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以德為主以和為貴

    人要發展,要麼選擇性格相似優劣互補,要麼選對領導,任選對其中一樣都可能成功,馬雲和蔡崇信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蔡崇信開始跟馬雲乾的時候,從五百薪資到現在身家幾百億,這就是因為很對領導

  • 2 # 漢東大學祁同偉

    不要說曹操,就連孫權、劉表也沒有諸葛亮施展才華的空間,所謂臥龍鳳雛得一就可得天下那全屬扯淡,你見過曹操有過惋惜沒有得到諸葛亮的話嗎?

  • 3 # Shuai為愛停留

    雖然曹操雄才偉略又求賢若渴,曾經還有過“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言論,這些都和孔明的性子相投,在一定程度上孔明選擇曹操的機會很大。但是孔明並沒有選擇曹操,其實他也不可能會選擇曹操的,其原因有四:

    1.曹營人才無數,孔明很難出人頭地

    雖然孔明隱於山野,深居簡出,看似閒雲野鶴,其實他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他也想出人頭地,光耀門楣,所以他得選一個適合自己本身條件的勢力。看上去跟著曹操混肯定不會差,但是想要出人頭地就比較困難了,因為孔明出山較晚,他出山之時曹操手下已經有了數十名謀士了,其中還包括鬼才郭嘉,毒士賈詡。所以說要是選擇了曹操,收到重用的機率那是極低的。而反觀劉備,還相對比較弱小,手下謀士有限,所以選擇劉備能得到重用的機率高得多。

    2.曹操的誠意比不上劉備

    我們都知道孔明是劉備三顧茅廬而請出山的,劉備三次到訪,可見其誠意。也可能很多人認為曹操這麼求賢若渴怎麼會沒有誠意呢?所有的歷史資料中並沒記載過曹操親自登門去招攬一個人,他麾下的人基本上都是主動投奔的,所以說劉備的誠意要比曹操的高。

    3.孔明也志在匡扶漢室

    在當時人們心中,漢室劉家才是正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還佔據北方自擁為王,這就是叛賊。孔明在隆中對中提到過興復漢室的願望,所以孔明一定不會選擇成為叛賊的曹操。

    4.曹操曾下令屠殺徐州

    孔明雖住在荊州,但他本非荊州人士,他的家族源自徐州徐州。曹操曾經在攻下徐州城後,做了一件天怒人怨的事,他屠盡了徐州城的百姓。而孔明作為一個徐州人,肯定是極為痛恨曹操的,他覺得曹操太過殘暴嗜殺,和惡賊董卓沒什麼區別。經上述分析後,我們能看出雖然曹操雄才偉略又求賢若渴,但是孔明選擇他的機率幾乎為零。

  • 4 # 狼群講歷史

    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都已經27歲。這要是放到現在,27歲還沒有工作,整天待在家裡,那肯定會被人噴死。

    但諸葛亮不一樣,他是名門望族出身,先祖諸葛豐在漢元帝時期當過司隸校尉,相當於現在北京市的紀委書記,他的父親諸葛珪當過泰山郡丞,相當於市長秘書,再加上諸葛亮一向自命不凡,因此自然不會隨隨便便就把自己給賣了。

    也正是如此,才令人十分不解。以他的聰明才智,明明可以投奔曹操,去享受更大更好的舞臺,幹嘛要追隨一窮二白的劉備,去過苦日子呢?

    第一,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天下諸侯還剩下曹操、孫權、劉表、劉璋、張魯、馬騰等人。

    馬騰遠在西涼,西涼大多都是野蠻人,一向自傲的諸葛亮也不屑於跟他們為伍,而且他也hold不住。

    張魯的地盤在漢中,曾經是劉璋的父親劉焉的手下,後來卻跟劉璋反目成仇,這樣的人諸葛亮自然不喜歡

    劉璋雖然地處天府之國,但為人懦弱、胸無大志,也不是諸葛亮看得上的。

    而荊州的劉表,明面上看是荊州的老大,可實際上荊州的軍政大權都被各大家族掌控的,即便投奔劉表那也不會有太大的官職。

    至於江東孫權,雖然年少,但兵精糧足,又有周瑜、魯肅、張昭、程普等名臣良將,這就導致諸葛亮前往江東,即便能得到孫權的賞識,最多也只能從中層幹部做起,無法完全發揮諸葛亮的一生所學。

    曹操陣營,那就就更不用說了,甚至都可以說不缺人才。按排資論輩、先來後到的規矩來算,諸葛亮去曹操那,能當到的官也不會太大。

    但投奔劉備,那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的劉備正處在人生低谷,不要說跟曹操比,就連張魯他都比不過。

    打個比方,一開始就跟著馬雲乾的人,現在是不是都身居要職成為億萬富翁了?但現在的985研究生去阿里巴巴,馬雲會一下子就給他集團高管的職位嗎?

    也因此選擇劉備,是諸葛亮當時最好的選擇。

    第二,劉備擁有雄心壯志

    劉備一生的口號,都是興復漢室。尤其是在混亂的東漢末年,這讓許多老百姓還是心懷漢室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諸葛亮自然知道這個道理。再加上劉備又是皇帝的叔叔,在大義上就佔據主動,因此能更好的得到老百姓支援。

    而且劉備的人生履歷,也是非常豐富的,先後跟呂布、袁術、曹操都幹過仗。雖說當時混得不咋滴,但諸葛亮相信只要在他的輔佐下,劉備就一定能一飛沖天。

    第三,劉備的確是求賢若渴。

    諸葛亮還沒有加入劉備之前,劉備的智囊團是孫乾、簡雍、糜蘭等人。他們已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劉備想要興復漢室,靠他們幾個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即便諸葛亮一加入,官職地位都在他們之上,他們也無話可說。

    也因此,諸葛亮也只有加入劉備陣營,才能一開始就身居高位,至少不會被劉備手下的文官們所反對。這麼一來,總比他去曹操那邊當個小官,還得從基層做起的好。

    總結下來,其實是寧做雞頭,不當鳳尾。當然了劉備的能力、魅力也差不到哪去,諸葛亮也能從劉備身上看到希望。再加上劉備的三顧茅廬感動了劉備,因此諸葛亮便最終決定,投奔劉備陣營。

  • 5 # 傳說111781981

    因為唯才是舉淘汰無能儒生勢力,諸葛亮去了也沒有儒生勢力集團合力,反而在曹操手下孤立無援,諸葛亮一生瞧不起寒門子弟,他認為曹操反獨尊儒術的體制,也就是士大夫階級曹操瞧不起,殺大儒孔融也什麼曹操痛恨儒生集團,包括曹操家裡一次造反,也是儒生髮起的,曹操治國安民沒有問題,但儒生何來分肥天下,不勞而獲呢?但f大漢的苦難難道不是儒生造的嗎?曹操最清楚。所以諸葛亮和曹操是階級敵人,談不上合作。

    題外話:曹丕用禪讓製做了皇帝,呵呵,這是儒生集團交換獲得進入廟堂的籌碼,看看儒生逼漢獻帝時,恍惚曹操的後人也是禪讓司馬家族的,還是儒生勢力做的。曹操何等英明,唯才是舉,他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曹丕卻不能這樣了,魏國立馬陽痿,自保不暇,儒生吃空了魏國國力,魏國一直沒有恢復到曹操水平,反而倒退,這就是儒家人治國的弊端。

  • 6 # 網文作者鹹魚

    諸葛亮的才智就不多說了,號稱臥龍先生,在演義中更是近乎妖般的存在,個人認為他是一個很傲氣和自命清高的人,可能這是大能證明自己高人一等的方式。

    諸葛亮未出山之前一直在隆中,但是對天下大勢卻瞭如指掌,果真是“秀才不出門,便只天下事。”所以對於曹操肯定也是極其瞭解的,那他為什麼沒有選擇投靠曹操呢?個人覺得有這幾點原因:

    一、最簡單的一點,曹操沒有親自去拜訪過他。

    二、曹操的性格不是諸葛亮所喜歡的。大家都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絕對不會完全相信任何人,自然也不會完全相信諸葛亮。

    三、我覺得最要的是,曹操手下可謂是人才濟濟,就算諸葛亮投靠曹操也不一定能夠得到完全的中重用,成為曹氏集團的核心,不能完全的展示自己的才華。而且,當時曹操的勢力已經很大,對於諸葛亮來說並沒有多大的挑戰性,這可能也是諸葛亮最後投靠劉備的原因。劉備手下無智謀之士,連劉備都幾乎完全聽從他的安排,所以這樣才能讓他的才華得以完全展現。

  • 7 # 奕天讀歷史

    諸葛亮不投奔曹操,奕天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諸葛亮要做大臣之首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管仲是齊桓公時的相國,文官之首;樂毅是燕國上將軍,武將之首。

    諸葛亮如果去了曹操那裡,由於曹操人才眾多,武不能第一,文也不會居第一,更不要說文武都居第一了,所以,諸葛亮不會去的。

    到了劉備那裡,給了諸葛亮什麼官職呢?打完赤壁之戰,就給了“軍師將軍”一職。當時劉備的文官沒有丞相呀,軍師就是最高職位了。諸葛亮的將軍還是“署左將軍府事”,也是劉備手下當時最高職位的將軍了。關羽等人都要等劉備稱漢中王之後了才加封了。

    二、荀彧不認為諸葛亮很厲害

    荀彧向曹操推薦了諸如郭嘉、荀攸、陳群等一大批人給曹操,並沒有將諸葛亮推薦給曹操。

    《三國志·諸葛亮傳》有一句,“時人莫之許也”,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當時的人沒幾個認可的。諸葛亮當時的才能,也就只有崔州平、徐庶、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人比較瞭解。

    諸葛亮如果自薦,去了曹操那裡,一開始估計很有可能會跟龐統剛投劉備一樣不被重用,最慘的話,被曹操給趕走也說不定。

    諸葛亮沒必要自取其辱,不如找個一開始就比較重視自己的人,所以,諸葛亮隱居了起來,等人來請。

    三、諸葛亮認為漢室將傾

    這點應該是最重要的,諸葛亮要一個漢室的合適繼承人。

    諸葛亮如果主動去投奔了曹操,即使開始不被重用,但是,只要給諸葛亮一個表現的機會,諸葛亮很快就會取得曹操的信任。

    按照《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的見解,“委質魏氏,展其器能,誠非陳長文、司馬仲達所能頡頏,而況於餘哉!”司馬懿就不用說了,陳長文即陳群,司空、錄尚書事,還是曹丕留下的託孤重臣。

    諸葛亮如果投奔了曹操,雖然曹操手下已經人才濟濟,但是諸葛亮憑藉自己的實力,超過陳群、司馬懿做到丞相(錄尚書事)的位置,應該不難。

    但是,諸葛亮應該早已經看出來東漢一定會被曹操或者他的子孫取代的,諸葛亮是非常忠貞的一個人,不願意做簒逆之事,這個跟荀彧類似。諸葛亮的忠貞已經用他的行動證明過了,不用多說了。

    諸葛亮應該也是基於此點,才讓徐庶先去探查劉備這個漢室宗親,發現劉備還可以輔佐,才又讓徐庶推薦自己,並且要求三顧茅廬。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發現劉備又是禮賢下士之人,應該可以幫劉備大展宏圖,這才最終決定輔佐了劉備。

  • 8 # 墨白說說

    諸葛亮本人不識天時,不知天命在魏,再加上他才智過人,自信憑一己之力能扭轉戰局,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他,待他也十分不錯,這兩個原因最主要

  • 9 # 小倩的蜂蜜

    三國,群雄逐鹿,大爭之世。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事。

    我相信諸葛亮在出山前,早就想過,應該是多方考慮過,全面考慮過,橫向縱向都對比過,到底要去哪家,入住那個陣營。

    在諸葛亮大談三分天下之前,東吳的魯肅早就有過三分天下的構想,只是這個時候,劉備還沒有嶄露頭角,此時的三足鼎立分別是:背面的曹操、東面的東吳以及荊州劉表。

    在諸葛出山之前,他的兄長諸葛瑾已經入仕東吳,在東吳的謀士中排行二十三。並不差。

    但是,東吳一直是被幾大勢力控制著,而且任人唯親現象太過嚴重。

    諸葛亮其實和劉表是親戚關係,我們來捋一捋:

    諸葛亮的岳母是當時荊州最大豪族蔡諷的女兒,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和劉表都是蔡諷的女婿,而蔡諷的兒子是蔡瑁也是劉表的屬下,也就是說,劉表是諸葛亮妻子的姨夫,蔡瑁是諸葛亮妻子的舅舅。

    所以,在荊州,諸葛亮還是有後臺,有實力的,別被電視劇躬耕南陽的戲碼毀了。

    最後說說,最有實力的曹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中國,一般來說,實力最強的還要數關隴集團,而這個集團就在曹操手裡。曹操手裡猛將如雲,謀士更是很多,譬如郭嘉、許攸、荀彧、程昱等等,武將方面喲兩大家族,曹家已經夏侯家。

    好,迴歸問題本身,為甚麼不去曹操陣營:

    第一,諸葛亮自視甚高,“自比管仲、樂毅”,這些都是獨擋一方的人,說明諸葛亮不甘人下。

    第二,這就好比有這樣幾個公司要你去選曹操,一個是大公司,公司制度、企業氛圍都很好,能人牛人也很多,此時你去,可能只能從小兵當起,給不了你經理ceo的職位。

    東吳,也算是大公司,但是是家族企業,都是跟著大領導創業過來的元老,任人唯親嚴重,搞不過,還受夾板氣,也是給不了你該職位,高薪水。

    荊州,雖說是自己親戚的公司,但是Quattroporte能力不行,還老了,沒有長遠打算,幾個兒子也不是什麼雄主,公司的幾個高管比如蔡瑁等人,不但能力不行,人品還差,自己去也救不活,乾脆別打著注意。

    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最後劉備呢,雖說是個創業公司,人才稀少,但是劉關張趙雲,個個都是得力干將,老闆也是雄才偉略,老闆和員工有共同的理想抱負,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看就是很有前景的公司,而且去了就能給ceo,總經理的職位,憑自己的能力,也能幹出一番事業來,那就劉備吧。

  • 10 # 啊裡巴巴CEO馬雲

    其一,曹操在諸葛亮出山之前就已經打下了基業,諸葛亮去投奔他,建功立業的機會會少很多,很難實現他效仿管仲樂毅成為一代名臣的志向。

    其二,曹操麾下的謀士比如荀彧,程昱,能力都不弱,諸葛亮即使投奔也不一定能得到重用。

    其三,諸葛亮出身荊州大族,而荊州的行政者劉表即將與曹操發生戰爭,投奔曹操可能會給諸葛亮的家族帶來危險,而劉備與劉表,同為漢室,關係親密,就沒有這種擔憂?

    最後,諸葛亮本人是一個思想比較正統的正人君子,相比於性格多變曹操,劉備的仁義道德的魅力也更加令諸葛亮神往。

    所以說,諸葛亮投奔劉備,而放棄更有可能奪取天下的曹操?

  • 11 # 四川達州人

    只有一個原因。

    諸葛亮屬於小一輩,與劉備周瑜關羽都不是一個時代的。曹操荀彧劉備關羽孫策周瑜這些人都是參與逐鹿中原的,而諸葛亮207年入仕的時候,天下已經基本確定大勢。

    作為謀士,除具備能力外同樣需要名氣而且需要別人舉薦。譬如諸葛亮就是水鏡先生龐德公這些小圈子的名人舉薦給劉備的。

    諸葛亮181年出生,父親過世早,為躲避中原戰火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因諸葛玄擔任過太守,與劉表有交情,所以諸葛亮才能進入這個小圈子,長姐嫁給荊州蒯家,二姐嫁給龐德公的兒子,龐統的堂兄。

    因此,這些世家開始互相吹捧。不過以200年官渡之戰為分界,曹操獲得北方勝利只是時間問題。但此時諸葛亮才多大?

    19歲。

    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曹操得知道你諸葛亮有能力才行啊。

    若是武將,還可能出頭。想當謀士,沒人舉薦的話,誰知道你諸葛亮是誰?

    何況曹操手下已基本成形,宗族與寒門佔據武將位置,荀彧郭嘉程昱賈詡佔據謀士位置,誰來舉薦一個毛頭小子的諸葛亮?

    諸葛亮也不可能從基層開始幹。

    所以,諸葛亮的最終出仕地只有兩個,一是荊州,借龐德公蒯家蔡家的力量,二是江東,借諸葛瑾的推薦。

    當然,劉表江東也一樣,官員謀士也已經有各自的勢力範圍,雖然諸葛亮可以出仕,但短期內不會有什麼權力。而劉表必定是曹操的下一個目標,此時入仕荊州是給自己挖坑。到江東則屬於外來人口,都不是什麼好選擇。因此諸葛亮最終選缺乏謀士的劉備集團,一開始就獲得了軍師的重要位置。

  • 12 # 亭殿閣

    公元208年,歷史上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曹操以再不出仕就收監為要挾,逼司馬懿出山;同年,劉玄德去南陽臥龍崗拜訪諸葛亮,凡三往乃見,最終請出諸葛亮。多年後,司馬家族將曹魏江山改姓,而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人說,這是歷史的安排,也有人說,這是曹操與劉備在用人上的選擇不同,結果不同,但在這些眾說紛紜後,筆者認為,歷史定局的背後,其實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選擇不同,尤其是後者,司馬懿是被迫的,諸葛亮卻有諸多選擇,而他為什麼會選擇劉備,而不是曹操呢?這背後的原因,或許可以從兩個方面談起。

    第一個小方面,在諸葛亮心裡,對劉備和曹操有著截然不同評價。

    彼時,劉備尚無與曹操相提並論的實力,可他在民間卻享有曹操沒有的待下寬厚,少有屠戮的仁義之名;而曹操雖然實力碾壓劉備,可霸氣蓋世的同時又率意而為,殘忍太過,當初打著為父報仇,攻打徐州,導致生靈塗炭。這讓本身就是琅琊人的諸葛亮心裡對曹操有了一個負面烙印。畢竟沒有人會對,讓自己的故鄉慘遭蹂躪的人有好感,尤其是對諸葛亮這類人而言。

    另外一個大方面,也是最關鍵的地方,筆者認為,除了劉備與曹操的個人行為影響了諸葛亮的選擇之外,最重要的是對於諸葛亮而言,他的政治理想只能與劉備一同實現。何出此言?且往下讀。

    人們在解讀歷史人物時,常常會用後來的史實,去反推當時人物的動機,並認為他們在做選擇時是高瞻遠矚的,是有預見性的。可事實上,他們在做決定時,還不是後來史書裡留名千載的人物,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他們的決定也帶著賭徒心理,孤注一擲,為的只是心中的追求。在東漢末年,亂世之中,無數人都得爭得天下,於是有了雄逐鹿中原,可這背後,卻是無數無辜百姓受難,無數妻離子散,神州大地,哀嚎不斷。諸葛亮生在那個時代,又有一身才華,更有文人情懷,他不會無動於衷,所以他想要以一己之力,卻改變這一切,而要做到這一切,他首先要找到一個與他初心相同的人,何為初心?那就是拋開一切不談,內心真正想要平定天下,恢復秩序破壞,讓民生慘劇不再的人。而這個人,對於諸葛亮來說,顯然不是曹操,而是劉備。

    曹操在諸葛亮心中,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亂世奸臣——公元196年,迎漢獻帝回許昌,之後一手把持朝政。公元200年,殺了皇帝的父董承,其女兒董貴妃也難免於難,任漢獻帝苦苦求情都無用。總總行徑,落到當時的諸葛亮眼中,這就是欺君罔上,也就是“託名漢相,其實漢賊”。曹操是一個秩序破壞者,而諸葛亮,他想做的是一個維護秩序者。

    雖然諸葛亮不是先知,但是他以與自己政治理想相同為尋找主公的標準,對於他個人來說,他最後還是得償所願,並且最大程度的實現了自己理想。在劉備集團,他與劉備君臣相知,白帝城託孤傳千古,劉備託付給諸葛亮的並不是一己之天下,而是他們共同追求的理想,他相信諸葛亮,並盼望著他最終實現——光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追求。而諸葛亮,也一心一意,為了這個追求奉獻了一生。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了蜀漢權力中心的人物,可他卻並沒有自己走上皇位或者扶植自己的後代,他既沒有留給諸葛瞻什麼經濟資源也沒留政治資源,他做的只有事無鉅細的為蜀漢謀劃未來。

    回望諸葛亮的一生,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政治權謀上,他都真正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界,曾有人如是評價——以宰相身份行使君主的權力,無人懷疑,多次興兵而民不怨,這是執政的能力·。被其處罰的人對他無懷恨之心,聽到他的死訊甚至難受的死去,這是他人格的證明。死去之後被對手稱之為天下奇才,而這個對手除了對他吃虧在其餘戰場上再無敗績,這是敵人對他能力的肯定。最後,子孫殉國,滿門忠烈。自此,筆者認為,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追隨曹操?因為他一開始選擇的,就是為了理想奮鬥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若有人去武侯祠,請記得給丞相燒一張從成都到西安的火車票,因為如今幾個小時的路程,他曾走了半輩子。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羅貫中《三國演義》

  • 13 # 趙雲214402335

    諸葛亮投曹操,曹操一統天下、諸葛亮投孫權,孫權一統江山,諸葛亮有一種愚忠,他認為蜀漢是正統,所以他是不可能投曹,或孫

  • 14 # 小毅說歷史

    要回答三國時期諸葛為什麼不去投奔曹操這個問題。

    就必須提到諸葛亮的身世,諸葛亮出生在今天的山東省沂南縣,其祖先諸葛豐曾擔任過東漢的司隸校尉,但是諸葛亮的父母很早就逝世了,留下諸葛亮一人,由於諸葛亮當時很小,也無力維持自己的生計,只有跟隨著自己的叔父諸葛玄去投靠了荊州老大劉表。但諸葛亮並未在劉表集團做官,而是隱居南陽,靜觀天下之事。

    △ 諸葛亮

    為什麼諸葛亮不去投奔曹操呢,有以下原因。

    一、諸葛亮的擁有遠大的抱負。諸葛亮從小飽讀詩書,他的夢想就是做一個像管仲和樂毅哪樣能夠幫助明君成就一番霸業的賢相。他需要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曹操和劉備當時所具有的條件。當時曹操的勢力遠遠大於劉備,手下能人輩出,二十多歲的諸葛亮真的能在能臣如雲的曹操身邊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嗎,這恐怕比較困難。而反觀劉備集團當時智謀之士比較缺乏,這就成為劉備集團招攬諸葛亮的一大優勢。事實也證明,之後諸葛亮得到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

    △ 曹操

    二、曹操生性殘暴。193年,曹操為了給自己父親報仇,帶兵前往徐州,對徐州進行屠城。而且在官渡之戰勝利之後,還把數千士兵的鼻子割下,可見其殘暴程度,而這些諸葛亮也都看在眼裡。

    △ 劉備

    三、曹操生性多疑。以下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荀彧是曹操最為看重的謀士之一,但就是因為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而被賜死。

    因此,如果在曹操和劉備之間選擇,諸葛亮無疑會選擇劉備,而不選擇曹操。

  • 15 # 南朝居士

    諸葛亮之所以名傳天下,就是因為他選對了人,如果選擇曹操,他也不過淹沒在芸芸眾生之中,在別人的傳記裡出現。

    就比如諸葛亮的幾個朋友,徐庶、崔州平,你怎麼知道名字的?是在《魏略》或者《諸葛亮傳》中,沒有單獨的傳記,因為級別不夠立傳的。

    諸葛亮跟朋友石韜、徐庶、孟建一同遊學,諸葛亮對三人說:“卿等三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能官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

    意思很明白了,他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立志做管仲、樂毅這樣的將相,而不屑於做一個郡守、刺史,

    後來徐庶官職真的不高,諸葛亮感嘆說,魏國的人才難道這麼多嗎?連徐庶這等人才都得不到重用?

    《魏略》: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諸葛亮當時已經沒有多少選擇了,張魯、劉表、劉章,這仨沒前途,他不屑於選擇,他選擇曹操,不可能超過二荀吧?不過也是郡守、刺史一個級別,官至二千石,也就是三品官,他選擇孫權,也不可能排位靠前吧?只有劉備可以選。

    曹操、孫權的公司是大公司,高位都被佔了,你沒有任何東西就去投靠這樣的人,不可能排在前面,給你個郡守,已經很給面子了,後面想升職,幾乎不可能。

    劉備的公司還是起步階段,急需人才,投靠劉備,起碼是創業元老了,未來成功了,必然是出將入相。

    所以,諸葛亮的選擇,很有借鑑意義,現在很多名校畢業的人,選擇大廠、BBT這樣的大公司,確實工資高、有錢途,當個高階打工仔,

    但是,你想做股東、想當初創元老、高管,可以選擇你認為有前途的初創公司,看你的眼光了。

  • 16 # 風水養生財經研究作家

    古代人不像現代人,誰有奶誰是娘,古人做事,是有規矩的,越是有本事的人,越要行事得體,所謂建功立業,是要名正言順的,曹操此人,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而劉備是皇室正統。

  • 17 # 德才兼備海洋王

    諸葛亮的一生真真切切的解釋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句話,“寧當雞頭,不當鳳尾”他當時選擇曹操也不會流傳後世了,就是他想投奔曹操,當時也不一定受到重用,曹操有自己的智謀團,再加上諸葛亮也年輕,最主要的是曹操不會三請他啊!

  • 18 # 豎子一枚

    得天下非劍不可,治天下還得有錢。江東(即今所謂江南)是錢糧銀子出肇的地方,曹魏也好,巴蜀的諸葛亮也好,這些東西是看得明明白白的。滿清平了江浙的長毛之亂也就有人勸曾國藩黃袍加身,僅此就可以知道錢糧銀子對國計民生是有多麼的重要。說句不好聽的話,這個國家大部分地區是要靠別的地方的銀子來養他們的。光靠他們自力更生,他們除了造反是沒有別的路可走的。諸葛亮是懂這個道理的。與其和曹魏空談政治正確,何不和東吳政治聯姻?!至少東吳不用向巴蜀借糧草銀子。這個道理歷代統治者都看得非常清楚。不是說北方人有多麼懶惰,而是胡天八月即飛雪,一年時光有半年在炕上唱二人轉。再勤勞的人民,在豐饒的物產,一年只能當做半年用,其餘半年就必須依靠遊牧民族的掠奪才能解決問題。誰都不傻。滿清乾隆為什麼要幾下江南?!不看銀子糧草的面子,真看上江南女子漂亮?!那都是小說家言,皇帝老子是要給朝廷養命的錢糧。至於江南美女,天涯何處不芳草?!

  • 19 # 大馬哈魚12

    曹操是北方的霸業有了規模效應,為此許多地方的人才都會蜂擁而至,對於這種情況,凸顯不出諸葛亮的才能。

    術業有專攻,越是一個體系化發展的地方,分門別類的人才,而諸葛亮這種各個方面都行,都不是最頂尖的全能型人才,要是到了曹操的部隊,會產生水土不服的效應。

    過去的人才教育和人才結構以及利用的程式,更多的是地域性的,家族體系,尤其是在漢朝的推薦。離開了諸葛亮的學習生活的地方,到曹操戰亂平復的北方,雖然百廢待興,需要大量人才,但是從基層到一個高度,恐怕以諸葛亮事無鉅細,都必須親為來說,恐怕連嶄露頭角的可能性不大。

  • 20 # 沂蒙沙2019

    諸葛亮善於用兵的軍事才幹是初於茅廬以後,透過實戰才知道的。

    諸葛亮扶佐劉備佔領益州,是在茅廬中制訂的基本戰略方針。三分天下終於在蜀中站穩了腳跟。

    諸葛亮在借東風中唱到:曹孟德佔天時兵多將廣,假如諸葛亮一開始就去扶左曹操,能不能取得丞相的地位就不一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最關注飯店的哪些東西,需要透過O2O模式解決大家用餐的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