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快樂農人驛站

    對於很多農民來說,種地真的是不賺錢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只會種常規的作物,比方玉米,小麥,水稻花生等。

    可是,種一畝玉米,除去肥料,種子,農藥,不算人工,人工本來是廉價的,一畝玉米只能賺兩三百,甚至連這個都賺不到。

    同樣的道理,種一畝小麥也是幾百塊,水稻也是如此,糧食價格在哪裡擺著,不會改變。各種投入在哪裡擺著,不會減少。糧食價格在哪裡擺著,不會增加。

    當這些不賺錢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尋找新的出路,改種花生,改種蘋果,改種那些賣家高的,可是,市場是變化的。

    你看著人家賺錢,當你跟風去種植,辛苦付出以後,好不容易收穫,突然發現賣不出去了,滿大街都是了,你的農產品滯銷了!

    種地有沒有賺錢的?當然有,所以吸引了很多人湧入農業行業,普通的農民,不知道種什麼能賺錢,也不知道種出來的產品,怎麼才能拿銷出去。

    因為糧食沒有競爭力,所以不值錢,因為沒有商業頭腦,所以不賺錢,因為太累了,所以不想種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不種了!

    農民也開始迷茫了,因為不知道未來的商機在哪裡,因為他們真的很在意土地,那是他們最踏實的保障,也是他們最大的財富,所以,就算不賺錢,還是會一年年的種下去,因為他們相信,糧食永遠不會被淘汰!

  • 2 # 求圖55

    這個問題很值得思考!

    前幾天看到有個老司機發出這樣的感慨:辛辛苦苦種了一年才收穫的一斤小麥、玉米都沒有一瓶水貴!

    可見現在靠種地賺錢有多難,多不靠譜!一起探討一下是什麼原因讓種地賺錢難:

    一、定價權:不是掌握在種地人自己手裡。

    二、從業者:從業者最多的產品往往是最廉價的。

    三、成本高:種子、化肥、農藥等資料都是少人從事的壟斷行業,價格再高都得認。

    四、政偏袒:控制的最黑的就是糧食的價格你懂得,和一瓶水比一下你就懂。

  • 3 # 樹下酒仙

    種植農作物在這物價高,低產出的年代;怎麼能賺到錢?

    農村每一農戶,家中人均田地不多;在南方每人一畝二三分,北方多一些旱地;首先人工成本高,從育苗,整地,管理〈澆水,施肥,更蟲)收割再到出售;一個週期五六個月,辛辛苦苦的付出;拿到手的是“淚”;到那裡掙到毛?賺點口糧錢就不錯了。

    現在大多農村人,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帶做帶荒地,有點乾脆荒蕪;到年底弄點補償。

    大家都知道現在市場穀物價:南方秈稻140元/百斤,粳稻145元/百斤,北方小麥112元/百斤,玉米/??六角到八角一斤;請問這個價格,“專家”說比國外高;那農民工幹一天工,按150元/天算;他們還願意回家種地嗎?

    糧食增產穩定,關係到十三億人吃飯問題;別讓低價農作物傷了農民的心。

  • 4 # 葡萄俠

    種植不是都不賺錢,這是肯定的。農業本身是一主體行業,是支柱,但現在有國與國之間的交換協議,才顯示農產品過剩,種植業賺不到錢。現在北方玉米畝產以1500斤算,每斤六毛,收入900,去除買地費400,種子化肥100,澆水,打藥,除草,100,土地整理,播種,秋季收穫200,那麼一畝地今年豐收者能剩100元。很明顯種地收入不多,當然這方面也有高手比我說的餘的多些。最關鍵人手土地有限,如果你有一萬畝地,一畝地掙100,你就掙一百萬!而實施你沒有。南方有的地方土地更少。

    但不是所有的種植都不掙錢,比如沙糖桔,甜瓜等,在適宜的地區創造了畝收過萬的效益。

    我是栽葡萄的,在通遼地區栽茉莉香葡萄,該品種以抗性強,易豐產,口味香甜,一上市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一般這個葡萄畝產五千斤,按平均三元計算,畝收入毛的可在一萬五千元,與玉米比勝過十倍之多。

  • 5 # 桂林的小拐仔

    你要說種植不掙錢的話我要反駁你了,我是廣西的,首先傳統種植的我也見掙錢的 我二叔就是個例子,他是在鄉里搞水稻制種的,也就是培育優良水稻苗的。也就搞了10幾畝地供了三個大學出來的孩子,建了全村最高最豪華的小別墅,幫他大兒子在桂林買套40來萬的房結婚用。一個老闆在村子旁邊的山嶺包了兩百畝左右的地種樹,都是請人種,請人打理的,現在樹成材了 聽人說掙了小几百萬。就是百度能查到的,荔浦沙糖桔村,今年哪戶不是百萬以上。所以說沒有不掙錢的行業 最主要得了解行情 有掙錢的腦子 我還是洗洗睡吧 外債二十來萬 每個月拿4000多的工資 唉 什麼時候是個頭

  • 6 # 旅途向前行

    發展種植業一定要搞好市場調研,你所選中的和培育的農產品的特色在哪裡?有沒有市場,市場上的其他種植戶多不多。這都是需要你仔細考慮的問題。

    種植一種產品不能盲目的跟風,跟風效應的背後就會產生不必要的心理落差,也沒有了一定的優勢,因為大家都種了,這樣的價格自然也就會降下來,你的收益也會變少。

    所以,選擇種植業,一定要做好市場調研,看看大家需要什麼?找準自己的定位,瞄準市場很重要,一定要緊跟住市場的變化來做調整。

    自己種植的產品還要有一定的特色,和別的人家種植的方式也要注意,比如是你選擇的是無公害的種植方式,那就有一定的優勢。

    剛開始選擇種植農產品,一定要控制好成本,不能一口氣全把錢花出去,不加以控制到最後算總賬的時候吃了虧。

  • 7 # 海南隊長

    “果農辛苦一年不賺錢,問題出在哪裡?”

    今年確實是“妖果”多發季節,水果出奇的貴,十多二十塊錢一斤的蘋果,十多塊錢的西瓜、二十多塊錢的荔枝、二十多塊錢的李子和冬棗,讓廣大老百姓直呼吃不起豬肉,現在水果都吃不起了,紛紛直言感受到了生活滿滿的惡意,特別又是貿易大戰,經濟壓力大的情況下,各個企業裁員和紛紛降工資以避風險,更是讓物價高漲的季節給廣大老百香帶來了巨大的生活壓力。

    但在來百姓直呼吃不起水果的同時,大部分果農也哀怨賺不到錢,甚至滯銷虧血汗錢,這又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種現象一直都存在,多年以來都有這種情況,大部分果農都是不賺錢甚至虧錢的,連人工費都沒賺到,今年還算是好一點的,部分果農確實賺到了點錢,往年不賺錢甚至虧錢更甚!

    那麼出現這種超級矛盾的情況又是為什麼呢?是什麼導致了民眾覺得水果貴的同時果農又賺不到錢呢?據我長期的觀察以及跟同行的交流,我覺得問題出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眾的消費觀念沒有及時跟上,跟十年前相比,我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平均收入翻了5倍不止,甚至很多行業翻了10倍有餘,然而水果的物價雖然也在跟著漲,但是肯定沒達到5倍的程度,基本上在2-3倍左右,這不得不說,國家在物價的管控這一塊還是非常給力的,相比日本南韓動輒四五十元甚至上百元一斤的水果而言,我們的水果價格並不算高,大家覺得貴,其實還是在於房價太高,導致用於還房貸的資金佔據了生活的絕大部分,因此用於提高生活水平的部分非常有限,當然今年部分水果確實有點貴的離譜這是事實。

    第二:種植成本大幅度提高;果農賺不到錢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種植成本太高了,特別是人工成本和肥料成本,現在的肥料價格簡直高的離譜,動輒幾千塊一頓的化肥,甚至好一點的肥料要上萬塊,而且還在每年的大幅度增長,特別是進口肥料,而且現在還流行有機肥種植,有機肥的價格就太高了,專家都說用有機肥種出來的產品品質好能賣更好的價格,但其實大家都用好肥料用有機肥後,其實大家的優勢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樣的品質,自然賣不出好的價格。

    還有現在套袋技術的普及,以前套袋水果能夠賣出好價錢,所以吸引著所有果農都使用套袋技術,但是套袋所需要的人工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大幅度的提供了種植的成本,然而隨著套袋技術的普及,套袋水果的優勢不在,自然賣不出溢價來,自然也就賺不到錢,但是不套袋就更加無人無津,因此陷入了一個死結,套袋不套袋都得死。

     

    第三:銷售環節過多,目前的農產品流通環節還比較繁瑣,環節過多,從種植戶--採購中介--到收購商-到各省批發市場批發商--再到各個各市批發商--各區批發商--水果銷售端--消費者,細算下來中間環節基本有6個,各個環節平均加價20%,特別是零售端加價至少50%-60%,因此在果農手上是不賺錢甚至虧錢的水果到了消費者手上就會成高價。而造成還有這麼多環節的主要原因還是整個國內都沒有形成良好的穩定的供銷關係,特別是基於誠信為基礎的訂單農業體系,需要很多中介環節來分攤風險,而像國外好的農產品流通環節只有3-4個,不會出現採購中介這種情況,批發商也會減少1-2個環節,像國外農業發達的地方,都是良好的訂單制度,直接從種植戶到批發商手上或者直接到連鎖超市及區級批發商手上。

    第四:生成效率低,種植成本高!雖然說中國是農業大國,但是大部分地區還是傳統的小農經濟,並沒有形成有制度化或公司化的大型連片種植,也沒有很好的機械化操作,當然也跟中國大部分地區不適合機械化操作有一定關係,但是究其根本還是農村人口過多,一旦機械化會導致很多農村人口失業,也跟中國的土地政策有極大的限制關係,讓很多有資金的企業沒法進入農業產業,感覺得到不到保障,不過隨著土地政策的開放,我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農業行業,正在改造農業。沒辦法使用機械化,那麼就意味著得用大量的勞動力,成本自然就會高得多。

     總結一下,做農業真心不容易,特別是果農,真是一年辛苦流血流汗,但真是賺不到錢,我們只能默默祝福一下農民伯伯們了!

  • 8 # 和風細語言

    種植傳統的小麥、水稻、玉米等常規農作物當然不賺錢!

    對於絕大多數農民來說,由於資訊閉塞,對市場的動態相對認識不足,加之怕擔風險、農產品滯銷、技術缺乏等多種原因,仍舊以種田不種糧食的陳舊觀念,造成了這種現象的發生。

    要想種田得到較高的收益,只有從經濟作物入手,找出適合當地種植、效益高的產品來開拓市場,同時搞好適度規模,這就要我們的基層領導幫扶引導,做好優質適銷對路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後的一條龍服務工作,以優取勝,以規模開啟市場,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民真正靠種田致富的可能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淋巴瘤都有哪些種類?如何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