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席越
-
2 # 加藤嘉一
特別表面地看,此刻這種現象背後存在的是物質時代或虛無時代上人人均面臨的自我表達欲和不被社會和周圍認可或評價的集體焦慮症。社交平臺在內的資訊化平臺也至少表面上促使人們透過它解決慾望和緩和症狀,這是人們主觀的、集體的、虛無的感受。
我完全可以理解,不僅在中國,包括日本和美國在內的所發發達國家也發生這個現象,我本人也有。只是中國社會顯得有些極端和過分而已,作為其背景或許存在的是,其變革之快,更準確地說,變化的方面和因素和不變的方面和因素之間的鴻溝日益擴大和深化,從而導致社會上的各種失衡、失控、失範、失序,尤其是人的精神結構層面。
看到此事,我最驚訝的還是大家還保留著18歲時的照片,既然發到社交平臺,那大概是電子版的了。我電子版最老的照片是20歲在北京郊區拍的,在老家那邊應該還保管著小時候的,但那些都是傻瓜相機拍的紙板照片。當然,我相信那些發到社交平臺的朋友當中也有把過去紙板的照片用智慧手機拍下來傳送上去的,尤其是那些緊跟“時代發展”的長輩。
-
3 # 漁翁賞夕陽
十八歲是法律上人生步入成年的開始、是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難忘的十八歲、是我從軍的第四個年頭、而今己步入老年、往事不堪回首
-
4 # 子桃cheng
是在懷念18歲的日子,想想當年我們18歲,真是風華正茂,青青激揚,哭過笑過,留下美好的回憶,也剛好就18年來臨,可也有例外不發朋友圈的,我和另一個80後,我還偶爾發下,可他從來沒發過,我問他,為嘛從來不發朋友圈,他笑笑說,別幼稚啦,還真以為系18歲呀!
-
5 # 破破的橋
當紅小生吳磊前幾天在上海舉行的18歲生日成人禮。這一訊息使整個網路開始關注起18歲這個時間節點。後續的發展似乎完全脫離了明星的話題範圍,成為了一場大面積的對青春時代的追溯——儘管回憶者們大多也沒有距離那個年齡太遠。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在脫離了話題本意後,便會開始自發凝結出新的意義。
那就是隨著2017年的結束和2018年的開始,00後正式的成為了一種獨立的社會存在。這群和新千年一起來到世界的年輕人,儘管大多數還要依靠父母的經濟支援,但從法律意義上正式的脫離了父母的庇佑,成為了新世紀的第一批成年人。千禧年一代正式步入了社會。
同時這也意味著,最後一批90年代生人成年了,即所有上個世紀出生的人都不再“年輕”。
而他們也正是朋友圈裡釋出自己“18歲”照片的主力軍,除了調侃和追憶,背後散發出來的焦慮意味濃烈得讓人無法忽視——無憂無慮的學生時代早已離自己遠去,如今面對的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學生時代所預想的未來美好生活似乎隨著畢業證書的發放而消失在虛無中,事業和婚姻的雙重壓力以及不可避免的父輩養老問題給他們帶來的煩惱與日俱增。收入也沒有隨著工作的強度增大有顯著的增長。80後身上過早出現的“中年危機”情緒也在不經意間向他們傳播。面對這種社會大環境,大部分人並沒有對抗的能力和方法。
在這種難以擺脫的負面情緒包圍下,曾經的熱血和鬥志在一部分人身上蛻變成了消極。對面消費主義的侵襲和經濟減速的挑戰他們更多的選擇用退避作為迴應。
不管採取什麼什麼態度,如今整個社會確實瀰漫著一股沉重的焦慮情緒。反應迅速的網路也毫不意外地以“喪文化”的爆火和年底快速傳播的“佛系青年”來表達青年人的情緒。這幾天的自拍也被變成了這種低沉情緒的一個組成部分。
類似的焦慮表達方式在網路上隨處可見,比如:
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裡,事隨人願,一起都能好起來。
回覆列表
年底流行“裝18”。
還有最奪人三觀的,就是那部視覺春晚,情節很動畫的電影《妖貓傳》上映之後,突然“天真陳凱歌”“陳凱歌胸中仍少年”的話突然不知道怎麼就鋪張開來。老實說,後來有人迷惑,說為什麼影視圈的朋友都說好,而圈外的朋友都說難看。
不好意思,難道大家沒有看明白“少年”是個託詞嗎,故事說不好,說是因為少年執著,一腔熱血。(我也覺得是寫給楊玉環的情書)情節總是把自己繞暈,於是說天真,說是性情中人。
人到中年,諸事不利,有些傷感在所難免。但是少年是什麼?18歲是什麼樣子?還是看看梁老的《少年中國說》吧。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後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瀦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此老年人與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大洋海之珊瑚島,春前之草。
總是顏色水粉,青綠。大家崇尚青春本沒有錯。
但若是人到中年,業仍不精,術仍不立,卻說,吾本天真、少年氣。未免有腆著老臉,過於油膩之感。
然後再說一句,我18歲真沒有現在好看,一臉傻丫頭氣,肯定是不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