兩翼殺過去,明軍獲得勝利。

    大明末期,騎兵戰鬥力其實已經銳減。這時所謂的宣大鐵騎、關寧鐵騎,更多是一種稱呼,並不能從名稱上說明他們是真正的勁旅。薩爾滸戰役後的明軍已經失去了遠征塞北的能力,所有的戰術是以長城防線為核心的,而不是以機動進攻為核心的。明末唯一的大勝——關寧錦大捷,完全是建立在城防火炮的基礎上的。當然,這是正確的方向。只不過袁崇煥被治罪,明朝自毀長城。

    蒙古及八旗騎兵

    這兩個放在一起歸類,因為這兩種騎兵基本是一樣的。都是屬於遊獵族群全體動員體制下的騎射手。

    規模上看也差不多。元太祖元年,大蒙古汗國建立,總兵力138000人。而清朝八旗額定兵力在12萬-13萬之間。說明十三萬人左右就是遊獵民族騎兵動員極限。

    至於這兩種騎兵誰厲害,其實戰法相同,難分高下。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兩支軍隊也的確發展出了不同的特點。簡單片面地說,蒙古騎兵仍然是來去如風的全民動員體制,而清軍越來越像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中原軍隊。作戰之前清軍需要大批次的籌備後勤,導致戰略上的相對遲緩。不過,清朝因為擁有蒙古同盟,所以清軍隊伍中依然擁有大量的蒙古騎兵,這時他們在草原地區作戰仍具備高機動優勢。

    烏蘭布通之戰

    其實這場戰役,清軍實在難說是取勝。最多算是遏制了衛拉特蒙古軍隊的攻勢。

    準噶爾蒙古指揮的衛拉特軍隊在這一戰中覆盤了忽蘭忽失溫戰役時背山而戰的傳統,背面是一片山林。不過這一次,準軍擁有大量沙俄火槍,而且這一次準軍是防禦。

    另外,準軍左方防禦陣地的面前,面對著清軍右翼進攻的地帶有一片沼澤。準軍在沼澤後面佈置了駝城,即以駝著沙袋的駱駝作為掩護的火槍部隊。

    準軍背面的山林可以防止清軍包抄,而左前方的沼澤可以阻礙清軍騎兵的衝鋒。可以看出,軍事上噶爾丹絕非庸手,的確是清朝勁敵。

    (烏蘭布通戰役示意圖 來自圖解世界戰爭戰法系列叢書)

    清軍進攻開始,首先,清軍用大量火炮轟擊準軍駝城——這時眾所周知的歷史細節。可是後來的情況呢?

    清軍右翼開始強攻,結果被沼澤地所阻礙。準軍在駱駝陣後面進行集火射擊。在這場決定大清生死存亡的反狙擊戰中,康熙皇帝的親舅舅佟國綱率軍縱馬強攻,在河流沼澤處中彈身亡。

    入關後,清軍已經很久沒有經歷這樣慘烈的戰役,清軍陷入極大的恐懼中。歷史記載,甚至有滿洲將領下馬,趴在地上裝死求生,火力之猛烈、準軍之驍勇可想而知。

    噶爾丹一看勢頭不對,全軍進入背後的山林中,藉著密林的掩護撤退。

    透過整個戰役過程可以看出,清軍並沒有取勝。可是國運在清朝這邊——噶爾丹在撤退途中遭遇瘟疫,損失慘重,從此再無主動出擊的底氣。

    日本騎兵演變

    日本是群島,決定了這裡不產良馬。日本多山林,決定了日本的作戰多以小規模步兵作戰為主。因此,古代日本騎兵規模很小。作戰時以弓道騎兵和薙刀騎兵為主。

    到了戰國時代,武田信玄組織起一支3000人規模的騎兵隊伍。但是,當時的日本已經有了火槍兵。1573年的長蓧之戰,織田信長組織火槍足輕,採用三段擊(輪射)的方法,重創武田騎兵。從此,古代日本騎兵沉默於歷史之中。

    (長蓧之戰想象圖 來自於網路)

    到了近代,因為大陸侵略政策的需要,日本重新組建騎兵。這一次,日本完全參考了法國騎兵的組織訓練方式。但是,時代演進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騎兵已經不能作為戰場上的決定性力量。因此,日本騎兵將領秋山好古在日俄戰爭時期大量使用機槍,組成交叉火力對付沙俄的哥薩克騎兵,並最終獲得勝利。

    綜上所述,古代東亞最好的騎兵兵源應該是蒙古族群。誰掌握了蒙古騎兵,誰就離勝利近了一步。但是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演進,騎兵最終和槍炮相結合。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妝品用圓形紙筒包裝有哪些優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