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蘇悅昂
-
2 # 科普集結號
(劉秀)
作為歷史愛好者,我來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根據《後漢書》等史料記載,漢光武帝最開始是堅決反對泰山封禪的,但是後來又同意了封禪,是有原因的,我們後面詳談。在古代,並非每個帝王都有資格去泰山封禪,除非是文治武功非常牛逼的帝王,才有資格去。很多帝王打心眼裡是想去封禪的,但是知道自己不是那塊料,所以也不敢貿然行動。下面我們就講一講漢光武帝封禪泰山的前應後果。
【漢光武帝這個人】(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這個人,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很高,超過了秦皇漢武,他本身也不錯,建立東漢之後,對自己的一幫打天下的哥們弟兄頗為照顧,不但不殺,反而個個得了善終,後來他的兒子漢明帝劉莊即位,為了紀念自己的伯伯叔叔們,就建造雲臺一座,畫像其中,排列二十八名大將,號稱“雲臺二十八將”。唐代的凌煙閣就是從這裡獲取的靈感。
漢光武帝姓劉,諱秀,號文叔,在他30歲那年,也就是建武元年、公元25年登基。那個時候,王莽的新朝還沒有完蛋,中原大地一片混亂,他於中元二年,公元57年駕崩,在位32年,享年62歲。按照禮諡法的規定,能紹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因此,劉秀諡號光武帝,並且由於他對漢朝進行了中興,所以廟號世祖。
光武帝和其他的皇帝有著本質的不同,因為別的皇帝都是打下天下來以後才稱帝,而劉秀是先稱帝再打天下,可以說,他在位32年,其中至少有20年是在征戰之中,所以,他和自己的哥們弟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也是他在歷史上獲得極好名聲的主要原因。
【歷史上都有誰泰山封禪?】泰山被稱為五嶽群山之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是被皇帝寵幸,泰山又稱之為岱宗,岱者,始也;宗者,長也。岱宗的意思就是:我是老大。說起在泰山封禪,幾千年來,只有寥寥幾個皇帝敢登上泰山,他們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其餘的帝王,再自認為牛逼了不起,也不敢趟這個渾水。而在曾經封禪的這幾個皇帝之中,還有一個人被後人罵得體無完膚,他就是宋真宗。宋真宗被人罵看起來有點蹊蹺,其實並不奇怪,因為這個人迷通道教,好大喜功、假弄祥瑞,最後硬著頭皮在泰山上轉悠了一把,就被後人叱罵不休。所以說,沒有金剛鑽就不要攬瓷器活,不是英名天下的明主,就好好地呆在後宮別瞎折騰,因為有一句話說得好: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
【漢光武帝為何先拒絕後同意封禪?】光武帝在位30年的時候,群臣認為現在天下太平,皇帝也是一代明主,乾脆就去泰山封禪吧。光武帝說:“我在位30年,老百姓牢騷滿腹,這說明我離著明主還遠著呢。我要欺騙誰?欺騙老天爺嗎?你們這幫傢伙誰再敢拿這些花活來拍我的馬屁,我立馬罷你們的官、革你們的職。”於是群臣哪個也不敢說封禪泰山的事情了。
但是光武帝這個人有一個很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相信讖圖之說。讖者,不好的預言也;圖者,就是鬼畫符一樣的騙人玩意。因為他登基之前,算命先生就告訴他,你是將來漢朝中興之人,還拿出讖圖給他看,他還相信了,結果最後真的當了皇帝,後來漢光武帝極為寵幸算命先生。
現在,算命先生又出現了,他們拿著讖圖對光武帝說:“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也就是說皇帝你現在遇見整九世的盛世,應該去泰山封禪,向老天爺表明你的功績。這次,漢光武帝再也不擺譜了,立刻下令群臣準備封禪事宜。
【封禪到底走什麼程式?】(封禪大典)
那麼封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很簡單,所謂“封禪”,指的是在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稱之為封;在泰山下找一塊地方進行祭拜,告訴土地公公做皇帝的豐功偉績,稱之為禪。剛開始,封禪需要五色俱全的大石頭,漢光武帝怕耽誤時間,就想照著漢武帝劉徹的封禪方式進行,駙馬梁松不同意,堅決讓人把五色石準備好,一切準備停當之後,漢光武帝就帶著群臣去了山東泰山。
一大早,光武帝就帶著群臣到了泰山腳下,先在泰山下面祭天,演奏音樂,然後用餐,接著就開始登泰山。到了中午的時候,皇帝和群臣都到了山頂上,然後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密封著自己功績的玉牒子,光武帝親手用長約一寸二分的玉璽裝好,然後,命令騎兵兩千多人逐個放在罈子上面的五色石上,然後尚書令把玉璽和玉碟子埋好,再把五色石重新蓋在玉璽上面,再用長約五寸的皇帝大印封住。此後皇帝納頭便拜,群臣高呼萬歲,封禪這件事情就算完了。
封禪騷擾百姓嗎?那還用說嗎,騷擾的厲害!皇帝封禪,天下震動。比如秦始皇封禪的時候,將周圍幾公里範圍內的老百姓全部驅逐,不走的立馬殺之。並且,泰山遠在山東,秦始皇從咸陽去山東,路途遙遠,供給都是地方官府,一次封禪,花錢幾百億,弄得老百姓怨聲載道。所以,不是天下太平、老百姓富足,基本上沒有皇帝敢做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的。
《資治通鑑》中劉秀在55年東巡的時候,大臣們建議在泰山封禪,被劉秀痛批一頓,說去封禪就是讓自己欺騙上天。但僅隔兩年,劉秀就同意,為什麼?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東漢建武三十年(54年),正是漢光武帝劉秀平定天下重建劉漢政權的第三十個年頭。這年二月,劉秀有意乘車駕東巡,視察民情。而就在出發前,一份份來自大臣們的奏疏,如雪片般呈獻到劉秀面前,這些奏疏的內容非常一致:請求劉秀趁東巡之機,封禪泰山。群臣勸劉秀封禪,希望他能借此炫耀國威。這些奏疏裡充滿阿諛奉承的呼籲,並沒有打動劉秀的心,相反,這位布衣出身的開國之君對勞民傷財的封禪一事,表現出非常抗拒的態度。他甚至專門公告天下,駁斥那些要求封禪的言論:“朕登基三十年,百姓尚有滿腹怨氣未能消解。誠如孔子所言,‘吾誰欺,欺天乎?’難道泰山的神靈會輕易受騙嗎?難道要讓朕去玷汙七十二代聖賢封禪的記載嗎?以後再有借封禪、賀壽一類名義前來歌功頌德的,一律處以髡刑(削去頭髮),責罰屯田!”詔書一下,此起彼伏請求封禪的言論一時間消停下來。
然而,三年後,中元二年(57年)二月,62歲的劉秀還是在泰山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封禪儀式。難道是這短短的三年之間劉秀已經達成了國泰民安的成就,可以無愧於天地去接受泰山神靈的檢閱了?又或者這位行事向來低調的君主在這三年間突然性情大變,成了不顧百姓生計的昏君?其實,劉秀由拒絕封禪到舉行封禪的轉變,只是因為一本書一句話。
泰山封禪前一年,在公元56年正月的一個夜晚,劉秀批閱奏章倦怠之際,隨手取過一本《河圖會昌符》來翻閱。誰都想不到,這隨手一翻,竟成了劉秀封禪的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