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恆冷眸
-
2 # TT情感學
想必大家也都參加過一些5年同學會 10年同學會什麼的了,雖然曾經是同學,但是往後發展方向,發展城市都不同,幾乎沒有交集的一群人,為什麼要聚在一起,為什麼還要保持聯絡?這樣的同學會的意義在什麼地方?
有錢有勢,混得很得意的同學巴不得天天開同學會,而比較落魄的同學則害怕同學會上見面,精神上受到摧殘不說,還要作為得意同學炫耀財勢的一個比 較道具,心裡也許還有個小小的奢望,那就是那些混得好的同學能不能幫上自己一把,其實這是幻想,那些混得好的同學之所以樂衷於開同學會,就是來看你的落魄 和女同學們的豔羨呢。同學會是又一次的表演罷了。
同學聚會的首義者以外地歸來者居多,往往已經混得有幾分人樣。多年衣錦夜行,憋屈得厲害,這回當然在同窗前顯擺顯擺。他希望來的人越多越好。確 實如此,通常同城市的同學聚會的興致並不高,或者僅限於小小圈子定時聚會,每每大聚會定是有什麼人從外面回來了。但並不是什麼人都會有很強的號召力的,這 個很難說。
當年有些姿色的女生這回一定會臉上精描細抹,衣櫃裡千挑萬選。如果是提前知道訊息的,鐵定還要餓上幾天,爭取能穿進那件卡腰的高階套裙。女人如此,男人也難免。
搶著買單的那位多半當年窮得叮噹響,或者成績不佳。他要告訴大家,象我這樣的也是可以混出來的,你們不要老眼光看人。他一定是開車來的。好車。並且他一定很願意送每一位同學回家,一副情深義重不忘舊誼的樣子。宿怨啊,宿怨啊,足見小時候的精神陰影影響到底有多大。
話少的同學並不是老成持重,而是因為經歷平淡且混得不好。大家談論的新潮名詞或根本不懂,或掌握不熟練。怕說錯了出醜,便索性不開牙。這個倒是不一定,不能一概而論。
有富不顯,有車不開,有單不搶。這種人多半當年就很風光,經過了也就不在乎了。當然也有當年就很糗,現在還能不動聲色的。這類人比較可怕,要麼 城府很深,能成大事。要麼虛偽狡詐,品質可疑。至少對於我來說,同學聚會,是不會開車的,沒有這個必要,想喝酒,哪那裡還能開車。
帶老婆出席的有兩種情況:一是老婆長得比較爭氣,帶出來有面子。二是老婆擔心他跟舊相好的擦出什麼火花,一同出席能起警衛和監督之效。出門之 前,必要叮囑老婆幾句:“平時怎麼糟踐我都沒關係,但這次一定要給我留面子,我說話別插,不許瞪眼,記得要給我盛飯,遞杯子……”
去了趟美國的一定會找機會說出來,談資本,談紐約,最後來一句:“其實也就那樣。”這邊趕緊接茬談起歐洲八國遊,談人文,談藝術。那邊去過澳洲 的插不上話,急得抓耳撓腮。這時你要是能淡淡地來一句:“不才在倫敦呆了八年。”保管當場鴉雀無聲。我只好說不才被逼愛丁堡流放一年。
同學聚會,心眼多的鑽被窩,心眼少的在嘮嗑,一個心眼在唱歌,缺心眼的死喝。
回覆列表
來京後汝君多了份非常規性的聚會——同學會。偶爾的同學出差來京,會有在京的同學張羅,也會有同學找汝君。汝君很樂於同純真時代的同學交流,儘管那時同學們並不懂得怎樣相處,尤其是男女同學間,保守得連話都很少講。
不負校園時光
汝君的某些記憶很不好,加之校園時期的日記遺失,所以並不太記得象牙塔裡的人事細節。無論在深圳還是在首都,路過的同學或者特意看望的男女同學都很愉快與珍惜,聊起十幾年前校園裡的人人事事,汝君沒想到自己的人緣兒那麼好,別人不瞭解、不記得的人,汝君都有過較為深入的交流與瞭解,汝君不禁笑自己也感慨人性、品質——那個時代,汝君的常態是獨來獨往,系裡、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規劃去讀書、科研、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那時的她超級單純,不戀愛,不是非,甚至“幽默”到昂首闊步、目不斜視地忽視著那些含情脈脈的愛慕者,也被追求者嚇哭過:)
然而獨具的特質、天善的心地賦予她與生俱來的人格魅力與吸引力。不同年級的女同學常常靠近她、向他袒露心曲,甚至在食堂吃飯都有高年級女生端著飯盆跨越無數張大桌子前來搭訕、讚美、交朋友。汝君依然是平和、善解人意,也依然是獨來獨往(除了兩個最好的同學之外)。
唯一的價值是獲得了系統的知識、鍛造出了自己系統的思維與格局。當然,也稍有憾然,為什麼校園時代不談戀愛?:)
汝君每每被同學的聚會觸碰的就是這番回憶與感悟。
社會是染缸?
一代代人都走著同樣的路,一晃間就人到中年。
大學時代的四年放在大人生裡不算什麼,也僅是因緣際遇而已。然而她卻承載了一撥人的理想、追求與純真,所以顯得彌足珍貴。儘管那時同學間總體上並不懂得溝通與相處,但歷經十幾年融入社會,散落人海的莘莘學子們還是懷念那一時那些人的,差游到了有同學“地主”的地兒都想見見、敘敘。無奈人生人性無奈,有些人見了之後並不是那麼使人愉快。
總是吃飯、海聊,無所不談,但更多的是炫耀、攀比、膚淺、狹隘地以表象、小細節挑人是非,並沒有深刻的人生感悟、心靈溝通、真誠耐心的聆聽與應有的關心。近二十年的人生跨越、沉澱了多少經驗、智慧可以分享啊,可惜了的!炫耀者沒見對同學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甚至助人的心念都沒有;浮躁的總是在談自己卻對寬廣格局的事理理解不上去;自以為是的總是不知道他/她的智慧格局不如很多人;境界、智慧低水準的人還要求其他同學提高;買單的卻總是那麼一兩個人,總不買單的被差遊同學點名聚聚還要找矜持自傲的藉口才肯來……亂了心智、失掉了分寸與應有的禮節。
除了厚道、深刻的同學汝君樂於深聊,多時汝君不得不保持適當的沉默,吸著煙,心神釐清眼前互相虛偽、世俗恭維、貶低、譏諷的臉孔們——是個人的修為還是母校的基因不好?為什麼還要湊到一起?
同學是什麼?
很自然地,汝君想起趙本山與範偉合演的小品《同學會》,老嘎嗒的樸實、重情重義、珍惜是多麼深刻的白描與示現。
為了分擔北京 “同學接待站站長”的壓力,汝君會買單——或盡地主之誼,或回饋同學盛情,或表達誠意,“站長”說汝君豪爽,汝君不得不“校正”了一下:“非也,我不豪爽,但懂得、尊重、珍惜。”
汝君覺得自己可能還是不太適應北方的人文或者同學的教養本身就是參差不齊。不會要求別人的,但對於缺乏分寸、誠意與教養的同學汝君覺得還是不必深交甚至不必再見;那些懂得的同學異地相聚是那麼的熨帖、談心、開心,人與人的不同吧,二十年的大聚會,汝君還是對同學說:“排除千難萬險也要聚。”
人情冷漠?還是要有選擇與取捨
之於同學聚會,汝君是放開交友準則的。隨著聚會的增多,汝君不由想起某年去瀋陽時與厚道、懂得的幾個同學歡聚,同寢之緣的F說、其他同學也強調若非汝君來,F不會參加同學聚會的。那時汝君稍稍不理解F(F很有個性),於今汝君深覺F是對的,欣賞她的準則。
都是人際關係嘛,一樣要保持做人交友準則——寧缺毋濫,以後有選擇地參加同學聚會吧。汝君給出自己這樣的反思與要求。
此次千里迢迢來京的J見了汝君,就很婉轉地慨嘆:本來我想見誰誰誰,人家不想見咱就不見了——汝君心下有點淒涼,懂得的人看透人心世情。
中國“和諧”社會的一個“視窗”
不太誠信,不太厚道,不太和諧,同學會是中國時下世道人心的一個縮影吧。同學會曾熱極一時,也曾不經意間讀過一篇相關感悟的文章,內容記不得了,但功利色彩更濃,大同小異也,可見是共性。也是,人歷經的人事、眼界、格局、悟性、修為、境界各不相同,思維模式、待人接物尺度都不在一個頻率上,怎能共振?在同學會裡,理解,似乎成了一個難題。
同學會本應保有一份純真,因為這是同學們期待迴歸的一片淨土。不過淨土自在人心造作,同學會本質上就是一種烏合之眾,無法與誠摯敬賞、互相關愛、靈魂交融的摯友相提並論,是無法淨化隊伍的,隨她去吧。
人與人之間各有緣分深淺,不必糾結於所謂的同學或者什麼關係吧,還是佛家大智——大凡是人,都逃不脫這四種關係:討債的,還債的,報恩的,報怨的。
厚重是品行,寬容是清淨,隨緣是真理,懂得是智慧,珍惜是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