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自媒體和直播越來越火,各個領域的熱門網紅也收穫了可觀的打賞金,前段時間更是傳出土豪一次打賞100萬元的新聞。那麼,為什麼人們願意給這些虛擬世界的人物打賞呢?
11
回覆列表
  • 1 # 習慣達人

    隨著電視、電影、網路等電子媒體越來越多樣,滲透範圍越來越廣,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明星和網紅,以及像熊本熊、美國隊長等這樣的虛構人物。每個名人周圍都聚集了眾多粉絲,許多鐵桿粉絲對她們的偶像更是如痴如醉。

    為什麼我們會被電視網路中的虛構角色打動呢?紐約大學水牛城分校的研究者做了四次關於“社會替代假說”的實驗。該假說認為,人們會透過電視、電影、音樂、遊戲等科技手段獲取實際生活中缺少的歸屬感。

    在其中一個實驗中,研究者讓222名大學生先花十分鐘時間寫一篇文章,談一談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後再寫一篇文章,談自己沒有喜歡節目可看時看的電視節目。最後,研究者讓他們把自己寫的東西儘可能詳細的說出來。

    結果發現,寫完自己最喜歡電視節目後,被試口中很少表達出孤獨感;而寫完打發時間時看的節目後,被試口中會表達出明顯的孤獨感。可見,我們可以透過電視裡的角色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另一個實驗結果則顯示,當我們遭遇失戀等人際關係方面打擊時,光是想一想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就可以對我們受傷的心靈起到治癒效果。那麼,我們怎麼會對電視或網路中的人物產生感情呢?

    研究發現,人們在回憶自我和想象與自己的相關的人時,腦區的活動情況非常相似,大腦中的中前額葉皮質和後扣帶皮質都會比較活躍。在現實生活中,隨著電子媒體的崛起,比起自己身邊實實在在的人,大多數人其實更熟悉電視或網路中的人物,這導致人們對這些人物產生依戀。

    神經科學家約翰·卡西奧普指出,孤獨和我們是否獨自生活無關,造成孤獨的真正原因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無法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電視和網路中的虛構人物則代替真人滿足了我們的情感需求,大腦其實很難判斷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是虛構的。

    實際上,我們越是依賴虛構人物,大腦就越會將它們視為現實人物。生活在面對面互動越來越少的世界,我們很多人覺得自己越來越孤獨了,這時候虛擬世界的人物趁虛而入,成為了我們情感的依託。

  • 2 # 使用者6961247675

    在生活中,令我們感動的事有很多。有時是一種聲音,有時是一種色彩,有時是一種狀態,有時是一種場景…………生活的你一定經歷、體驗過許多令你感動的事。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已所以不荀且,不荀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別人,尊重別人所以有修養,有修養所以有內涵,尊重自然所以有博大,有博大所以有心胸。尊重別人所以不放縱,不放縱所以有恆心,尊重自然所以不被貶,不被貶所以有價值。古往今來,彪炳史冊的傑出人物,都曾做過非同尋常的努力,因而在事業上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如果沒有李時珍跋山涉水,嚐遍百草,沒有他數十年如一日約蒐集整理、筆耕不綴,哪會有藥學著作〈〈本草綱目〉〉的問世!

  • 3 # 天天品茶

    其實,大家在打賞的時候,並不是因為什麼網紅,而是因為,大多數的網紅說出來的內容,都是大多數看官們的心聲,大家獲得共鳴,所以,才有這種共鳴的符號“打賞”

  • 4 # 祥子130261779

    平時我們有很多想不開,看不到,做不好的事。人們的思想壓力很大,主要是來自生活的精神壓力。如果可以在虛擬的世界中找到類似自己一樣苦惱的人或是能夠吐露自己相同的心聲,亦或是自己崇拜的偶像的言行點化,讓自己的壓力得到釋放,精神得以解脫,那我肯定要向我欽佩的網紅打賞。似乎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味道,好像在黑暗中看到盞明燈,指引我們前行。

  • 5 # 彈球小姐Lydia

    1. 消費習慣的改變。

    我念書時對男生一擲千金地玩電子遊戲感到困惑不已,他們和我爭執半天問我錢都花在哪裡了。我說當然是吃喝玩樂買衣服包包啊,他們說那你買的也是那一時的爽,我們買的也是這一段光陰的快樂。過了幾年我也開始玩遊戲之後才體會到,原來錢也可以這樣花。同樣的,有的人不理解打賞主播的動機,是因為你目前的興趣點不在這裡,等你發現打賞也能獲得你喜歡的人的注意和反饋之後,在你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你也會樂意,和我們願意去付費買書本,看電影,去遊樂園玩一樣。

    2. 網紅經濟公司的運作手段

    為了旗下籤約主播,有些網紅經濟公司會重金捧這些主播,這些公司有的是融資來的錢,有的本身就是有平臺入股,所以相當於在玩金錢有戲資本運作,透過羊群效吸引你的注意,耳濡目染地刺激你也學著去消費和嘗試,總會有那麼一些人運作後發現很受用,就慢慢帶起來了。

    3. 互動的魅力

    當主播的最擅長的功力都在嘴上了,論起帶節奏和撩粉簡直就是輕車熟路,他們透過抖包袱,言語刺激和鼓勵,賣慘賣窮,唱歌跳舞等多項技能滿足看客的需求和慾望,並且建立實時的情感聯絡和真實的互動,連衣服店裡的導購小姐都可以讓你多買兩件衣服,擁有更高技巧的主播讓觀眾多打賞點錢豈不是小菜一碟嗎?

  • 6 # 守護90歲老母親

    今年是很多商業事件的元年,因為只有“元年”兩個字才夠刺激大家的眼球,“元年”往往是要跟機遇劃上等號的。很不巧,今年也是內容付費的元年。一般遇到這樣的事,照例開頭三問,內容付費是未來的趨勢嗎?所謂的“元年”自然發生的還是人工合成的?如果內容付費是趨勢,為何身邊的人寧可給網紅打賞都不願付費閱讀?

    內容付費大勢所趨但“風口論”和“元年論”就算了吧

    首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內容付費是趨勢嗎?有幾個數字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2015年中國線上影片市場規模超400億元,付費使用者數量實現爆發性增長,達到2884.1萬人。

    音訊平臺喜馬拉雅FM,今天6月初上線首個“付費精品”專區,《奇葩說》主持人馬東推出的付費音訊教程《好好說話》在發售首日的銷售額就超過了500萬。

    一款付費問答的產品開始走熱,擁有多重身份的王思聰也為“分答”站臺,且只憑回答幾個簡單問題就大賺十幾萬元。

    羅輯思維旗下知識類APP“得到”上線,其中《槽邊往事》、《李翔商業內參》等付費訂閱專欄受到各方關注,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9月初,總訂閱額超過了5000萬。

    可能單純拎出幾個資料不夠客觀全面,但至少說明,一部分人開始願意為內容付錢,並且數量越來越龐大。但不管以羅胖為代表的自媒體人多麼野心勃勃,內容付費仍然跟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一樣正處在初級階段,說“風口”還為時尚早。因為在內容的總體流量中,來自預置付費的部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後置打賞除了直播網紅,只有少數所謂內容頭部資源(集中在娛樂、八卦和情感等領域)可以獲得可觀的打賞收入。

    從這段話中,我們基本就可以看出羅胖對內容付費的態度了:內容付費可以賺錢,但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賺錢,而且目前也僅限於賺小錢而已。

    如果是風口,按照以往的經驗,整個行業會在各個鏈條各個層面迎來“被動式”增長,行業會主動推著公司前進,例如過去幾年的智慧手機、O2O、打車服務、線上教育等。而目前的內容付費更多的是點狀的突破,難以形成規模和效應。

    所以說,如果現在就貿然冠以“元年”的頭銜,往往跟中國產電影“國內首部××型別電影”一樣,噱頭大於實質。

    內容付費背後的使用者邏輯

    那麼問題來了,內容付費既然不算是大勢所趨,為啥今年這一話題會變得異常火熱呢?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曾總結了“四代交易入口論”。他認為,流量是第一代交易入口,價格是第二代交易入口(以阿里巴巴為代表),人格是第三代交易入口(以網紅為代表),而知識則是第四代交易入口。羅胖的觀點對錯我們不做定論,但他闡釋了一個重要的趨勢:內容本身成為一種聚客工具,使用者不再是買來的,而是靠內容聚集的,然後他們的流動是靠頭部內容帶著他們走,也就是說,內容本身成為交易入口並影響流量的走向。

    而內容付費則是這波商業革新的小浪潮,就是靠內容本身聚集使用者,然後消費內容。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現代意義上的內容不完全等同於知識,它有兩種價值:社交價值和產品價值。

    微軟的高階副Quattroporte曾說過一句話說:“未來可能只需要5%的人來完成基本的生產工作,其餘95%的人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互相娛樂對方”。

    內容付費之殤,系統化的需求與碎片化的供給

    儘管有需求有供給,商業模式也符合未來的商業趨勢,但內容付費之路依舊充滿了變數。原因就是內容本身的質量不夠高,不夠系統,不足以讓人產生足夠的價值期待和強烈的付費慾望。不管是和菜頭的《槽邊往事》還是《李翔商業內參》,開啟率都有變低的趨勢,也就是說,很多人花完錢除了曬一下朋友圈之外,就再也沒有開啟過。平臺如何保證高質量高價值期待內容的持續輸出,是所有內容創業者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分答,分答的火爆,王思聰功不可沒。到目前為止大眾對分答最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王思聰曾經在這裡爆了一個“曾讓女孩流產”的料。久而久之大家發現,原來“知識分答,無關知識”,更多人願意花錢窺探名人的隱私和八卦,而不是去探索世界未解之謎。

    除了以上的弊端之外,影響內容付費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解決“殺時間”和“省時間”之間的矛盾。

    網際網路的基因決定了內容和時間的碎片化,所以使用者對於時間的花費是衡量內容價值的一個重要工具,每個人在不同場景和需求下對待時間的態度迥異,造就了“殺時間”和“省時間”的概念。內容的消費者也從此分道揚鑣,“殺時間”的追求內容帶來愉悅的持續性和社交性,而“省時間”的追求碎片化的時間裡最高效地獲取最有用的資訊。

    也就是說,除了娛樂、影音和直播等“殺時間”的內容之外,大多數內容創業正處在升級和完善“省時間”的模式。而年訂閱模式將可能只有一本書的內容生生花去了一年的時間來供給,簡直就是在給使用者“殺時間”。消費者“省時間”的需求與內容提供方低質量低效率出品不穩定的矛盾幾乎是天然的,怎麼破解這種矛盾是一個系統化工程。

    為什麼優質的內容還沒有網紅更具吸引力?

    網紅直播在某種意義上也可稱之為內容,與非娛樂性內容付費幾乎一同成長,據統計中國2016年直播的年產值會達到2、300億。儘管各大平臺的盈利情況不甚樂觀,但很多網紅們在網友們的踴躍打賞下收入頗豐,令一些非娛樂性內容創業者感到十分汗顏。

    不管大眾對網紅的態度怎樣,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紅直播也是在進行內容輸出。與非娛樂性內容不同的是,直播滿足的是更基礎的精神需求,當然受眾更多。

    內容創造者與內容創業者的區別在哪呢?分水嶺就是看你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和表達,還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2P未來的前景是否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