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老舍筆下的茶館是這樣的:“這裡賣茶,也賣簡單的點心與飯菜。玩鳥的人們,每天在遛夠了畫眉、黃鳥等之後,要到這裡歇歇腿,喝喝茶,並使鳥兒表演歌唱。商議事情的,說媒拉縴的,也到這裡來……” 為什麼現在的茶館的生意越來越難做?經濟原因?還是人們的生活習慣變了?
11
回覆列表
  • 1 # 阿金大哥

    簡單說來,清代北京的茶館有幾個用途:

    1、所謂喝茶談天,消磨時間。

    2、日常簡餐(晚清之前,北京城沒有像今天這樣特別明確的日常餐館,所以都是去酒館或茶館吃飯,

    高階了才是飯莊什麼的)。

    3、棋社、詩社等所謂各種民間組織。

    4、日常職業介紹中心。(所謂“攢兒上”)

    5、聽曲藝的(所謂書茶館之類)。

    正因為這樣,那時候茶館也有很多分類,比如說3和4,一般都要去清茶館,5就是書茶館,而2呢,則去大茶館或茶酒館都行。所以說,那時候北京城裡上茶館去,有很多原因,並不是都是去喝茶的,單純以為上茶館的都是閒得無聊的,其實比較片面。

    其次說發展。到了清晚期,首先發生的一個問題就是簡餐這一類的功能開始削弱,因為晚清二葷鋪什麼的,所謂的便民的餐館就出現了,大家選擇更多了,去茶館吃飯的也就少了。到了民國,最重要的問題首先是政治、文化中心的變動以及文化的變化。比如說北京城最紅火的所謂飯莊,就是在這個時期走進頹勢的。

    因為飯莊大致類似今天的大型會所,必須要有相當的排場才會大量使用,清代北京城的重要性遠高於民國,或者說民國的北京城不再一唯一化,所以這些高階的地方都逐步式微,也或者說選擇性更多了。

    另外一方面,是社會階級的變化。曾經北京城裡有一部分有閒階級,以旗人居多。眾所周知的,有相當一部分旗入鄙夷商賈,又仗著有挑上了錢糧或者有家底,所謂有閒有錢,茶館才能相對繁榮。這些舊階級在民國多數沒落,而新階級,經常講求新派,喝個咖啡,跳個舞,跟茶館就不對派了,茶館的生意自然不行。

    大體來說,北京最後的一批茶館應該都是以書茶館為多,主要以曲藝招攬客戶。

    最後就是新社會。從各個角度而言,有閒有錢的階級都在一個階段內不再存在,所以茶館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幾年有所復興,也是社會情況變化的一個體現。成都還有滿多茶館的,有時候都是一杯最便宜的菊花點上,就開始打麻將,茶水續到無色了。幾家歡喜幾家愁得散了。

  • 2 # 靖哥在上海

    主要是現在生活節奏快,西方生活方式影響習慣!傳統文化沒有重視發展,快飲料文化,咖啡文化的衝擊~年輕都去這些地方了!老人還是喜歡茶館~我就喜歡青浦公園的茶館,到了一定年齡就想到這些古香古色的慢文化地方,喝喝茶,聊聊天,玩東西!茶客江vc201651交茶友​​

  • 3 # 職場有料

    舊時代的茶館,不單單是一個經營場地。

    這裡賣茶,賣小吃,賣歌舞戲曲表演,甚至還有各種剃頭挖耳的服務,豐富至極。

    老武漢在民國時期武昌加上漢口有兩千多家茶館,其中比較知名的有民眾樂園大茶館,江南春之類的。茶館在那個時代就是人們匯聚的地方,自然也就承擔著社交場所的重要作用。

    有的茶館是警察局開的,有的是青幫的,有的是洪門的,還有哥老會,陝西幫,甚至妓女,行腳漢子,都有自己匯聚的茶館。一個個茶館,就是整個社會的細分,把人們分成三教九流幾十個小圈子,然後利用茶館把大家聚在一起。

    老茶館,一般分為渾水和清水兩種。清水只有茶,頂多提供茶點。渾水就比較方便了,香菸水果泡麵,錯了,香菸水果唱小曲兒。

    像何祚歡這種曲藝大師都是從這樣的茶館裡成長起來的。

    說到社交作用,也挺有意思。

    以前,一個外地小子來到漢口,第一件事就是拜碼頭,這個拜當然不能在碼頭,而是選擇在老大們茶館裡。

    一進門,先要茶,蓋碗端上來。

    先擺出這個姿勢,意思是靠碼頭。如果店家有興趣,就自然會請到隔間雅座再詳細擺下茶陣。沒人搭理就趕緊收拾走人。

    中國的民間,江湖文化可以說是一種最廣泛的亞文化了。行走在外都需要謹記。

    建國後沒這事兒了,到哪兒拿個介紹信,齊活。

    現在更簡單,帶著名片,發唄。

    舊時的茶館除了上述這些作用,還有一些別的功能。它就是戲園子,想聽戲就有,評書相聲京韻大鼓河南梆子楚劇漢劇都有。

    民眾樂園大茶館每天都有表演,趕上了就聽一段,還有人專門從武昌甚至江夏趕過來給某些名角捧場,那陣勢比現在追星也差不多了。

    那時候,梅蘭芳,周信芳兩位先生但凡來了武漢,首先就要在民眾樂園演上幾場,人山人海蔚為壯觀。

    下回你爺爺再說追星的事你就揭這章。

    再說,民眾樂園大茶館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功能。他是政府的一個重要的宣傳陣地。

    政府修建,專門撥給經費,不但增加文化課程,還專門請大師講座,搞的有聲有色。

    而現在。我們有電視,有wifi,有咖啡館,有電影院,娛樂專案太多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了。因為我們獨自一人也可以很好的消磨時間,尋找快樂。

    時代變了。茶館也在變。

    再寫一段兒吧。今天剛好跟大馬倉主人陳乙萊老師一起品茶,聊了很多東西。

    厚紙8582,從香港到馬來西亞,再回來,倉儲優秀。

    現在也有一些做的比較好的茶館。我評價的標準是除了美學設計之外,經營也做的很好,缺一不可。

    而目前做的好的茶館,玩的是文化,走的是產品,做的是圈子。其實跟原來的茶館也是有傳承的,只不過變了茶客的圈子。

    金融業的一圈,建築的一圈,文創的一圈。

    各自有各自的圈子,有各自的茶館,有各自的茶主人。

    而茶館慢慢的也成了這些人的精神歸宿,這也非常重要。

  • 4 # 茶葉地理

    茶館是一個時代人文的晴雨表。老舍筆下的茶館代表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發展到今天,仍然能有當初那種情致的人群已經不復存在。概括來講,“老式茶館”不流行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幾個:

    1.撕裂的多元文化壓縮了茶館的生存空間:傳統意義上的茶館是社會各個階層的社交場,可以休閒、可以社交,可以娛樂、可以談生意、可以論政治,在過去資訊渠道、休閒方式相對單一的情況下,茶館客觀上起到了訊息驛站和休閒社交空間的作用,而現在,人們的社交、信源更加豐富多樣,不再只有茶館這種單一途徑,所以茶館的生存空間被壓縮是必然的。

    2.社會的文化氛圍斷了茶館的後路:現代人面臨著來自房子、孩子、票子等方方面面的壓力,使得人們更多地把時間放在了更加功利的追逐上面——所以年輕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泡茶館,而傳統茶館的主流人群——中老年人,工作的要面對自己來自工作方方面面的壓力,退休了的大都在為兒孫貢獻餘熱,沒有時間也沒 有情致去泡茶館了。人群的缺失是茶館生意難做的核心因素。

    3.傳統茶館的守舊思維和模式將自己陷入了尷尬境地:從裝修風格到人群定位、從產品選擇到經營者,大部分的茶館從業人員仍還抱守著傳統的思維,沒有像咖啡館那樣與時俱進衍生出符合新人群的空間模式,贏利模式上主要還是靠棋牌、茶水等相對較為單一的經營思路,從這一點上講,不能與時俱進是茶館陷入困境又一關鍵因素。

    4.生活習慣的變遷是老式茶館勢微的重要因素: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老舍筆下的茶館作為曾經的一種業態,在某種程度上仍會得到少部分人的青睞,比如北京的老舍茶館,還有成都、重慶等地的一些老茶館,但大部分的茶館要麼因為經濟效益不佳退出市場,要麼就已經進化成了全新形態的茶館。事實上,人們茶葉的消費量每年都會有較大的增長,人們喝茶的需求沒有衰減,只是喝茶的場景不是隻有茶館這一種了而已。

    所以,茶葉人常喝,茶館不常在。那種老舊、傳統的茶館生存空間被壓縮的同時,會有更多新興的模式、空間呈現出來。不流行的只是老的形式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PHP一定要會演算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