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04890415950328
-
2 # 物業小哥
代理模式,透過代理二手房買賣、出租,成交之後賺取一定佣金
代管模式,先將市場上閒置的資產批次、底價盤下來,然後零散轉手,賺取差價費
貸款佣金,透過跟銀行合作,引導客戶到指定銀行貸款,銀行按照一定比例返點佣金給中介
擔保佣金,透過跟擔保公司合作,引導客戶透過指定的擔保公司辦理擔保,擔保公司返點給中介
公司盈利靠的是中介費。在北京,租賃是一個月房租。買賣是3%。假如200萬的房子,中介可以收6萬。當然可以打折。豪宅估計1%。
中介公司開支,最大的是人力成本。店面租金其實一年的一個月就回本了。還有電費,水費,電腦,每月的激勵,七七八八的。業績不好肯定要賠的。
工資的話。就要講到鏈家的業績分配。比如6萬業績,按比例分業績。誰把業主開發了,誰開發的客戶,誰實勘的,誰成交的。比如,A只是開發的客戶,按20%,他分得1萬2的業績。假如他還有一單分得5000業績,則本月總業績17000。這個總業績按照8%-30%的階梯提成,越往上提點越高,就按平均15%算,他這個月可以拿到2500多提成。
他還有底薪,底薪與級別有關,就是A1到A12,最低3000,最高可達5500。按3000算可拿5500。還有一種是把底薪中的一些錢做績效,經濟刺激靈魂,考核某些領導認為價值高的,比如帶看量,實勘。店經理考核人員流失。
至於店經理,則是底薪+本組業績的提成。店經理一般都是能力很強,所以「店經理不能直接做業務」,只能吃本組的提成。不要以為店經理很閒,事實上,斡旋談判都是店經理在做,經紀人就做帶看等初級工作。
區經理是提所在區的業績。大區總監則是通提該大區。比例我就不說了。
可以說,這種業績的分配模式,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有著它本身的運作機理。而鏈家,則在這種模式下,發展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