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乃八字眉

    甲午海戰和東南互保是有因果關係。

    第一,甲午海戰充分暴露了清統治者對於掌握實權的大臣尤其是漢臣的防備與猜忌,造成了漢臣與清廷的隔閡加深。於是在數年之後的庚子國難時長江流域及以南的三大總督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不願捲入戰爭,發起了東南互保。

    第二,甲午海戰暴露了清廷的軟弱無能,使得地方大員失去了對統治者的信任。因此當慈禧宣佈對十一國宣戰並命令全國總動員時多位地方大員以“亂命”的名義不予理睬。

    第三,甲午海戰使得清廷最引以為重的軍事力量北洋水師損失殆盡,又向日本賠償鉅額錢款,使得清廷的軍事力量收到極大打擊且難以恢復,喪失了對於地方的威懾力,使得地方大員對於清廷的命令能夠陽奉陰違甚至置之不理而沒有任何懲罰和風險。

  • 2 # 北派說書人

    首先呢,我們要弄起東南互保的定義是什麼,東南互保,指的的是當年義和團迅速崛起,他們的目標開始逐漸明顯起來,那就是針對洋人,尤其是傳教士和教徒等等,他們對傳教士和教徒開始用極端的手段殺害,而洋人的地盤也受到了衝擊,尤為河北山東等地,義和團的人數更是多達十數萬之眾。

    起初洋人要求,清政府鎮壓這群人,但是清政府突然發現,唉?這幫人還有點血性,覺悟挺高嘛,就打算利用這幫人,對付洋人,不過不會明著來,只是暗地裡與義和團合作,明著假裝打壓。但是義和團的教義有點激進,勢力大有向著江淮方向發展發展,但是此時的南方,自從太平天國之後,湘軍和淮軍軍權盡數落入了漢人之手,這讓清廷寢食難安,後來他們將曾國藩調往北方為直隸總督,而湘軍由朝廷的人馬新貽去主持,這馬新貽剛上臺便是大肆削減湘軍實力,兩年之後這貨讓刺殺,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投名狀》這部電影,記錄的就是這件事。這讓朝廷大為震怒,但是後來屢次派去人去查,卻絲毫沒有查出個水落石出,最終無奈又將曾國藩調了回去。

    而此次義和團事件正是清廷的陰謀,直到義和團事件爆發的時候,其實湘軍和淮軍早已與洋人串通好,在當時兩江總督的牽頭下,東南十省代表與列強駐上海領事簽訂了《中外互保章程》及《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了各自保護範圍,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由各省督撫保護,東南十省不參與朝廷與列強的戰爭,此事件史稱“東南互保”。

    我們步入正題,那麼甲午海戰,發上在東南互保之前,甲午海戰,清廷的水師幾乎全軍覆沒,給清廷很大的打擊,但是清末的腐敗,及漢人勢力的崛起,本就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在說書人看來,根本沒有什麼東南互保的因果關係,只是給了人們一個警示。

  • 3 # 米格

    我個人認為,如果有因果關係的話,那是因為甲午海戰的失敗,導致一些當時的華人認為不能與外國列強蠻幹。所以在北方義和團鬧得最歡八國聯軍侵略北京的時候會有東南互保。

    1.甲午海戰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戰爆發。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費數百萬兩白銀打造的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的一系列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

    甲午海戰的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傾全國之力連一個剛剛步入近代化的日本都無法戰勝,更何況那些老牌資本主義列強了。我想,這樣的觀念已經深深的刻印在一些當時華人的心中了。

    2.東南互保

    1900年6月21日,因義和團運動,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大英帝國等十一國同時宣戰。當時宣戰詔書下至各地方,郵政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李鴻章時任兩廣總督,聞此訊,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隨後,劉坤一、張之洞、 李鴻章、 閩浙總督許應騤、 山東巡撫袁世凱、 浙江巡撫劉樹棠、 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李鴻章北上議和,由德壽署理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稱東南互保,另外,陝西巡撫端方、 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但是亦是支援東南互保。說白了就是告訴外國列強,我們這幾個省確保各列強在華利益,也不奉詔跟你們打,你們就別過來了,在北京搞搞就得了。

    東南互保事件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之亂及八國聯軍入侵波及,確保了以上省份的安全。

    3.總結

    從東南互保過程來看,一些漢人督撫明顯認為當時的中國無力與一個帝國主義列強抗衡,更別說是十一個了。基於這個認識,才有東南互保,保證了東南各省免遭戰爭波及。

  • 4 # stud白丁

    甲午海戰與東南互保,這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首先說這兩件事情分別的原因:

    甲午戰爭的底層原因有3,

    一,北韓半島,努力擺脫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向現代民族國家的方向發展。從甲申兵變到甲午海戰,前後10年。

    二,日本明治維新,中小地主在政治上的失勢,讓位於日漸崛起的資產階級,為調和國內矛盾,中小地主和農民階級在軍人的領導下向外拓展。

    三,滿清政府。光緒皇帝為核心的利益集團對權力的追求。

    庚子國變的底層原因有2,

    一,南部中國,代表西方列強的傳統利益,這與民族資本的發展已經開始產生矛盾,東南互保是南方督撫不參與北方亂局,換取長江流域經濟自主權,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資本在南方的滲透。

    二,北部中國,滿人貴族之間的內訌和持續的社會動亂,導致西方對朝廷的干預,以及朝廷對西方干預的反抗。

    甲午戰爭與東南互保並無直接關係。因為這兩個歷史事件中,矛盾雙方或者多方的主體完全不同,利益訴求也大不相同。

    甲午戰爭的本質,是北韓的民族覺醒,藉助日本的力量,制衡中國的束縛。

    庚子國變的本質,是中國朝野上下失控,導致西方列強對中國政府的武裝干預。

    庚子國變之中的東南互保,是南方政府藉助北方動亂局勢,以放棄對朝廷的忠誠,換取西方降低對南方經濟滲透的一個交換。

    唯一能將這兩件事聯絡在一起的,就是兩次都被迫推上前臺的李鴻章,而且兩次事後去簽訂賠償也都是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僧姓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