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這個問題並不準確,歷史上,諸葛亮的歷次北伐中只有兩次出祁山。

    因為古今地理有所不同,關於諸葛亮北伐可以走哪些道路歷來有所爭議,不過一般認為有六條,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還有就是順沔水而下攻擊上庸、魏興。

    在《三國演義》中提到諸葛亮北伐中原,六次都是出祁山。當然這只是小說家言。實際上諸葛亮北伐是五次,而且只並非都是出祁山: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宣稱要出褒斜道攻打郿縣,並派趙雲、鄧芝率蜀軍一部進駐箕谷,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則率蜀軍主力出祁山,攻打隴右。後來因為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只能帶著蜀軍和西縣千餘戶居民一起撤軍。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年冬,因為魏軍大舉伐吳,東吳向蜀漢告急。諸葛亮率軍經陳倉道出散關,包圍了陳倉。曹真率軍來援。兩軍對峙二十多天以後,蜀軍糧盡,加上張郃也率軍趕來,所以主動撤軍。魏將王雙追擊蜀軍,卻被蜀軍擊敗,王雙戰死。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奪取了漢中西北的陰平、武都二郡。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這一次諸葛亮還是出的祁山,攻擊隴右。司馬懿率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將迎擊,卻屢戰屢敗。最後蜀軍因為糧盡退軍,司馬懿命張郃去追擊,被蜀軍射殺在木門道中。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此次北伐諸葛亮是出褒斜道,據守武功五丈原,和魏軍對峙百餘日。後因諸葛亮病逝,蜀軍撤退而告終。

    所以很明顯,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三次是以陰平、武都為目標為,另外四次中兩次走祁山,一次走陳倉道,還有一次是出褒斜道。

    而諸葛亮每次北伐走什麼路線,其實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在六條北伐線路中,出祁山可以攻擊隴右。也是各條北伐線路中最遠離曹魏中心地區的一條,攻擊這裡無法給曹魏致命打擊。但是這條路線地勢平坦,道路開闊易行,適合大軍行動。

    而且既然遠離曹魏中心地區,那麼曹魏的力量在這裡就相對比較薄弱,運輸糧草也更困難,不利於魏軍防守。蜀漢的總體國力和曹魏差距巨大,更何況在夷陵之戰後蜀軍精銳損失太多,此時並無實力和曹魏正面對決。攻擊隴右相對難度最低,諸葛亮選擇走這條路的次數最多也就不奇怪了。

    而第二次北伐的目的是吸引魏軍來援,減輕東吳的軍事壓力。此時諸葛亮要考慮的是如何能快速吸引魏軍注意力,繼續走祁山顯然不適合了。所以他選擇走陳倉道出散關。這條路線距離長安較近,而長安是曹魏在關中地區的統治核心,可謂攻敵之必救。結果不出諸葛亮所料,蜀軍出兵以後,曹叡就緊急抽調在荊州準備伐吳的張郃回援。

    至於最後一次北伐選擇褒斜道,是因為經過幾次北伐的實戰練兵以後,蜀軍戰鬥力大為增強。特別是第四次北伐時,在戰場上已經可以完全壓制魏軍。此時諸葛亮出褒斜道的有尋找戰機攻打長安,一戰奪取關中的意圖。

    此外儻駱道、子午道和沔水線諸葛亮從來沒有走過,這也是有原因的:儻駱道、子午道這兩條線路雖然靠近長安,但是艱險難行,不適合大軍運動;而沔水線順江而下易,萬一遭到挫折要逆流撤退卻很困難,風險也是太大。

    所以諸葛亮北伐走什麼路線,都是根據需要而定,並不是墨守成規,固定一條路走。

  • 2 # 始終先生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蜀漢無戰馬,出祁山是為了佔隴右和天水,打通西涼戰馬交易渠道。

    古代打仗的時候,兵種相剋是非常誇張的一件事,而騎兵在那個年代,可謂是天下無敵,公孫瓚、馬騰為什麼在初期都是絕對強勢的存在,就因為他們有騎兵公孫瓚所統治的幽州,馬騰統治的涼州,是當時漢朝戰馬的產出地,除了少部分戰馬源於西域等國的貿易外,幾乎所有戰馬都來自幽,涼二州。

    曹操為什麼能縱橫中原,不就是因為曹操號稱自己兩萬虎豹騎天下無敵嗎?

    確實天下無敵,三國鼎立的時候,幽州,涼州都在曹操的治下,可以隨時保持虎豹騎戰馬的淘汰率。戰馬也就成了當時最重要的戰略物資。

    而蜀漢和東吳就比較慘了,沒有騎兵是他們最大的短板。益州當時盛產一種滇馬,這種馬體型矮小,耐力持久,不適合騎乘,只適合運輸,託運貨物。因此,如果蜀漢,東吳想要與曹操逐鹿中原,就必須要有自己成建制的騎兵。

    諸葛亮六出祁山,不是因為祁山遍地黃金,而是因為祁山是通往涼州的一道屏障。山腳下,左有隴右,又有天水。誰佔領這兩座城,相當於把守住了通往西涼的大門。佔有西涼,就意味著自己的騎兵即將成型。而且隴右又是一個盛產糧食的地方,被譽為西涼的糧倉。

    不論作為對戰馬的渴求,還是為日後挺近長安而免去後顧之憂,或是透過隴右為糧倉提供足夠的前線支援(比從漢中,成都運糧要方便很多),先打下隴右和天水,都是明智之舉。

  • 3 # 史海泛舟擺渡人

    蜀國北伐並不是每次都從祁山進軍,歷史上蜀漢共進行過16次北伐,從祁山進軍的次數不超過5次。三國時期蜀國北伐有很多條路可以走,其中子午谷是最近也是最危險的一條路,祁山是相對穩妥的一條道路。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因此他寧可捨近求遠,選擇從祁山進軍伐魏,也沒有冒險從子午谷進軍。

    諸葛亮一生共進行過五次北伐,其中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是從祁山進軍,其餘三次都是從其他地方進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魏延建議諸葛亮從子午谷進軍,模仿韓信暗度陳倉的打法,一舉攻佔曹魏的關中。諸葛亮因為這個計謀過於危險,拒絕了魏延的建議,帶領大軍從祁山進軍。在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之前,曹魏國內都沒有料到蜀漢會主動伐魏。在諸葛亮大軍到達曹魏領土的時候,曹魏雍涼地區的三個郡望風投降,魏國的朝野震動,曹睿親自帶領大軍西征討伐諸葛亮。

    由於祁山到長安路途遙遠,諸葛亮沒能及時擴大第一次北伐的戰果,馬謖在街亭被張郃擊敗,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吸取了出祁山的教訓,帶領大軍從散關小路進軍,然而曹魏在陳倉一帶部署重兵,諸葛亮久攻不下,第二次北伐草草收場。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攻佔了祁山南部的武都和陰平,沒有到達祁山一線。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再次從祁山進軍,並且在滷城之戰大破司馬懿,斬殺曹魏軍官三千多人。由於蜀軍糧草耗盡,諸葛亮被迫撤軍回到蜀漢。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又一次改變進攻方向,從斜谷出兵進攻曹魏,同司馬懿對峙於五丈原。之後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漢北伐開始告一段落。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又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姜維北伐時期的出兵地點一直不穩定,史書對於姜維出兵地點的交代也比較含糊。

    按照《三國志》中的記載,姜維出兵祁山的次數不會超過3次,同諸葛亮相比,姜維用兵比較的靈活,不如諸葛亮用兵更加穩固,因此姜維北伐取得過大的勝利,也曾經被曹魏擊敗而損失慘重。

    出祁山只是蜀漢北伐的一個重要出路,卻不是蜀漢北伐的唯一出路。在蜀漢北伐的歷史上,出祁山的次數還不到北伐出兵次數的三分之一,因此蜀漢每次都出兵祁山的說法是一個偽命題。至於蜀漢為什麼會從祁山進軍,主要是因為祁山進軍面對的敵人相對較弱,道路比較適合運送糧草,相比於其他幾條路更加穩固。

  • 4 # 倔犟的蝸牛

    首先,這要從蜀魏兩國的邊界說起。

    蜀、魏兩國邊界的東段是以秦嶺為界。 秦嶺海拔高2000米以上,東西綿延 800裡,故有八百里秦川一說。秦嶺南麓為漢中地區,秦嶺北麓為關中地區。關中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易守難攻,其要地長安乃是周、秦、漢的故都,有得長安可望天下之說。

    蜀國要從邊界東段伐魏,就必需穿過秦嶺,從漢中翻秦嶺到關中可以行軍的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條,由漢中進秦嶺子午谷,北出後進入關中,可直抵長安以南,簡單、快捷。只是子午谷長660裡,道路狹窄且艱險,十分不易行軍。第二條,由漢中經秦嶺褒斜道,北出後可進入關中西部,抵達眉縣以南,褒斜谷長470裡。此道是秦嶺主要通道,道路險竣多石,曹操視為“五百里石穴”,魏軍也是重兵把守出口。

    蜀魏邊界的西段是蜀國漢中、梓潼同魏國武都,陰平的邊界,此段地區也是山峰連綿不絕,只不過道路沒有東段險峻。

    蜀魏西段邊界也有兩條路可以北出。

    第一條,走陽平關,經故道、散關,進入隴東陳倉地區,只不過陳倉城有重兵把守。

    第二條,走陽平關,入魏境,在山高谷深、鋒銳坡陡的隴南山地行軍,從武都郡沮縣(今陝西略陽以東〉沿西漢水漕運,經500裡, 到達隴右之祁山(今六盤山南段,在今甘南禮縣東北),然後便可進駐隴右天水地區,此地魏軍防守薄弱。

    由這四條北伐路線可以看出,前三條道路必須透過數百里人煙稀少的山道,在秦嶺山道內行軍,糧草運輸極為艱難,而且出去以後還要面對魏國強大的騎兵。祁山道則會好很多,有一部分水路可以通漕,糧草運輸相對來說就會順暢很多,而且此地遠離長安,魏軍增援就會慢很多。故照此形勢,走祁山是最穩妥的。

    其次,我們看諸葛亮進入漢中後,同眾僚屬謀議北伐應攻取何處?

    魏延建議出奇兵,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魏略》

    魏延意思是,自己領精兵5000,負糧5000,沿秦嶺南麓,入子午谷向北,10天左右可出谷直接就到長安城南,蜀軍突然出現就會嚇的夏侯楙急忙逃走,長安城中就只剩御史和太守守城,蜀軍也可以收集附近糧食以自足。而魏國東方援軍集結,還需要20多天,這個時間段,諸葛亮從斜谷進軍,可以到達長安與魏延會師。如此, 則咸陽(秦都,今陝西咸陽東北10公里)以西可以一舉拿下。

    魏延直搗長安的這一計劃,聽著十分厲害,讓人心動,不過要成功卻需要多方面的條件:

    一,子午谷出口沒有魏軍重兵把守,而且也沒有魏軍埋伏,否則是羊入虎口,屍骨不存。

    二,魏延軍10天到達長安南,夏侯楙不戰而逃,而且糧食來不及帶走,魏延軍方可站穩腳跟。否則也是有去無回。

    三,夏侯楙棄跑後魏國援軍20多天才能完成集結,同時諸葛亮大軍從褒斜道定可如期會合。否則蜀軍也只能是死路一條。

    以上三個方面哪個環節都不能發生意外,否則等於是蜀國白白送給魏國五千精兵練手。

    事實上,兩年多以後,魏軍攻蜀,曹真走子午穀道出發,一個多月才走了一半,雖然由於下雨的緣故耽誤行軍。六年後,諸葛亮大軍走褒斜道,兩個月才出谷,而不是一個月甚至二十天。

    所以說按照魏延的估計,成功的機率是很小的。魏延之計是設想而出的,要沒有任何意外情況發生,故有極大風險和賭博性質,其風險是蜀國國力不能夠承受起的。因此諸葛亮認為魏延之計既懸乎又危險。

    “不如安從坦道,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

    所以最終諸葛亮選擇了可以安穩推進的祁山。

    再次,我們來看一下諸葛亮伐魏的戰略思想。近期目標:兼隴右四郡夷民,據關、隴之險”的志向。中期目標:奪取長安及關中,關中同隴右相鄰,居天下的上游,是進攻洛陽的理想出發地。遠期目標:東出潼關,攻佔洛陽,北定中原。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於是諸葛亮按照近期戰略目標確定先攻佔隴右,如此既可以避開秦嶺天險,又有西漢水可供漕運,所以出祁山的進軍路線很有利於蜀軍北上。

    同時,隴右魏軍守力比北伐蜀軍少,有利於以眾擊寡,且隴右是產麥區,奪取後可在敵境就地取糧。

    最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證明出祁山乃是正確選擇。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首次率軍進攻魏國。根據其奪取隴右的決心,以聲東擊西之計,令鎮軍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率偏師為疑兵,前據漢中之箕谷(秦嶺山谷名,今陝西褒城 西北),揚言由斜谷(秦嶺通道,北口在陝西眉縣西南)進攻眉縣 (今陝西眉縣東),以吸引和鉗制關中魏軍。

    諸葛亮自率主力出漢中西北,進攻隴右祁山,然後以祁山為根基奪取整個隴右。祁山位於隴南山地之天水都,有居民萬戶,丘墟殷富,是 此次北伐途中的戰略要點。

    諸葛亮大軍迅速攻佔祁山、西縣(今甘肅天水西南50公里), 形成以眾擊寡的有利態勢。這時,只要切斷關隴通道,把目前優 勢保持一個月,即可全部佔領隴右。

    同時,在蜀軍兵威下,天水、南安太守棄城而逃,隴西、廣威郡不服。諸葛亮派蜀軍前往進攻,隴西太守遊楚據城抵抗,對來攻的 蜀帥說:“卿能斷隴,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虛自疲弊耳。”據《三國志》

    因此,諸葛亮圍繞斷隴這一要點佈署兵力:以參軍馬謖率領眾軍為前鋒,扼守街亭,阻止張邰進入隴右,以少數部隊招納羌、胡, 繼續攻取隴右,自己坐鎮西縣指揮全軍。

    結果馬謖不聽諸葛亮之言,沒有當道紮寨,令張郃軍一到便直逼山下,切斷水源,蜀軍大敗,街亭失守,關中進隴右門戶大開。

    張郃軍佔領街亭,戰局頓時逆轉,令蜀軍的大好局面蕩然無存,諸葛亮見失去了在隴右以強勝弱的戰機,進無所據,遂退回漢中。

    但此次失敗並非戰略上的錯誤,反而證明由祁山攻魏有很大的可實行性,故在隨後的北伐之中,諸葛亮一直都堅守佔隴右而窺關中的策略。

    所以蜀國北伐曹魏,進軍隴右祁山必經之路。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縱觀整個蜀漢歷史,真正進行北伐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姜維。諸葛亮一生共有5次北伐,姜維一生有11次北伐。

    蜀漢的北伐是一種軍事行動,本著軍事從來就是政治延續的原則來看,北伐是有政治目的的,從諸葛亮時代和姜維時代來看,諸葛亮的政治目的與姜維的政治目的顯然不一樣。

    先看諸葛亮的北伐。

    要想了解蜀漢的北伐,就一定得熟悉地理環境,蜀漢從漢中北伐,一共有五條路可以走,自西向北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佫道、子午穀道。也就是說蜀漢北伐一定是這五條道中的一條或幾條。但可以肯定的是,蜀漢北伐無論走哪一條道,都是延續數百里極其難走的秦嶺古道。

    諸葛亮前後有五次北伐,第一次出兵祁山道,第二次出兵陳倉道,第三次攻打武都與陰平,第四次出祁山道,第五次出褒斜道。

    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唯一有重複的就是祁山道,五次北伐有二次走的是祁山道,而且是最為重要的兩次北伐: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可見諸葛亮對祁山道的重視。

    諸葛亮時代的北伐之所以對祁山道非常重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目的奪取隴右五郡,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能看出,因為第一次北伐是成功機會最大的一次北伐。

    祁山道是一條從陝西漢中勉縣通往甘肅天水的一條山間小路,祁山道的東邊是陳倉,西邊就是隴西五郡,從地理上來看,誰控制了祁山道,誰就控制了隴右五郡:隴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廣魏郡和安定郡。

    曹魏關中軍區大本營在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重兵也駐守在長安附近,隴西五郡曹魏的軍事力事相對較為薄弱,祁山道又扼守從長安進入隴右五郡的道路,而街亭就是位於祁山道上從長安進入隴右五郡的戰略要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以街亭阻擋曹魏關中援兵,由諸葛亮自已率軍攻取隴右五郡,只要馬謖守住了街亭,隴右五郡肯定會被諸葛亮拿下,可惜的是馬謖敗了,由此也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諸葛亮的政治目的就是奪取隴右五郡,而曹魏從關中地區進入隴右五郡一定要經過祁山道,所以祁山道對諸葛亮來說,非常重要,魏國也在祁山道重要據點常年駐軍的。

    正國為如此,所以諸葛亮五次北伐中有2次都走了祁山道,因為諸葛亮的政治目的是先蠶食雍涼,後奪取長安,而不是魏延子午谷奇謀那樣極具冒險精神的孤軍深入。

    但是姜維北伐與諸葛亮則完全不同。

    姜維共有11次北伐,第一次西入羌中作戰,沒有北進;第二次在汶山郡平定叛亂,沒有北進;第三次出祁山進入隴右作戰,第四次出祁山進入隴右作戰,第五次出祁山進入隴右作戰,第六次出祁山進入天水郡作戰,第七次出祁山進入隴西郡作戰,第八次出祁山在狄道作戰,第九次出祁山在南安郡作戰,第十次出儻佫道在駱谷作戰,第十一次出祁山在洮陽作戰。

    看出來了吧,姜維11次北伐,出祁山的就有8次,這個比例之高,足以說明祁山道的重要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姜維北伐,基本上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想要攻佔隴右五郡,從姜維歷次北伐的軍事行動也能看出,姜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祁山及附近作戰。

    姜維之所以絕大多數是走祁山道,說明姜維的目的與諸葛亮基本一樣,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姜維,之所以祁山道為主要出擊路線,有這麼幾個原因:

    1、祁山道魏軍防守薄弱,敵人防守薄弱的地方,就是己方進攻的最好方向;

    2、魏軍重兵部署在長安到陳倉一帶,出祁山可以避開魏軍主力,攻其偏軍,有利於進攻;

    3、控制了祁山就能奪取隴右五郡,這是一片相當大的地盤,是從關中通往涼州的戰略要地,如果控制了祁山,就能控制隴右,控制了隴右就能控制進入涼州的通道。

    所以祁山道是蜀漢北伐繞不開的戰略要道,是控制隴右五郡的戰略要地,是打通涼州與益州的重要關口,是蜀漢北伐的目的所在。

  • 6 # 大秦鐵鷹劍士

    李白曾說過: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因為蜀道險竣,秦嶺難以逾越,故諸葛亮選擇從祁山出兵,從西部的隴西沿渭河東進,可直達長安,收復故都。當時蜀國佔據漢中、隴西一部分;魏國據有關中、隴西一部分。蜀國從漢中出兵,北上翻越秦嶺可直達長安,但是一道秦嶺勝過百萬魏兵,故不得不避其險峻。

    從漢中向西北行軍,進入現在的隴南市地區,再北上現在的天水市地區,即可沿渭河而下,直達關中。從漢中到隴南,從隴南到天水,重要的中轉站就祁山,而祁山也是蜀國能控制的最西北地區了。繞道而行,雖然路途變遠了,但是更加有利於行軍,且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不用擔心糧道被魏軍劫斷。沿渭水而下,則依山傍水,大軍無水源之憂,後勤無翻山之險,攻破陳倉關(寶雞市)後,就可一日千里的抵達長安,破魏軍而復長安。

    諸葛亮北伐中原,不僅僅要對付魏軍,更要對付天險,相比魏軍而言,難以逾越的天險才是伐魏的關鍵所在。現在成都到西安,走高速公路或者鐵路,直線距離750公里左右,其中漢中到西安的距離為280公里,無論是坐火車,還是坐飛機,都較為快捷,一天可達。但是在三國時代,以部隊日行百里的速度,則需要半個月以上,如果要翻越秦嶺,那時間要翻三倍不止。後勤糧隊的速度則只有一日五十里不到。

    狹義上的秦嶺,僅限於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於嘉陵江 。秦嶺東西綿延400-500千米,南北寬達100-150千米,中段秦嶺平均海拔2500-3000米,西段秦嶺平均在1500米以上。從漢中北上翻越中段秦嶺,距離100公里,海拔高,山路險,且有魏軍層層佈防,故不可取。從漢中向西走,秦嶺的海拔較低,且在蜀國控制之下,故只有走西秦嶺,進入隴西河谷,才是最佳的行軍路線。

  • 7 # 歷史早知道

    等到三國中後期之時,戰爭的焦點主要就在魏蜀兩國的衝突上,尤其是以諸葛亮主導的北伐戰爭為主。諸葛亮生平的最大心願就是興復漢室克復中原,所以他生平數次北伐想要進入關中攻佔長安,然而一直未能成功。關於諸葛亮的北伐有一個疑問, 等到三國中後期之時,戰爭的焦點主要就在魏蜀兩國的衝突上,尤其是以諸葛亮主導的北伐戰爭為主。諸葛亮生平的最大心願就是興復漢室克復中原,所以他生平數次北伐想要進入關中攻佔長安,然而一直未能成功。關於諸葛亮的北伐有一個疑問,他五次北伐為何都要從祁山出兵繞遠路行軍呢?

    五次北伐為何都要從祁山出兵繞遠路行軍呢?

    第一點

    秦嶺路難走,不方便進軍。根據地圖可知,關中和漢中兩地中間有秦嶺阻隔,連通兩地的只有子午谷、斜谷和駱谷。其中最好走的一條路就是斜谷,但是地勢卻是北高南低,從北方進軍容易,但是從南方的話就很困難,因此曹魏攻打蜀漢可以從此進軍,但是反過來卻是很不容易。

    第二點

    諸葛亮兵點出祁山,真正的目的並非是攻取漢中,而是切割隴西。雖然曹操活著的時候已經平定了涼州等地,但是世代居於此處的羌族氐族人卻並沒有被徹底降服,直到曹丕以及曹睿執政的時候情況仍是如此,曹魏從來不曾真正穩固掌握隴西。

    第三點

    北出祁山,既是為了給攻取關中打下基礎,更是為了將隴西從魏國手中切割出去。只要蜀軍將魏軍打出隴西,此地的羌族人必然不會完全服從魏國統治,因此會產生各種叛亂,也就給了蜀軍休養生息發展壯大的機會。

    雖然諸葛亮數次北伐沒有達到克復中原的最終目標,但是卻打得魏軍畏蜀如虎,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出色的軍事才能。非常可惜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蜀軍不僅實力遠不如魏軍,而且交通不便糧草運輸困難,面對如此困難的局面,諸葛亮能夠做到如此已經實屬不易了。

  • 8 # 青史回聲

    這問題問的,什麼叫做蜀國北伐,每次都是兵出祁山?難道還有其它路可以走嗎?

    事實上,諸葛亮北伐,不一定非要從祁山走,正如第一次北伐中,其先鋒大將魏延就曾經說過:我可以率一路人馬走子午道,直接兵臨長安城下,其花費的時間比從進攻祁山的時間還要短。可是諸葛亮否決了,並不是說兵出子午道這條計謀不好,而是它的風險太高了,二八開,儘管兵臨長安城下,也難保攻下這座眾城。作為北伐大軍的統帥,諸葛亮無疑要考慮的東西要更多。

    那麼接連六次兵出祁山,諸葛亮有何用意?要知道每次北伐都是無疾而終,換成其他人,早就放棄祁山這條路了,可諸葛亮恰恰相反,為什麼呢?

    不是諸葛亮不願意換,而是這個地形原因。自從夷陵之戰大敗後,蜀國就徹底失去了荊州這塊兵家必爭之地,也就是說日後蜀國要北伐,除了秦嶺這條路,就再無其它有利的出路了。

    針對這個問題,諸葛亮只能兵出祁山,原因很簡單,作為魏國的兵家要地,關中無疑是增加了幾十萬的魏軍,貿然進攻關中,得不償失,因此先取祁山,可以居高臨下,震懾關中魏軍,事實上,第一次北伐,先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惜因為街亭失守,導致最後功敗垂成。

    而後來的幾次北伐,諸葛亮都選擇從祁山出發,目的就是讓蜀軍在魏國境內有一塊根據地,以便於日後進攻關中,有更大的便利。可惜天有不測風雲,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中,就病逝五丈原了。

  • 9 # 巴陵人說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先看諸葛亮五次北伐的路線圖,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其實只有2次是兵出祁山的。在《三國演義》中,祁山是隴南的秦嶺支脈山區。其基本位置在今天甘肅禮縣境內,當時屬天水郡,處於蜀軍北伐要道上,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

    蜀漢北伐時,為什麼選擇兵出祁山,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地形原因:曹魏赤壁戰敗後,將主力防線佈於長江、秦嶺,尤其劉備佔據荊襄,外接好孫權,故曹操更加緊長江防線。而秦嶺的話,路難走,不方便進軍,糧草補充難,且曹魏也在秦嶺有重兵把守,可以說是易守難攻。取隴右,入秦川兵出祁山則是條坦道,要比穿子午谷、過褒斜道安全。

    2、政治戰略原因:以奇兵出祁山,平取隴右,是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而且隴右是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回旋餘地,是屯兵作戰的天然重地。

    ①隴右地處雍涼,人皆生性強悍,善騎射,強悍勇敢善戰,富有極強戰鬥力。而且西漢時有“關東出相,隴西出將”的諺語。諸葛亮兵出祁山,進據隴右,那麼這裡將是蜀漢招覽將才,補充兵源的重地。

    ②在絲綢之路開通後,隴右是關中通往西域的第一站咽喉重地,西域商賈往來貿易,經濟相對是比較繁榮的。在加上渭河谷地橫貫其間,地勢平坦,適合大面積屯田,可以說是天然的糧倉。漢軍佔領隴右後,就可以不需要再從蜀地跋山涉水的運送糧食!故有諸葛亮“隴上劉麥”的佳話。

    ④隴右當時是多民族地區,諸葛亮在《隴中時》中提出“西和諸戎”的民族政策可以適合隴右。蜀漢據隴右,可以利用狄、氐、羌等少數民族,使曹魏後院不穩。

    所以說蜀漢北伐,捨近求遠兵出祁山,是基於無奈也是一種長遠的戰略考慮,只可惜的因為種種原因,蜀漢北伐是以失敗告終的。

  • 10 # 君山話史

    我們都聽說過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實際上考究歷史,並不存在六出祁山的事實。諸葛亮北伐實際上只有四次,把攻打武都、陰平也勉強算進去,也只有五次。這五次北伐,只有兩次選擇祁山。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選擇兵出祁山

    諸葛亮的北伐,是從漢中出發,進攻魏國控制下的關西,戰略目標是最終奪取長安城,佔領關中之地。從漢中出發,有幾條通道可以選擇,包括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佫道、子午穀道。其中最重要的是褒斜道、祁山道與子午穀道。

    這幾條通道各有優缺點。

    褒斜道又稱斜谷道,是漢中通往關中的重要通道,也是魏軍防守的重點地區。這條路須穿越秦嶺,不太好走,巍巍秦嶺是一道天然屏障,保護著關中。

    子午穀道關中通往漢中的一條路,全長六百六十里,沿途山高谷深,最是難行。這條通道距離長安最近,只需要十天便可兵臨城下。攻下長安,便可控制關中,同時切斷洛陽與隴西的聯絡。從戰略角度考慮,走子午谷攻取長安,對曹魏帝國的打擊是最大的。

    祁山道比以上兩條道都好走,從這裡進攻隴右,阻礙是比較小的,風險是最小的。不過,祁山路線存在一個問題,不能直接進攻長安,只攻其偏遠的隴右地區,這就給了魏國充足的應對時間。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從保守的原則出發,選擇了兵出祁山。但是繞了一大圈去進攻魏國,讓魏國得以從容派張郃支援前線,因此,諸葛亮的打法不可能出奇制勝。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選擇陳倉道

    鑑於第一次北伐失敗的經驗教訓,諸葛亮也意識到出奇制勝的必要性,因此他選擇陳倉道。但是,這次戰略也不高明。為什麼呢?因為敵人早就預料到諸葛亮很可能選擇以陳倉為突破口。

    在第一次北伐時,蜀軍主力出祁山,趙雲等則佯攻斜谷道。這兩個方向的出擊都不順,而子午穀道由於兇險,小心謹慎的諸葛亮絕不會冒險,因此,陳倉道就成為可能的選擇。從戰役一開始,敵人就有所防備,這次北伐又失去了出奇制勝的機會。

    曹真以名將郝昭守陳倉,在諸葛亮至來之前,陳倉的防禦工事就已經很堅固了。但諸葛亮在兵力上仍佔有絕對優勢,郝昭以寡擊眾,諸葛亮竟然毫無辦法,拿不下這個彈丸之地。

    第三,諸葛亮西征,為以後出兵祁山打下基礎

    陳倉之戰的失利,對諸葛亮是很大的打擊。兩次戰爭,蜀軍在斜谷道、陳倉道、祁山道三個方向全部失敗。這讓諸葛亮在主攻方向的選擇上搖擺不定,究竟是要翻越秦嶺呢,還是翻越祁山呢?翻越秦嶺(斜谷道、陳倉道),直接打關中,問題是敵人守住險關要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打不過去;出祁山,風險小,但只是攻打敵人偏遠地帶,不足撼動根本。

    不喜歡冒險的諸葛亮又一次把目光盯在祁山。祁山附近有兩個郡控制在魏國手中,一個是武都郡,一個是陰平郡。諸葛亮決定先拔取這兩顆釘子,為以後出兵祁山打下基礎。

    公元229年春,諸葛亮派部將陳戒率部進攻武都、陰平。武都、陰平兩城被分割包圍,最終只有陷落的命運。這次規模不大的戰爭,也被認為是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其實稱為西征更合適。

    第四,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二出祁山

    諸葛亮出祁山就只有兩次,這是第二次。

    攻取武都,實際上是掃清通向祁山的障礙,由此可見,兵出祁山一直是諸葛亮的第一選擇。不過,祁山距離長安遙遠,這也決定諸葛亮的進攻難以達到奇襲及速戰速決的效果。司馬懿有充足的時間備戰,他命費曜、戴陵先率領四千精兵,屯駐上邽,其餘部隊全部開赴增援祁山前線。

    事實證明,諸葛亮出祁山的戰略並不是太好。蜀軍千里奔襲,越是深入,補給線就拉得越長,每拖上一天,全軍就得消耗掉大量的糧食。司馬懿覷準諸葛亮的弱點所在,採取烏龜戰術,只守不攻,牢牢控制險要關口。這種戰術,看似笨拙,實則大智。諸葛亮用兵也偏正,少有出奇制勝。蜀軍在攻堅戰方面乏善可陳,只要敵人一收縮,就會束手無策。

    儘管此役諸葛亮在木門之戰中射殺敵將張郃,但就第四次北伐而言,他又一次失敗了。

    第五,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選擇斜谷道

    諸葛亮北伐也真是很耗心思。兩次走祁山道,都因為不能達成奇襲目的,讓敵人有充足的應對時間,從兵略上講,並不高明。一次走陳倉道,也因為敵人早有防患而徒勞無功。至於子午道,諸葛亮是絕不去冒險的。那麼剩下來的,就是斜谷道了。

    斜谷道沒有子午谷那麼兇險,也不像祁山道那麼偏。為了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用三年的體整時間,重修斜谷道的棧道,糧草也備足了。由於做了精心準備,北伐軍的進展相當順利,穿過斜谷道後,直插向郿縣,在渭水以南安營紮寨。

    但是,諸葛亮過於謹慎的毛病又犯了。當時司馬懿擔心蜀軍進攻武攻,向東奪取長安,但是諸葛亮出於保守思想,卻是向西挺進到五丈原。

    後來,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這次北伐也無果而終。

  • 11 # 東方京川

    諸葛亮五次北伐,二次兵出祁山,北伐有六條道路,不是每次都兵出祁山。關於諸葛亮五次北伐走那條路,歷史上是有爭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幾乎所有好萊塢動畫片的口型都與臺詞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