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禾子淺淺說
-
2 # 記憶的留聲機
現代人逐漸變得冷漠、自私,往往隨波逐流的跟隨社會熱點,多數人已經沒有信仰,只是在物質的社會中浮沉,也算是時代的悲哀
餘老先生的一生,我想90%的人只知道這一首《鄉愁》吧,甚至其中還有一部分人是在別人的議論中把《鄉愁》和余光中先生的大名對上,充分反應了現代人的冷漠及文化底蘊的匱乏,難過…
向先生致敬!
-
3 # 行走在人間的曼陀羅花
還有:滿月之後,折一片闊點的荷葉,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壓在唐詩裡,扁扁的,像壓過了的相思,,,。
緬懷餘老先生!
-
4 # 精神共鳴
很多人都讀過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餘老其他的作品,雖然不像這首詩那麼普及,但是也是有眾多的讀者的。餘老的逝世,引起很多讀者的緬懷,自然也會去讀他的作品,這也是人之常情。
-
5 # 詩箋釋
其實,不能僅僅看見先生的離去,先生的鄉愁,
更要看見鄉愁還能否繼續在當下延續,鄉愁何時才能真正解開。
-
6 # 最憶瀟湘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去逝,享年90歲。一時間引發海峽兩岸廣泛關注。這年頭,英雄生死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老先生以一個詩人身份,得此哀榮,實非偶然。源於詩人的詩,更因詩人的家國情懷。
套用一句老話:有的人活著,他已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顯然,老先生屬於後者。詩不分國界,但詩人是有家國的。古有屈夫子,今有餘光中。愛國主義詩人,老先生應當之無愧。
老先生,詩人也。因詩傳名,更因詩不朽。一生著述甚豐,名篇首推《鄉愁》。詩可抒情,詩可狀物,詩可言志,濃濃《鄉愁》,實為言志,家國情懷,字字珠璣。與李白的《靜夜思》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先生一生穿梭兩岸三地,以詩會友。人到暮年,詩興未了,到湖南,遊灕江,還福建,所到之處,無不談詩。
湖南,詩之聖地。夫子隕此,《離騷》千古。文人墨客莫不推崇。昔傳"不到瀟湘豈有詩”,老先生一生三返湖南,名為覓詩,實解鄉愁。
遊覽灕江,留詩《灕江》,堪稱桂林山水甲天下,先生留詩傳《灕江》。
還福建更是遊子歸來,一水傳鄉音,兩岸共清明,同一個祖先,同一條血脈。真個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那一刻,老先生一定是感慨萬千吧。
今老先生駕鶴西去,特仿照《鄉愁》填詩一首,以示紀念。
小時候,海峽是一隻暖暖的搖籃,嬰兒在裡頭,母親在外頭;
長大了,海峽是一座彎彎的鵲橋,牛郎在這頭,織女在那頭;
後來啊,海峽是一條長長的線,兒子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而現在,海峽是一根青青的藤,臺灣在左頭,大陸在右頭。
.
-
7 # 北方詩者
一抹鄉愁(求關注,認證)
小時候
我還不太懂
你的鄉愁
只記得
媽媽懷裡的溫柔
長大後
總一心試圖
他鄉遠走
彷彿這才是
男兒應有的自由
後來啊
多少個日夜
夢裡回頭
熟識的炊煙
不停地向我招手
而現在
那一抹鄉愁
如鯁在喉
淺淺的海峽
伴著我的淚在流
-
8 # 遊思學社
我對余光中所寫的《鄉愁》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是持懷疑的。1949年餘隨父母遷香港赴臺灣,沒有留在大陸,可謂明智。餘在臺的日子大部分還算平穩,到七十年代初創作《鄉愁》。舉個未發生的例子,大陸若邀請餘及其家人回大陸定居,允諾金錢和地位,餘斷然是不會接受的。他此生不會回大陸,我也不懂他為何會有《鄉愁》之情。至於餘成就的一番作為,大概印證了廢名在1948年某座談會上與沈從文、汪曾祺、朱光潛、錢學煕、馮至等人說的一句話:文學是天才的表現,只記錄自己的痛苦。這話後面還有一句在如今看來「不合時宜」:對社會無影響可言。
回覆列表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所說的余光中逝世後大家才想到讀他的作品,這種說法或許絕對化。對於他的《鄉愁》絕大部分認識絕對不陌生的,小學課本上的一篇詩,自今都記憶深刻。
《鄉愁》,用“郵票”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用“墳墓”表達對母親的懷念,這是濃烈的親情;用“船票”表達對新婚妻子的想念,這是熱烈的愛情;而“海峽”則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祖國的眷念,這是深深的愛國之情。
下面為網友紀念余光中老先生所作:
“小時候 /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如今啊 / 鄉愁是一個深深的思念 / 我們在人間 / 您在天堂 / 老先生 一路走好……”
其次,老先生的好詩有很多。可能課本上不出現,但不排除愛詩之人對它的真切朗讀。
餘老一輩子獻身文學事業,為國家默默的奉獻!
小學知《鄉愁》;中學讀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色,剩下三分,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高中摘抄聽聽這冷雨;現在“月色和雪色之間,你是第三種絕色。”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
ーー余光中
最後,餘老一路走好,我們會想念你。先生此去乘風,再相逢,了無鄉愁。老先生千古,鄉愁是留給兩岸同胞團結在一起的寶貴文化遺產!
鄉愁,終於不再是一座矮矮的墳墓。您與母親相聚了~願先生的願望早日實現,願來世無愁~
很令人心痛的一句話: 從此再沒窄窄的船票,只有一方矮矮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