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奮鬥的大叔兒
-
2 # 公子皇鋣
首先,為什麼不是劉備,是因為劉備實力不足,不是一方諸侯。在官渡之戰正式打響前劉備已經被曹操擊敗,劉關張三人分散逃亡,劉備投奔了袁紹,當時算是袁紹下屬,後來官渡之戰中間才從袁紹那裡出走去了汝南,又被打敗後才逃奔荊州投靠劉表。
其次,如果官渡之戰袁紹擊敗曹操,那麼袁紹很有可能會佔據曹操大半地牌,袁紹的實力就太大了,基本相當於赤壁之戰前的曹操。曹操只能藉助殘存實力周旋,這時候其他諸侯只能相互聯合,畢竟唇亡齒寒、聯弱抗強的道理他們都懂(當然孫吳一方可能會坐岸觀火,畢竟他們前面有人擋著)。
第三,有漢獻帝這個名義上的皇帝在曹操手中,曹操可以“擁天子而合諸侯”,利用漢獻帝釋出詔令,指斥袁紹為反賊,號召天下群雄共誅之,給天下群雄一個聯合的藉口,一個堂而皇之的名義,畢竟在當時劉氏皇族還是很吃香的!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3 # 胡詔瑄成長日記
謝謝邀請。官渡之戰,完全改變了天下大勢,也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開始。如果說官渡之戰失敗,首先考慮的不應該是曹劉聯合,而是曹操能不能活下來,要知道如果袁紹取勝,那他的勢力將大到何種地步。其次,就算曹操活下來,而當時的劉備還在東奔西走,根本沒有任何的實力,即便曹操失敗,選擇合作的物件也不會是劉備。
-
4 # 7光年體育
官渡之戰曹操把老本都拿出來了,如果失敗,那他已陪上了身家性命,很可能已身首異處,仇都沒得報。即使僥倖逃脫,老本都沒了,拿什麼打?因為能打贏官渡之戰的袁紹可能已不是史實記載的那個優柔寡斷的敗家子袁紹,以他的實力,要對付曹操這個敗軍之將真是綽綽有餘。再看當時的劉備,要人沒人,要地沒地,就一光桿司令,正在扮演者流浪犬的角色,為找一個安身之處愁白了頭,曹操要是聯合劉備幹,說真的其實和他自己單幹沒多大區別,被袁紹碾壓是遲早的事,但這必須要建立在袁紹打贏官渡之戰的基礎上。一切都是假設!
-
5 # 蕭武
官渡之戰的時候,劉備已經跑到了劉表那邊,在給劉表鎮守北大門新野。別說曹操沒有戰敗,就是在戰爭僵持的時候,劉備就勸劉表進攻曹操,只是劉表沒聽罷了。
當時全國除了曹操和袁紹,還剩下的主要勢力就是江東孫權,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關中形勢還比較混亂,但鍾繇表面上是服從朝廷的,也就是服從曹操,並且確實用實際行動支援了曹操。劉璋也有類似表示,派了三百老兵,表示了一下。
當時北方的主流是曹操和袁紹爭霸,袁紹更強大,南方則是劉表處在江東和益州的夾擊之下,而且和兩邊都有仇。
所以,因為反對劉表,江東從孫策開始到孫權,都是和曹操結盟的,因為對當時的江東來說,首要的敵人是上游的劉表,還不是曹操。劉璋更是從繼位之後就表示對朝廷恭順,以此來彈壓本地豪強。
總體來看,當時的全國形勢就是,曹操和孫權、劉璋、關中群雄是一個戰線,而袁紹和劉表是反對曹操的統一戰線。只是因為荊州內部的情況比較複雜,加上劉表已到暮年,沒有什麼雄心壯志,所以並沒有以實際的軍事行動策應袁紹。
從官渡之戰的形勢來看,袁紹是基本上出動了自己的絕大部分主力,是想要一舉擊潰曹操,徹底消滅曹操的,是進攻方,而曹操則是被動防禦方,而且相對來說勢力要比袁紹差不少。所以戰爭進入僵持階段之後,曹操一度想過放棄。
曹操在四戰之地,如果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戰敗,那麼袁紹的反應當然是乘勝追擊,以求徹底消滅曹操,不會給曹操喘息之機。因為袁紹兵力強大,足夠追擊。不像曹操官渡之戰頂住了之後,一直到袁紹去世,諸子內鬥,曹操才能乘機消滅袁紹勢力。
而這對當時其它各路諸侯來說,自然是一個難得的瓜分曹操地盤的機會。比如說劉表前面按兵不動,這時候可能就會出兵進攻中原地帶。江東當然也不會閒著,會主動出兵進取淮南。關中群雄自然也要出兵關東,進攻河南一帶。
官渡之戰對曹操而言,是生死存亡之戰。打贏了,其他人都不敢動,打輸了,他就會成為別人的瓜分物件。所以,曹操雖然想過放棄,但他自己也很清楚,這個仗他沒有退路,只能死戰。
-
6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就三國演義而言,曹操及手下的文武一直是當劉備是英雄人物的,劉備起點低,人才少,缺乏大的規劃。首先劉備選擇死瞌曹操就是不對的,在中原地區,曹操就從來沒有讓劉羽翼豐滿過,劉備也用不好呂布,如果劉備能讓呂布死心塌地為自己所用,徐州的丹陽兵,幷州人馬,陷陣營,實力多強啊!劉備為帥,陳宮,陳群軍師,關羽,呂布為大將,張飛,張遼,高順為先鋒,陳登守徐州,藏霸押運糧草,就是硬瞌曹操,也把曹操硬瞌死了。要是再和袁紹結盟就更好了。
回覆列表
先說下官渡之戰:
戰前,從政治上來說曹操佔據優勢,因為他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可以說挾天子令諸侯),他要打誰都是合理的,誰要打他就是大逆不道。但是這也是曹操為數不多的一點優勢。從經濟上說,曹操地處中原,長期戰亂,屯田施行時間還不長,糧食問題還沒解決。袁紹佔據河北,戰事很少,非常富有,糧食很充足。從軍事來說,曹操的軍隊只有三四萬人,而袁紹高達11萬,曹操仍處劣勢。從地理位置來說,袁紹只和遼東公孫康接壤,而公孫康從實力來說無法對袁紹構成威脅,就是說袁紹打曹操無後顧之憂。而曹操東有劉備,東南有孫策,西南有劉表,如果曹操和袁紹一打起來,這三股力量都在威脅曹操的後方。從人才儲備來說,曹操要強一點,手下文臣武將從數量和質量上都勝過袁紹,但是優勢也不是很明顯,袁紹手下能人也很多,文臣武將有名的也能叫出不少。
這就是大致戰前雙方力量的對比,袁紹可以說佔有壓倒性優勢。
仗怎麼打就看雙方的博弈了。仗還沒打袁紹首先犯了一個錯誤。曹操不怕劉表,因為劉表一向保境安民,是個守成人士,給曹操背後插刀可能性很小;孫策雖然一直有消滅曹操的想法,但是畢竟離的遠,威脅不算太大。那麼曹操為了穩固自己的地盤,必須先拿徐州的劉備開刀,於是率軍親征劉備。袁紹如果抓住這個機會,立馬援助劉備,給曹操來一下子,曹操疲於奔命,失敗可能性很大。然而袁紹自覺實力強大,不需要聯合劉備,就沒管。結果曹操很快戰勝劉備,解除了自己最大的威脅。
此時手下給袁紹建議,對曹操在邊境進行不間斷騷擾,曹操經濟落後,長時間騷擾必然損失極大,然後出動大軍,可以很容易滅了曹操,袁紹還是不聽。
經過準備,袁紹派出大軍進攻曹操,曹操抓住時機,派小股部隊偷襲延津、白馬,斬殺了袁紹兩員大將顏良和文丑,打擊了袁軍計程車氣。但是這兩場勝利比較小,其意義也就是鼓舞了下曹軍計程車氣,還不足以影響戰局。隨後曹操退守官渡,和袁紹對峙。雙方相持了3個月,互相都無法攻破對方的防禦。但是曹操的軍糧快不夠了,曹操一度都打算退守許昌,幸好荀彧給曹操寫信,堅定了曹操擊敗袁紹的決心。正好這個時候,袁紹手下謀士許攸建議袁紹趁曹操主力在官渡,派一支奇兵直插許昌,曹操必敗。袁紹不聽。正好許攸家人有人犯了罪,被袁紹手下的審配抓住審訊,許攸一氣之下投奔了曹操,把袁紹的糧食存放地點告訴了曹操,並建議曹操偷襲。曹操派遣五千精銳,連夜奔向烏巢,經過一晝夜戰鬥,殺死了袁紹大將淳于瓊,燒燬了全部糧草。當袁紹知道曹操偷襲烏巢時,只排一小部分人馬去支援,命令大軍趁這個機會進攻曹操大營。大將張郃極力勸袁紹不可,袁紹還是不聽。曹操大營防禦很嚴密,袁軍無法攻破。等到烏巢失守的訊息傳來,張郃立馬向曹操投降。軍糧被燒,大將投敵,袁軍一下子大亂,曹軍趁機反攻。袁紹只帶了八百親兵逃回河北,剩下的全軍覆沒。這就是官渡之戰的大致過程。
如果官渡曹操失敗,會來個曹劉聯合抵禦強大的袁紹,但是感覺沒啥用。
第一,曹操把幾乎全部精銳都投入到關渡了,如果在關渡曹操戰敗,他就沒機會東山再起了,而此時北方其他軍閥的實力都很小根本不是袁紹的對手,袁紹統一北方沒有問題.
第二,曹操進軍東吳的時候之所以會遭到比較激烈的抵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曹操出身低微,即使他打著朝廷的旗號也得不到南方士族的擁戴,而袁紹出身顯赫,家裡三代是漢朝的公卿,如果是他進攻東吳的話,有相當一大部分南方計程車族會擁戴袁紹,因為論出身、論和漢室的淵源,孫權都沒法和袁紹比,而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支援,這會大大的削弱東吳孫氏政權的力量,再加上南方的經濟軍事實力本來就不如北方,袁紹很可能很快就會統一東吳.
第三,還是因為袁紹家世顯赫,幾代都是漢朝的公卿,如果他能擊敗曹操,佔領洛陽,擁立漢室的話,他的號召力會非常的大,像劉璋、劉表這些人本來就沒有心思爭天下,只是想保一方平安,並且他們也不同程度的忠於漢室,袁紹不用派兵進攻,他們就會歸附中央。
第四,袁紹其實也沒有史書上記載的那麼笨,可能他確實不如曹操,但他也絕對不會笨到我們習慣上認為的那樣,《三國志》等書對於袁紹的評價是值得商榷的,這一點,呂思勉先生在他的《呂著三國史話》中有詳細的論述,篇幅太長,我就不引用了,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也沒有那麼多如果,對於我們,過好每一天,開開心心的比什麼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