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物是人非146711592
-
2 # 一星現
把自己的不幸總掛在嘴邊的人,多數人是周邊沒什麼高人貴人點化他,而且是對人生戰鬥力不強的人,同時也是不信命不知如何運命的那些人,又是社會地位較低的那些人,也是做事不認真無所成就的那些人,有些是好妒忌別人又眼高手低沒有夢想的那些人。一個人,你的心在哪裡,你的成就就在哪裡。一個人,跟高人在一起,你得到的智商是中等水平,跟“臭棋簍子”下棋會越下越臭!一個人聽到看到的負能量的東西太多,無形中他也往自己身上反饋那些負面不幸的事情來。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不信天地人神,不信中華五千年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的對命運的指引,那麼他招致的不幸會越來越多。改造命運,減少不幸,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來找到智慧的法寶;要不斷累積增加自己的財富。智慧和財富增加了,自然而然地,就不會總報怨自己的不幸了。有些人到那時逢人就會吹虛自己的“光輝業績”了,呵呵!感謝悟空邀請!
-
3 # 綠雨林
有些人生性比較悲觀,這和他成長的環境有關,他們大多數有一個悲觀的至親,所以他們就學會了以悲觀的態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自己是意識不到的,也不知道別人是如何對待困難和挫折的。 當然,把自己內心的情緒垃圾傾倒出去,對他個人是有好處的,透過不斷的說,他內心會感到輕鬆的。
-
4 # Gardenia手機號
社會很大,人群複雜,林林總總,各不相同。幸福的人生都長著相同的模樣,不幸的人各有各的問題。
A命運多舛,悲苦無助。這類人,感到命運無常,自己如同一葉飄零的小舟,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的變故。心理和精神上都缺乏安全感,因此常常傾訴於人,尋求安慰同情,藉以減輕痛苦。
B精神上沒有自我的強大武裝和人生規劃。無所事事和追求,人生不得意,不主動建造自我。事業無成,諸事不順。不反思自己,反倒哀嘆抱怨。
C怨天尤人,痛恨仇視命運不公平。把所有不順利不如意訴諸於外界條件。
D自怨自艾,杞人憂天,疑慮重重,自卑自閉。不相信自己。不勇於面對現實。被暫時的困難嚇倒。
以上種種原因,每個人一定要重樹目標,堅定信念,勇敢面對現實。認真反省,解剖自我。重新燃起對生活的信念。
-
5 # 拾寸光陰換一錢
謝謝邀請,這類人一般都是情商比較低的,負面情緒較多,這類人一般還喜歡抱怨,嫉妒,別人過得比他好,明面上一套,暗地裡可能又是一套了,自己的不幸常掛在嘴邊,一次兩次別人可能會同情,三次四次呢?五次六次呢?這類人喜歡扮演弱者,想讓別人同情他,從而獲得幫助,一般情況下這類人也比較懶。文盲水平,不喜輕噴。
-
6 # 桑代克的貓er
經常把不幸的事情掛在嘴邊的人,多半是自我中心主義者,只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才會經常敘述自己不幸的遭遇和經歷。
在一部,有一個英國的六人喜劇團,他們出演了一部喜劇片,名叫《巨蟒在好萊塢》,在影片中四位有錢的紳士輪流講述自己年輕時貧窮悲慘的生活,十分搞笑。紳士A說,以前我家的房子屋頂都是漏的,紳士B說,我家很小的房子住著26個人,紳士C說,你們等等,我以前都是睡走廊的,紳士D說,當時我好羨慕能睡走廊的呀,紳士E說,那算什麼?我家以前在地上鋪塊防水布當床。他們卯足了勁,比誰年輕時候生活的更悲慘,他們為什麼都怎麼說呢?比誰慘?有些人透過講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其實這是想滿足自己的自我展示慾望。
有的時候向別人講述自己的不幸經歷,可能會有好的作用,首先你向朋友傾訴的話,你可能會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還能在朋友的幫助下客觀審視自己的遭遇,儘快擺脫悲傷,保持心理健康,並且能曝光自己的遭遇,還有可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自己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暴露,自我暴露得越多,更利於拉近人際關係。
但是,自我遭遇,展示過於頻繁,那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過多暴露自己的不幸遭遇,一方面是想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喚起他人關心的一種表現,一般就是想聽到一些別人同情的話。
但是這類人往往不顧別人的感受,不斷髮牢騷,就是自我中心主義者,只不過這個屬於可自我可憐型,常常把自己想象成悽慘悲劇中的主人公或者是英雄的樣子,而且陶醉其中。
他們講述的悲慘經歷當中,大多帶有誇張的成分,如果仔細聽,其實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慘事,只是一種引人注目的表演。喜歡跟別人講述自己不幸經歷的人,其實在他們的內心,也許並沒覺得自己有多麼的不幸。
-
7 # 孫洪鶴
窮人愛訴苦,富人愛吃苦
把不幸的放在自己心裡,也許慢慢的也就幸福了;
把不幸放在別人的耳朵,也許慢慢的也就真不幸了;
為什麼有些人愛訴苦,這就如同為什麼世界上有乞討者一樣,你看看哪一個強者會“情感乞討”,看看那些說三道四,指手劃腳的人吧,都是在乞討別人和被乞討間進行“作惡”,
-
8 # 不睡覺假扮吳彥祖
因為弱勢其實也是一種武器,在某些情況下還是你的“優勢”。有些人在犯了法後,會說自己是窮人,家裡多麼多麼困難。其實這都是在利用自己的“優勢”
無論你是富有還是貧窮都不是你內心醜惡的根本原因,你能做出噁心的事情真不是因為你窮又或者你為富不仁,而是因為你的內心本來就是醜惡的。那些個出了事情就會為自己扣上一個弱勢群體的帽子的人,不過是想借此來擴大自己的聲音,讓龐大的人民群眾為自己站隊。
比如你在打遊戲,對面嘲諷你不就是有幾個面板,還這麼菜,尤其是當你的面板是某種價值高的面板。 “有面板=打的好”。 這合理嗎?當然不合理,但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那麼他為什麼要強調有面板?因為這可以讓他迅速融入進沒面板的隊伍,利用這種弱勢,擴大自己的聲音。
我們的社會目前有一種很不好的風氣就是利用自己的弱勢來進行道德綁架,甚至有很多詞語是專門用來打擊富有群體的 “為富不仁,無奸不商..." 一旦出現什麼天災人禍,眾多的“弱勢群體”就會攻佔各大富商,明星的微博質問對方為什麼不捐款。但是我相信這部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一年也沒捐款超過100元。
比如前段時間的大爺大媽搶佔籃球場,本來是該用作籃球活動的籃球場。被一群精力無處發洩的大爺大媽強行佔領後,還不依不饒。 甚至做出了打人的舉動。我們政府對這種道德綁架的事情是如何處理的? 三個字 “和稀泥”。最後永遠是不了了之,沒辦法誰叫這就是民意呢。
-
9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不幸的事大部分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有些人卻天天放在嘴上唸叨,最典型的便是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她幾乎逢人便說自己的痛苦往事。這些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在我看來,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不外乎出於以下幾種理由:
一、他們需要以此來獲得他人的關注與同情。
祥林嫂便是這樣的人,她在生活中太不受重視,太沒有存在感,她的痛苦沒有人理解,沒有人在意。當她發現他人對她的痛苦經歷感興趣時,便本能地發展出一套“訴苦”的交際方式。歸根到底,所有交際方式的根本目的都是與他人產生連結,以獲得理解與能量。祥林嫂透過“販賣”自己的痛苦經歷以換取他人的關注與同情,雖然這種方式越來越沒有效果,但她依然無法放棄,因為這幾乎是她唯一能運用的方式。
二、他們需要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正確。
有些人不停地訴說自己的悲慘遭遇,在他的訴說中,你會覺得他是可怕的、不公的命運或者無情的、冷漠的他人的受害者,都是因為外部原因他才會淪落到這樣悲慘的境地。但實際上,如果細細深究下去,也許我們會發現,他們並不是那麼完全無辜。他們用自身的悲慘遭遇弱化了自己在事件中的責任,證明了自己的正確性,這樣就能讓自己的內心好過一些。
三、他們需要以此來控制他人。
如果說採用第二種方式的人還是在被動防禦,那麼第三種人就是以自己的悲慘遭遇來當作主動攻擊的武器。當他們將自己描繪成受害者時,進入這種“場域”的他人就會潛移默化地感受到這樣一種邏輯:“我非常可憐,是個無助的受害者,我需要你按我的想法來做,幫助我實現願望。”
有些願意主動承擔的人,或者內心容易被激發起憐憫與愧疚之心的人,就會認同他的邏輯,並開始和他以這種方式進行互動。但往往這樣的關係難以維持長久,因為誰都無法承擔另一個人的人生,而希望依賴他人的人,最終也都難免失望——他人不可能永遠如我們希望的乖順聽話。
所以,不幸的人確實需要幫助,但我們該意識到,有時,他們需要的並不是明面上顯而易見的幫助。
-
10 # 夢之覺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偶爾一兩次還行,若“總是”那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的依賴,形成固定的慣性思維模式,開啟了人生的痛苦!當下要做的是:修復這種模式,轉換思維!走到正確的道路上!
-
11 # 我們心裡都有病
總把不幸掛在嘴邊,其實就是一種“暴惡癖”。
山本文緒寫過一個故事叫《渦蟲》,女主角小倉患上了乳腺癌,雖然檢查之後沒有危及生命,但還是切除了一側乳房。
那之後她的生活忽然多出了一個習慣,就是時不時地要以“渦蟲”的故事做引子,跟別人講起自己生病的事。她攪得聚會氣氛驟冷,讓陌生人聽後不知所措,更讓一直陪在身邊不離不棄的男友豹介越來越厭煩。
小倉其實真的是個蠻可憐的人設,二十六歲的她本應該享受著青春好時光,但突如其來的癌症讓她陷入了病痛的身心折磨,當時交往的男友被嚇的逃之夭夭。但她也並不是慘的一塌糊塗,新男友豹介陪在她身邊,父母也一直疼愛,最終她逃脫了死神的魔爪,生活完全可以繼續。
可惜,跟我們讀過的勵志故事不一樣,在死亡邊緣走一遭的人並沒有因此變的豁達和樂觀,更沒有放下過去這段不愉快的經歷勇敢向前。即便別人已經放平心態拿她當一個正常普通人對待,她卻總是看似漫不經心的告訴對方自己慘痛的患病經歷。
男友豹介說小倉有“暴惡癖”,總是會不分場合和物件的暴露自己這段心酸歷史,一次兩次倒也還好,但時間長了,真的很讓人尷尬又煩惱。
所謂“惡”,故事裡沒有詳細說明,但我想它就是指一種隱疾或者傷痛,這其中還有著那麼一點“醜惡”的意圖。
這種醜惡意圖到底是什麼呢?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樂於消費自己的苦難,並試圖用苦難換取他們需要的一切——由同情和憐憫所帶來的便利。
他們內心深處清楚地明白“暴惡”的結果,別人會產生同理心,會不自覺的讓渡一些不屬於他的權利,甚至會合理化暴惡者的不妥的言行。這樣的人在跟我們玩一種心理操控遊戲,利用別人對他的心疼和可憐,實現自己的目的。
即便有些意圖是潛意識層面的,但無形之中,他們的確是靠著這種“惡”在生存。
再說一個我諮詢過的案例,來訪者小時候因為發高燒未及時就診患上了心臟方面的問題,大多數時候無礙,但身體狀況不好或遇到壓力和外部刺激的時候容易發病。據我瞭解的資料來看,這種病狀其實對平常生活並無嚴重影響,來訪者也並不是因為得病來諮詢,他的問題是從小到大跟家人、同學和朋友的關係都很不好,他想改變這樣的狀況。
幾次諮詢下來我發現,他跟我的諮訪關係就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人際關係的復刻版。每一次我們的交談無論聚焦在什麼話題上,他都會轉到他的心臟病,如果我稍表現出一絲忽略,他都會更加大肆渲染隱疾帶給他的陰影,反之,如果我表現出關切和好奇,他就會很開心,告訴我這次諮詢很有效果。
這是來訪者跟諮詢師之間的較量,他希望我能配合他演出這場心理遊戲,扮演一個關注他的人就好,因為這才是他真正的來訪目的,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獲取關注、理解,甚至是同情。
這也正是他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的原因,因為他並不願意與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聯結,他只是想要別人給他關心和便利罷了;而對於他周圍的人來說,這種用“惡”來操控自己的行為只會抹殺了原有的好感和善意,原本可憐的人會讓人覺得有一點可恨,不自覺的想疏遠。
《渦蟲》那個故事裡,豹介對小倉說,“別再拿自己的病說事了,再這樣下去你真沒朋友了。”
“暴惡癖”的確是一種病,即便是你給予了真正的關切他們也並不會覺得滿足,更是難以體會到情感的真切含義。他們更在意的是心理遊戲當中,誰在掌握著主導權,而一旦有一天你試圖逃脫,他們會一邊覺得受到了傷害,另一邊反而用“是別人無情無義”的結論碾碎你給過的溫情。
-
12 # houqianqueen
有些人不掛嘴邊,一些曾迫害他們的人就會繼續盯梢騙錢打壓,這人類生老病死已經很苦,再來人為強加給他們的苦難活的豈不更慘,這是人類來到這個社會爭取自己生存權力的一種正常手段,作者搞的好像這個社會沒有騙子,沒有偷,沒有壞人一樣,我喜歡聽真實的人傾訴真實的事,最少我知道他們和我們有一樣的遭遇,心裡平衡些,有些人為的迫害兇手大家也能一目瞭然,若是法律建全,能夠面面俱到或是大家生活很好很安全,國家做的很到位,也不會有人去傾訴,社會是一個群體,你不喜歡聽別人傾訴,沒有熱心腸。有人願意聽,願意幫助,我從不認為一個正常的幸福很好的生活的人突然變的嘮叨變的粗魯變的有時的不可理喻是沒遇到大的變故,說出來最起碼可以讓大家知道怎麼回事,幹壞事的人也應該有所收斂,就算沒有,大家也知道了,光天化日之下的為非作歹也不會長久的,,,,不是好多人支援祖先是猴子一類進化來的嗎,有些人就是按照動物來要求自己,跟本不把同類當人看,所以堤防你坑我就是我有人類本能的嘴巴,這是我跟不會說人話的動物的區別,這是嘴巴重要的職能之一,當然我說的觀點只限於正常講實話的人,不在所說的壞人偷竊信口雌黃鳥獸之流範圍之內。。。
-
13 # 遇見小mi
(1)不幸總是不幸者自己選擇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應當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
比如體重和長相,這個可以改變的,把自己收拾的乾乾淨淨、利索一點。一個女人如果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住,怎麼可以掌控人生?性格方面,變得nice一點,自然就招人喜歡。喜歡談論自己的不幸的人,無論你給她任何建議,哪怕真的管用,她也不會相信的,你有1000個建議,她會找出來1001個藉口。久而久之,大家也懶得說了,會自動遠離這樣負能量的人。
(2)當我們把不成功歸結到一切客觀因素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選擇失敗了,藉口永遠是無窮無盡的。再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拿自己那些說了一千遍的藉口得到安慰和同情。例如:不是因為我不行,是因為政策有問題;不是因為我不行,是因為壞人太多…..幸與不幸都是自己的選擇。除去天災和人禍,大部分不幸的人,他不幸的人生也是自己的選擇,怨不得別人。如果總是從環境,周圍人身上找原因,永遠不會成長。除了你自己,你不能改變任何人。
-
14 # 暖心理
總把自己的不幸掛嘴邊的人,大概會有以下兩種原因:
1,原生家庭的影響:可能這種人的爸爸媽媽是個較為悲觀,散發著負能量的人,爸爸或者媽媽就時常把不幸掛在嘴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就認同並習得了爸爸或媽媽的性格特點。儘管在理智層面,他/她可能也知道做人最重的是開心,實在不開心下碗麵給自己吃就好。但是在感受層面上還是會控制不住地要呈現熟悉的模式(把不幸掛嘴邊),這種令人不舒適的卻又熟悉的感覺就好比一個從小吃餃子的北方人因為特殊情況要遠離故鄉,來到南方,而南方人更多的是餛飩,不常見到餃子。雖然餃子並不一定比餛飩的好吃,吃多了可能還會膩,但那是熟悉的味道(感覺),而且也只吃過這種味道。所以長大後,哪怕遠離故土,也還是會想念並尋找家鄉熟悉的味道。
2,一種防禦方式:一個人如果事事順利,順心如意,那麼就理所當然得去做自己當下該做的事。而一個事事不順心,到處碰壁的人,總是遭遇各種不幸的人,就能找到各種理由為自己的失敗負責——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的境遇實在太糟糕了,我也無能為力。這就好比,坐電梯上高樓大廈,別人可能都是從1樓上電梯,而把不幸掛嘴上的人就好比從地下3層開始坐電梯。我的起點比大家都低,所以大家不要對我抱太大的期望。這樣就可以避免去感受自身的責任感,不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
-
15 # 默爾索
祥林嫂的例子怕是不大合適,因為祥林嫂絮絮叨叨的時候已然瘋了。
不幸是道傷疤,別人不能揭,但有些人確實喜歡自己揭。最著名的小猴子的故事不就講了麼,小猴子肚子上劃了一道口子,它不斷去找其他動物,扯開自己的傷口給它們看,說你看我好可憐啊,其它動物紛紛附和,是啊是啊,你真可憐。一個一個動物看下來,小猴子的傷口越扯越大,最終因此死去了。
小猴子確實可憐,但可憐之處不在於它因為放大自己的不幸而死去了,而是在於,它除了這道駭人的傷口,不再有其它吸引別人注意的能力了。它生活在集體的邊緣,只有透過這樣的方式,才能走到大家的中心裡來。
故事可以繼續往下想,那就是小猴子為什麼得不到大家的愛呢,是因為大家天生冷漠嗎?我不相信,我更願意相信的是,小猴子做過傷害大家感情的事情,讓人們不敢對他投入感情,於是只能遠離它。
這大概就是魯迅先生說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
如此想來,像小猴子一樣到處秀自己傷口的人,是想給自己找條路,一條回到群體當中的路,而傷口或者不幸,就是他認為的手杖。可是他們不太知道的是,群體的遠離是有理由的,他們不同情他也是有理由的,這些傷口之外的原因,很多人並不自知。於是乎,他們只能繼續訴說不幸,繼續尋找願意同情他們的人,進入那種可悲卻無解的迴圈。
回覆列表
生活閱歷淺,總扮演弱者博別人同情。其實,這個世態炎涼的社會,大家都不強大,你弱別人更欺負你,有誰會保護你呵護你,除了自己的親人。就像祥林嫂,天天唸叨自己的不幸,反倒讓人覺得她是個不幸之源,人都趨利避禍,誰會偉大到去和一個自己都否認自己的人多囉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