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葛基松

    尼采是偉大的哲學家,常以高度和深度統一的論述是非,這句‘’永恆的迴歸‘’就證明了尼采的思想。‘’永恆的迴歸‘’是指世界整體性來說,萬事萬物的存在是永恆的在兩個極端作迴圈運動,即螺旋疊加式或浪波式的運動。

  • 2 # 林三土

    永恆輪迴論,簡單地說,就是認為世界的全部事態會在無窮時間中不斷迴圈著精確重現。我們不妨對此稍加形式化:用W(t)表示在特定時刻t上“世界的全部事態”,則“永恆輪迴”意味著存在某個時間跨度T,使得W(t) = W(t + T) 對任何t均成立。

    永恆輪迴是一種常見的假說,在古埃及、古希臘、印度教裡都可找到蹤跡。基督教興起後,由於其教義預設了線性的世界觀(以上帝創世為世界開端、以末日審判為世界終結),永恆輪迴觀念(以及其它各種歷史迴圈論)一度在歐洲被視為異端遭到打壓,但在文藝復興以後重新開始在文人小圈子裡流行。十九世紀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對經典力學體系下近似於永恆輪迴的情況也有不少討論,比如龐加萊迴歸定理(Poincaré recurrence theorem)等。

    需要注意的是,“近似於永恆輪迴”和“永恆輪迴”存在很大差別。比如龐加萊迴歸定理說的是,一個有限且孤立的力學系統必然能夠在足夠長的時間內達到一個無限接近(但不等同於)初始狀態的狀態。然而再怎麼無限接近,只要兩個狀態並不等同,這樣的接近程度就無法在接下來的時刻繼續保持,迴圈(或近似迴圈)也就無從實現。所以儘管尼采以為他的永恆輪迴論有著堅實的科學基礎,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齊美爾曾用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反駁過尼采:假設有三個輪子,每個輪子上標出一個點,初始狀態三個點呈一條直線,三個輪子同向轉動,且轉速分別為1、2、1/π,那麼一旦輪子轉起來,無論歷時多久,初始的直線都不可能再出現。不過齊美爾的思想實驗是基於經典力學體系的;假如惠勒的“量子泡沫”理論為真,則“1/π轉速”這種說法就在實際的物理世界中失去了意義。)

    當然,尼采重提永恆輪迴論,並不是要認真去建構一個科學假說,而是要以此支援他的虛無主義、權力意志等哲學觀。可惜作為一個“強”得過頭的假說,永恆輪迴論在支援虛無主義方面其實相當“冗餘”。比如,永恆輪迴論蘊含決定論(世界的整體初始狀態決定了此後每一個時刻世界的全部事態),而哲學史上早有關於決定論與自由意志及道德責任之間關係的討論,永恆輪迴論並沒有在決定論之外帶來任何關於道德責任和虛無主義的新論證。與尼采設想的“全域性式”永恆輪迴相反,“局域永恆輪迴”(世界的部分事態不斷迴圈重現,但其它事態則仍然線性進展)由於並不蘊含決定論,因此倒可以為既有的哲學討論增添一些新的直覺素材(比如加繆借用西緒福斯反覆徒勞推石頭的神話來喚起讀者對世界的荒謬感)。總之,尼采永恆輪迴論的哲學意義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3 # 在野武將

    ~·1·~

    去年冬天的時候,我搬進了一間新屋——一個山上老房子的閣樓。許多舊的東西還沒有清走,蜘蛛網到處都是。當時我有兩個選擇:

    一是好好收拾一下這屋,用新的地板蓋住陳舊的地毯,用新的衣櫃取代那些黴壞的書櫥,用彩色的燈,把屋簷點亮。

    二是將就一下,姑且把床鋪了,反正,小半年不到,我就走了。我會搬進新的屋子,那時我要面向大海。

    我選了後者。我想,還是省下一些錢,為了新的生活;也省下一些時間,多讀幾冊書。就這樣,我在這破舊的屋子裡,生活了大半年,也還將生活下去。

    ~·2·~

    在我的小小的決定中,已經包含了我思考生活的方式,我區分當下與未來。

    對我來說,當下是不重要的,它是為了未來而服務的。當下是隨時可以被犧牲的,甚至有些時候,為了未來,就必須要犧牲當下。

    這種思考方式潛藏在我們種種道德哲學的深處,我們把時間切割成兩部分:當下與未來,我們要求前者服從後者。對於基督教哲學而言,整個當下的世界,就如我那破敗的小屋,這是沒有意義的——或者說,它唯一的意義是幫助我去到一間未來的屋子——面向大海——那永恆的世界,那天堂。泛而言之,從柏拉圖到黑格爾的哲學傳統,哲學家們總是教導我們要超越眼前的存在,要能夠拾級而上,去到一個更加美好的地方。

    這種種不同的哲學觀念,或許在內容上大相徑庭,但在一個地方是一樣的,即對於時間的切割:他們把時間切割成兩部分:當下與未來,他們要求前者服從後者。

    ~·3·~

    或許,有人會想到一些例外。比如享樂主義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現在能感覺到的快樂才是真的快樂。

    這種觀念真的有很大的不同麼?其實不是的。這種觀念依然把時間切割成當下與未來。只不過,它覺得,後者要服從前者:我們飄渺的未來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只用注重當下——就如基督教哲學說,當下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最終的審判。

    ~·4·~

    如果在這樣的一個宇宙中,我們的思考方式會不會發生一些變化呢?

    如果,在一個永世輪迴的宇宙中,我想,我一定會打理我的閣樓了——無論這是我的自由意志,還是我的宿命。因為,在這裡住著的半年不再服從於某個重要的未來,這半年,自己,就是迴圈往復的未來。同樣,如果我們無限次地迴圈往復在現在的世界與上帝的城,那麼後者也就並不那麼根本、那麼崇高、那麼重要。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他們是同一種存在。

    ~·5·~

    換而言之,永世輪迴像是一把檢驗我們思考方式的工具。

    好比圖靈測試,不管內容如何,如果通過了,就說明具有某種意義上的人工智慧;如果不能透過,就說明這個機器還達不到。永世輪迴幫助我們檢驗自己的判斷,或是哲學家提倡的學說。

    如果這種判斷不同透過永世輪迴的檢驗,這意味著一些什麼。這意味著我們構擬了一種未來,並以這未來,否定我們的當下——或者反之。這種否定深入我們的文化肌理,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然也深入不同的哲學體系。而這種否定的旨歸,一言以蔽之,則是虛無主義。

    在這一意義上,永世輪迴是尼采診斷虛無主義的一種透鏡。

    ~·6·~

    然而,終究有人會問:這個世界真的在永世輪迴之中麼?尼采自己真的相信永世輪迴麼?

    這就好比,孩子看了皮影戲,他認真地問爸爸媽媽:這個空城計真的存在麼?或者,那個擺攤的大叔,他真的相信歷史上有過空城計麼?即使不存在,即使那個大叔自己一點也不相信,看的過程中,我們也明白了許多,我們知道了有一個人,曾經慷慨北伐。

    同樣的,當我們以永世輪迴的宇宙拷問過自己之後,我們也明白了一些什麼。而尼采明白的那些,則在查拉圖斯特拉的其他教導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30歲了,想法還是跟孩子一樣該怎麼辦,總是容易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