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懷疑探索者
-
2 # 一老沈一
愛因斯坦讚美過佛教嗎?從現在所能夠查到的資料看——答案是:沒有!
所謂愛因斯坦讚美佛教,往往都指的是下面這段話: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
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愛因斯坦
很多人查過上面這段話是從哪裡傳播出來,結果均出於某些宗教人士之口或文字(哪種宗教是不言自明的)。
那麼,愛因斯坦是否說過此話呢?又有許多人繼續“追查”。傳播這段話的人士,是註明了引用出處的——引自於愛因斯坦曾長期工作過的普林斯頓大學 的出版社1954 年出版的 《The Human Side 》一書。“追查者”們很快發現:第一,普林斯頓大學 出版社確實出版了《The Human Side 》一書,但出版時間不是1954年而是1979年(這本書1981年已經翻譯成中文在國內出版)。第二,查遍全書,裡面並沒有上面的這段話。
“追查者”們仍不死心,直接詢問了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愛因斯坦檔案館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愛因斯坦檔案館,得到的文字回覆都是不能證明愛因斯坦說過這段話。
還有其他線索嗎?“追查者”們又查到“維基百科”,結果發現,這段話已經被列在“錯誤引用”的欄目裡,意思即子虛烏有。更有意思的是,一名外國的佛教徒在“談佛教與科學”的欄目裡還發了用英文寫的帖子,翻譯成中文是:“作為一個佛教徒和一個物理學家,(看到上述的段子)我會很高興(如果這個引述是真實的話),但是很遺憾,沒有證據表明它是真實的”。看來不止在中國大陸,所謂愛因斯坦的這段話也被傳播到了海外、國外。特別要說的是,國外、海外早已有網站質疑了這段話的真實性。
再進一步深究,關於佛教,愛因斯坦到底說過什麼?現在唯一能查到並被證實是真實的,是愛因斯坦的讀書筆記。他在讀到斯賓諾莎的著作時寫道:“從叔本華的散文中,我們知道,佛教裡面關於宇宙元素的內容比較多。”還有若干條與此類似的一般感想。
愛因斯坦在上個世紀20年代初兩次來中國,他感受到了中國對他的熱情,也發自內心地表達了對這個被外華人像牛馬一樣殘虐著的民族的深深同情。抗日戰爭爆發後,愛因斯坦和羅素等一起發起了支援中國抗戰的活動。但是總體來說,他對中國在內的東方文化包括佛學,是不十分了解的,他所鍾情的科學研究及維護世界和平的活動佔去了他幾乎所有的時間。愛因斯坦沒有專門研究過猶太教和基督教,更別說研究佛教了。他對佛教的點滴了解,只是來源於斯賓諾莎。這個德國的著名哲學家,是頗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響的。
作為旁證的,還有三本著名的愛因斯坦傳記:他直接授權菲利普.弗蘭克(德)寫的《愛因斯坦傳》;愛因斯坦所有檔案解密後,沃爾特.艾薩克森(美)寫的《愛因斯坦傳》(該書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科學傳播最佳圖書獎);安妮.魯尼所著《愛因斯坦自述》,書中所有資料均為有據可查的愛因斯坦原話。這三本書裡,沒有任何一處提到愛因斯坦研究過、讚揚過佛教,連他涉獵過佛教的記述也沒有。
為什麼憑空編造出來愛因斯坦讚揚佛教的前面那段話呢?他的影響太大了!這也算是一種無良的蹭熱度吧。
幸好有那些並不相通道聽途說,而且絕不以訛傳訛的認真的“追查者”們。我也曾相信,愛因斯坦在拒絕“一個人格化的上帝”的時候,搪塞地說他寧可去信佛教。看來,愛因斯坦雖然並不像弗洛伊德、羅素、蕭伯納那樣激烈地反對信仰上帝,但他也從沒有而且絕不會信仰任何一種宗教。他的話充滿機智,但也從不會做任何違心的承諾或對任何不瞭解的事情輕下斷言。
刨根問底,一定要搞個水落石出的那些“追查者”們只相信事實的精神,值得欽佩!值得學習!
-
3 # 無視聽
愛因斯坦沒有遇到釋迦牟尼,但遇見了老子。〞你向自然深處看去,就會對亊物有更深刻的理解〞(愛因斯坦)。故曰遇見了老子。
-
4 # 無上令劍
我就是佛,佛與我相隨,佛與我加持。走正法道,走真如道,正行、正念、正為、正言、正精進。本尊威儀,心生蓮花,型美如菩薩、如雕塑。宇宙之光,萬有能量;宇宙動能,能量之光。紅光入體,真元真氣、元靈元神入體。無數空間中的我,向我靠攏,合一,合一,合一。靈與我,融為一體,永不分離。我就是一個宇宙,大宇宙包容著我,地球的宇宙孕育我,心中的宇宙與大宇宙合一。我心飛翔,直上九宇。佛燈照亮回家路,七星為我指杭,走回家的大道。天燈已明,我心更亮。沿著慈悲之路,走真如大道。愛我的家人、朋友、同事、鄰里,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萬物生靈;愛我身邊的一切眾生。放棄我的尊嚴、放棄我的傲慢、放棄我的虛榮,棄絕我的貪私慾。讓心生慈悲,包容一切。包容一切不能包容的一切,原諒自己的過錯,懺悔自己的罪惡。我心慈悲,我佛慈悲,救度我,救度所有的蒼生。阿彌陀佛、阿門、阿逸多、安拉胡、無量天尊、阿彌阿彌佛、阿彌阿彌陀、南無觀世音菩薩、嗡瑪尼吽。
-
5 # 泰山道人2
愛因斯坦晚年去研究佛學,其實不是信佛了,而是他對物質世界研究遇到了過不去的坎。他想從宗教角度窺探未知的世界,他只是探索階段。他發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有衝突的,無法相信是真的,他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所以他才研究神學希望找到解脫。
其實愛因後期是失敗的,這也是必然的,後期的思想,暴露了他對科學的不嚴謹,導致很多人誤以為他真的也信有神的存在了。
老年的愛因斯坦,思想極端,劃地為牢,極端到他走不出自己。後來,有所醒悟,他太侷限於地球了。因為科學只限於地球, 神學和佛教教是在宇宙,甚至是超越宇宙的。
最近發現了一封愛因斯坦在1954年寫給一位猶太教哲學家的信,信中對這位哲學家的著作表示了不同意見,指出“對我來說上帝一詞不過是人類弱點的表達和產物”,而《聖經》則是“原始”和“非常孩子氣的”,不管後人對《聖經》做如何精巧的詮釋,都“不能改變我的這個看法”。這說明,愛因斯坦不信任何宗教。
-
6 # 為——無為
就連佛祖都說過他沒有真的說過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法的最高義是心外無物,一切都是是在心中生生滅滅。世界永珍就好比是“意識”(本心自性)播放的電影。本來無一物,包括你任何的妄想分別都是本心自性生出的幻想,本心是不能被表達的,就像眼睛看不到眼睛自身一樣,要想真正體會佛法最高義,就要先理解六祖慧能說的:我給你說的都不是最大的秘密,最大的秘密在你那裡。如果能真的明白佛法最高義就不會討論這件事了。
-
7 # 建章君
可以這麼認為。
愛因斯坦對待宗教的態度集中在他所寫的一篇叫做《科學與宗教》的文章中。其中涉及到了佛教。他將佛陀視為與斯賓諾莎為同一種人。他曾經說過,如果說他信仰上帝的話,他信的是斯賓諾莎式的上帝。所以,的確可以認為愛因斯坦讚美過佛教。
歸納而言,愛因斯坦不相信有人格化的上帝,也即不相信有神論,秉持的是無神論觀點。他的名言“上帝不擲骰子”中的“上帝”指的不是人格化的上帝,而是斯賓諾莎式的上帝,佛教將其稱之為“法界”,科學將其稱之為“宇宙”。
但他也肯定了有神論宗教的倫理價值。愛因斯坦明確指出:“科學沒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象瞎子”。
"我認為重要的在於這種超越個人的內涵的力量,在於對它超過一切的深遠意義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於是否曾經企圖把這種內涵同神聯絡起來,因為要不然,佛陀和斯賓諾莎就不能算是宗教人物了。"這是他對宗教內在核心價值的基本評價。
佛教不是有神論,也沒有人格化的上帝的觀念。佛陀不是神,不是人格化的上帝。佛教的基本思想也確實與斯賓諾莎的思想相近。愛因斯坦正確地看到了這一點。如果說他對佛教的教義是完全不瞭解的,他是說不出這樣的準確評價的;他知道佛陀是無神論者,這一點恐怕許多佛教徒本身都搞不清楚。
附錄《科學與宗教》一文的原文,大家自己看吧。
要我們對什麼是科學得出一致的理解,實際上並不困難。科學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努力,力圖用系統的思維,把這個世界中可感知的現象儘可能徹底地聯絡起來。說得大膽點,它是這樣一種企圖:要透過構思過程,後驗(posterior)地來重建存在。但我要是問自已,宗教是什麼,我可就不能那麼容易回答了。即使我找到了一個可能在這個特殊時刻使我滿意的答案,可是我仍然相信,我決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使所有對這個問題作過認真考慮的人哪怕在很小程度上表示同意。 因此,我想先不去問宗教是什麼,而寧願問,一個我認為是信仰宗教的人,他的志向有哪些特徵:在我看來,一個人受了宗教感化,他就是已經盡他的最大可能從自私慾望的鐐銬中解放了出來,而全神貫注在那些因其超越個人的價值而為他所堅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我認為重要的在於這種超越個人的內涵的力量,在於對它超過一切的深遠意義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於是否曾經企圖把這種內涵同神聯絡起來,因為要不然,佛陀和斯賓諾莎就不能算是宗教人物了。所以,說一個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誠的,意思是說,他並不懷疑那些超越個人的目的和目標的莊嚴和崇高;而這些目的和目標是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礎的。但是它們的存在同他自已的存在是同樣必然的,是同樣實實在在的。在這個意義上,宗教是人類長期的事業,它要使人類清醒地、全面地意識到這些價值和目標,並且不斷地加強和擴大它們的影響。如果人們根據這些定義來理解宗教和科學,那末它們之間就顯得不可能朦朧什麼衝突了。因為科學只能斷言"是什麼",而不能斷言"應當是什麼",可是在它的範圍之外,一切種類的價值判斷仍是必要的。而與此相反,宗教只涉及對人類思想和行動的評價:它不能夠有根據地談到各種事實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依照這種解釋,過去宗教同科學之間人所共知的衝突則應當完全歸咎於對上述情況的誤解。 比如,當宗教團體堅持《聖經》上所記載的一切話都是絕對真理的時候,就引起了衝突。這意味著宗教方面對科學領域的干涉;教會反對伽利略和達爾文學說的鬥爭就是屬於這一類。另一方面,科學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據科學方法試圖對價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斷,這樣,他們就把自已置於同宗教對立的地位。這些衝突全都來源於可悲的錯誤。 然而,儘管宗教的和科學的領域本身彼此是界線分明的,可是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牢固的相互關係和依存性。雖然宗教可以決定目標,但它還是從最廣義的科學學到了用什麼樣的手段可以達到自已所建立起來的目標。可是科學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嚮往理解事物的人來創造。然而這種感情的源泉卻來自宗教的領域。同樣屬於這個源泉的是這樣一種信仰:相信那對於現存世界有效的規律能夠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說可以由理性來理解的。我不能設想一位真正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這情況可以用這樣一個形象來比喻:科學沒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象瞎子。 雖然我在上面曾經斷言宗教同科學之間實在不可能存在什麼正當的衝突,但我還是必須在一個重要地方再一次對這個斷言作一點保留,那就是關於歷史上宗教的實際內容。這種保留必然同上帝的概念有關。在人類精神進化的幼年時期,人的幻想按照人自已的樣子創造出了各種神來,而這些神則被認為透過它們意志的作用在決定著,或者無論如何在影響著這個現象世界。人們企求借助於巫術和祈禱來改變這些神的意向,使其有利於他們自已。現在宗教教義中的上帝觀念是古老的神的概念的一種昇華。比如,人們用各種祈禱來懇求所信奉的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滿足他們的願望,這一類事實就說明了這種上帝觀念的擬人論的特徵。 肯定不會有人否認,這個認為有一個全能、公正和大慈大悲的人格化了的上帝存在的觀念,能給人以安慰、幫助和引導;因為這個觀念比較簡單,它也容易被最不開化的心靈所接受。但是另一方面,這種觀念本身有它致命的弱點,這是有史以來就被苦痛地感覺到了的。這就是說,如果這個神是全能的,那末每一件事,包括每一個人的行動,每一個人的思想,以及每一個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應當是神的作品;怎麼可能設想在這樣全能的神面前,還以為人們要對自已的行動和思想負責呢?在作出賞罰時,神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它自已作出評判。怎麼能夠把這樣的事同神所具有的仁慈和公正結合起來呢? 今天宗教領域同科學領域之間的衝突的主要來源在於人格化了的上帝這個概念。科學的目的是建立那些能決定物體和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關係的普遍規律。對於自然界的這些規律或者定律,要求--而不是要證明--它們具有絕對的普遍有效性。這主要是一種綱領,而對於這種綱領在原則上是可以完成的信仰,只是建立在部分成功的基礎上的。但是大概不會有誰能否認這些部分的成功,而把它們歸之於人類的自我斯騙。至於我們能夠根據這些定律很精密和很確定地預測一定範圍內的現象在時間上的變化情況,這個情況已經深深地紮根於現代人的意識之中,即使他對這些定律的內容也許還了解得很少。他只要考慮一下這樣的例子就行了:太陽系中行星的運動可以根據少數幾條簡單的定律,事先非常準確地計算出來。同樣,儘管精確程度有所不同,但還是可能事先算出電動機、輸電系統、或者無線電裝置的運轉方式,甚至在處理比這些還要新的事物時也是這樣。 顯然,當一個複雜現象中起作用的因子數目太大時,科學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就無能為力了。人們只要想起天氣就可知道,對於天氣,甚至要作幾天的預測也不可能。但沒有誰會懷疑,我們這裡所碰到的是這樣一個因果聯絡,它的起因成分大體上我們是知道的。這個領域裡的現象之所以在精度預測的範圍之外,是因為起作用的因素的龐雜,而不是自然界中沒有什麼秩序可言。 關於生物領域裡的規律性,我們所洞察到的還很不深刻,但至少也已足以使人感覺到它是受著確定的必然性的支配的。人們只要想一想遺傳中有規律的秩序,以及毒物(比如酒精)對生物行為的影響就可明白。這裡所缺少的仍然是對那些具有廣泛普遍性的聯絡的瞭解,而不是秩序知識的本身。 一個人愈是深刻感受到一切事件都有安排好的規律性,他就愈是堅定地深信:除了這種安排好的規律性,再沒有餘地可讓那些本性不同的原因存在。對他來說,不論是人的支配還是神的支配,都不能作為自然界事件的一個獨立原因而存在著。固然,主張有一個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的上帝這種教義,決不會被科學真正駁倒,因為這種教義總是能夠躲進科學知識尚未插足的一些領域裡去的。 但我確信:宗教代表人物的這種行為,不僅是不足取的,而且也是可悲的。因為一種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只能在黑暗中站得住腳的教義,由於它對人類進步有著數不清的害處,必然會失去它對人類的影響。在為美德而鬥爭中,宗教導師們應當有魄力放棄那個人格化的上帝的教義,也就是放棄過去曾把那麼大的權力交給教士手裡的那個恐懼和希望的源泉。在他們的勞動中,他們應當利用那些能夠在人類自已的身上培養出來的善、真和美的力量。不錯,這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任務,然而卻是一個價值無比的任務。在宗教導師們完成了上述的淨化過程以後,他們必定會高興地認識到: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學知識提高了境界,而且意義也更加深遠了。 如果要使人類儘可能從自私自利的要求、慾望和恐懼的奴役中解放出來是宗教的目標之一,那末科學推理還能夠從另一角度來幫助宗教。固然科學的目標是在發現規律,使人們能用以把各種事實聯絡起來,並且能預測這些事實,但這不是它唯一的目的。它還試圖把所發現聯絡歸結為數目儘可能少的幾個彼此獨立的概念元素。正是在這種把各種和樣東西合理地統一起來的努力中,它取得了最偉大的成就,儘管也正是這種企圖使它冒著會成為妄想的犧牲品的最大危險。但凡是曾經在這個領域裡勝利前進中有過深切經驗的人,對存在中所顯示出來的合理性,都會感到深摯的崇敬。透過理解,他從個人的願望和慾望的枷鎖裡完全解放出來,從而對體現於存在之中的理性的莊嚴抱著謙恭的態度,而這種莊嚴的理性由於其極度的深奧,對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從宗教這個詞的最高意義來說,我認為這種態度就是宗教的態度。因此我以為科學不僅替宗教的衝動清洗了它的擬人論的渣滓,而且也幫助我們對生活的理解能達到宗教的精神境界。 在我看來,人類精神愈是向前進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說,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對生和死的恐懼,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對理性知識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相信,一個教士如果願意公正地對待他的崇高的教育使命,他就必須成為一個導師。 -
8 # 亦學亦樂
關於愛因斯坦稱讚佛教名言的說明。
網上流傳一則愛因斯坦稱讚佛教的名言: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It should transcend personal God and avoid dogma and theology. Covering both the natural and the spiritual, it should be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ris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c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此名言還有一則變體: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and the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中文翻譯如下: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上帝,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
此名言標稱出自1954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書。
“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即《愛因斯坦談人生》(美)海倫·杜卡斯與巴納希·霍夫曼編著,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Banesh Hoffmann(巴納希·霍夫曼)教授,愛因斯坦的助手,經典量子科普書“The Strange Story of the Quantum, Dover 1959”作者。
Helen Dukas(海倫·杜卡斯),愛因斯坦的秘書,從1928年到1955年愛因斯坦逝世,愛因斯坦去世之後負責管理他的檔案檔案。
但是,查閱該書,無論英文版還是中文版均未發現上述關於佛教的評述。
書中唯一一處關於佛教的評述在英文版第70頁:“What humanity owes to personalities like Buddha, Moses, and Jesus ranks for me higher than all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nquiring and constructive mind.”
中文版第71—72頁譯文如下:“在我看來,釋迦牟尼、摩西和耶穌對人類所作的貢獻遠遠超過那些聰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這句話表明愛因斯坦推重佛教、猶太教、基督教的創立者,但是並未特別突出佛教。
據此,一些西方人士開始攻擊,說佛教徒撒謊,偽造愛因斯坦名言,更有基民推出愛因斯坦始終信仰上帝的結論。
中國一些基民逢佛必反,好不容易抓住的漏洞,他們一定會大加利用。
http://en.wikiquote.org/wiki/Albert_Einstein#Misattributed
http://en.wikiquote.org/wiki/Talk:Albert_Einstein#Einstein_and_Buddhism:_a_widely-cited_but_spurious_quotation
可見,這一名言應出自西方。即使有誤,也並非中國佛教徒所能偽造。
一位名為“半囂張”的網友考證,問題的出處可能是一個英文的名人名言網站:
http://www.spaceandmotion.com/Theology-Albert-Einstein.htm
該網站中連續列出的這兩段愛因斯坦名言:
“Albert Einstein Quotes o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Theology, God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It should transcend personal God and avoid dogma and theology. Covering both the natural and the spiritual, it should be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ris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c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
It was, of course, a lie what you read about my religious convictions, a lie which is being systematically repeated. I do not believe in a personal God and I have never denied this but have expressed it clearly. If something is in me which can be called religious then it is the unbounded admiration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so far as our science can reveal it. (Albert Einstein, 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其中,第一段,就是我們熟知的這個名言,沒有列舉出處。第二段,標明出自“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愛因斯坦談人生》,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54年版)。可能有人因此誤以為第一段也是出自該書。
關於第二段,見於《愛因斯坦談人生》英文版第43頁,是愛因斯坦給一位無神論者回信的一部分。中文譯文見於中文版第44頁:
“你所讀到的那篇有關我的宗教信仰的文章當然是個謊言,有人故意地不斷重複散佈這個謊言。我不相信什麼人格化的上帝,我從不否認這一點,而一向說得清清楚楚。如果我身上有什麼稱得上宗教性的東西,那就是一種對迄今為止我們的科學所能揭示的世界的結構的無限敬畏。”
這段話已經很明白得表明了愛因斯坦對上帝的態度——“不相信什麼人格化的上帝”,他的宗教是“對迄今為止我們的科學所能揭示的世界的結構的無限敬畏。”
愛因斯坦曾寫過一篇文章,清楚明白地表達他對宗教的立場,即Religion and Scienc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November 9, 1930 pp 1-4(《宗教和科學》,發表於1930年11月9日的《紐約時報雜誌》)。中譯本見《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新浪共享資料上可以下載PDF電子版。
該文提到了“宇宙宗教感情”和佛教:
“The individual feels the futility of human desires and aims and the sublimity and marvelous order which reveal themselves both in nature and in the world of thought. Individual existence impresses him as a sort of prison and he wants to experience the universe as a single significant whole. The beginnings of cosmic religious feeling already appear at an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e.g., in many of the Psalms of David and in some of the Prophets. Buddhism, as we have learned especially from the wonderful writings of Schopenhauer, contains a much stronger element of this.”
中文譯文見《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281頁:
“人們感覺到人的願望和目的都屬徒然,而有感覺到自然界裡和思維世界裡卻顯示出崇高莊嚴和不可思議的秩序。個人的生活給他的感受好象監獄一樣,他要求把宇宙作為單一的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宇宙宗教感情的開端早已出現在早期的歷史發展階段中,比如在大衛的許多《詩篇》中,以及在某些猶太教的先知那裡。佛教所包含的這種成分還要強烈得多,這特別可以從叔本華的絕妙著作中讀到。”
這段話顯示,愛因斯坦認為,宇宙宗教感情是“自然界裡和思維世界裡卻顯示出崇高莊嚴和不可思議的秩序”“要求把宇宙作為單一的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佛教所包含的這種成分還要強烈得多”。
結論:
不過,愛因斯坦在他的有關著作中表示:
第一,他“不相信什麼人格化的上帝”,他的宗教是“對迄今為止我們的科學所能揭示的世界的結構的無限敬畏。”
第二,他推崇“宇宙宗教感情”,是“自然界裡和思維世界裡卻顯示出崇高莊嚴和不可思議的秩序”“要求把宇宙作為單一的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關於“宇宙宗教感情”,“佛教所包含的這種成分還要強烈得多”。這些說明,網上流傳的那則名言也許並不準確,但並沒有違背愛因斯坦的本意,只是把他的有關表述進行了綜合提煉。
-
9 # 上尚若水83265132
佛教不用科學來裝飾,科學只是佛教內的一點點,科學再研究也是反覆驗證資料說話的二維平面,真如是四維以上的感知,生命最後昇華的終極
-
10 # 娚孩嘬帥200637769
愛因斯坦沒有讚美過佛教,這是真的。你可以查閱猶太教,猶太人不崇拜任何人,只崇拜上帝。這和伊斯蘭教一樣,一神論者,也不會去讚美別的宗教,不信你可以百度。他們眼裡沒有偶像,他們之信仰上帝。
-
11 # 愛我中華文明
愛因斯坦:我願作一名佛教徒
愛因斯坦(資料圖)
文:耀雄
科學是人類對佛學的驗證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我不能設想真正的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這情況可以用這樣一個形象來比喻:科學沒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象瞎子。”(《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82-183頁。)
“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他為人和藹友善,同時謙虛卻又特立獨行,從而受到廣泛的尊敬。他有時會講講笑話,並愛好航行和拉小提琴。他還是個心不在焉的教授,經常丟三落四,專心於思考物理問題而忽視周圍的世界。他還是位素食主義者。他曾說:我認為素食者的人生態度,乃是出自極單純的生理上的平衡狀態,因此對於人類的理想是有所裨益的。
愛因斯坦相信一種宇宙宗教感覺(cosmic religious feeling),但反對一個人格化的神。他曾說: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對於未來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徵: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更是基於對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整體的體驗而引發的宗教意識。佛教正符合了這個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
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愛因斯坦
原文如下: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
[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與弗洛伊德的意念實驗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與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是兩位世人敬仰的大師。愛因斯坦思維敏捷深邃,思路廣泛無所不及,他曾研究過《大藏經》、《易經》,他知道科學是有侷限的,在他的日記裡曾三次提到《易經》,並寫道:“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學科的話,那麼這一學科唯一的就是佛教。”雖然佛經只是無邊佛法的一部分,愛因斯坦已從佛經中看到了佛法超科學的端倪。愛因斯坦與弗洛伊德對科學抱著真正求實的態度,而對神奇的超科學現象,並沒有隨意否認和排斥,而是頗有興趣,進而去思考論證。
當時在歐洲有一位特異功能高手,善於通靈術與隱遁術的大師沃夫梅森,他生於華沙附近的小城可拉卡尼爾利亞的猶太人聚居地,能用意念指使他人。1915年物理大師愛因斯坦與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對當時世界第一號神奇人物沃夫梅森在維也納之郊的一間寓所,進行了一次轟動世界的實驗。
弗洛伊德於心中發出無聲的命令:要梅森在一分鐘內,到隔壁衛生間取一把鑷子,拔下愛因斯坦的三根鬍鬚。
弗洛伊德默唸一停,梅森立刻照辦。奇怪的是,愛因斯坦彷佛被梅森施了魔法,像木人一樣,毫無反抗地讓梅森順順當當地拔下三根鬍鬚,時間恰好是一分鐘,兩位偉人在鐵的事實面前,驚得目瞪口呆。
“我知道很多人,會無法接受,因為這方面的資訊接觸得太少了。多接觸一些現在最前衛的科學發現,你就會慢慢明白,人類對宇宙、對地球和對人體是多少的無知。人體對現在的科學家來說,還是一個迷!永遠的迷。”——愛因斯坦
“當科學家登上一座高山後,卻發現神學家早就坐在那裡了!”——愛因斯坦
我願成為佛教徒
愛因斯坦所寫自傳的談論中談到:“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我是的話,我願成為一名佛教徒。”
-
12 # 螞蟻科學
網路上關於愛因斯坦的宗教,神論等言論太多,導致無神論者單純認為愛因斯坦沒有宗教信仰,宗教擁護者又認為愛因斯坦最終找到了神的歸屬感,轉而背棄科學走向神學。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的話,來回應無神論者。“即使看到以我這人類的思想所認知的宇宙的和諧,仍然有人說上帝是不存在的。讓我生氣的是,他們引用我的言論來支援這些觀點。”
但,宗教信仰者也不要洋洋得意,愛因斯坦同樣說過這樣的話:“每個探索科學真理的人都會日漸相信宇宙法則中體現的另一種精神,一種遠遠超越人類靈魂的精神,以我們渺小的能力與它直面只會感到卑微。如此,對科學的探索會導致一種特殊的宗教情緒,而與以往樸素的宗教情感大相徑庭。”
概括起來,就是愛因斯坦信仰的,不是人格化的上帝,而是真正純粹的上帝,這就是他的宇宙宗教。
“我喜歡在眾人面前和諧顯露的上帝,而不是一個總擔心人們行為和命運的上帝。”
“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創造這個世界的,我對這樣還是那樣的現象,這種元素還是那種元素的光譜都不感興趣。我只是想了解他的思想,其他的都是細枝末節。”也就是說,愛因斯坦並不關心那些人格化的上帝,也並不關心那些約束人的條條框框,他關心的是上帝體現的思想,也就是藏在宇宙中的自然法則,他認為,這樣的自然法則,便是純粹的上帝。
這樣的說法,或許不能讓宗教信仰者信服。其實他早年時,就已經對權威的宗教提出了否定。
“閱讀了大量科普書籍後,我很快意識到《聖經》裡的大部分故事應該不是真的,結果我徜徉在自由思想當中,夾雜著一個青年被國家編造的謊言欺騙的感覺;那是一種很深刻的感受。對所有權威的不信任由此滋生。在任何社會環境中都保持著懷疑一切的態度——這種態度始終伴我左右,僅在對因果關係有了更好的認知後才有所緩和。”(這是愛因斯坦年輕時的體驗)
作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甚至還分析了宗教產生的原因。
“對原始人而言,恐懼時喚起宗教觀念的首要因素,包括對飢餓,野獸等的恐懼。因為在這個時期對因果關係還十分落後,人類意識創作出或多或少與自身相似的虛幻生物,認為這種生物的意識和行為導致了那些可怕事情的發生。”
“社會衝動是宗教的另一具體源頭。在信徒眼中,他會熱愛和珍惜部落中的生命,人類的生命,甚至生命本身;他會撫慰悲傷和未能滿足的渴望;他會保護逝者的靈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道德概念。”
"從恐懼的宗教向道德宗教的發展是人類生活的巨大進步。所有型別的宗教的共同體是他們都擁有擬人化的上帝,但在所有宗教裡還有第三階段的宗教經驗,即使它極少以純粹的形式被發現:我們稱它為宇宙的宗教情感。”
宇宙宗教體驗式科學探索中最強大,最高尚的動力,沒有信仰的科學是淺薄的,不講科學的宗教是盲目的。
1.Einstien,Albert and Paul A. Schilpp(trans.)
2.The world as I see it (1949,24-28,The wisdom Library of the Philosophical Library)
3.Religion and Science,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30,1-4)
4.A Centenary Volume(Cambridge ,MA:Harvrd UP,1979)
5.Cosmic Religion ,with other opinions and Aphorisms (New York :Covici -Friede,1931),102.
6.Out of my Later Years(Secaucus,NJ:Citadel,1956)21-30
-
13 # 畫風寫雨
在智慧的大腦裡,佛學從來不是迷信的理由,也不會不作研究,就加以否定,而是將其作為人類智慧的拼圖之一。讓我們來看看智慧的靈魂,都擁有怎樣開放的心態。
“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當科學家登上一座高山後,卻發現神學家早就坐在那裡了!”——愛因斯坦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愛因斯坦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尼采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章太炎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啟示了。——魯迅
佛學廣矣,大矣,深矣,微矣,切於人事,證於實用,實天地間最高尚圓滿,深地著名之學說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梁啟超
我覺得不論智慧或人格,釋迦牟尼都遠遠超過其他宗教創始人。——羅素
我本人是科學家,但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認為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沈家禎
-
14 # 無心禪子
愛因斯坦說:“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學是一切真正科學的原動力。”愛因斯坦所寫的自傳中談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話,他願成為一名佛教徒。愛因斯坦還說:“未來的宗教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 (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54年版) 愛因斯坦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他的觀點,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學這種直覺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學動力。世界上如果有什麼真正的宗教的話,那就是佛教。”“未來的宗教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回覆列表
有一個流傳於大陸地區的謠言,據說愛因斯坦說了一段話,意思是,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而佛教符合這種特徵。實事求是的說,愛因斯坦是不可能讚美佛教的,我是做了詳細的調查的。愛因斯坦確實提過一句關於佛教的話,這也是他唯一一次提及佛教,但是,這句話與讚美佛教毫無關係。可以下一個確鑿的定義:愛因斯坦沒有任何的讚美佛教的言論。
愛因斯坦唯一一次提及佛教的話,這句話說了什麼呢?我特意找了專家,在他的指點下,翻閱了《愛因斯坦全集》,從紙媒和電子版,都檢索了好幾遍。我給大家看一個截圖:
那段“”愛因斯坦說: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而佛教符合這種特徵。”的謠言,它最早出現在1965年,那時愛因斯坦已經去世了10年。這段謠言還有英文版,英文如下:
"The religion of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1954, from AlbertEinstein: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翻譯過來大意是: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愛因斯坦(出自1954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Albert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書)愛因斯坦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嗎?下面揭露真相:
一、關於這個謊言,維基語錄(見下面連結一)早已經有明確註明,在Misattributed (錯誤引述)欄目下,就有上述的段子。而且在維基百科:談佛教與科學(見下面連結三)中也有外國的佛教徒否認了這一觀點:
Einstein and Buddhism: a widely-cited but spurious quotation
愛因斯坦與佛教,一個被廣泛傳播但卻是偽造【spurious】的引述。
作者的分析如下:
As a Buddhist and physicist myself, I"d bedelighted if this very widely-cited quote really could be attributed toEinstein, but regrettably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it can. It sometimesappears with a reference to 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1954), but there is never a page reference - for the simplereason that the quote does not appear anywhere in that book.翻譯過來大意是:
(後面我們將會分析)
二、看原著《The Human Side》,有沒有這樣的話,結果發現是沒有的!
有人說,百科是可以隨意編輯的,說不定是詆譭佛教的人杜撰的資訊呢?那麼剩下來只有一個辦法了:對比原著。
我們上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網站(見下面連結四)查詢,終於找到了《The Human Side》一書的資訊(見下面連結五):
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Glimpses from His Archives
Albert Einstein
Edited by Helen Dukas & Banesh Hoffmann
With a new foreword by Ze’ev Rosenkranz
Paperback | 2013 | $16.95/ £11.95 | ISBN: 9780691160238
184 pp. | 5 1/2 x 8 1/2
eBook | ISBN: 9781400848126 | (電子書編號,很有用)
原來該書一直有再版,最近一次再版是 2013 年,而且我們還發現了有電子書!
Google full text of this book:
可以在 Google 的線上圖書館(Books)上直接看這本書(見下面連結六)以及查詢內容。
結果,根本就找不到文章開頭傳言的那個段子(查詢Buddhism、Buddhist、Buddha 關鍵字均沒有發現),也就是說,這個段子是一個謊言。而且還發現一個事情,這本書並不是 1954 年發行的,而是 1979 年初版(first printing1979),1981年平裝發行(first paperback printing 1981)的:這點和維基百科、維基語錄吻合。
三、既然有平裝發行,那麼國內有沒有翻譯版本?我發現是有的,名字叫做《愛因斯坦談人生》,1984 年《The Human Side》這本書以這個名字在國內發行。
我們再上網查詢《愛因斯坦談人生》的 pdf 檔案(見下面連結七),下載回來查詢一下看看是否有“佛”這個關鍵字。發現只有一句“它彷彿是從我早已消逝的青年時代傳出的一個資訊。”與佛教無關!至此,從多方面考證了這個段子的真偽,經過鑑定是為假。
四、那麼,愛因斯坦對於佛教,究竟說過些什麼?
以下內容摘自維基語錄以及《Science and Religion》(科學與宗教)一文。
The cosmic element is much stronger inBuddhism(佛), as, inparticular, Schopenhauer"s(
叔本華) magnificent essays have shown us.
Buddhism, as we have learned especiallyfrom the wonderful writings of Schopenhauer(叔本
華), contains a much stronger element of this.
從叔本華的散文中,我們知道,佛教裡面關於宇宙元素的內容比較多。(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觀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響,持悲觀主義的觀點,主張忘我)
It seems to me that what is important isthe force of this superpersonal content and the
depth of the convictionconcerning its overpowering meaningfulness, regardless of whether
any attemptis made to unite this content with a divine Being, for otherwise it would
notbe possible to count Buddha(佛) and Spinoza(斯賓諾莎:西方近代哲學史重要的理性主義者,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 as religious personalities.
What humanity owes to personalities likeBuddha(佛), Moses(摩西), and Jesus(耶穌)
ranks for me higher than all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nquiring and constructive mind.
If we want to improve the world we cannotdo it with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with
ideals. Confucius(孔夫子), Buddha(佛), Jesus(耶穌) and Gandhi(甘地) have done
more for humanitythan science has done.
從上述語錄可以知道,愛因斯坦在談佛教的時候,只不過是一般的比較、引述引用,並無深入研究,更多的是拿來和其它哲學家、神比較。至於稱讚、甚至表示自己願意成為佛教徒就更無從談起。
希望大家多加思考,多加分析,因為我們已經發現有許多段子都是杜撰的。
再者,愛因斯坦只不過是智商高,但是一個人的良知跟智商、名氣、財富等這些並無直接關係(比如香港李首富,信佛,捐了十幾億蓋寺,可香港人稱之為吸血鬼,在內地瘋狂圈地炒樓,民眾怨聲載道),所以名人,即使信佛、說過佛的好話,也不能代表什麼。
參考資料:
連結一:en點wikiquote點org/wiki/Albert_Einstein 愛因斯坦維基語錄
連結二:en點wikipedia點org/wiki/Albert_Einstein 愛因斯坦維基百科
連線三:en點wikipedia點org/wiki/Talk%3ABuddhism_and_science 佛教與科學
連結四:press點princeton點edu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網站
連結五:press點princeton點edu/titles/10115點html 《TheHuman Side》一書資訊
連結六:books點google點com/books/princeton問號hl=en&vid=ISBN9781400848126
《The Human Side》電子書,可以在裡面進行內容查詢。
連結七:zhidao點baidu點com/share/1d4f182b75495a9a40797acffeacb093點html
我除了諮詢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康奈爾大學副教授李泌也給我提供了答覆:
在網路上,可以見到一些宣傳佛教的帖子上說愛因斯坦信仰過佛教,還說什麼佛教是最科學的話。其實,愛因斯坦並沒有信仰佛教,愛因斯坦關於佛教的原話翻譯過來的大概意思是,佛教比其他宗教更接近他口中所謂的“宇宙感”,但是沒有任何宗教(包括佛教)是以宇宙感為基礎的。偶爾出現的理解了宇宙感的人,往往被他的同時代人當做異端甚至無神論者,但他們掌握的才是最高的宗教體驗。
中國科學院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張卜天(他是哲學家吳國盛的弟子),他也對愛因斯讚美佛教做了闢謠。他在《賽先生》上撰文說:
佛教徒以及許多對佛教有好感的人,大概都曾在書上或網上見過這樣兩段話,據說均出自愛因斯坦之口:(1)“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或“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2)“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的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比如索達吉堪布在《佛教科學論》中就曾多次引用這些話,其他書籍的引用也屢見不鮮。這些話據說載於1954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書(有時說是《愛因斯坦文集》),但從未標明具體頁碼。事實上,愛因斯坦從未說過這樣的話,這些話也根本不見於該書。書中唯一與佛教有關的只有第70頁上的一句話,與宣稱佛教最能支援科學毫不相干。張卜天教授最後闡述道:
他們的一些說法也許只是出於方便,或許有利於增強更多人的信念,但我依然認為,對科學的攀附已使佛教付出了沉重代價,因為這樣理解的佛教已經失去了某些最本質的東西。若把佛教與科學拉到同一層面,使佛教成為一種科學佛教(scientific Buddhism),那麼長遠來看失敗的必定是佛教。中國宇宙學、弦理論第一人,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對佛學與科學的關係做了闡述:
費曼在一篇文章裡說,科學與宗教的區別是,前者的核心是不確定性,後者的核心是確定性。比如說,解釋一個現象的科學學說是臨時的,是需要越來越多的證據的,所以永遠是統計性質的。在物理學中,我們往往說某個現象的證據是幾個標準誤差,換句話說,只是十分可能的,而不是百分之百確定的。理論和模型也是如此,當科學家需要的時候,牛頓力學被修正為相對論力學,諸如此類。宗教則相反,一個斷言是百分之百正確的。因此,科學和宗教爬的不是一座山,佛學大師一生等在那裡,只會等來更多的信眾,而不是科學家。我們生活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越來越重要,所以,前面說的某些宗教人士借重科學是一個悖論,宗教只是人類的心理和倫理實踐,與知識本身沒有多大關係。關於愛因斯坦的謠言來源之一,我也做了調查。很多謠言與一個名叫索達吉堪布的喇嘛有關,他寫了本書《佛教科學論》,在這本書裡面,造了很多有關愛因斯坦的謠言:
1,前言裡,他就造謠了: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慨嘆:“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2,第六章《到深山中去探寶》——第四節《佛法是座寶山》,他又造謠說:開創了科學新紀元、本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佛教是一切科學的源動力。”
3,至於那句最著名的關於愛因斯坦的謠言:現代科學之父、相對論的開創者愛因斯坦則說:“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一個人化的神,無須死板的教條及教義,包含自然現象和精神領域,基於對一些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經驗而成一體,只有佛教才能符合這些條件。這句話就是來源於索達吉堪布的《佛教科學論》,在第二章《對佛教應抱有正確的科學態度》——第五節《辯證唯物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
謠言就是這樣誕生的,當今網路已經非常普及,《愛因斯坦文集》隨處可以下載,但是就是找不到索達吉堪布編造的這些言論,更別說這些話具體在《愛因斯坦文集》的哪一章、哪一節。
最後,我特別強調:愛因斯坦是一位無神論者,他晚年有一封親筆信,明確提及自己不信任何超自然的上帝。這封信曾經被拍賣了300萬美金。
這封信正是大名鼎鼎的“上帝之信”,寫於1954年逝世前。在信中,愛因斯坦稱自己並不信仰超自然現象。這封用德語寫成的信是重要的歷史檔案,至少表明了愛因斯坦晚年對上帝的真實看法。由於愛因斯坦說過名言“上帝是不擲骰子的”,因此有人懷疑他後來像牛頓那樣篤信上帝。而這封信表明,這樣的懷疑並無根據,愛因斯坦的“擲骰子”比喻,真的僅是比喻而已。此外,愛因斯坦還在信中談到了部落制度等話題。這封私人信件是寫給猶太哲學家葛金(Eric Gutkind)的,言語直接犀利。愛因斯坦寫道:“對我來說,‘上帝’一詞不過是人類自身脆弱性的表現和產物,聖經不過是一本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傳說集。沒有任何一種解讀,不管它多麼奧妙,能改變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