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題主現在大一,感覺身邊的人很擔心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課堂上老師問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明明大家都知道答案,而且有加分,可還是沒有人願意站起來回答。
18
回覆列表
  • 1 # 萌娃的萌媽

    因為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我們跟別人一樣,因為那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你看別人的孩子怎麼怎麼樣,你又是怎麼怎麼樣,我們就害怕跟別人不一樣了

  • 2 # 火命森林

    不是所有人都害怕和別人不一樣,害怕和別人不一樣的人是沒有發現與眾不同的優勢,或者在他身上根本體現不出來與眾不同的氣質,所有的改變都不是積極的,只是被動的改變造成的自己與眾不同。

    害怕自己與眾不同是害怕改變,害怕改變是畏懼未知的未來,擔心改變自己會變得更加糟糕。個性化時代,追求的是關注,人和商品一樣都要個性鮮明才能引人注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沒有個性只是刻意的隱藏自己或者去模仿主流很難得到認可,所以會有泯然眾人一說。

    所以多數人害怕和別人不一樣是因為沒有自信或者本錢不足,但是越是害怕越是難以深層次理解社會,釋放本性,更難成功。

  • 3 # 思想磨坊

    這種現象屬於從眾心理,但從眾心理又不能給予完全的解釋。

    從眾心理的根源在於歸屬感,希望被某個集體認同、接納並繼續留下來,而害怕被視為異類、被歧視、被排斥。

    但人們也追求個性,追求”標新立異”,希望自己在某個方面突出出來,而害怕太普通、被忽視、被埋沒。

    二者同時存在於人的心理,是統一的還是對立的?如果對立,界限在哪裡呢?

    還是有統一性的,就是在大家認同的方向上,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能力。比如,在為著同一個目標的奮鬥中,取得出眾的業績,一般沒有“出風頭”的心理壓力。

    而當二者對立時,界限似乎在於個人的承受能力有多大。為了凸顯個性,首先面對的就是他人的流言蜚語,心理承受能力小的會選擇退縮,隱藏自己的個性,心理承受能力大的才義無反顧。

    我們必須對那些敢於彰顯個性、勇於創新的人另眼相看,因為他們肯定在某方面有著過人的信念、慾望、自信和能力,甚至是不為人知的素質。

  • 4 # 卓越父母成長營

    題主標題用了“我們”,是想告訴大家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之所以普遍,因為大家都接受著差不多的學校教育,和差不多的家庭教育理念,因此,拋開因為性格原因造成的差異,基本上是一致的。

    如同這幅漫畫所表示的那樣,在“某種教育”,事實上現在這種教育依然是主流,標準答案,標準化考試,標準化XX,這就導致學生適應了趨同的生活,而不會有標新立異的想法,在這種理念之下,誰會願意回答老師的問題呢,因為老師需要的答案是唯一的確定的標準的句式,誰如果說錯,自然會被大家笑話;另一方面,說對也毫無成就感,因為本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就你能,搶著說,是不是要出風頭啊!要加分啊(用加分鼓勵回答本身就是一個誤導的方向)!

    你看,無論說對還是說錯,在那種教育模式裡都是不鼓勵孩子發言的,因為他們說的不是自己的話,而僅僅是應對答案。

    我的兒子今年恰好也是大一,在英國的大學裡就讀,他的高中是在國內上的,高考的成績超過了一部分國內985高校,但他還是希望有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我們當然支援他,因為他在國內上學時許多觀點會被壓制,但在那裡可以自由的和教授交流討論,他的內在主動性被激發。

    一個月後,兒子告訴我們現在知道學習是一件不確定的事情,每一天都有新奇的東西在展現,每一天都需要思考,閱讀,再思考,再互動,這個過程本身是不確定的,生命本身也是如此,這是符合人性的本然。所以在那種課堂裡面,老師不是希望要答案,而是希望看到每一個表達者的生命訴說。他們可以通宵達旦的在圖書館閱讀,或者做一個實驗、模型,或者拍攝一部紀錄片,再三的交流討論,沒有權威一錘定音,沒有誰可以控制他們思考。因此他們覺得思考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表達是思考的延伸,是把這種美好展示出來,如果是那樣,你願意表達麼?

    在他們的校園裡沒有宿管,沒有圍牆,24小時來電有網路,就是一個社群,大家都很自律,因為是一個成年人一樣的學習和工作,責任在肩,義無反顧的學習交流、思考寫論文,大家會就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不會有人恥笑他們迂腐,原因很簡單,他們說的不是答案,而僅僅是自我的表達。

    題主提的這個問題觸及了當下國內教育的一個尷尬之處,儘管許多一流目標再提,但真正關注本科生教育的學校寥寥無幾,有點名氣的教授都在忙著找課題,弄到一個就是億萬的經費,而很少關注學生的內在體驗,照本宣科,如下圖。

    留聲機式的教師,重複十年二十年年的教本,還在用“很簡單的個問題”敷衍孩子們,而孩子連敷衍都不願意,都知道假裝在學習,演一下而已。當下所謂雙一流的學校裡,這樣的教授有多少,不太樂觀,筆者曾經在一所最著名的高校培訓過,聽許多著名的博導授課,其中一位說“我講道德經第一段就用了一個學期,還沒講好……”而現場一位留美的學員站出來拿出美國出版的對道德經的一些新觀點,這位博導勃然變色,言辭不雅,憤然離席。

    所以,少年,這一切不是你們的錯,但你們會有改變,中國的未來在你們的身上,希望你們的下一代可以生活在蓬勃生機的校園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每天用洗面奶洗臉,臉上還是很髒有粉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