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大珂

     常言說:“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並非空談,科學研究顯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個孩子3歲之前的生長髮育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變化。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3歲之前的黃金期,孩子才會按照其自身的生長髮育特點,發揮出潛能,健康成長。

      

       科學研究顯示,3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時,嬰兒腦重就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的60%;第二年年末時, 約為出生時的3倍,約佔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範圍,以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後2~3年內,無論在生理和心 理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有重要的影響。為證實3歲在一個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別具一格的試驗觀察。研究者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物件,先是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然後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 型。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卡斯比教授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 調查結果如下: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竟然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讓卡斯比教授十分驚訝。他對自己的試驗結果進行總結,並在2005年發表了報告演說,這一報告在國際育兒學術界引起了轟動,為“3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 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由此可見,在孩子3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擔當著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師只有深諳育兒之道,抓住3歲這一關鍵期,才能贏得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勝利!

  • 2 # 愛讀童書1

    孩子的習慣養成非常重要,孩子小時候的社會意識和生活能力,習慣養成,品質等等對孩子在未來的生活有決定性作用,會影響孩子一生。

  • 3 # 恬妹子

    中國民間早就有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的說法,這與西方近代的心理學的一些有關理論驚人的相似。

      一、依戀期:(0—18個月)

      當嬰兒出生前,母親的子宮為他提供了一個安全和舒適的生活世界。但是當他與母體分離後,即面對著一個陌生的世界,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戰。如

      果他在需要的時候立即能得到母親的奶頭和懷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來安全舒適的母體裡。在這一階段,生存是嬰兒生命的全部目的,對母親的依戀也就成為他的最

      基本的需要,如果這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即造成了嬰兒的心裡傷害。由於嬰兒對依戀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傷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型別並伴隨他們

      終生。

      二、探索期(分離期)(18個月—3歲)

      當孩子的生存環境穩定後,他們的興趣從如何吸引母親的注意力逐漸地轉向了周圍的世界,開始要離開母親的呵護去探索他的周圍空間了,這就是孩子的人生的探索階段。

      這時候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嘗試著越來越多的離開母親身邊,從而證實自己日益增長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他們心中充滿了對於未知的恐懼和失去母親呵護的不安全,因此他們同時又要求不斷地得到安全感。這是個矛盾的心理要求。

      三、自我的確認和能力的形成(3-7歲)

      這時的孩子開始體驗到了一個新的現實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以周圍世界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他開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歷程。為此,他必須完

      成兩件事情,這些都會在一生中影響到他與於自我的關係和與他人的關係,這就是:

      (1)他必須在自己的內心裡建立起一個穩定和持續的自我形象,以及一個穩

      定,持續的他人(主要指親人)形象。

      (2)確定對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評價,從而確立自己的自信心。

  • 4 # 夏目本目

    這個類似的問題以前答過,現在在貼過來。

    是的,國外的兒童科學發展理論和中國的老話其實是在這裡不謀而合了。

    三歲的孩子的發展很關鍵

    看什麼?

    看五大指標:1、語言能力;2、認知能力;3、行動能力;4、手和手指的活動能力;5、情感與社交能力

    語言能力

    · 可以打招呼,說出自己的名字和年齡

    · 能夠說出二百五到五百個漢字

    · 回答簡單的問題

    · 一句話能夠說出四到六個字,四歲的時候能夠說出完整的句子

    · 說話清晰

    · 能夠開始講故事了

    認知能力

    · 能夠準確說出那些相似的顏色的名字

    · 開始知道什麼是相同什麼是不同

    · 能夠跟上父母說出的三個命令

    · 開始知道時間了(早上,中午,晚上)

    · 會數數,知道數數是什麼意思

    · 可以根據顏色和形狀為物體歸類

    · 能夠完成這個年齡段的謎題

    · 能夠識別和認出相同的物體和畫

    行動能力

    · 爬樓梯,知道變化腳步(一隻腳爬一步)

    · 踢球,扔球,抓球

    · 可以攀爬

    · 跑起來很自信,騎三角車

    · 單腳跳,一隻腳獨立保持五秒鐘

    · 很容易往前往後走

    · 彎腰不會摔倒

    手和手指的能力

    · 更加容易操作小的東西,比如翻開一頁書

    · 可以用他們那個年齡段的剪刀

    · 會照著畫方形和圓形

    · 會畫人,有2到4個組成部分

    · 可以書寫一些字母

    · 用四塊以及更多的積木搭建塔

    · 不用父母幫忙,會自己穿衣脫衣

    · 會開啟或者擰緊杯子

    情感和社交能力

    · 模仿父母和其他小朋友

    · 開始給家裡人或者朋友展現出喜歡與愛

    · 懂得“我的”和“他/她的”這個概念

    · 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難過,生氣,開心,無聊

    · 想象力豐富

  • 5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對於這句從古流傳至今的“老話”究竟該如何看待呢?我們的先人,僅僅依靠觀察和經驗就能總結出如此具有科學性的結論,足以說明古聖先賢的智慧在某種程度上是今人難以企及的。我們在這裡從心理學的角度,通俗的解釋一下這條民間諺語:

    “三歲”,小孩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而且這時候的自我意識表現是沒有受到很多幹擾的,是他自我意識的真實體現。所以古人之所以會說“三歲看大”,不是說在小孩三歲的時候去教他什麼,而是在小孩三歲的時候作為父母家長,需要耐心細緻的去觀察小孩日常的一舉一動,尤其是孩子自發進行的遊戲過程,從中來發掘小孩的興趣愛好,脾氣秉性。然後再根據觀察得到的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這樣一來才真正能達到幫助小孩更好的發展的目的,同時也會讓小孩自覺自願的以愉快的心情接受你的引導。而不是當下這種無視小孩本身意願強制進行的灌輸式教育,這隻會讓小孩感覺反感,心神疲憊,產生逃避心理和出現說謊的雛形。

    而“七歲”這個年齡的小孩已經開始出現簡單的邏輯思維,行為處事的時候會注意到規則,考慮到後果,但一般不會考慮為什麼要去做,也就是說不會去考慮行為的意向和動機。這個時候是觀察一個小孩處事風格最好的時候。舉例來說假如這個時候的小孩做事情毛毛糙糙的,那說明這個小孩將來行為處事可能也就比較毛糙,假如這個時候的小孩做事情都很縝密小心,那說明這個小孩將來可能也是一個心思細密的人。那麼當家長觀察到這些結果以後,就要在平時的教育培養過程中有所注意,儘量做到揚長補短,並根據小孩的特性來協助小孩在人生的旅途中選擇適合他自己特性發展的道路。

    所以說“三歲看大”實際上指的是三歲的時候可以判斷一個人未來發展的方向,“七歲看老”實際上指的是七歲的時候可以判斷一個人將來成就的高低。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孩子在心理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與某種重要的衝突有關的人格危機,如信任與不信任,勤勉與自卑等,而我們家長需要做的首先便是瞭解各個階段,以及各階段的特點和任務,然後順應各階段的特點,為孩子創造條件,引導孩子朝積極的方向發展,最終讓孩子找到真實的自我,達到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的境界。

  • 6 # 記者劉飛

    其實,在中國一直有一句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一定道理,但世事也無絕對的。這一句話意思主要是說人的本性在三歲時根據其心理特徵可以看到其青少年時的性格特點,在孩子七歲,根據其幼兒發展規律可以看到其成年時的成就與功績。但人在七歲以後的歲月,有外界因素的影響也有所影響和改變的,雖然如此但本質還是在的。其中的道理只能於個體的人生經歷來體驗。

    “望女成鳳,望子成龍”是我們每一位家長的共同心願。如何把握嬰幼兒時期,培女成鳳,養子成龍便備受關注。實際上大多數家長都不可能按照心理書或是其他科學書籍去教育自己的子女。

    芸芸眾生,我們都普普通通,但是我們如果順著幼子或幼女的自然的心理生理發展規律,還是有希望把我們的孩子培女成鳳,養子成龍。

    在我看來,孩子最重要的是健康快樂的成長,不必為此對孩子苛求太多,更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身上,還是要說其自身發展規律,因材施教。與孩子一起成長,給予其足夠的發展空間,孩子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 7 #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三歲看大的意思孩子就能聽懂人話了,七歲看老就是開始了生活,一直到老不會脫離這人生軌道了。

    學不學是態度問題,學好學不好是腦子的問題。

  • 8 # FBI宇宙無敵爆炸帥

    看一個人三歲時候的樣子,就可以看到他長大之後的樣子;看一個人七歲時候的樣子,就可以看到他老了之後的樣子。實際意思是:看一個人小時候的行為表現,性格品德,就可以大概預測這個人的將來。 這說明小的時候特別關鍵,要注意培養,過了這個年齡,基本就定下以後了。

    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簡單明瞭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3歲和7歲在古代雖然只是一個概數,但是卻已被現代科技證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拓展資料: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做過對近千名兒童從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剩餘的20%則在7~17歲間獲得。因此,孩子從出生到7歲這一段時期,對家長來說,是必須要密切關注和把握的。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民間流傳的一句古老的諺語,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指從兒童三週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出生到三歲被稱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發展、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期望、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嬰兒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和規則系統。

    三歲前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兒童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家長應該儘早開發孩子大腦潛能。還有更重要的是,家長在早教時一定要注意言傳身教的作用,自己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間是一種雙向溝通的關係,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見,多些耐心,更多去了解孩子。所以,身為家長,還是要把握好3歲黃金期,我們的孩子才會按照其本身的特點和潛能健康成長。

  • 9 # 迷茫的怪盜文

    首先,這種說法完全是基於眼睛能看得到經驗得出的結論。有種基因決定論的意思。人生下來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無法改變。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如果這樣的話,你們就沒有必要努力了。反正怎麼努力我都是這樣,沒有辦法變得更好。真的是這樣嗎?

    其次,這種說法否定了會天的努力和奮鬥。人不是天生會做什麼事。如果你第一次考駕照沒透過,會不會想我就是個笨蛋,這輩子都考不了駕照。當你第二次考過了,除了開心、滿意,有沒有想一想從第一次考不過到第二次透過中間的連線是什麼?是你的努力和練習。

    再次,父母不要用固定型思維養孩子,否則孩子就會變成固定型思維,不努力、不爭取,不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好。

  • 10 # 聽雨說生活

    人有些特點就是先天性的,那怕是先天性的缺憾,如果能揚長避短,此人也能成就一番事業。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發小。

    先說他的缺陷。患有先天性的小麻痺症,因家庭條件不好,長期住在潮溼陰冷的地方,便得了風溼性關節炎。整個人看上去,上半身長,下半身短,很不協調。走起路來雖不是太瘸拐,但認真觀察一下還是和正常人走路明顯不一樣。而且,步行不能走的時間太長、太遠。

    再說他的成績。因為是發小,又年長我3歲,所以從小學到初中都在一個學校,他因病情晚入學3年,我們每年又都是同班同學一直到初中畢業。在學校他一直卻很努力,一直是班幹部,有種不同凡響的親和力。儘管一直身體上有缺陷,但絲亳沒影響他的優秀。

    今天,大家都有了自己的事業,也都成家立業,相比之下,儘管他身體有天生的缺陷,但他事業上依然強於同時代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們。目前,他經著一家汽車銷售公司,一家較為高檔的浴場,平時還倒騰點藥材。所以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也會為你開啟一扇窗”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人這一生關健還是靠自己的把握。

    其實,今天我前面說的這些就是想重申一句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的道理。人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未來成就從小就有雛形,幼年的教育對未來的成長是關鍵中的關鍵。

    再說一件我發小的事,便是這個道理的佐證。

    我12歲那年,發小15歲。有天晚上,我們10多個孩子一起步行,去離家7、8公里的集鎮看露天電影,散場已近夜裡10點,大家回家幾乎是一路小跑。發小因有腿疾,無法走快,便叫住大家說:“剛才看的是鬼片,難道你們不害怕?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壯壯膽吧……”就這樣我們就前後圍著他,隨著他的腳步節奏往前走。

    路上,發小講了一個好像很長的故事,我們也沒聽出什麼名堂,但不知不覺快到家了,有小夥伴趕快催促說:“快講結尾吧,這都到家了!”發小哈哈大笑,說:“故事是我瞎編的,沒有啥結尾,我是為了讓你們放慢腳步等著我……”

    看到沒有,大夥就這樣一起就上了發小的當。不得不說,我這個發小從小就是個人精,一般人根本玩不過他。一路走來,能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也就不足奇了。

    身體健全是上天的賜福,身體有殘也不是開始自卑的理由,人的成長關鍵是心智的成長,心智健康的人才會有更大的出息,身體上某一點的缺陷,從成長的過程看是完全可以揚長避短的,關健是自己要有一顆努力不平凡的心。

    初中畢業時我的這位發小曾對我說:“我的努力是你們的10倍。”

    孔子說:“君子不器”,“器”是什麼?是一種有形的東西,一旦有形就容易滿,容易限制自己。所以,教育孩子就要從小開始。不自卑,有深度的努力才是成才的關鍵。

  • 11 # 瘋子電動閥門

    正如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所說,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就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3歲和7歲,正是嬰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抓住這兩個關鍵點,就能夠使孩子的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父母應該在3歲和7歲這兩個節骨眼上多下工夫,多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精力,以保證孩子有一個光輝的未來。 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簡單明瞭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 3歲和7歲在古代雖然只是一個概數,但是卻已被現代科技證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經做了這樣的一份報告,報告稱,透過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後的性格。這一報告為“3歲看大”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曾經引起世界性的轟動。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當那些孩子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透過這些人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詳細地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佔28%。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後,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佔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入“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的幼兒長大後的性格基本和小時候一模一樣。 由此可見,3歲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出生到3歲這個階段稱為嬰幼兒期,這個階段是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另外,他們還發現了下面的成長規律: 1. 性格:孩子成年後的性格基本上在3歲之前就已經定型,3歲之後變化不大; 2. 智商: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在3歲之前就已經完成60%,這時期的兒童腦部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 3. 學習:3歲之前是兒童的感覺、記憶和思維的形成過程中最為敏感的時期,3歲之前的學習活動將事半功倍。 4. 身高:3歲之前是孩子身高發展最為關鍵的階段,3歲之前對身高造成的損害將永遠無法彌補。 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3~7歲這個階段稱為學前期。所謂“7歲看老”是指在7歲時幼兒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7歲之後,基本上就難以重新塑造了。 當然,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變的情況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但畢竟很少,而且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去改變,因此,這就要求父母抓好早教,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具備征戰一生的能力和資本。 卡斯比教授曾經強調說:在0~3歲,父母的期望、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孩子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和規則系統。也就是說,此時父母的行為準則就是模板,它直接決定了孩子一生所依據的行為準則。父母不但要在這個時期關注孩子的行為,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每一位家長的共同心願。現在,大多數家長都比較重視早教,但是更多的人只著重於對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並沒有看到孩子心理模式的發展,也不關注孩子性格的形成過程,致使早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拔苗助長。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是一個完整的心理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從出生開始,到去世結束。在這個發展過程中,0~7歲的心理發展情況尤其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廈的基礎部分,直接決定了大廈的風格和高矮程度。父母如果能夠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給孩子進行很好的教育,就能夠給孩子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 12 # 多餘d絗憶30953395

    這句老話相信很多農村的朋友們都是經常能聽到的,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從一個人還是三歲的娃娃時候,看他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大致就能看出長大後的心理特點和個性了。而七歲已經是明事理的年紀了,從一個人七歲的個性,就大致能看到中年以後的狀態了,這句老話也是非常明瞭的概括了一個人從小的心理發展對長大的影響了。

    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

    這句老話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是很瞭解,說起來這句老話也有點迷信的色彩,也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關於男女生日兇吉的說法,在舊社會,人們通常認為如果男孩在二五八月出生的話,是非常吉利的,這樣的男孩長大了會有出息,而女孩生在三六九月的話,長大後會是一個賢惠、孝順的女子,當然這句話有點迷信了,不過這也是老一輩對晚輩們的期望,不知道朋友們你們的生日在這幾個月嗎?冷不靠燈,窮不靠親。以前的農村不像現在這樣發達,那時候農村還沒有電,大多都是用煤油燈來照明,而冷不靠燈說的就是天氣再冷也不要指著微弱的火苗來取暖,這樣是沒有效果的,而窮不靠親說的是即使再窮也不要把希望寄託在親戚身上,這也是老一輩在提醒後人凡事都要靠自己,自有自己強大了才是真的強大。

    不知道生活在農村的朋友們聽過這幾句老話嗎?咱農村的老話也要銘記於心,這些老話不僅僅是老一輩智慧的結晶,更多的是教會了人們做人的道理。

  • 13 # 皇族

    3歲看大,7歲看老”有科學依據。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做過對近千名兒童從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剩餘的20%則在7~17歲間獲得。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民間流傳的一句古老的諺語,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指從兒童三週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出生到三歲被稱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發展、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人生的頭三年勝過以後發展的各個階段。勝過3歲直到死亡的總和。”她的話不無道理,因為從正常的大腦發育來看。孩子3歲以前的大腦發育最快。嬰兒出生時大腦重量370克。

    此後第一年內大腦重量增長速度最快,6個月時大腦重量為其出生時的兩倍,佔成人大腦重量的50%。而孩子的體重要到10歲才達到成人的50%,可見3歲之前,孩子大腦發育大大超過了身體發育的速度。因此,3歲前是人智力發展的高峰階段。

    經過3歲之前的發育,孩子已經有了學習的良好身體基礎,在3歲~7歲這段時間,是孩子學習的關鍵期,他已經擁有相當的邏輯分析、歸納和綜合能力了。這段時間,孩子的記憶力也發展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能夠根據自己的記憶來判斷事物了。

    此時,孩子的性格和基本的人生觀、價值觀也都處於逐步形成階段,很容易被外力塑造

  • 14 # 80後果農劍哥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民間流傳的一句古老的諺語,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指從兒童三週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出生到三歲被稱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發展、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期望、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嬰兒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和規則系統。 三歲前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兒童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家長應該儘早開發孩子大腦潛能。還有更重要的是,家長在早教時一定要注意言傳身教的作用,自己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間是一種雙向溝通的關係,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見,多些耐心,更多去了解孩子。所以,身為家長,還是要把握好3歲黃金期,我們的孩子才會按照其本身的特點和潛能健康成長。

  • 15 # 貴港扶貧集市

    三歲看到大七歲看到老,意思是:三歲可知人長大了以後的發展,七歲可知人老了以後如何。 其核心意義是:人的思想、作風、習慣、行為等,從小就要加強培養,不可養成不良的作風和習慣。同時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思想特徵以及個人家庭實力、財力等情況,給孩子選擇更好的培養方向。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人生的頭三年勝過以後發展的各個階段,勝過3歲直到死亡的總和。”

    也有 研究者選取了1.7萬多人為物件,進行了長達50多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如果孩子在7歲左右時數學和閱讀技能方面非常出眾,那麼他們在成年後擁有較高的收入、較好的住房條件和較好的工作的可能性會明顯增加。如果兒童在7歲時的閱讀能力提高了一個檔次,那麼他們在42歲時的收入就會增加5000英鎊。即使將家庭環境、教育方式等因素考慮進來,這樣的關聯依然存在。

    由此可見,3歲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出生到3歲這個階段稱為嬰幼兒期,這個階段是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另外,他們還發現了下面的成長規律:

    1.性格:孩子成年後的性格基本上在3歲之前就已經定型,3歲之後變化不大;

    2.智商: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在3歲之前就已經完成60%,這時期的兒童腦部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

    3.學習:3歲之前是兒童的感覺、記憶和思維的形成過程中最為敏感的時期,3歲之前的學習活動將事半功倍;

    4.身高:3歲之前是孩子身高發展最為關鍵的階段,3歲之前對身高造成的損害將永遠無法彌補。

    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3~7歲這個階段稱為學前期。所謂“7歲看老”是指在7歲時幼兒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7歲之後,基本上就難以重新塑造了。

    從一個孩子的性格和日常表現,我們能夠大致推斷孩子將來的成就和所從事的行業,以及他成人後的為人處世風格等等。然後作為父母,可以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興趣愛好,有針對性的培養、教育,使孩子成為某一領域的人才時,少走彎路。

  • 16 # M逗逗先生

    在我們河南這邊常常聽老人說一些順口老話,這些老話聽似像平時一些言語,但細細的品味一下,其中的到底並不簡單,很多老話說的都是人生的哲理和人生的轉折點,不得不說讓人佩服。

    《三歲老大,七歲看老》

    相信這句老話很多農村的朋友都有聽說過,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句話有它一定的道理!幼兒時期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孩子的個性雖屬雛形,但他對以後的心理發展卻具有深遠的影響。雖然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些改變,但這些改變似乎不太明顯,就是說一個人在幼小成長髮育階段形成的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學習,事業,婚姻,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領域。《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民間流傳的一句諺語,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指從兒童三週歲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出長大後的心裡,個性,形象的雛形。所謂-七歲看老-是指在7歲時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7歲之後就難以重新塑造。所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無道理的。

  • 17 # 童年在風中飄揚

    三歲的時候孩子語言功能已基本完善。七歲的時候。智商和智力已達到一定的水平。三歲的時候孩子處於模仿期,家長怎麼做,孩子怎麼學,三歲時父母性格,待人處事。方方面面都會影響的一個孩子未來的發展。可以看到一個孩子長大的樣子。七歲的孩子,他的智力和智商。確定他未來的發展。這個時期。孩子的優勢和優點。已經可以看得到。七歲已大致可以看到一個孩子的未來。這就是所謂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滿意我的回答,請點選關注。

  • 18 # 鳳小小生活記

    人類的大腦是唯一一個在出生後還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歲前。三歲前,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這三年裡,大腦會建立700-1000個神經連線,但是讓大腦建立這些連線的是什么呢?其實是語言。

    誰的語言?

    孩子父母的語言。

    很多人以為三歲前的小孩什么都不懂,所以隨便在他們面前說什么都可以,然而這種觀念已被證明不正確。

    一個正在迅速發育的大腦,會透過聽覺和視覺接收到大量的資訊。如果把大腦比喻成一個機器,出生後三年家長的言行其實是在創造這個機器的過程。

    (你說的每個詞語,都在塑造你孩子的大腦)

    一個延續多年的研究也發現,到四歲前,貧窮家庭的孩子聽見的單詞總數比富裕家庭孩子少3千萬,而且他們聽見的單詞大部分都是負面的、否定的、簡單粗俗。

    沒有良好教育背景的父母,很容易採用一些簡單的命令性短句,比如:

    不許哭!

    不要碰!

    坐好!

    貧窮的生活給父母帶來更多的焦慮和負面情緒,他們也很難有心情耐心的給孩子“講話”。

    三年之後,貧窮家庭的小孩接受到的新詞語、複雜的詞語會比富裕家庭的小孩少很多,即便它還能在以後的時間裡透過教育去學習很多東西,但是它已經成形了——它接受新知識的方式基本已經定型。

  • 19 # 蔓莓愛游泳

    常言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有一定科學道理。幼兒時期是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孩子的個性雖屬雛型,但它對以後的心理發展卻具有深遠的影響。雖在以後成長過程中有一些改變,但這種變化似乎不太明顯。就是說一個人在幼小成長髮育階段形成的自我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學習、事業、婚姻、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領域。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民間流傳的一句古老的諺語,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即指從兒童三週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出生到三歲被稱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發展、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期望、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嬰兒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和規則系統。 所以,綜上所述,朋友,你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和“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意思是一樣的。 民間俗語很多都是這樣子的,因為流傳的時間的時間比較久,所以有了一些小小的偏差或口誤,但是它並不會影響俗語本來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勵志的歡快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