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揮弓探賾

    諸葛亮,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散文家、發明家。年輕時隱居隆中,一面耕田,一面讀書。諸葛亮,通曉天機、經天緯地、神機妙算、未卜先知,能呼風喚雨,並且深韜略通曆史,還多謀善斷;輔佐劉備打天下,運籌帷幄,幾乎百戰百勝;後期又輔助阿斗治理天府蜀漢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才華蓋世,功勳卓著,垂範青冊,時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濟世奇才,是那種屬於被人神化的人物。

    那麼,曹操究竟有沒有如劉備那般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呢?諸葛亮為什麼不投靠當時最強大的曹操,而是選擇了相對弱小的劉備?分析來看,原因有三:沒有門路,諸葛亮自卑,寧做雞頭不為鳳尾。後世分析,說諸葛亮之所以不去曹操那,主要是家裡三兄弟已經商量好了,一人輔佐一家,這樣無論誰得到天下,諸葛家族都能興盛。諸葛瑾去了東吳,諸葛誕去了曹操,而諸葛亮沒得選、只能去劉備那了。

    諸葛亮出山後,關羽不服,劉備說了句話: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就是說,我劉備有了諸葛亮,就好比魚兒得到了水一樣,竟成了流傳千古的成語“如魚得水”,形容得到了投合自己心意的人或者舒服的環境。

  • 2 # 大鵬145542445

    曹操持漢天子,是逆臣,助之名不正;殺呂伯奢,其心唯利太狠,助之取天下之後難保不學劉幫殺功臣,諸葛亮不可能連這兩點想不到。

  • 3 # 亻未缺

    這是三國演義的說法,真正的三國那有這些說法,首先三國是世家大族的三國 ,說白了那些軍閥那個不是世家出身 (所以劉備得多牛)?而劉備當時的荊州,荊州最強勢力的蔡家,劉備想用當年在徐州的方法,就是當地世族通婚,等劉表死了自己就能借助世家的勢力上位。

    但劉表在他之前就這麼搞了。怎麼辦那,劉備只好找次與蔡家的黃家,不過黃家女也嫁人了,誰那就是諸葛亮,所以就有了三顧茅廬。只要讓諸葛亮站隊,自己就能得到黃家的支援。

    而此時的諸葛亮才20多歲,你認為他有多大的名聲讓曹操知道?而且此時的曹操兵強馬壯,人才濟濟,怎麼會待見一個20多歲沒有任何名聲的人?而且諸葛亮在劉備那裡前期沒有得到多好的待見,只是到了後期諸葛亮才上位了。

  • 4 # 魏德雲

    諸葛亮何許人,能知天下事,看人一個準。曹乃奸雄,不肖一顧,劉皇叔乃大漢之後,正統,為人善良,禮賢下士,跟著有發揮餘地,跟曹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

  • 5 # 雲霧山中繞清泉石上流

    諸葛亮出山之時,曹操已經佔據了大半的天下。若得諸葛亮之助,則平定荊州易如反掌,再滅東吳更是不在話下。而且曹操本人也是不世出的大英雄,文韜武略冠絕當世,任人唯賢更是舉世皆知。

    令人不解的是,放著這樣一個大英雄諸葛亮不去投奔,卻去投奔落魄無比、而且名聲極差的小人劉備,為他出謀劃策左右奔走,以至於赤壁一戰將曹操統一天下的霸業毀於一旦,開啟了三國混戰的歷史,黎明百姓也因此飽受戰火之苦。這一切究竟為何呢?

    漢成規,徵辟本州本郡的大族做掾屬。這種地方政權和地方世家大族的合作秩序,在東漢末年的紛亂後遭到擾壞。琅琊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堂兄弟)分仕於三家,便因亂世而宗族子弟流離。還有一例,潁川荀氏避亂冀州,仕於袁紹。

    荀彧、孔融這樣的名士投靠一方諸侯時 ,從不是形單影隻,而是攜家帶口,與宗族、部曲相伴而行。像李典、許褚投奔曹操時,部曲皆有幾千人。論及當時的謀士、將領們,不可忽視其身後的宗族背景。

    然則,其時世家豪強與軍閥的合作紐帶,卻也因亂世而愈加堅固,呈現明顯的地域特徵。如袁紹與河北豪族(逢紀、田豐、沮授)、劉表與荊州豪族(蔡瑁、張允)、孫氏與淮泗、江左豪族等。

    曹操起兵,同族的曹仁、夏侯惇等人相隨,糾集沛國譙縣鄉里少年幾千人。初時無多少地盤勢力,靠鎮壓黑山起義軍,封東郡,以東郡程昱、陳宮為幕僚;191年,荀彧轉投曹操。後曹操又靠鎮壓青州黃巾,升為兗州牧,掌控黃巾三十萬眾。此為後來曹統一北方的奠定基石。曹的崛起因素中,與荀彧為代表的潁川郡望合流至為關鍵。荀彧先後為曹舉薦了荀攸、鍾繇、郭嘉、陳群、杜襲、戲志才等潁川名士,後始稱雄一方。

    曹與世家大族的合作,因其個性與具體政策,其間也有波折。曹因殺邊讓,而引同為兗州名士的陳宮、張邈怨恨,二人趁曹征討陶謙,引呂布入主兗州。

    劉備一世梟雄,早期各處輾轉流離,雖稱漢室宗親,但幾無世家大族青睞,追隨者如關羽、張飛、糜竺、孫乾等人,都沒有顯赫背景。後劉佔據荊益,始與地方豪強靠攏。其中,以馬超分量最重,劉備陳表獻帝封漢中王時,馬超位列舉薦者第一位。馬超,扶風人士,馬援之後。東漢末與曹操相爭於潼關,割據一方,投奔劉備之時,也是撼動時局。

    諸葛亮、龐統人稱“臥龍”、“鳳雛”,事實上也僅是限於南陽、襄陽名士圈子(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徐庶等人)中的雅號。劉備寄居荊州,往南陽三顧茅廬或許是順道求賢,若劉不奔荊州,兩人幾無交集的可能。

    諸葛氏是琅琊望族,然諸葛亮父母早逝,幼時與弟均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劉表,後諸葛玄過世,失去依靠,便隱居於隆中,已是沒落士族。

    曹操選才方面雖“不拘一格”,但仍依賴與世家大族的合作。人傑如郭嘉者,也難以企望得到荀彧、司馬懿那般政治地位。況且其時,曹操已統一北方,在曹陣營中,幾無多少沒落士族的政治上升空間。也因此,諸葛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但若要有更廣闊的政治舞臺以施展才能,仕於劉備這樣的新興軍閥當是更好的選擇。

    另外,從漢武帝以後漢朝實行的官員選舉制度是由漢武帝制定的察舉制,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舉孝廉”。舉孝廉,顧名思義就是由官員名士向朝廷推薦民間的孝子廉士來出仕做官。這種官員選舉制度的核心就是品評,即著名官員或學術名流對末學後進下評語,然後朝廷或君主根據評語來徵辟士子入朝做官。“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對諸葛亮和龐統的品評。事實上劉備就是採納了司馬徽的這段品評才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

  • 6 # 飛天琴羅

    曹操三請諸葛亮,只存在於《三國演義》中,而不存在於歷史之上。

    為什麼這樣說?

    曹操歷年來招收人才的手段是什麼?恩威並施,曹操是個求才若渴的人,他是不會放過人才的、如果真的是人才,留不住也會殺掉、

    看看曹操怎麼徵徐庶和司馬懿就知道。

    如果真的又曹操三顧諸葛亮這一回事?而諸葛亮真的又經天緯地之才。

    諸葛亮如此無禮對他,而剛吃敗仗的曹操不會殺了他?

    萬一諸葛亮投靠劉備了呢?有了個徐庶已經可以叫曹操吃敗仗了。

    曹操肯定會想到這一點,所以不存在那麼多細節的東西。

    也不會顧及名聲之類的東西。在那個時候肯定是得不到就殺之。

    曹操的與劉備不一樣,做事果敢,殺伐果斷。

    所以曹操三顧諸葛亮,只存在於小說中

  • 7 # 亠zHu任

    劉備請出了諸葛亮之後,曹操對諸葛亮都不瞭解。更不用提曹操之前請過諸葛亮!諸葛亮出山之前在南陽種莊稼,曹操壓根都沒聽說過這個人!

  • 8 # 孟珍

    謝謝邀請,亂世,是每一個有識之士建功立業的時代,但找準自己的定位無疑是最重要的。做為謀士,首先對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吃幾碗乾飯。然後確定下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還要認清謀士這一行在社會上的作用,受重視的程度。最高能達到的位置。然後再以這些為條件,給自己定下目標。目標既定,就要著手調查社會的態勢,然後再分析和研究,判斷出跟那一股勢力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裡選擇要跟的人首先得能夠成事兒,不是梟雄成不了事兒的必須排除在外。象袁紹袁術之流鼠肚雞腸,優柔寡斷,雖有百萬之眾又出自世家,根本不是成事兒的主,跟著又有何益。其他的象劉璋劉表公孫贊之輩,只滿足於偏於一禺,沒有大的志向和大格局,更不是高人賢士選擇的目標。挑來挑去,只有曹操和江東孫家還有稱霸之雄心壯志,所以那些文人謀士紛紛往投。尤其是曹操那兒,兵多將廣,謀士眾多。連郭嘉都投入其中,龐統也投入到東吳營中。但諸葛亮卻另有自己的打算。他心中總是比別人多想一層,他認為,這些地方能成事兒是不假,但成事兒的是曹操和孫家,而不是下面的人。尤其是謀士,首先你得有用武之地,蹭吃蹭喝是對自己的極大浪費和不負責任。做為謀士的最高境界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才有你展示自己的天地。如果顯不出你的本事兒和作用,站在勝利者的陣營又怎麼樣?一樣是碌碌無為,陌陌無名。尤其是在曹操那兒,任誰到那都顯不出個點兒來,一來是同行太多,竟爭厲害。二來曹操本身就是文武全才,對謀士的仰仗要輕的多。那地方不是謀士們施展抱負的去處。做為一介謀士,若要出人頭地。就得從最低處做起,最低處才是施展才能的地方,你的才能只有得以施展才會建功立業,有了功勞才會有地位,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的。錦上添花固然好看,可那裡又有你幾分?所以,做為聰明絕頂的諸葛亮,在曹操擁有百萬雄師之時,寧可跟隨窮困潦倒的劉備,也不去曹操那兒入夥,便是一個絕對聰明和正確的選擇了。當然,他對劉備也經過了多方的瞭解,並經過三請的驗證,再面對面的進行交談,最後才決定相跟,而不是冒然相隨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內,至於曹操的三顧三請,有沒有結果都是一樣的。

  • 9 # 史狄芬周

    因為諸葛亮就是衣帶詔的B計劃被救出來的漢獻帝,不然曹怎麼會殺光所有漢室老臣?不然哪個年代怎麼會有人敢叫臥龍?已經有人寫過了,大家可以搜一下去看。

  • 10 # yuone1238

    曹操是官三代,出道比劉備早,起點比劉備高,又有一大批謀士人才輔佐,如果諸葛亮應徵,那隻能把自己埋沒在曹魏人才堆中,無法突出自己的才能,再說那些早年跟隨曹操的文武大臣都不小了,以諸葛之年輕,很難得到曹操的完全重用,想想司馬懿當年左右不肯入曹,最後攝於曹操淫威,不得不入事,也僅僅是做了個小官,諸葛去了,有能有多大能耐呢?而劉備就情形完全不同,混跡江湖十幾年,竟然沒有找到一個得力謀士輔佐,身邊除了關張,就別無突出人才,好不容易逃到荊州,又有皇室背景,可以說是前途坎坷,如果應徵,以自己之才,可以佐劉備三分天下有其國,至於復興漢室要看天意人心,只要策略得當,保有天下一分是毫無懸念的,憑藉自己這一份功績,足夠青史留名,就算無法統一,也能最大限度的施展自己的才華,這才是劉備邀請成功的終極原因。

  • 11 # 人生得舍

    人們只聽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可在這之前,曹操三請諸葛亮的事,卻很少有人知道。   相傳,曹操屯兵許州時,派曹洪帶十萬人馬第一次打新野,結果吃了敗仗。他很惱火,揮劍要殺曹洪。這時,有個叫程煜的謀士出來講情,說:“新野的敗仗不怪曹將軍,只恨劉備有個能掐會算的徐庶當軍師。要是丞相信得過,我願舉薦一個能人,處處比徐庶都高一招,這個人就是水鏡先生的高徒諸葛亮,也是我的師兄,現在臥龍崗隱居。”   曹操早聽說過諸葛亮有超群之才,眼下程煜又為他舉薦,就決定請諸葛亮來當謀士。第二天,他領著程煜、曹洪等一夥人馬,帶上金銀財寶、綾絹綢緞,上了路。他們趕到臥龍崗已是晌午,人困馬乏,就來到路邊的茶館裡歇腳。曹操吩咐曹洪先去茅庵,請諸葛亮到茶館來敘談。過了一會兒,曹洪回到茶館,對曹操說:“先生不在家,聽書童說,他到山上歇晌去了。我在山腰吆喝了半天,也沒人應聲。”程煜忙說:“我師兄最愛在靜處讀書,不許外人打擾。莫非將軍莽撞無禮,師兄不肯出見?”曹操一聽,臭罵了曹洪一頓,又派程煜去請諸葛亮。   又過一會兒,程煜皺著眉頭也回到茶館。他惱火地說:“我好不容易在野雲庵找到師兄,說明來意,哪曉得他不理不睬,拂袖而回,鎖上柴門,拒不見我。真是太傲慢了!”曹操心想:你諸葛亮到底有多大的本事,憑啥擺這麼大的架子?在師弟面前也這等傲慢! 看來我得親自出馬了。   曹操一行來到茅庵門前,只見柴門大開,諸葛亮正在草堂讀書。等曹操進屋,諸葛亮一沒起身讓座,二沒磕頭下拜。這時候,曹操是心裡有火不敢發,還強裝笑臉上前問:“請問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先生?”諸葛亮頭也不抬,隨口應道:“不敢不敢!我是個山村野夫。聽說丞相遠道而來,專門在這兒靜候。”說罷把書中一合,望著曹操。   曹操仔細一看,這諸葛亮果真是氣度不凡哪!就趕緊使個眼色,叫人把禮品抬上,說:“早就聽說先生足智多謀,專程登門相請,為我統一大業賣力。”諸葛亮一聽,哈哈大笑,說:“丞相花這麼大的本錢來買一個普通山民,不怕失了你的面子嗎?我實在不敢受這一請!說罷又連連搖頭大笑。曹操本來就疑心多端,見諸葛亮又是搖頭,又是大笑,分明是當著手下的人取笑自己,心裡真不是味兒:“我千不該,萬不該,不該親自來請他。”曹操本想發頓火,出出氣,又怕傳出去世人笑話,只好吱唔說:“看來先生也有為難之處,那就不必勉強了!”說罷灰溜溜地走了。   這事傳到民間,變成了人們的歇後語:“曹操請孔明——沒誠心”。有人又附會了一句:“程煜薦諸葛——不識相”,都是指的這件事。

  • 12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曹操並沒有派人去請過諸葛亮,而是派人去了解諸葛亮,那些人回來後曹操知道了諸葛亮是個吹牛的算命先生。事實經過就這麼回事!

  • 13 # 冬至迎春

    都是名聲惹的禍唄。再者,諸葛亮也許有寧作雞頭,不作鳳尾之心。在劉備這兒,大軍師。在曹操這兒,最多算“五大謀士”+1

  • 14 # 將心向明月

    首先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曹操並沒有三請諸葛亮,至少史書和演義都沒有記載。以諸葛亮當時的名聲,還達不到讓曹操來三請的地步。不過,即使曹操來三請,諸葛亮多半也不會跟他去的。

    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曹操並沒有“挾天子以令天下”,而是“挾天子以令不臣”,至少在前期,漢獻帝飢寒交迫,沒人搭理的時候,是曹操伸出溫軟的懷抱接納了漢獻帝,在曹操之前,搶傳國玉璽的人多了,搶漢獻帝的就曹操一人,這個時候就知道曹操要反?何況曹操一生只是封王拜相,並沒有篡位,篡位的是他兒子曹丕。曹丕是個奇葩,曹操知道他心狠,死前託付他善待曹植,他轉身就要殺,逼著曹植情急之下寫了七步詩,成全了曹植千古留名。如果沒有曹丕篡漢,曹操也可能是歷史上一代能臣。

    諸葛亮會跟著劉備,主要還是解決自身就業問題,諸葛亮是個聰明人,聰明人最基礎的就是要會選擇老闆,當時局勢慢慢清晰,除了曹操,就剩下西川的劉璋,荊州的劉表,西涼的馬超,漢中的張魯,流浪的劉備,還有孫策剛死,江東的孫權

    劉璋笨,劉表老,張魯弱,馬超無情,能選擇的就剩下曹操,劉備,孫權了

    先說孫權,江東說是三世,其實就是孫策一個人打下來的,孫堅死的時候,並沒有留下什麼,全靠孫策跟袁術借兵才打下來江東基業,可惜小霸王有帝王之相沒帝王之命,在事業飛速發展時期,中道崩殂,新一任領導人外界可能不熟悉,但是諸葛亮有內線,諸葛瑾在江東,孫權眼界,能力,氣量皆不如其兄長,唯一比孫策厲害的就是心狠,對於孫家來說,心狠算是優勢,對於臣子來講,伴君如伴虎,危險,最最關鍵的是孫權政治有雙張,軍事有周瑜,沒什麼機會

    再說曹操,曹操禮賢下士,能臣很多,光說軍師群,政治人才有荀彧,荀攸,程昱,軍事人才有郭嘉,還有鬼才賈詡,看看諸葛亮一生的對手司馬懿加入曹操隊伍就知道,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黃初五年(224年),曹丕伐吳,司馬懿鎮守許昌,16年間夾著尾巴做人,一不小心還會像楊修一樣被曹操砍了,所以曹操那也去不得

    最後說劉備,劉備雖然實力小,軍隊人數不多,地盤還是借的,但是劉備有武將啊,關羽,張飛,趙雲都已在陣中,最重要的是,徐庶剛離開,龐統還沒來,劉備就差一個軍師,對於劉備來說,諸葛亮的出現無異於天使,只要劉備不會被團滅,諸葛亮就是團隊的核心,就算劉備團滅了,當時投降也不是丟人的事,作為團隊核心成員也比大集團的邊緣人員起點要高,就好像小公司的經理求職的時候怎麼也比世界500強的普通員工起點高些,所以對於諸葛亮個人來說,加入劉備是最好的選擇

  • 15 # 集論社

    樓主你好!首先更正一下,曹操並沒有請諸葛亮,更不會三請。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那些學子都希望學有所成,最後留名青史。因為三國演義的關係,諸葛亮成為了其中的代表人物,也成了智慧的化身。

    建功立業,為國為民是傳統士子的人生抱負。只是要二者兼得並不是很容易,諸葛亮如果不去輔佐劉備,可能不會有後來的三足鼎立。如果他去輔佐曹操,天下可能提前一統。當然諸葛亮也許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不過事實上諸葛亮輔佐劉備,使得劉備越做越大,最終的結果是三個集團連連戰爭,民不聊生。

    以諸葛亮的人生理想來看,曹操和他理想不合,另外曹操當時的實力已經足夠強大。對於諸葛亮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來說去了曹操那邊也只是其中的精英之一而已。

    從這一點來說,古代這些認為自己已經學有所成,想一展抱負的學者來說建功立業的概念可能要先於為國為民了。先成就了自己,再去為老百姓做點什麼事。

    三足鼎立確實給人民帶來了太大的災難。戰爭有多殘酷?即使只是死了一個士兵,也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何況成千上萬的傷亡。

    插句題外話,真實的曹操個人看來是比劉備懂得去治理一個國家。而曹操作為一個造詣很高的文學詩人,也比劉備更悲天憫人,更感性。

  • 16 # 歷史春秋網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沒有曹操三請諸葛亮的記載啊,所以你這個說法只能是傳說,或網路上的故事。按網路上的故事,第一次曹操派人持珠寶去請,諸葛亮以愛知己不愛珠寶拒之;第二次諸葛亮的族兄諸葛誕持曹操的親筆信去請,諸葛亮本欲去保諸葛亮,無奈諸葛亮的父親恰好去世了,去不成;第三次曹操親自帶人去請,中途曹操卻生病了,典韋持曹操信去見諸葛亮,被諸葛亮戲耍了一次。總之曹操與諸葛亮無緣相見。其實這只是戲說,後人胡編亂造之言。分析諸葛亮為何不保曹操而選擇了劉備,這與諸葛亮的志向有關。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個相才,而曹操本身就是漢丞相,難道把諸葛亮聘而代之?此其一;曹操手下人才濟濟,郭嘉的本領,只在諸葛亮之上,不在諸葛亮之下,其次還有程昱、荀彧、荀攸、劉曄、戲志才、司馬懿、楊修等一干謀士,皆足智多謀,哪個都與諸葛亮的本事差不太多,諸葛亮如果投奔曹操,最多隻是受重用的謀士之一,不會成為一國之相,這與諸葛亮的志向是不相匹配的,此其二;曹操本身就是足智多謀之士,雄才大略之人,智並不是諸葛之下。而且以當時曹操的身價,漢之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斷不會為了諸葛亮而象劉備一樣三顧之。所以諸葛亮註定與曹操無緣。曹操雖然非常重視人才,但諸葛亮不是他的菜。

  • 17 # 天外飛仙147727481

    曹操說:諸葛亮是山野村父,根本看不上。手下謀士太多,許多都在亮之上。真正歷史是亮也想加入操營,但發展空間太小,次爾投劉。

  • 18 # 手機使用者53000694031

    主要就是諸葛亮請出山了,遺憾,中原未能混一。馬謖失街亭失掉重要一環,亮用錯人,有不可替代的責任,一借千古成長嘆。

  • 19 # 曾經有個寧化王

    三顧茅廬並不是史實,無論是劉備,還是曹操,都不曾主動的去請過諸葛亮。“三顧”的說法,最初出自諸葛亮自撰的《前出師表》,也就是那句:“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陳壽編寫《三國志》時,引用了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作出了“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個很接近三顧茅廬的說法,到了明代,三往這個籠統的說法,又被羅貫中採用,從“徐庶走馬薦諸葛”,寫到劉皇叔三訪隆中,最後以“淚沾袖袍”的真誠,請出了心懷天下的臥龍先生,為此鋪陳杜撰出了萬餘字的小說情節。

    但是實際上,根據比《三國志》成書更早的官史,《魏略》的記載,諸葛亮之所以能被劉備聘用,成為首席幕賓,直到當上了軍師,其實主要是靠他的自薦,《魏略》的作者魚豢,是諸葛亮同一時代的史官,結合當時許多可信的資訊,他認為,是諸葛亮自己主動到樊城去拜會劉備,又大談治國之道,並獻上了合理的御曹建議,這才引起了劉備的重視,得到了對方青睞。

    按《魏略》的說法,當時劉備棲身荊州,受劉表的命令,屯軍樊城,準備抵抗曹操業已深入襄樊地區的大軍,在曹操發動進攻前,諸葛亮就預見到了“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為了在亂世之中有一番作為,他才主動“北行見備”。

    兩個人見面的過程,起初並不愉快,“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遂以諸生待之”。這句話的意思是,由於不認識諸葛亮,加上他當時不過二十多歲,所以劉備只把他當成了一個書呆子,完全沒有特別的尊重。

    劉備當時一語不發,還一邊“結毦”,也就是編織,看到對方並不重視自己,諸葛亮靈機一動,用激將法的手段,把話題引導了對抗曹操的方面,這下觸動了劉備的心絃,透過和諸葛亮深入的攀談,他才發覺此人“頗有英略,乃以上賓禮之”。

    這種說法,顯然更符合現實,畢竟,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正值劉備身處火線,赤壁之戰爆發前夕,他需要時刻提防著曹操數十萬大軍的大舉進發,項上人頭隨時都有不保之虞,這麼千鈞一髮的時刻,他怎麼可能會有閒暇,一連三次去拜訪一個並不知名的年輕人?

  • 20 # 一輩子的偽君子

    首先,關於曹操三請諸葛亮的說法我不知道是從何而來的,反正我沒聽過。

    不過,即便曹操三請諸葛亮真有其事,我想諸葛亮也不會答應出山幫曹操。

    為什麼?

    第一,諸葛亮的志向,書中有記載諸葛亮場自比管仲樂毅,大家知道這倆人一個是名相,一個是名將。也就是說諸葛亮要出將入相,且職位極大,權勢滔天,可在曹操那可能嗎?不可能!曹操不可能將自己權勢給諸葛亮,更何況還有荀彧呢!

    第二,曹操手下龍蛇混雜,就曹操前期的五大謀士,其才智就不在諸葛亮之下,諸葛亮去到曹操那地位不如五大謀士,甚至更低!

    第三,曹操不缺諸葛亮,曹操自然就不會只重視諸葛亮,這和諸葛亮的初衷不同,不說什麼,就說說司馬懿吧,司馬懿是熬出來的,你看看曹操,曹丕,曹睿在世時,司馬懿屁都不敢放一個,可人算不如天算,誰想到曹丕,曹睿那麼短命呢?諸葛了真去了曹操那,他能熬出來嗎?就算熬過來又能跟當時的中原大士族司馬氏鬥嗎?

    第四,諸葛亮有計劃,我相信是諸葛亮看中了劉備,而不僅僅是劉備看中了諸葛亮,可以說,諸葛亮已經有了目標——劉備,就很難去接受曹操,更何況,要想達成夢想,於諸葛亮而言,東吳要比曹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機小米MIX2、vivo X20、iPhone X/8那個用來打遊戲最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