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二視角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答主並沒有注意到最近這個因為講金融而走紅的大爺,順著問題答主從頭到尾翻了一下關於大爺的所有影片,得出的結論是:大爺果然有水平!還是驗證了那句老話“不管什麼時候,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第一、大爺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擁有自己獨立的認知體系和思考能力,答主認真看了大爺回答採訪的幾個問題,答主的結論是,別說平常人,甚至於很多金融專業的專業從業者都未必能夠如此係統的闡述。答主後面有蒐集了大爺相關的資訊,有人說到大爺以前是某國企高管,有些說大爺曾經身價過億,因為爆倉而落魄至此,查詢中我逐漸對大爺背後的故事和八卦並不再感興趣了,取而代之的是對大爺的心境和學習態度感到佩服,反思一下,當下我們身邊,很多人甚至包括答主自己,又有誰能做到在忙於生計奔波的同時不忘了解時事,以及對當下做出獨立的判斷,內心深處不由的為大爺點贊。

    第二、落魄大爺的現象未必是一個獨立的案例。最近這幾年時不時爆出外賣小哥順手程式設計,高階設計師跑滴滴等等 ,種種案例反映出一個問題--人才內卷化。我不好去評判這種現象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是否是大家眼中的人才浪費,但至少從某種程度上反應出社會的進步和個人生活方式多樣化可能性的增加。聯絡到中國古代的官員告老還鄉,從某種程度上是能惠及到地方的安寧和繁榮,所以如今的人才內卷化也有可能成為中國三四五線城市經濟發展的人才土壤。

    第三、我們每個人雖然都是獨立的個體,又同時是不同邏輯的產物。很多人感慨大爺那麼厲害的學識,隨便做些什麼工作都比收廢舊紙板要強,還有些網友給大爺建議讓大爺做自媒體,做內容輸出,但我想說的是大爺是後工業時代邏輯的產物,註定是那個時代的原住民,如果要遷移到網際網路時代,專業知識先不說,消耗的心力和精力,以及面對網友的壓力更是不小。可能收入和存在感會有所提升,但真的好過每天收廢紙板的安逸和灑脫嗎?若干年後,如果答主因為一些事情過上了另外一種不被別人理解的生活,那又會是什麼景象呢?

  • 2 # 寒石冷月

    中行原油寶爆倉事件想必最近大家都知道吧?那些買了原油期貨想發財的人夢破滅了,這就是警示買理財產品的人,如果你不懂金融知識,又沒有良好的心態,千萬不要隨意涉水喲。下面我講的恰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一位撿破爛的大爺網上講金融走紅,相信大家都會非常感興趣。

    利用廣大網民的獵奇心理,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網紅。那位紅火了2019年的流浪者沈巍,當滿足了廣大網友的好奇之後,現在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現在又冒出來一個撿破爛講金融走紅的大爺,是什麼來路呢?

    1、其多個影片中搜集到該網紅大爺的有限資訊。

    二十九歲時成為他工作系統內最年輕的處級幹部,後下海(炒借殼創辦公司),給其他公司做過高管,最後還是輸了人生,參透後放下執念,做了一名拾荒人。

    2、對於這位撿破爛講金融走紅的大爺,是真有水平,還是譁眾取寵呢?

    我很好奇,就網上找到這位大爺的影片聽了聽。聽過幾段影片後,發現他確實有一定水平,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但科班出身否還不得而知,因為他自己不講哪個大學畢業的,學的是什麼專業,更多講的是金融常識性話題和知識,如果用來普及也還不錯。再從其影片講課中搜集點滴資訊來看,其背後是否有團隊運作,暫時還真不好說。

    3、從這位撿破爛講金融網紅大爺的講座中去評價他這個人。

    因為沒有機會在生活中去接觸這位大爺,自然無法瞭解他的過去,但是卻可以從觀感中去做初步的瞭解。這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比較樸實,他不像一般網紅那般做作,更沒有什麼吹噓,而是靠他對金融知識的領悟與積累,包括觀察金融市場的風雲變幻,都在成系列的影片小段子裡體現出來。可以說他是一個有心,既然是心人就一定會思考,必然會從自己的滄桑世事中獲得感悟。所以,他身上有一種一般網紅所不具備的品質。

    結束語:每個人在這世界上都有生存的空間和位置,儘管這位講金融的撿破爛的大爺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是他內心是充實的,這種心態值得人們學習。到他那個年齡能看透人生,非常不簡單。如果要讓我們學習的話,就要學習如何學點金融知識,然後放下過度追逐金錢的執念。如果有一種知足感,或許就不會出現因為炒股和買期貨輸的一塌糊塗的地步。

  • 3 # 拿我故事換你酒

    我的觀點:虎伏深山聽風嘯,龍臥淺灘等海潮。這個收破爛的大爺真的是有水平,沒爆倉之前說也是千萬身家在身!

    最近一個在蘭州靠撿紙箱為生的大爺的影片火了,很多關於他分析行業和金融業的影片,看起來非常專業,跟他撿廢品的形象反差太大,號稱“民間巴菲特”。

    紙箱大叔,姓名不詳,籍貫河北唐山,年齡不詳。自稱1989年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工程本科畢業,其後去向不詳。

    自稱曾任某高鐵研發企業副總,2008年金融海嘯後失業。 自稱有一子一女,兩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和女兒現在都在美國,女兒在美國普渡大學讀書,次子生於2007年,隨第二任妻子在河北唐山。

    從大家熟悉的財經領域看,大叔應該是個有積累的人:理論積累,業務積累,邏輯思考積累,資訊積累。

    從大叔在其他影片釋放出來的資訊——29歲系統內最年輕的處級幹部、炒借殼創辦公司、公司高管。

    生活雖然暫時不如意,反應卻依然敏捷,眼神依舊犀利。

    寫到最後,我突然想起了去年大火的“沈大師”,滿腹經綸的一位流浪漢,也是名校畢業、體制中人,流浪街頭被網友發現。

    曾經的流浪漢沈大師藉助了網路、藉助了影片,向更多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智慧。

    堅持直播——“保持接觸社會”。

    也許,我們的身邊從來不缺“掃地僧”,缺乏的是發現他們的眼睛。

    祝這位“紙箱大叔”,透過網路和影片,找到實現夢想的新舞臺。

  • 4 # 遠山的呼喚

    看了這位大爺的有關影片。這位大爺真的是很神奇,前段時間推薦的股票都大漲了。完全可以說是中國的巴菲特股神呀。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大爺現在卻在撿破爛,難道是沒有資金去炒股嗎?我想應該不是的,好多網友猜測大爺以前可能就是個炒股的人。就是因為迷上了炒股,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真正炒股賺錢的人不一定說的有多好,但分析的好,說的好的人又不一定真正能賺到錢。雖說股票是一門投資,是確切的說應該是一種投機。股票能不能賺錢,看的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只懂得分析,沒有嚴格的執行力也是賺不到錢的,甚至會把一個好的股票做得大虧。

    金融就是這樣,沒有常勝將軍。巴菲特現在不是也虧了幾千個億了嗎?所以說我們老百姓還是踏踏實實幹實事的好。

  • 5 # 北大荒二代農墾人

    如何看待近日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還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很好的一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這位大爺可能真的是從高校畢業,才俊英傑,擔任過高管,從事過專業技術,對金融研究透徹。

    但今天大爺為什麼,拋棄了原來的地位財富,而去撿破爛的呢?

    可能是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未來,在單位跟別人格格不入,產生矛盾,受到別人的輕視。

    領導對他不賞識,大爺心中受到壓抑,遭到排擠,他就產生離去的心理作用。

    再一個,大爺他可能是理論家,不懂得經營,實際操作可能不是行家裡手。

    這個社會,有的人嘴上說一套一套的,但實際上,你叫他去幹某一件專業的事情,他是幹不了的。

    一個人如何能在社會上生存,決定了他在社會上的地位。

    當今是現代化的時代,每個人的社會壓力都非常大,競爭激烈,昨天你還是金銀滿車,一夜之間就論為窮光蛋,大有人在。

    二:現在是網紅時代,有很多人對某些人進行包裝,為達到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現場直播,獲取大家的眼球,達到自己的高收益。

    所以大千世界,什麼樣子的人都有,我們要有一雙慧眼,有一個清醒的頭腦,正確的看待這個社會,不要跟風,理性思維。

  • 6 # 好飯換壞飯好煩

    是不是譁眾取寵不好說,但是其出發點就是譁眾取寵,影片經濟就是譁眾取寵,寵你才能給你錢。所以現在整個的中國現在都走在譁眾取寵的路上。

  • 7 # 物理張老師

    和流浪大師一個套路,因為他的身份所以人們對於他的預期會非常低,所以當他們講出與他們身份很不符合的一些知識,就會讓你覺得很厲害。

  • 8 # Luzhanxiao

    人性就是這麼善變善利、善惡善醜。又一個流浪漢沈魏出來了。這是異曲同功,單利單贏或多利多贏的炒作。高鐵研發企業副總會失業,真的假的又一個奇蹟出現。這個時代本身就五花八門,真的是不缺一兩奇“隕石”點飾。

  • 9 # 夏醬老師

    這位大爺說了一句話,真的把我驚到了:咱們程式設計都知道條件語句……

    真沒想到他居然還懂程式設計!

    據說這位大爺畢業於交大,做過公司副總,因為投資失敗而流浪街頭。

    其實對於你的這個問題,

    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一句話完全可以總結清楚:

    一個懂金融的人,去從事了撿破爛這份有前途的工作;而不是一個撿破爛的人懂金融。

    全劇終。

    都散了吧。

  • 10 # 雨夜構想

    任何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都會有一定的機緣,或者說命運使然。

    大爺能夠滔滔不絕的講出與自己目前職業不相符的看似很專業的講解,這和他以前從事的工作是有密切關係的。很多人認為大爺以前從事金融方面的工作,從中總結出很多自己獨特的見地,這是無可厚非的。所謂術業有專攻,能夠這樣娓娓道來的專業知識,不是一個門外漢可以做到的。

    對與一個人的專業來說,不是經過多年的浸淫不可能形成系統的論斷。所以可以判斷出大爺是有一定專業素養的,為什麼流落街頭,這裡邊一定有他的原因,具體什麼原因有待於網友進一步深挖了。但是這樣的人走紅網路根本不是他自己的原因,而是大家炒作的結果。看到大爺讓我們不由的想起了沈巍,現在的沈巍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了。當初可是紅極一時,為什麼消失呢!就是因為沒有人炒作了。所以大爺的走紅也只是一時的現象,時過境遷就會銷聲匿跡的。

    民間很多高人蟄伏,有待於網友深度挖掘,具體還能挖出什麼樣的高人來,就看光大網友的本事了。像大爺這樣的人才,估計比比皆是,只是還沒有被髮掘出來而已。

  • 11 # 吳公子燎

    我的答案是:大爺還是你的大爺,就算大爺撿破爛了,他也還是你大爺。評價一個人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要看他講的怎麼樣,是不是有邏輯,有框架,有乾貨,而不是看人設。

    不過我們還是從人設聊起,好多人喜歡看這個,而且對有些人來說---說的什麼不重要,誰說的才重要,為了滿足這部分人,先從大爺的“人設”聊起。

    把大爺自己的透露的資訊整理拼湊起來,大爺的資訊如下:河北唐山人,年齡籍貫不祥,結果倆次婚,有一兒一女,女兒和前妻在美國,女兒就讀於美國普渡大學(全球前50)。89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交大機電工程專業,本科。之後鐵路部門工作,29歲做了處長,之後自己投資做生意,2008年自己資金1000萬加1500萬槓桿,然後趕上金融危機,破產。

    假設這些都是真的,那大爺真是可以秒殺一大波人了,89年畢業,就是85年入學,那個時候可不存在擴招,升學率低的可怕,何況還是上交這樣的國內頂級學校。智商,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全不是問題。

    結合看過的影片,我傾向認為大爺說的是真實的。08年唐山創業,將鐵路裝置出口到美國,又投資一家鑄造廠,無論從他所學的專業,職業經歷,還是當時唐山的產業結構都對的上。創業的時機也吻合。

    看這些影片的一個感受是大爺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有自己分析問題的邏輯架構,說的也比較通俗,擅於拿實際生活中的小事做類比。

    而且大爺經歷了起落的人生,還總結出了不少諸如:“在這個社會上,真正會點啥的人其實很少,我也並不會什麼,只是我崇尚真本領,只有真本領,才是長久的立身之本”之類的話,這些話聽聽也挺好的。

    所以我的感覺是大爺不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的,水平多高,要看你能聽懂吸收多少,還有就是你打算從那個維度評價----學術的還是實用的。

    分割線下說重點:

    我覺得關注大爺的話,最應該關注的點是他是如何失敗的。

    按我的理解,他是因為加槓桿,然後又恰好遭遇系統性風險(金融危機)才失敗的。

    有啟示的是倆點:投資,加槓桿,是雙刃劍,判斷正確,運氣還好,資產可以迅速放大,但是一旦遭遇小機率事件,或者判斷失誤,就萬劫不復。翻身的本錢都沒有。這個大概就是大爺撿破爛的原因。

    第二就是看的對,不一定能做的對,大爺雖然對要投資的行業很熟悉,對趨勢把握也沒有問題,但是實操,把理想變成現實的過程中----尤其是做實業,還是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感覺大爺還是有點把實業當成金融投資再做,只是感覺。

  • 12 # 硃紅傑490

    這個事首先要肯定這個老先生是真的有一定的學識,相當的獨立思考深度,並能通俗的解說與人,他的角度就是常說的旁觀者清,當然要明白他是從他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事情。

    我們一般人主要是生活中的思維慣性,對這樣的事感到吃驚,黨得非常驚訝,這樣有學問的人怎麼與身份不配呢?我們應該明白,時勢與人的關聯,古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五十多歲的范進中了舉不是捱了鄭屠的耳光麼?我不知道這個老人經歷了什麼,撿起了廢品,單說年齡階斷,他已是退休人員了,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那麼他與因生活所迫以此謀生的人是有根本區別的,他就是清流,這是基於不瞭解,判斷的。

    如果此老先生是因生活所迫,以此為業生活,我們更應敬佩與其豁達有品,因為他有學識有思想,而沒被傳統思想所困繞,腳踏實地的謀生,冷靜客觀的論事,他是很高雅的,思想境界的問題,值得敬佩。

    我們不能常常戴上有色眼鏡看人,觀察事物,思考分析使我們減少困惑,要常常的對事物做深入瞭解,解開事物的真相。

  • 13 # 趣味影片社

    10個專輯,內容包羅永珍:財經、企業管理、營銷、科技、軍事、人生、國際政治。

    這個人不簡單。

    1分析類內容有邏輯

    大叔的分析邏輯有自己的框架。

    我們舉一個股市分析的例子,《2020年的股市行情分析》,13分鐘的影片相對完整,一般來說越長的影片越能夠看出來一個人講話的邏輯性。

    我們可以看到大叔判斷股市主要是基於下面這個框架(疫情前的邏輯):

    1) 政策面:吸引海外投資的新政策、戶籍領域對人力資源影響的新政策。(日期非常準確)

    2) 基本面:使用PMI和規模以上企業盈利指標作為觀察。(50.2%資料準確)

    3) 政策面:對經濟工作會議解讀。(預測GDP增長)

    4) 海外影響:特朗普連任訴求和公司債償還高峰對貿易摩擦結束的影響;

    5) 市場端:上市擴容對價格造成的壓力。

    其他幾次零散的股市分析都是在這個框架下分析。比如另一次明確推薦板塊:

    “經濟週期出現拐點”—>“企業部門盈利向好”+“資金寬裕”—>“政策有預期”—>上游行業—>“有色、建材、採礦,不要地產”。

    先不說對錯與否,這是標準的“自上而下分析”,很清晰。

    大叔採用的是基本面分析,對經濟週期有概念,有自己的資料體系(貨運吞吐、企業部門資料、市場資料),對A股歷史和特色有了解(擴容、一些資金特徵)。

    更專業的角度看,僅僅是這個深度,還遠不是“巴菲特”的級別。但相比多數A股股民,分析邏輯和對形勢的判斷更強,有自己的體系,已經是一個和專業人士能聊天的級別。

    專業人士和很多社群所謂的大V,其實很難溝通(每天猜點位的、每天喊口號的、每天價值投資唸經的、漲了自己牛跌了罵市場的……)你讓分析師怎麼和他們聊......

    另外一次比較長的分析是一個11分鐘的關於網友粽子營銷的建議。

    也是有框架的分析:

    1) 對粽子品類市場分析,得出細分機會;(傳統品類、產地售賣是不行的,來自大叔之前對消費升級的判斷);

    2) 目標市場和營銷基本形式建議;(上海+體驗店)

    3) 目標客群鎖定;(高階,白領);

    4) 目標消費場景;(主打夏天辦公室、午餐、外賣、套餐)

    5) 滿足消費者需求;(就餐儀式感)

    6) 產品設計;(粽子+粥+小菜+精美包裝)

    大叔在分析自媒體(分析自己和小夥子做自媒體)、飲料(給小夥子出主意)。基本都延續了從市場,到目標客戶,到產品開發,到營銷形式,這個框架。

    “自媒體是風口”—>“給發燒友、愛好者做內容”—>“行業垂直”—>“有觀點、獨特”。

    “傳統飲料不好做”—>“學生白領以外的人做”—>“高附加值”—>“啤酒、果酒”。(這個案例大叔說得不是那個詳細,他自己給的前提是“提供一種思路”)。

    框架性思維方式知乎上的人可能認為比較普通,但是從我工作接觸來看,絕大多數人要麼無法建立有效的框架、要麼在使用中經常脫離框架。

    我觀看相關內容的感覺是,過程基本清晰、層次遞進比較分明——大叔分析有套路。

    看一個比較有邏輯的影片,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但是不會對問題產生歧義、不會抓不到他的要點、不會發現明顯的邏輯漏洞。

    大叔的影片,經常有話題交叉,人工智慧切換到投資、企業管理切換到經濟、產品研發營銷。交叉分析更容易露馬腳——我沒有發現邏輯自相矛盾的地方。

    無論是投資、管理、營銷,領域不同,反覆出現的一個概念是——“方向很重要”、“大局很重要”。

    這個“大局”,股市是看週期、管理是看戰略、營銷是看市場與客戶。

    影片雖然場景不同:喝酒、吃飯、閒聊,這個思維模式基本固定。

    大叔有一個習慣,經常說“再往下說很複雜”、“這個不細說”,這讓我有點懷疑是不是類似於某些常見的“侃爺”、“大忽悠”,翻來覆去三板斧。

    於是我去尋找他是否在影片中提到很多事實性或者資料性的細節。

    這裡說的細節並不是堆砌公開資料或者引用公開細節,而是觀察內容是否有比較個性化的細節描述、有實操者才瞭解的細節。

    大叔提到了一些:

    看一家制造型企業的廁所和腳踏車棚管理——企業管理領域;對上海外灘附近地理的細節——粽子策劃案;塑膠勺子的定價和製作過程;粽子線打結的位置;

    總體看影片很多,細節描述不是特別多,我的感覺是大叔對製造業有了解,有市場營銷的實操。

    短影片領域一般很難有太多細節新增,不會有太多聽眾,幾個小細節可以排除大叔是純粹的侃侃而談。

    當然,部分細節發生了小瑕疵:

    引用《道德經》“無過無不及”——是《孟子》一篇文章的標題

    對產能週期和庫存週期理解混淆——購買裝置大叔說成了庫存週期;(但是能把幾個週期都說全的,臨場發揮也是比較難的);蘇寧借殼——大叔說的沒聽清,但肯定不是“吉林紙業”這幾個字;關於美元保證金賬戶引發的連續下跌——當然有,但不是主要原因。佈雷頓森林會議在二戰之後——二戰沒有結束就開了。

    考慮到大叔拾荒多年的境遇,我想這也不算是什麼根本性錯誤。

    大叔對很多財經內容進行科普:佈雷頓森林體系、銀行準備金率、製造業價格機制、流動性對貴金屬資產價格的打壓、房價形成機制和城市化、生豬出欄週期。

    一定經過了看書或者大量閱讀,知識點基本正確或者接近主流觀點。

    考察對知識是否掌握紮實,更重要的是看能否很好地表達輸出。

    順暢、簡潔的表達。上學的時候很多人為了應付考試也可以死記硬背記下很多知識點,這並不算是完全掌握了知識。能夠用順暢的語言和簡潔的方式輸出知識,透過自己的語言習慣進行表達,非常重要。對西瓜影片的觀眾來說,給出書本的內容顯然無法吸引更多人,大叔的科普也許不是最科學、最精準,但是已經足夠完成一次通俗的科普;

    善用類比和故事。科普比較難的地方在於理論有的時候抽象,需要科普者利用類比和故事進一步說明。

    比如大叔在介紹石油美元關係的部分:

    1) 先說貨幣,用了“打白條”的類比。

    2) 從法國德國互不信任說起,到佈雷頓森林會議的演繹故事(“還用發明麼?美元就是啊”),形成35美元一盎司黃金的機制;

    3) (這裡大叔跳步了一下)尼克松時期宣佈與黃金脫鉤,穿插29年因為與黃金錨定不能印錢的背景;

    4) 各國不信任,美國需要找一個掛鉤的資產,演繹了一段美國和沙特談判的故事

    看具體表達技巧,大叔的語氣、講話節奏和專業影片比,也並不遜色。

    大叔挺喜歡設計商業模式,這和他喜歡自上而下分析問題有關。

    多說兩句。

    可以感受到,大叔拾荒多年,邏輯和大勢判斷還在,具體市場、具體業務有點生疏。

    賣粽子,營銷套路的底子還在,但是對新的營銷方式並未提及;股市判斷,框架分析還在,對市場熱點的把握比較生疏;5G,重點抓得準確,但是產品形式無法具體細化。

    我想,應該有在一直閱讀,一直思考吧。

    對新事物大叔雖然親自創新有些生疏,但是抓核心、抓重點能力非常強,關於短影片領域的一個點評片段:

    所以大叔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從我熟悉的財經領域看,大叔應該是個有積累的人:

    理論積累;業務積累;邏輯思考積累;資訊積累;

    如果我們不知道這是個拾荒的大叔,這面這張圖的眼神、遇到話題後的第一反應,給大傢什麼感受?

    企業領導或者高管,邏輯性強、有營銷實操經驗、習慣定方向。

    一個下屬小夥找他來彙報做自媒體,第一個問題命中要害。

    從大叔在其他影片釋放出來的資訊——29歲系統內最年輕的處級幹部、炒借殼創辦公司、公司高管。

    生活雖然暫時不如意,反應卻依然敏捷,眼神依舊犀利。

    寫到最後,我突然想起了去年大火的“沈大師”,滿腹經綸的一位流浪漢,也是名校畢業、體制中人,流浪街頭被網友發現。

    順手搜尋了一下。

    曾經的流浪漢沈大師藉助了網路、藉助了影片,向更多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智慧。

    堅持直播——

    也許,我們的身邊從來不缺“掃地僧”,缺乏的是發現他們的眼睛。

    祝這位“紙箱大叔”,透過網路和影片,找到實現夢想的新舞臺。

  • 14 # 醒目丨荔枝味

    一個人是否具備的很廣闊知識和他的職業不一定匹配。知識可以改變某些人的命運,像之前飽讀詩書卻撿垃圾為生的那個老頭在自媒體的催生下,轉變了自己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糊狀的油條面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