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15
回覆列表
  • 1 # 荼蘼香陌

    根據身體語言,孩子的語言、動作、表情、眼神、神態等,感覺不對就直接詢問,那些猶豫不決的孩子要多費一些心思,願意說的孩子,直接就會告知教師,總之,細心一些,仔細觀察,感覺有些不對勁就多詢問一下,沒有大錯的。

  • 2 # 愛寶貝成長記

    這需要老師平常的細心觀察和思考。及時發現孩子們的言行舉止。運用幼師專業的技能,引導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想法,有問題與老師及時溝通處理。這是一個需要耐心與愛的工作。你全心的投入和付出對他們的愛,孩子自然容易接納你和喜歡你。

  • 3 # 金牛俠侶

    謝邀。我不是幼師,但我是8歲女孩的媽。寶貝語言表達能力比同齡的孩兒強,一般她的表達都是清楚又明白,不太需要去猜想她的原意是什麼,但語言能力強的孩子會比同齡的孩子早熟而敏感,她在幼兒園時期就學會察言觀色,老師一點撥就明白老師的用意,不過再怎麼早熟的孩子都是單純的,她學來的表達多來源於她所處的環境,有時她跟大人所學的一招半式未必能理解全它的意思,當小朋友表達出來時我們除了聽清她的話還要根據當時的提問及小朋友所處的狀態去讀出孩子的本意。

  • 4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幼兒園的小朋友語言表達能力,往往已經超過了我們成年人的想象。作為幼師,想要讀懂孩子的言外之意,其實就是重在經驗的累積。天天面對著不同家庭的孩子,光靠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耐心、仔細地觀察,多與孩子對話。鼓勵孩子正確表達,同時領會孩子描述的重點。

  • 5 # 七娃寶葫蘆

    幼兒園的孩子說話還是比較直接的,這裡說孩子的話外音,是想說,幼兒園孩子不能完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幼師可以透過孩子的肢體語言和情緒來引導孩子多表達一些資訊。幼師應該是對幼兒園孩子的心理發展比較瞭解的,透過所學的心理方面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相信可以很好地跟孩子溝通。

  • 6 # 貼心媽媽

    幼兒園老師多聽孩子的心聲,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天性,加上他獨特環境生活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性格特徵。靦腆的孩子更加需要老師蹲下來,走進孩子的世界為她導航。細心的人從孩子的眼神和肢體語言中就能讀懂他的話外之音。我相信提這個問題的一定是位能理解孩子的好老師!

  • 7 # 來唄媽媽育兒

    成為一名幼兒教師很容易,但成為一名好的幼兒教師很難。一名好的幼兒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要具備紮實的專業素養,還必須具備一顆懂孩子的心。

    做一名懂孩子內心的老師,首先要讓自己放下身段,威嚴與慈愛並行,從內心尊重孩子,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權利。其次就是學會耐心傾聽孩子,聽一聽孩子內心的想法,聊一聊孩子真正的需求。

    故事一:放下身段,自主決定

    剛接班的時候,每天都提心吊膽,生怕孩子會出現各種狀況,每天說的最多的就是“孩子,這個你不許做”、“孩子,你不可以這樣”,說的“不”字很多,但孩子們聽進去的卻很少,他們只知道老師說了不許這樣也不許那樣,但狀況還會接連不斷。剛說了不許跑,接著就有跑著摔倒的。這時候,我才發現,保持教師的威嚴,簡單的對孩子說不,他們並不能理解到其中的原因。畢竟他們是3到6歲的孩子,理解水平有限,而且好奇心濃厚,我們越說“不”,反而越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後來,我換了一種方式,表達的意思一樣,但收到的效果卻翻倍。我將“不”換成了“你覺得呢?”把要求變成了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就像孩子們平時在走廊裡跑會摔倒這個問題,我與孩子們一起探討:“在走廊裡,我們應該怎樣做?你覺得跑會帶來什麼後果?”孩子們紛紛舉手說起了自己的想法:“輕輕走、跑會撞到其他小朋友、會摔倒”。“那很著急怎麼辦?”“可以快步走”。“我想看一看小朋友能不能說到做到”“能!”孩子們喊得聲音很響亮,我也很期待他們的表現。偷偷的觀察了幾天,發現他們做的還不錯。有小朋友會忍不住跑幾步,但接著就會有小朋友說“我們說好不跑的,很危險”,孩子自己的事情,就讓他們自己去決定去選擇,我們老師起到的是保護好他們,去引導、提醒他們。而不是替他們決定,去命令他們。年齡小的孩子,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想一些解決的辦法,去提醒保護他們,但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我們可以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故事二:走近幼兒,耐心傾聽

    作為孩子的老師,我們都有一個稱呼,那就是“老師”。升入大班以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進了一步,這不,我又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劉阿姨”“劉姐姐”“歡歡老師”有些平時喜歡和我鬧的孩子直接稱呼我的大名“劉歡”。每當這個時候,我都笑著答應“哎”。其他老師問我,怎麼就這麼由著孩子叫你的名字,多不尊重老師呀。但我不這麼認為,孩子很單純,想法也很簡單,我們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評判一個孩子的作為。孩子們好奇一個人的名字,或者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給喜歡的人起一個別樣的暱稱,這都表明了我們的孩子在成長。而且《綱要》中指出“鼓勵幼兒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當孩子叫我的名字,雖然在別的老師看來有點不尊重老師,但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制止,既然孩子喜歡,為什麼不先聽一聽他們的想法,然後來積極引導他們呢?

    為什麼孩子很喜歡叫我名字呢?我也很好奇孩子還會叫我什麼?帶著這份好奇心,我與孩子們坐在一起來了一場關於名字的談話活動。

    活動中,孩子們告訴我說,“每天早晨都有點名字這一環節,我們也知道你的名字,也想叫叫你。”“很好玩。”“因為你是我的好朋友,好朋友都是叫名字的。”原來這就是孩子們的想法。哪裡有我們成年人認為的不尊重老師?

    “那你們還想叫我什麼?”“哈哈,叫你娘娘吧”、“美女老師”“婆婆”、“奶奶、“劉媽媽、媽媽”。這麼多名字,越聽越好笑。“為什麼叫我奶奶、婆婆,我不老吧?”“因為奶奶、婆婆是對我最好的,你對我們最好”。孩子們的童言童語讓我感動,沒想到一場關於名字的談話活動,收穫了孩子們對我的愛和感動。

    聊起名字,我也告訴他們,除了小小的點名字遊戲時間,小孩子叫長輩的大名是不禮貌的行為,我們要做一個尊重長輩的好孩子。孩子們聽得很認真,也牢牢記在了心裡,除了我們在一起玩兒的時間,他們很注意不再去稱呼我的名字,而是用其他好聽的暱稱代替了。

    換了一個稱呼,我和孩子們的關係又拉近了。課堂外的時間,孩子們和我的互動也頻繁起來,一句問候、一個玩笑,和孩子們就像是朋友一樣,有時候與孩子們的一個眼神就能交流。這種放下老師的身份,與孩子們以朋友的身份相處,感覺真的很貼心。當我們和孩子心的距離更近以後,就會發現,我們收穫的更多的是來自於孩子的愛和快樂,還有孩子發自內心對你的敬佩和尊重。

    走近幼兒,尊重幼兒,才能走進幼兒,才能聽到更多孩子內心的想法和需求。傾聽不是為了傾聽而聽,而是為了孩子的成長需求去聽,傾聽是一個過程,不是聽完了就結束了,還要對孩子有迴應,對孩子的行為有評價與引導。就像孩子們熱衷的名字問題,及時組織一場關於名字的談話活動,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不光發展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收穫了孩子的尊重和愛。

    最好的教育就是懂孩子的心,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孩子,從自身做起,走近孩子,讀懂孩子,讓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更茁壯,更自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攝影秩序?說一說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