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一歲大的孩子,知道用哭來得到想吃的東西。
10
回覆列表
  • 1 # 誤入藕花深處ollo

    淺談一下,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性善論強調的更多是人生而為善,後天的社會道德教育中有骯髒的地方,才導致了人有變壞的可能性。而性惡論則認為人生而為惡,在經歷了社會道德教育之後人才慢慢變得更好更完美。聖經裡都講人是有原罪的,所以叫他們的信徒忠於神也不無道理。

    舉個栗子,準媽媽坐月子時,無論是從飲食還是其他方面相對之前都有較為明顯的改善,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孕育出一個健康完整的,呱呱墜地的新生命,所以我們打從孃胎裡就是自私的,是有罪的。性善論的最大問題在於相對性惡論)它缺少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一旦人們做了惡或是犯了錯誤,第一個想到的卻是我生而為善,導致這樣的結果並不是我的問題,是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使然造就了我內心的惡念,或為懶惰,或為貪婪,或為無盡的慾望,這樣長此以往,所有的人都不在從自身找問題,毫不誇張地說,真的可能導致天下大亂。同樣的一件事,性善的人有性善的處理方法,性惡的人有性惡的處理方法。難道是性善之人天生就懂得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本領?非也!只是它對惡見的多了,潛移默化地形成了獨有的保護技巧。那麼惡從何處來,人之本源。就好像遊戲裡的角色一路打怪做任務刷副本升級一樣,沒有積累到惡人給你造成的失敗帶來的經驗,永遠都是loser,永遠都不能坐上王者寶座。相信很多父母從小就會教育自己的子女,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人要友善才能收穫更多的朋友,更多的人脈,甚至是更多的快樂。那麼人為什麼要一心向善呢?其實就是因為本來不善,這樣才會達到一個修煉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願借浩蕩之風,大行其善,以至世界大同。

  • 2 # 物質從何而來

    性是人性,本性。出生前10個月一直在子宮內透過母體的血液供給養料。從一個單細胞一直裂變為多細胞人體。從始至終,一直努力吸收營養,多了少收,少了多收,相對母體來說,多收對母體有害,少收對母體有益。而母體呢,多送對母體有害,少送對母體有益。善惡一直都在互相作用。出生後依然如此,直到死亡。

  • 3 # 識變

    確定兩個前提才好談性善還是性惡。

    其次,人之初是指身體形成之初,還是指自我意識形成之初,這裡暫時認為是人出生時,身體形成之初,此時自我意識仍未形成。

    我認為性善還是性惡與大腦發育密切相關。在自我意識不完整的情況下,所有決策是由身體神經系統向大腦反饋的資訊為基礎產生的,說白了就是原始的生存和安全需求,此時都是索取,以利己為主,故性惡。

    當人成長到3歲左右後,隨著大腦發育的成熟,自我意識開始形成,與身體的需求不同,大腦尋求的是他人正向的反饋,這與神經元的工作機制密切相關。為了獲得他人正向的反饋,行為上會傾向於利他,此時性善成為主體。當然會產生與身體的利己性反饋產生思想鬥爭。

    因此,如果把人作為意識的主體的話,意識形成之初,性本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制力怎麼培養,有沒有詳細點的方法或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