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執73393234

    現在的老人不想也沒有與時代脫軌,他們透過兒女們手把手的教,有著非常積極向上的要求,微信,網購,理財,上網瀏覽新聞,瞭解世界各地風土人情。現代老人也是很潮的。旅遊:國內,國外大部分是5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有經濟能力。有時間,有棒棒的身體。於時尚,於新潮,都非常追求和嚮往。只是節奏稍許慢了半拍而以。

  • 2 # 不老妖61645969

    也不能這樣說,有些老人還是與時俱進的,甚至超時代呢!現在的老人大多是會享受生活,很能想得開,會玩會樂。無論怎麼個活法只要健康開心就好。

  • 3 # xwyyy

    部份老人還能跟上,整體看脫軌是正常。老就快沒故老了。我是老年人也須自尊自愛,利他人的事能做就做,儘可能不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學習少又脫離社會活動怎能不落伍。可喜的是如今資訊化社會,一部手機知天下,雖碎片也略知,跟上時代還是有可能的。

  • 4 # 手機使用者50865982167

    不但不脫軌,反而跑到軌前面去了,年輕人乾的閒事他(她)幹,年輕人幹不出來的缺德事他(她)們照幹。一句話,聖氣靈人,猖狂之極,這個世界要容不下這些人了。

  • 5 # 不愛了也是一種愛6

    自網際網路巨頭馬雲在網上曝出"打的軟體讓自家母親打不了車",到大學生為老人手繪"微信使用說明書"、打車軟體和"QQ使用說明書",老人與科技和新生活的話題,再次成為輿的焦點。 網路時代的老人這個被擠在科技大門之外的群體也再次引起我們的視野。

      他們喜歡看紙質書籍,對城市的公交線路爛熟於心,依舊每天晨起打拳舞劍鍛鍊身體。一些人說,他們成了"傳統生活和文化"的最後捧場者。

      "我們真的落伍了嗎?""我們被時代拋棄了嗎?"老人們頻頻發出的疑問,既有被邊緣化的焦慮,又有無奈的嘆息。被時代眷顧的年輕人在現代生活裡如魚得水,與科技一起共享各種盛宴,而老人們心嚮往之卻無法融入,無所適從。

      然而現實也不是那麼糟,"如果你沒時間陪老人又想讓老人不孤獨,多盡些孝心,就請教會他們上網罷!"近來,當為父母手繪社交工具說明書走紅時,這種呼聲也在網上流行。

      老人被傳統吞吃的時間

      記者日前在中國銀行鷺江支行碰到前來交違章罰單的63歲張伯,他剛從交警大隊違章處理室排隊打了罰單出來,現在又趕忙跑到銀行櫃檯來交錢,他拿的號是78號,前面還有40多人,起碼得等一個多小時。而就在張伯捏著舊存摺、拿著排號紙坐在座位上等待的時候,家住新港小區的26歲年輕小夥子小李已經用銀行卡在銀行自助繳費終端上完成了繳費。小李說他沒有去交警大隊,"本來可以在家裡透過網上銀行支付的,但這剛好順路,也就進來交了,還是挺方便的。"相比於張伯花了大半天時間排隊繳費,小李僅僅用了不到5分鐘的時間。

      "退休後整個生活都回歸家庭。日子變得輕鬆,但總覺得離社會越來越遠;雖然每天也讀報看新聞,知道現在科技更新速度很快,但總覺得那些東西離我很遙遠,自己的生活方式還是原來那樣。有時出門辦個事,感覺力不從心,人家講了許多,我要過好一陣子才反應的過來。"張伯向記者揚了揚手中的存摺:"你看看現在的年輕人,誰還用存摺啊,我兒子說估計以後連銀行卡都不用了,看來我真的是落伍了!"

      對於近日媒體曝出的計程車司機拒載老人的新聞,家住中大西區教職工家屬區的64歲國企退休老人熊伯也心有慼慼:一次在路邊打車,他眼睜睜地看著旁邊一年輕姑娘拿著手機連手都沒招,一輛空計程車就自覺停在了她面前,而自己在旁邊等了半天也沒看見一輛空車經過。震驚之餘,老人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回家問了兒子才知道那姑娘多半是用了打車軟體。"我覺得挺新奇的,本來想嚐嚐鮮,但兒子教了後感覺沒怎麼學會,後來想用的時候都忘了,也只有算了" 。

      身陷"現代化困境"的老人,正在被一波接著一波的科技浪潮推離生活主流。網路時代讓他們也不得不加緊了追趕的腳步。 廣州赤崗的餘阿姨去年好不容易和老伴兒一起學會了電腦打字,本以為從此會上網了就能跟上社會的潮流,誰知現在兒女們又都在用手機軟體交流、看新聞、購物,於是老兩口又自己琢磨著開始學習使用微信和孩子交流。

      手機打車、群發簡訊、團購訂餐,這些在年輕人看來"小菜一碟"的事情在中老年人看來卻成了"老大難"。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邱海雄認為,現代社會速度太快,生活環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劇烈的改變,老年人被疏離的機率越來越大"。

      67歲的退休幹部劉伯伯用"網盲"來自嘲:"兒子給我換了個智慧手機,但我只會打電話,其他的那些東西從來沒用過"。

      拒絕網際網路:它把人的快樂帶走了

      每天晚上8點開始,在廣州大橋下珠江以南的濱江大道上,你都可以看見一群身著白衣練太極的老人們。在他們面前,時不時有騎著單車、踏著滑輪的年輕人飛速而過,他們松沉柔和的動作與喧囂的夜生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詹爺爺一招一式都氣定神閒。他在這個地方練太極拳從2008年就開始了。自從女兒7年前結婚,他從福建鄉下搬到了廣州,每天練太極讓他感到身心順暢,生活也變得有規律。

      這種生活老人很是享受,而談及現代人形影不離的手機與網際網路,他不悅地說:"我非常不喜歡現在年輕人整天沉迷於手機。像我女兒和女婿,下班回來開門換鞋的時候都還在看手機!回來後也不說帶帶孩子,而是又急著跑到房間裡去開電腦"。

      詹爺爺說為此他不知道斥責了多少次,但他們就聽不進去。"週末的時候晚上一兩點才睡,一直耗在網上也不知道到底在幹嘛,第二天又睡到10點過才起來。你說這樣的生活方式好嗎?"老人嘆氣。

      "年輕人工作忙,好不容易剩點時間休息又都獻給了網路啊手機啊電腦啊。連跟我說話的機會都很少。我一個人坐在客廳裡看電視,還不如出來打拳。"老人說,"感覺活得很快樂,很健康,很輕鬆"。

      在記者調查中,這種談"網"色變的老年人不在少數。家住元邦明月園的孫伯伯對近日的家庭聚會表示非常的失望。飯桌上幾個年輕人一直埋頭玩手機,"一會兒哈哈大笑一會兒又很激動,反正感覺比跟我說話開心。"2歲的小孫子也在一邊吃飯一邊看著iPad裡的動畫片,孫伯伯的老伴兒實在看不下,把iPad拿走,誰知孩子一下子就哇哇哭了起來。最讓老人家受不了的是女兒還責備她,說孩子只有一邊吃一邊看才會乖乖吃飯。老人當場就和女兒吵了起來,一家人最終不歡而散。"你說這還像話嗎" ?!

      老人對於網際網路的排斥與疏離,大學生志願者劉星也深有體會。他是暨南大學大二的學生,現在是廣州海珠區青年志願者協會的一員。根據他的經驗,如果做服務老人的志願者活動,就要特別注意儘量避免在他們面前頻繁的掏手機。"老人們更願意你陪著他們說說話,即使沒有話聊,也不要拿手機出來刷微博啊刷朋友圈。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不尊重。"有次去社群做"老少同樂"長者關懷活動,有位老太太明確表示她不希望看著他們玩手機,因為她孩子在家就是這樣,一有手機,就沒了交流。

      中山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黃少寬認為,老人們最大的心理障礙不是學不會而是不願意學,即使會用也可能不願意用。中老年人有一種傳統的思維,還是習慣於過去的生活方式。在黃教授看來,新興的生活方式並不能代替所有,原來的生活方式並不需要一味地去否定。"年紀大一點的人就是喜歡逛商場,喜歡在店裡的消費體驗,喜歡消費的過程,我不認為這就是落伍,或是要被淘汰。這只是生活方式的選擇,你無法拿出標準去評判孰優孰劣"。

      不認同網路的可不止有不會上網的老人,在中大後勤部門上班的曾老師說她是辦公室裡唯一的六零後,她自己還是喜歡看報紙、閱讀紙質書,對於數字化的一切,她認為"沒有質感"。她認為網路"太過瑣碎和浮躁了,還不如靜下心來讀一本書。"

      "反哺"老人:"連結"老人的生活方式

      一邊是被拋棄的苦惱,一邊是主動逃離,但無論如何,老人和年輕人之間好像都隔著一道網路的鴻溝。對於那些有著一顆"不服老"的心思的老人來說,兒女和孫輩成了他們越過鴻溝最好的老師。

      家住奧林匹克花園的退休銀行職員唐阿姨從對微信一竅不通到熟練掌握用了將近3個月,花俏的頁面、複雜的操作讓她在開始學習的時候不停地"不恥下問",幾乎每天都發微信"騷擾"女兒和朋友來熟練操作,後來開始學會發孫子的照片到朋友圈,一下成為了"潮外婆"。

      唐阿姨認為,技術的普及有一個過程,老年人確實學起來比年輕人慢。"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社會在進步,老年人應當主動去適應這個環境。"。

      近日,重慶26歲大學生張明手繪的"微信使用說明書"被網友讚譽為"中國好兒子"。"大青蛙"漫畫創作團手繪"教會老年人用快的、滴滴打車軟體"的漫畫教程,被網友瘋狂轉載。昨日該團隊負責人接受記者採時表示,創作初衷源於一次目睹兩位老人在寒風中打車被拒載的遭遇,決定用手中的筆來幫幫他們:"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得這麼快,老人已經完全被甩到了另一個時代。我們一直在外面工作,不能守在他們身邊,但是我覺得我們能夠教會老人使用微信,哪怕他們不會用,如果能看看我們發的一些資訊,也就能感覺我們其實在他們身邊一樣。我覺得這就是守護老人的一種方式"。

      無獨有偶,武漢輕工大學女生李曉倩,為父母親手繪製的QQ使用說明書也在社會上激起一股股暖流,被贊很萌很有愛。據介紹這已不是她第一次用手繪的方式教會父母上網,從大二開始,她已繪製出"鍵盤使用說明圖",大小寫、切換等功能媽媽都已經熟練掌握。

      但是,社會似乎沒有準備好給老人怎樣與時俱進的物質消費產品和精神消費產品,但是老齡化社會絲毫沒有猶豫地到來。

      記者昨天在廣州人口稠密的天河區華景新城、珠江俊園、加拿大花園幾個小區走訪時看到,在小區活動的絕大多數是老人。他們有的坐在樹下聊天,有的則發呆,或牽著小狗散步。而這幾個小區的會所,除了開飯店外就是辦少兒培訓班和棋牌室,一些不願到棋牌室裡花錢的老人則自已搬個桌子打牌。記者問物業公司的負責人有沒有專門為老人服務的場所,他奇怪地說:"他們去打牌就行了呀"。

      專家:給老齡者和老齡化社會更多創新

      邱海雄教授表示:"代際傳承不只是從老到幼,走在時代前沿的年輕人掌握了新的科技與生活方式後應當"反哺"給老一代,在他們快要被遺棄在社會的孤島的時候讓他們再社會化,融入現代生活。這種"文化反哺"是新的社會現象,也是年輕人的責任,是一種盡孝方式。他們應該成為老人現代化生活的引路人"。

      黃少寬教授認為,社會應當對老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即使現代化操作成為總體趨勢,各個生活服務平臺仍然也要保留一些傳統模式為老人服務。

      研究人口老齡化的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原所長鄭梓楨教授昨天對記者表示,在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的時候,政府和社會組織還對老人的文化需求認識不足,只關心他們物質上的溫飽,為他們端屎端尿送補品,而沒有關注到他們文化上的溫飽,對老人的網路需求和情感需求一直是個"被遺忘的角落"。

      他建議,政府在這方面要加強投入,要像五十年代文化掃盲一樣對老人進行網路掃盲,可以向社會購買服務。

      他說,老人消費是個巨大的市場,但當前市場上合適的產品太少了。他舉例說,家中九十歲的老母親在他多次手把手教授下,已經學會了用老人手機,但還只會接電話,不會往外打。他說,對老人使用的網路產品必須要越來越"傻瓜化",這需要技術創新,像iphone那麼小,老人怎麼用?

      越秀區北京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的社工謝小姐認為,社群關愛老人的義工服務可以與時俱進,不僅僅侷限於健康、歌舞等服務活動,如果老年人有意願,也可以教他們使用現代科技產品,"這不僅僅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還能夠減少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的代溝,讓他們彼此再認識、再瞭解對方的生活方式,逐步消除代際誤解,我覺得這是當下最需要的一種服務方式。"

  • 6 # 老聲暢談

    在一部手機就能走遍天下的今天,許多老人卻因為不會掃碼,無法打車代步,不能享受商場優惠,甚至連放在快遞櫃裡的快遞都取不出來。究竟是什麼讓老人在便捷的當下變得不方便了呢?

    文章中表示,為了讓90歲的爺爺奶奶能夠只需要在家裡等待就可以享受孫女的孝心,於是就網購了護膝和膝蓋按摩儀。結果卻發現快遞也在智慧化,不是送上門而是放在一種智慧快遞櫃,然後傳送一串提取碼,讓收貨人自己來取。如果超過24小時沒有取走,就必須用微信關注,然後掃碼才能開啟快遞櫃。這對於一個只會接打電話,走路都不穩的九旬老人來說,實在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

    像這樣讓老人難以理解的事情還有許多。明明在街邊招手攔了半天車,車輛卻在一個一直低頭玩手機的年輕人面前停下了,只因為他用了“打車軟體”;明明凌晨四點就跑到醫院排隊,卻排在了七點才來的年輕人後面,只因為他是“手機掛號”。

    此外,老人們對已經普及了的滴滴打車尚不能完全接受,大街上掃碼就能騎走的共享單車,老人們也不能理解。這樣的尷尬,相信老人們遇到的很多。而這種尷尬,往往是熟悉了這種“便捷”的人們所體會不到的,這不但是老人的尷尬,也是社會的尷尬。

    所以,在我們看來,這些給生活帶來便利的高科技,隨意改變了老人積澱一輩子的社會觀念,而這些新的科技對老人缺少“善意”。

    “遇到這種情況了,學不就行了嗎?”在這個問題上,認為老年人可以透過學習來適應社會發展的聲音並不在少數。事實上,許多老人也在努力地去學習上網,學習使用微信、支付寶,但總體而言,老人“被動適應”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改觀。

    雖然,有一些企業也想關懷老人,卻往往找不到“點”。一些手機APP推出了所謂的“老年版”,僅僅是介面更簡單,把字號調得更大了而已,因而常常被批評為“不走心”。

    如果說推出大字版是考慮到老人的生理特點,那麼,企業在設計適老產品時,也要充分考慮到老人的心理需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老人因為經歷了歲月曆練,看待事情要比年輕人更透徹,在家庭中的地位最高。而現在,年輕人反而成為家庭中懂得最多的,什麼都明白的人了。這就讓老人產生一種情緒上的尷尬。

    其實,要想做到“適老”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現在市場上的一些老年桌面、老年手機賣得都不是特別理想,就是因為老人這個群體很複雜。尤其是現在許多中年人都用上“華為”、“蘋果”了,等到他們成為老人時,就更不會選擇老年手機了。到那時,如何滿足這些新型老人的需求就又成了一個問題。

    再加上,由於網路詐騙、虛假廣告的存在,導致一些老人財產受到損失。值得玩味的是,一點不懂網路的老人倒不會受騙,反而是接觸了網路,但又不是特別精通的老人,最容易被這些魚龍混雜的資訊所矇蔽。本來上網對很多老人來說就已經是超越自我的表現了。結果這些有害資訊的存在,讓老人的信心受到挫折,也打擊了他們學習的熱情。就算是真的看到了能趕上的希望,結果更新的事物又出現了。

    這就讓老人會有一種挫敗感,讓老人在家庭、在社會中處於一種不平等的地位。這種不平等、不公平是時代造成的,而不是老人的錯。

    所以說,老人對於智慧產品的學習並不是一種興趣,而是需求。這個需求要得到滿足,無非有兩種解決途徑。一種是老人改變,一種是社會改變。社會應該建立更好的幫扶體系,而不是靠老人自己透過學習來融入資訊社會。社會應該更加適應老人的需要,考慮到老人群體的需求,而不是讓他們費盡力氣去學這個學那個,被動地去做這些事情。這樣才是真正對老人群體的尊重和幫助。

    不可否認有很多老人想學,但是也有相當多的老人不想學,不想改變。顯然,僅靠老人學習並不能解決全部問題。社會應該建立一套關懷體系,讓老人能夠在其中得到關愛。也有義務為老人營造一種良好的網路環境和氛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人永遠不死,無論怎樣都不死,慢慢下去他會變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