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臺灣HPV疫苗諮詢小庚

    已有很多研究發現,營養不良的癌症病患接受治療的效果會比較差。⾼雄市立⼩港醫院王馨羚營養師表⽰,營養不良會讓患者的體⼒變差、降低治療效果及⽣活質量,以致病情惡化等問題。

    臺灣王馨羚營養師指出,評估癌症病患的營養狀態時,除了營養攝取量之外,還會去了解營養攝取的種類,是否符合患者體態以及體重變化所需要的建議量,為每⼀位病患進⾏完整個⼈化的評估。

    六類營養,缺⼀不可

    營養師提供建議時,會分成六⼤類食物,包括全榖雜糧類、豆⿂蛋⾁類、蔬菜類、⽔果類、乳品類、油脂堅果種⼦類。要「吃飽」也許很簡單,尤其癌症病患有時會有「早飽」的效應,建議病患能以均衡飲食搭配⽅式,在正餐中能攝取全谷雜糧類之澱粉食材,配上蛋⽩質類,即豆(指黃豆、⿊豆、⽑豆及其製品)、⿂、蛋、⾁等,再加上蔬菜纖維質類的食材,兩餐中間可以搭配⽔果,⼀天可以喝⼀次乳品。由於部分患者喝乳品會有腹瀉,且為增加病患的營養攝取量,並有體位較輕狀況者,可以考慮把乳品改成不含乳糖的配⽅營養品。

    王馨羚營養師表⽰,有些患者在治療過程會有食慾不振的情況,以致造成攝取量降低,我們會建議搭配營養補充品,以輔助熱量以及蛋⽩質的攝取。

    抗癌過程,把食物當藥物

    治療前期,主要會建議患者均衡營養的概念,⾸先確認患者體位是否過輕,體位過輕的患者要加強營養輔助,否則將可能在後續的治療中體⼒透⽀,這也是治療前的營養補充很重要的原因。

    在治療中期,患者可能出現藥物副作⽤,例如:食慾不振、惡⼼、嘔吐等狀況,營養師會依照患者狀況給予建議。最常發⽣的惡⼼、嘔吐或腹瀉,會建議少量多餐,在最舒服的時候就儘量吃。傳遞「把食物當成藥物」的觀念給患者,食物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定要吃不然⾝體沒辦法承受後續的狀況,這樣患者比較能夠理解。

    關於熱量攝取,有個常⾒的迷思,很多家屬會燉雞湯、燉⿂湯,他們認為營養都在湯裡,所以就多喝湯,不去吃裡⾯的固體食材。王馨羚營養師強調,固體食材才有⾜夠的營養,正確⽅法是先把料吃完,有多餘的空間再來喝湯。

    癌症病患如果沒有糖尿病偶爾可以吃些濃湯、奶昔、蛋糕等⾼熱量食材,補充熱量。或適時地搭配⼀些配⽅營養品,希望患者每⼀⼝吃進去的熱量能夠比平常⼀⼝進去的熱量多⼀些。

    當然,我們也建議少吃不健康的食物,減少紅⾁、醃製、煙燻、燒烤等食物的攝取量,有含酒的料理要儘量避免。

    很多患者在食慾不振、腹瀉的時候會吃益⽣菌,但是患者若有⽩⾎球較低的狀況,則不建議。同時,⽩⾎球較低時也要避免⽣食。

    均衡飲食最優先!

    王馨羚營養師解釋道,蛋⽩質的功⽤就是建造、修復組織,蛋⽩質經過分解後會變成胺基酸,胺基酸有很多種,⼈體細胞會利⽤胺基酸來合成各種蛋⽩質,維持⽣理機能,是非常基本、重要的營養。

    海中多醣體褐藻醣膠、胺基酸如麩醯胺酸、不飽和脂肪酸如精氨酸、核苷酸、⿂油、乳清蛋⽩等特殊營養品,皆有助調節⽣理機能。其中臺灣⼩分⼦褐藻醣膠萃取褐藻中⽔溶性纖維,近年在臺灣有許多針對免疫相關的研究報告,於醫學上使⽤備受矚⽬。

    從營養師的⾓度,最建議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在不⾜夠的情況下,可以適時地⽤配⽅營養品補充熱量、蛋⽩質等。患者、家屬很關⼼的特殊營養品,其實要在基本熱量、營養⾜夠的狀態下再來補充。只吃這些特殊營養品,其中的蛋⽩質、氨基酸也會被⾝體當成熱量利⽤掉。我們非常強調基本營養要攝取⾜夠,再來談其他的營養品。

    王馨羚營養師表⽰,許多患者被診斷癌症後,家⼈都很緊張,所以會燉⿂湯、雞湯,或者買很多蔬菜汁、保健食品等,反⽽正常的食物不太重視。經過⼀兩次治療之後,患者便開始發覺肌耐⼒不太夠。

    我們會分析飲食給病患⼀些正確觀念,建議患者⼀餐要攝取到⾄少碗的七八分滿的飯量,搭配蔬菜量,⼀碗飯配⼀碗蔬菜,再加份⼀個⼿掌⼤⼩的蛋⽩質量。⼀次進食中沒辦法把⼀餐吃完沒關係,可以分成兩次的量,少量多餐,這樣的進食⽅式,⼤部分患者都會覺得比較有體⼒,從抽⾎中也可以看到營養指標逐漸回覆。

    建立正確的營養觀念,完整攝取,對⾝體最好!

  • 2 # 王建-瑞庚臺醫

    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公佈108年華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榜首連續38年,光是去年就奪走5萬多條人命,人人聞癌色變,也因此成為華人很擔心罹患的疾病;整體罹癌人數不斷向上攀升,根據106年癌症登記報告,癌症新發人數為11萬1,684人,癌症時鐘又再度撥快,平均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比105年的4分58秒一口氣快轉了16秒,再次重新整理「癌症時鐘」的紀錄,而其中大腸癌蟬聯12年臺灣十大癌症之首,不容小覷。

    臺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王輝明表示,營養不良是癌症病患會面臨的嚴重問題,其中與治療副作用有關,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多樣,包括手術治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不同的治療可能遭遇不同的副作用,例如疲倦、噁心、嘔吐、拉肚子、便秘、胃口不好、嘴破、口腔潰瘍等,進而影響癌友進食情形,甚至無法進食,產生營養缺乏的狀況,更可能導致後續治療無法順利進行。

    臨床顯示:每5位癌友就有1人因營養不良而喪命

    王輝明進一步表示,癌細胞會造成身體機能失衡,身體的分解速度大於合成速度,肌肉量不斷分解,人就不斷消瘦下去,根據國外研究調查顯示,約80%癌症病患都曾有營養失調的問題,進而被迫中止治療或降低用藥劑量,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臨床中每5人就有1個癌症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非癌症本身。

    此外,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研究顯示,有50%癌症病人會有惡病質症狀,惡病質會讓病人營養狀況變差,其中有近40%的患者因惡病質而死亡。因此除了鼓勵癌友儘量多吃富含營養的食物,在癌症成為慢性病化的趨勢,病友與家人需要一起做好良好照護,正確補充癌症專用營養補充品,讓抗癌之路得到更有力支援。

    營養介入後,7成癌友體重增加,生活質量改善

    臺灣腸癌病友協會秘書長糠榮誠指出,癌症治療的效果與病患的營養介入密不可分,因癌細胞會產生誘導發炎的細胞激素,增加蛋白質及脂肪的分解,導致異常的代謝、能量及營養素過度消耗等,加上患者因接受治療會產生食慾不佳副作用,如未及時補充營養,導致營養不良,不僅體重下降、體力不支,更可能影響治療耐受度,嚴重恐無法繼續進行治療。

    一項針對癌症患者的營養介入調查,與全臺共45家醫院合作,共計近200位癌友參與,分別在參與營養介入計劃時及介入後訪談。

    其結果顯示:超過7成的癌症患者體重增加、食慾增加,超過8成癌症患者活動力增加與生活質量獲得改善,更有超過9成的癌症患者,因為有完整營養支援,可以維持療程計劃,讓抗癌療程不中斷,可見積極補充正確營養是掌握抗癌致勝關鍵。

    營養補充黃金比例三大關鍵:低醣、優脂、高蛋白

    糠榮誠指出,癌症治療過程中,很重要的關鍵就是營養介入,且介入的時機也非常重要,癌症患者是否能順利度過抗癌期間,就是有沒有正確的補充營養,因此透過治療前後的營養狀態評估,擬定自身所需要的營養需求策略非常重要。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專門為了癌症患者量身訂製的癌症配方營養補充品,其中很重要的三大關鍵就是低醣、優脂、高蛋白。

    癌細胞的熱量來源都是從醣類(碳水化合物)來的,碳水化合物建議攝取佔總熱量來源的30%~40%,且多數癌症患者,常有高血糖的問題,主因是癌症會造成胰島素阻抗性,影響胰島素功能,故不建議攝取過多的醣類。 同時癌細胞會釋放一些促炎細胞因子及腫瘤因子,使脂肪、蛋白質消失,造成癌症患者肌肉萎縮,因此建議攝取優脂及高蛋白才能協助組織再生及避免營養不良的情形發生,像是脂肪的部分建議攝取佔總熱量來源30%~50% 。

    糠榮誠強調,照顧癌友的過程中發現,手術或化放療造成的食慾不振也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兇手,因此營養補充不能馬虎,日常持續性的營養介入,可讓治療過程順利,幫助癌症患者打造更強韌的後盾。

  • 3 # 話腫瘤談健康

    對癌症患者來說,營養比運動更重要。癌症是消耗性疾病,癌症一旦發生,癌細胞就會不斷地和健康細胞爭搶營養,造成患者營養不良,而且癌細胞還會分解肌肉中的物質,再加上患者受治療的影響,患者多免疫力低下,食慾不振,如果任其發展,不耐受治療不說,可能還會形成惡病質,到那時已經無力迴天。

    研究發現,不同型別的癌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體重下降,其中胃癌、胰臟癌、肺癌下降速度最快,一旦營養不足,引起體重、肌肉下降的話,相較於體重正常患者,存活時間要少近20個月外,同時也會影響治療效果,中斷或者延遲治療,或者增加術後併發症。所以,建議癌症患者要適當補充營養,維持體重。

    熱量、蛋白質、蔬菜、水果是患者每日必需的營養

    近幾十年的流行病學和實驗研究,學者們公認硒能顯著的預防和抑制腫瘤的發生、發展、播散及復發。目前許多學者認為硒不僅在癌症預防上有效,而且也能作為化療輔佐藥。減輕化療藥物毒副作用。

    癌症患者可以結合禾存有機硒。硒對腫瘤糖酵解的抑制除對腫瘤的直接作用外,還對宿主的代謝產生一定的影響,糖酵解被認為是晚期腫瘤病人“惡病質”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控制腫瘤組織的高糖酵解,能夠改善宿主的身體狀態,增強機體抗腫瘤的作用。

    體重降低會影響治療療效,對癌症患者來說,每天熱量、蛋白質、蔬菜、水果不可缺,可以幫助抗炎、維持肌肉組織、增加體力及活動量,並降低感染率。如果體重開始下降,就要蛋白質和熱量,幫助恢復體重,已解決營養不良問題。

    體重一個月降5%要提高警覺

    營養專家提醒患者與家屬,除了要有正確的營養觀念、遵從營養指引建議外,也要每天記錄體重變化,一旦發現體重1個月內下降5%,就要提高警覺,立即接受營養介入治療。

  • 4 # 腫瘤醫生張國玲教授

    癌症患者的營養問題也是癌症治療過程中的一大考驗,臨床上許多癌症患者往往伴有營養不良,很多瘦得皮包骨頭、羸弱不堪,這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患者沒有足夠的體力支撐後續的治療。

    因此需要患者積極就醫、接受治療、滿足身體所需的營養需求、養成運動習慣,多管齊。特別是營養需求,因為腫瘤會引發「癌症惡病質」,進而增加發炎物質、蛋白質分解因子,影響了食物攝取、肌肉質量、體重,過去曾有項研究報告發現,每5位癌症患者,就有1位因癌症惡病質促使體重過度下降而死亡,由此可見,營養充足與否可說是戰勝癌症的重要關鍵。

    應該策略:胃癌、胰臟癌及肺癌 體重下降速度快

    各種癌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體重下降,其中又以胃癌、胰臟癌、肺癌下降速度最快,一旦營養不足,導致體重、肌肉下降的話,不僅相較於維持體重及肌肉質量患者,存活時間會減少近20個月外,也會影響癌症治療結果、中斷或延遲治療,以及增加術後併發症率。

    因此,建議癌友應適當的補充營養、維持體重,以免在治療的過程中,因食慾降低、疲累、噁心想吐、味覺改變、口腔黏膜發炎等副作用,影響了飲食攝取。

    熱量、蛋白質及魚油是癌症患者每日所需的營養

    既然體重降低會影響治療成效,那麼對於癌友而言,哪些營養素是每天必備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蘇秀悅營養師表示,熱量、蛋白質及魚油這3個是每天不可或缺的營養,每天最好攝取熱量每公斤30~35大卡、蛋白質1.2~1.5克,以及2克以上的魚油,有助於抗發炎、維持肌肉組織、增加體力及活動量,並降低住院的感染率。

    但若是患者體重開始下降的話,就要增加250克的蛋白質,及450大卡的熱量,來幫助他們解決營養不良問題、恢復體重。

    癌症患者體重一個月降5% 要提高警覺

    最後提醒患者與家屬,除了要有正確的癌症營養觀念、遵從營養指引建議外,也要每天記錄體重變化,一旦發現體重1個月內下降5%,就要提高警覺,立即與主治醫師溝通。

    我是腫瘤醫師張國玲,希望回答對大家有用。

  • 5 # 臨床營養科譚濤峰主任

    我是營養科譚濤峰主任,專注分享醫學、癌症康復方面相關知識,如有疑問歡迎關注、留言,有問必答。

    腫瘤是一種消耗性疾病,患者極易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人的生存、生長、保持健康以及取得從事任何工作和娛樂都離不開營養的參與,而營養的直接來源就是食物。1981年,英國腫瘤流行病學家Doll和Peto在《癌症的原因》專著中首先提出:“在美國因癌症而導致的死亡中,約有35%與膳食有關”。那麼對於急需補充營養的腫瘤患者,術後飲食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 低碳水

    腫瘤組織需要攝取葡萄糖來維持自身的活性。降低碳水的攝入以此來降低腫瘤組織的營養來源。低碳水不表示不吃碳水化合物,而是適量減少,建議低碳飲食的食物都來自天然的,真正的食物,儘量限制加工食品。全穀類食物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種複合澱粉膳食能降低結腸細胞增生的發生率,還能抑制隱窩細胞畸變灶。常見的全穀類食物包含:紅薯、小米、玉米、蕎麥、高粱、糙米、燕麥、大麥、青稞等。

    2. 高蛋白

    放療後容易產生蛋白質紊亂,補充蛋白質必不可少。蛋白質的攝取可分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動物蛋白中,海產品以及魚類是人類天然的營養倉庫,富含大量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微量元素等。如:鯽魚、黃魚、帶魚、文蛤、海帶、海參。牛奶、羊奶、馬奶也是優質動物高蛋白來源。植物蛋白食物:大豆、南瓜子、蘆筍、白花菜、花生、燕麥、綠豆芽、杏仁、菠菜、花椰菜(西蘭花)、藜麥等。

    3. 優質脂肪

    癌細胞最大的特點就是無限增殖,而且增殖速度很快,這個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使人體迅速消瘦,脂肪能夠提高人體的健康狀況,而不是惡化。一般來說,身體對於脂肪的消化時間比較長,會讓人體較長保持飽食感,自然能夠避免一天中多餘卡路里的攝入。脂肪有兩大類脂肪酸(組成我們吃的脂肪的單個成分)——飽和和不飽和。優質脂肪最佳食物來源:橄欖、杏仁、榛子、鯖魚、三文魚、沙丁魚和金槍魚和橄欖油等。

    而對於癌症患者來說,除了平時飲食,也應該注重平時的生活管理,除了心理、運動、飲食等,微生態菌群也對患者康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建議使用微生態療法,補充脆弱擬桿菌BF839,幫助人體緩解放化療毒副作用,抑制腫瘤細胞生長,重塑自體免疫微迴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窗除霧用冷風還是熱風?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