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喝茶品圖

    一是從資本運作上說,縮刊、休刊、停刊是為了利益最大化,保護資本。

    二是從節能環保上說,紙質媒介對環境汙染和破壞太大。

    三是從媒介傳播上說,電子媒介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這是紙媒所不能替代的。

    四是從進入資訊大爆炸時代後,人們對資訊的獲取不再封閉,使得對紙媒的需求減少。

  • 2 # 走軍營去擁軍

    紙媒的發展與停刊,與市場需求有關。現在紙媒因同質化新聞太多,沒有獨創和深度新聞,就離讀者需求越來越遠。加之網際網路自媒體平臺的衝擊,新聞媒體進駐新媒體平臺,使得紙媒閱讀使用者越來越少,新媒體投入少,可以滿足多種使用者需求,而紙媒因印刷工序費用上漲和人工費用大,是紙媒發展不堪重負。新媒體代替紙媒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 3 # 大貓財經

    12月29日,星期五,2017年的最後一個工作日,在這一天傳出休刊/停刊訊息的媒體已有十多家。

    這些媒體包括:《渤海早報》《假日100》《採風報》《球迷》《北京娛樂信報》《台州商報》《大別山晨報》《皖南晨刊》《無錫商報》《西涼晚刊》《白銀晚報》《西部開發報》《北部灣晨報》《上海譯報》等。

    此外,還有不少紙媒也在近期表示將縮減出版週期,以應對紙媒寒冬。

    其實自2008年以來,紙媒的喪鐘就已敲響。近兩年,休刊潮更是愈演愈烈,15-17年期間,每年都有8到10家報刊迎來末路。12月31日是當年紙質報紙發行的最後一期,很多大報都不約而同地在12月宣佈停刊訊息。杭州兩大都市類報刊《今日早報》《都市週報》和江西省首份地市級晨報《九江晨報》,三家報紙都在2015年12月登出了休刊公告,宣佈將在2016年停止發行紙質版報紙刊物。

    中國的報紙以前是太多了,資訊都是同質化的,沒有觀點只是事實陳述。一線城市中報紙飽和量很高,現在休刊停刊,不過是走向集約化,而網際網路加快了這個程序。

    只是現在留著的很多報紙,也沒有很好地起到新聞報道的作用,記者大量出走更讓大家生髮出報紙死了的感嘆。其實不是報紙死了,是優秀的、真正的記者和評論人沒有了。沒有調查記者再去深挖新聞更多的事實和真相,報紙就淪為了各方的傳聲筒,拋棄了與新媒體競爭的原有優勢。

  • 4 # 廣西吃喝玩樂遊

    這兩天同事在傳閱一個新聞,就是《當代生活報》8月起由日報改為週報了,一週只出一期。傳聞終於變為現實了,可惜啊。

    從2017年10月起,寧波的《東南商報》、江西贛州的《贛州晚報》已經由“天天見”改為了週刊,今年初,雲南的《春城晚報》也改為週日停刊,一週出6天。《當代生活報》的做法,可以說是又一家省級都市報“斷臂”求存了!

    《當代生活報》由廣西日報社主辦,1997年12月25日正式出版,是廣西第一張生活類彩印日報,原本還是蠻好看的,劉國雄以前有很多活動也是生活報幫宣傳的。沒想到不到21年,就改為週刊了。

    這方面,南寧有兩個網站也還是這樣做的,編輯看到活動文章就刪除,我在XX網的論壇還被封號,我也懶得去申訴,反正現在這種網站已經沒有人玩了,點選量非常低,因為整天刪除網友的文章,那人家都不來發了。沒有內容的網站,誰來看啊?沒有網友,哪來的廣告商願意投入?

    “新聞要素不完整”、“刪帖”和“拿錢請你來”是兩種經營理念,在全民都是自媒體的當下,很明顯,後一種是趨勢了,有了使用者,還擔心沒有廣告來嗎。

    當紙媒縮版乃至“日報變週報”成為一種趨勢,突出體現為2018年紙媒式衰、廣告縮水的現實更為嚴峻。這一做法也算是應對之策,求變總比不變要好。在破釜沉舟之後尋求新出路,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 5 # 老馬檢視312

    題主所說的現象,是時代的產物。作為媒體人,本人一直關注著紙媒與新媒體的動態。長期以來,無數次的參加從新聞出版總署到期刊學會等各級組織的培訓和研討,對這個問題給予過足夠的關切。

    現代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直接導致傳統雜誌、報紙的休刊、停刊、變更出版週期。這種情況是世界性的、是不可逆的。目前,國內學術期刊因為作者發表論文的需求量大外,其他期刊都存在讀者流失、作者銳減等現象。

    即使是傳統的紙媒,也幾乎無一例外的有電子版或網路版。至於有些學者判斷n年後,紙媒會消亡。本人不敢苟同。因為沒人寫信了,郵票依然有它的市場;計算機鐳射印表機能夠列印漂亮的字型了,書法家依然生存的很好。報紙、期刊距離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還很長。

  • 6 # 蘇白

    如何看待紙媒縮刊、休刊和停刊的問題?擠幹泡沫

    鄒劍川

    你好,作為一名新聞人、作家、策劃人、報刊自由撰稿人,曾在3000餘家報刊發表文學、新聞、攝影作品,25年騙全世界中文報刊稿費的資深撰稿人,並15年來曾任現任多家報業集團官方論壇原創文學版主,曾任中國最著名報刊自由撰稿人、編輯寫作論壇原創文學版主者,回答網友問題。

    紙媒從2003年我們就唱衰了。報刊在90年代中期到2005年是黃金時代。

    依靠社會新聞、資訊資訊、服務民生、輿論監督、黨和政府喉舌、公信力等等,都市類報紙、商報、晚報、晨報等大批創辦。大多為省級、市級黨委機關報,也就是日報集團的子報。

    紙媒很多縮刊、休刊、停刊原因很複雜。

    第二次衝擊是部落格的興起,部落格也是免費閱讀,還給作者廣告分成。分流了作者。

    第四次衝擊是百度、谷歌、搜狗、360搜尋這類搜尋引擎,人找資訊,關鍵詞排名,搜尋引擎排名廣告的衝擊,

    百度鼎盛時期佔據大量廣告份額,報刊廣告效果、廣告市場受到擠壓。

    第五次衝擊是垂直、細分、行業、地域入口網站和論壇的渠道下沉、細分,收割了紙媒流量。地方紙媒賴以生存的

    本地化、接近性、服務型被網路、論壇及時、互動、擴散衝擊。

    第八次衝擊是直播時代網紅,短影片全民娛樂狂歡、網路大電影、網路劇井噴時代,娛樂多元化,視覺、聲光盛宴,活色活香,不要說對紙媒,對網路媒體,文字、圖文、圖集都是衝擊。

    此外還有遊戲媒體、手機媒體、網路文學網站、文學APP地衝擊。

    報業曾經獨大,身份政治地位也高,各地市、副省部級城市傳統,日報社長兼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國傳統是政治家辦報,報紙政治地位高。現在報業、出版、電影也劃歸中宣部管了。

    繁盛時期,過度擴張,市場容量有限,現在就是擠幹泡沫行為。該死的報紙都死了,活下來的都是牛逼的。再不會死了。

    黨報屬於公益報紙,黨和政府喉舌,他們也是全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矩陣都有,影片、音訊都有。

    報紙不會死,我看很多報紙,甚至地市級小報,還是有很多優秀的有理想的新聞人、採編人,也團結了很多優秀的撰稿人、作家。報紙是培育作家、作者的園地。

    對紙媒新聞是補充、衍生、發散、評點、評論,他只要註明訊息源、資訊源,尊重報社、網站的勞動和版權,引用、改編在20%以下內容、篇幅,業內也是可以接受的。我基本從來都只用紙媒10到20字,還都要我自己重新寫作、創作,基本很少會出現8個字以上一樣的引用。連續14個字一樣叫做抄襲,超過20%內容以上一樣叫做抄襲。

    宣傳部、網信辦,我認為應該讓紙媒和一些優質的,擁護黨和社會主義的,傳播正能量、核心價值觀的,積極立足正面報道,積極為地方經濟建設、文化發展、正面形象鼓與喊的自媒體作者聯動、互動。特別是文旅融匯、知識付費、IP孵化、教育培訓產業等,引導、鼓勵,優質自媒體和紙媒聯動,共同做好宣傳、輿論導向、文化建設工作。

    紙媒不會再死了,許多紙媒自己開發自媒體平臺,而且很多紙媒也在很多自媒體上傳播,擴大影響,也能賺廣告費,機構號、報社號,很多都是大V、超V號。

    紙媒、報刊也可以引入圖書、影視、遊戲策劃概念,推出專欄作家、專欄作者,讓碎片化、快餐化的報刊閱讀文字成為深度圖書內容,影視內容、電腦遊戲。

    孵化版權、打造IP,向自媒體上游、圖書、影視、遊戲下游中端、高階產業滲透、衍生,打通全產業鏈。還可以在旅遊、房地產、食品、醫療、廣告、公關、教育、培訓等行業大展拳腳。傳播、內容不拘泥於載體和形態,而在於意識,在於渠道、營銷、經營、管理。

    (2189字)

    2018年8月20日臨屏22分鐘膝上型電腦草就

  • 7 # 鄭秦雲

    報章雜誌等依靠印刷文字圖案傳播資訊的媒體稱為平面媒體,不叫紙媒。受印的材料可能是紙質材料、塑膠、纖維材料等形成印刷面的物資。紙媒往往不專指印製正規出版物的媒體,也指印製小廣告即野廣告的媒體。中國的媒體大致分三大類:平面媒體、影視媒體和戶外媒體。而印製或播映野廣告的媒體屬於跨類媒體。

    咸陽人

  • 8 # 棍子說網際網路

    如何看待紙媒停刊休刊,應該說依舊有影響力,不過變弱了。

    一傳播方式變了

    我們說的傳播方式更多是紙質和電子的改變,隨著手機的發展,看紙質的少,特別是報紙,這並不是紙媒的錯,而是時代的進步。這種傳播的載體方式改變了,隨著時代發展會越來越簡單和方便,而這些和時代技術,生活水平有關。

    二傳播速度變了

    現在網上發生的事,可能半小時就能知道,而傳統紙媒需要稽核,審稿,再印刷再到發行出版,這其中的時間比電子慢太多了,而紙媒很大部分是時效性,失去了對傳播速度的把握,在這方面的價值就會被稀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網上看到的訊息後再看到報紙了的,發與我自己早就知道了,出那就減少了閱讀的動機了。

    三傳播內容變了

    現在網際網路傳播內容豐富多樣 除了圖文,還有短影片,直播等。這些都是內容的立體化,而紙媒依舊是在平面文字上,這是一種內容的降維打擊,以一種並不強的內容雲對抗多樣,自然有些無力,而且傳統紙媒強大在於渠道,而並不是內容。

    四傳播習慣變了

    這個網際網路習慣是閱讀習慣,比如早上,在路上,在晚上,沙上等,任何時間拿起手機都可以看,而紙媒首先得在身邊,在方便性上不足。手機只要有網路就能暢快閱讀了。這也算是一種降維打擊吧。

    當然紙媒依舊有優勢,比如權威的代表,最能接觸線下人群,具備公信力等。比如宣告等都在紙媒上顯得更加隆重和正式。

    所以影響傳統紙媒的並不是網際網路新媒體,而是這個時代,人群習慣變了,內容變了,傳播方式變了。打敗它和不是同行,而是時代。

    棍子:科技自媒體,專注網際網路。

  • 9 # 鎂客網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官網下發的《關於開展2017年報刊核驗工作的通知》,全國共有45種報刊擬停辦登出,各地報刊均面臨嚴峻發展形勢,僅在2017年的最後一天,傳出休刊、停刊訊息的紙媒就有十多家。紙媒儼然走到了生命的凜冬。

    在網路上搜索紙媒停刊的新聞,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關鍵詞:新媒體。這個詞揭示了紙媒走向沒落的原因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分析紙媒走向困境的根源其實還是因為受到了網際網路的衝擊。網際網路的興起帶來了新媒體的春天,人們的閱讀習慣也因此發生了改變,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發行量銷售量因此下降。

    根據中中國產業資訊網《2017年中國紙媒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報紙總印數自2014年起開始下滑,2015年全國報紙發行總印數同比下降7.29%。

    由此,報紙媒介的作用大大被削弱,廣告也大幅度減少。報紙收入的主要來源就是廣告刊登,然而網際網路新媒體也改變了廣告商的宣傳方式。從分行業廣告投放看,各行業的廣告刊費都呈現大幅下降的態勢。沒人買,沒人看,沒廣告,沒收入,印不起,紙媒就這樣走入了一個死衚衕。

    紙媒走向轉型是必然的,但紙媒是否會完全被新媒體取代,一部分人持否定態度,小編也以為如此。新媒體的報道現在似乎和紙媒鼎盛時期呈現了一樣的狀況,資訊同質化,而沒有觀點,只是陳述事實,大部分的媒體都沒有很好起到新聞報道的作用,走向了泛娛樂化,缺乏深度報道,深度新聞和評論。娛樂至死的時代人們越發渴望真正的新聞向讀者傳遞真正的事實和客觀科學地分析,而不是成為各界的傳聲筒和棋子。

    是報紙已死?還是新聞已死?

  • 10 # 農村巷163

    想當年,我在成都訂成都商報,簡直是一大快事,記得最多的一天,120版,好像年年無論發行量和廣告量,在全國都市報都排第二位。那有啥法呢?只怪咱成都人文化高,菜市場報販都打進打出的,弄不好你會發現哪個賣菜的報紙拿反了,有人說成都人愛裝,就是這樣裝的……

    那年月,一個月賣廢報紙,差不多就把訂報錢賣回來了。

    看報紙真好,一杯茶,一張報紙,就可以混個半天。非常懷念看報的歲月……

    這個時代跑得太快了,近現代百多年的歷史,竟讓很多事物面目全非,過去肥皂時代多少年,洗衣粉一出來,就讓肥皂廠下課;火柴的歷史更加久遠了,一根火柴劃亮,溫暖了一個小女孩的心,也許火柴從歷史的程序中消失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永遠都銘刻在過去,現在以及將來人們的心中……

    一次性打火機,一個沒文化,充滿低階趣味的醜陋玩意,居然把火柴熄滅了……

    對於紙媒人來說,沒辦法的,無論如何你也把我拉不回去了,何況更多的人,低頭走路看手機,過去去收發室拿報紙,也是邊走邊看邊回家。吃飯看手機,過去也看報紙,現在居然有人開車也看手機,過去開車好像沒人看報紙。有人看手機,掉進河裡,有人開車看手機,車毀人亡,有人走路看手機,撞汽車,撞電線杆,掉坑裡,凡你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玩手機的人,啥事都出過,看報的人,好像沒出過啥事吧!

    紙媒基本上沒未來了,歷史的程序,有些時不一定是正確的,該來的和不該來的,都一起來了,該走的一定要走,只是不是現在,不是全部。

    酒店裡不是還有火柴嗎?肥皂在超市的貨架不一樣賣嗎?

    只是在中國,紙媒的命運比國外差點,好景不長,命運捉弄人。

    在我們的鄰國日本,紙媒好像過得還不錯……

  • 11 # 高歌吟詩

    1.如果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我不說什麼,畢竟有經濟規律在,興盛與衰敗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2.如果是體制的產物,我想老早就是作為任務必需要訂購的,但有沒有人看,就不管了。其實,早已是人盡皆知的浪費。以前尚且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還裝聾作啞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3.網際網路的衝擊,豈止是紙媒的衰微,電臺電視臺影視劇等都會受到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2020年了,為什麼那些經典IP改編而成的手遊依舊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