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年,躊躇滿志的屋大維作了一場戲劇性的政治演出:他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權,恢復共和制;一面又裝作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與共和制度完全違背的絕對權力,成為元首、元帥、最高的代行執政官、終身執政官、終身保民官、大祭祀長、首席元老等,並獲得了“奧古斯都”和“祖國之父”的稱號。屋大維的這場精彩的演出,為執行近五百年的共和國舉行了最後的葬禮,宣佈了帝國的建立。儘管羅馬帝國是地中海地區最晚出現的帝國,但在歐洲和世界歷史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羅馬帝國是羅馬奴隸制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最後階段,也是地中海地區奴隸制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最後階段。公元前8世紀 — 前6世紀,羅馬歷史處於王政時期,那時它還處在原始社會的瓦解階段。隨著塞爾維烏斯的改革,羅馬形成國家,進入文明時代,奴隸制政治和經濟開始發展起來。公元前509年,羅馬推翻王政,開始了共和國的歷史。共和國時期,羅馬的奴隸制經濟迅速發展,並在其晚期和帝國時期臻於繁榮。當時,羅馬人統治下的整個西歐、南歐、北非、西亞等廣大地區,都被納入到奴隸制之下,奴隸在農業、手工業、商業、服務業、採礦業、娛樂業等各個領域的勞動,成為當時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可以說,在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希臘奴隸制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羅馬奴隸制經濟成了古代世界地中海地區奴隸制經濟的最高形式和最後階段。在政治上,羅馬原是一個王國,有國王、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羅馬共和國建立後,國王為執政官所代替,其他機構依舊儲存。在經歷了兩個世紀左右平民與貴族的鬥爭後,羅馬共和國增設了保民官等,進一步完善了國家機器,但掌權的依舊是羅馬貴族,所以羅馬共和國是不折不扣的貴族共和國。取代共和國的羅馬帝國,在統治形式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公元前27年 — 公元284年為元首政治,即披著共和外衣的帝制;從公元284 — 476年為多米那特製,即公開的君主制。在元首政治時期,舊時的共和國機構儘管存在,但在政治上已經沒有太大的作用,而以元首為中心又形成了另一套機構,元首掌握了軍、政、財、神等大權。在多米那特製時期,羅馬奴隸主徹底拋棄了共和國的外衣,實行公開的君主制。這兩種統治形式在階級實質上均是奴隸主專政,並使這種專政發展到最高階段
羅馬帝國開拓了疆域空前遼闊的國土,並透過一系列政治舉措,將廣大地區有效地納入帝國的統治範圍之內,成為在地中海地區統治時間最長的帝國。羅馬國家最初形成時,僅僅是一個小國寡民的城邦國家。經過兩個世紀的緊張征戰,它不僅打敗了周圍的強敵,擺脫了被動和捱打的處境,還統一義大利半島,再經三次布匿戰爭戰勝迦太基,其後又逐一征服馬其頓、希臘半島和敘利亞。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亞克興之戰中的勝利,不僅宣告了統治埃及300年的托勒密王朝的覆滅,也最終造就了羅馬帝國。屋大維成為元首後,曾宣佈要放棄戰爭,關閉戰神廟,實際上仍在東征西討,在多瑙河和萊茵河一帶大肆征服,佔領了比共和國時期更加廣大的領土。公元2世紀圖拉真統治時期,羅馬帝國的疆域最為廣大,它北至多瑙河以北的達基亞和萊茵河,西達大西洋和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南抵埃及和北非,東至兩河流域,地中海成為內湖。其疆域之遼闊,只有相隔萬里的中國漢帝國可與其匹敵。在廣闊的疆域內,面對複雜的民族成分、風俗習慣、地理條件和歷史背景等,羅馬奴隸主吸收和借鑑了各地區以往統治者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在採納他們若干統治制度的同時,在義大利以外的被征服地區廣泛實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始行於羅馬共和國時期。到公元前2世紀後葉,羅馬共有9個行省。西部6個:西西里、撒丁尼亞、科西嘉、山南高盧、西班牙和阿非利加。東部3個:伊利里亞、馬其頓、亞細亞。行省中各城市地位不一,羅馬也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帝國建立後,屋大維進一步整頓行省制度,將行省分為元老院行省和直屬元首的行省。前者包括業已安定的各省,後者包括敘利亞、西班牙和高盧,埃及則為元首私產,不在行省之列。羅馬人派遣總督治理行省,徵收賦稅進行剝削。羅馬人實行的是包稅制,即由一些大的商業高利貸者將一省稅收承包下來,然後自己去徵收。在完善行省制度的同時,羅馬統治者還不斷擴大自己的統治基礎。在共和國時期,羅馬政權掌握在元老貴族手中,新興的騎士奴隸主階層和義大利及行省的奴隸主均處於無權狀態。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最終將羅馬公民權授予所有行省的自由民,義大利和行省的奴隸主也相繼參與了政權。其典型例項為弗拉維王朝皇帝韋斯帕薌就不是羅馬人而是義大利人,而安東尼王朝的圖拉真大帝更是西班牙行省的人。羅馬帝國真正成為了所有羅馬人共有的帝國。正是在這種政策下,羅馬帝國維持了長達五百餘年的統治。
羅馬帝國還是古代地中海地區文明的集大成者和希臘、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其文化成就對後世的歐洲有深遠的影響。羅馬人廣泛學習、吸收和利用了先前各時代、各民族尤其是希臘民族創造的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羅馬自己獨特的的文明,使之成為古典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後世文藝復興的重要內容。它借鑑希臘字母,創造了本民族的拉丁字母,使這種字母為西歐的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所使用,形成“拉丁文民族”。在文學方面,帝國時期產生了維吉爾、賀拉斯和奧維德等享譽後世的著名詩人。在史學方面,湧現了波里比阿、李維、塔西陀、普魯塔克、阿庇安和蘇埃託尼烏斯等大批史學家。在農業方面,儲存下來的重要農學著作有加圖的《農業志》、瓦羅的《論農業》和科路美拉的《農業論》等著作。在天文地理方面,出現了斯特拉波的《地理志》以及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的托勒密的《地理學》。在醫學方面,著名醫生塞爾蘇斯和蓋倫以他們的醫學實踐和論著而被譽為“西方古典醫藥學的先驅”。在科技史方面,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彙集了希臘和東方文明長期發展的成果,被譽為古代最淵博的科技著作。在法學方面,自共和國時期十二銅表法頒行以來,羅馬法律不斷完善,尤其到帝國時期,各派法學家廣採博收,全面綜合共和國以來法制建設的成果,使羅馬法學體系臻於完備。在建築中,羅馬人廣泛使用混凝土等建築材料和拱券、柱式等建築結構,為後人留下了羅馬競技場、圖拉真紀念柱、萬神廟等舉世矚目的成就。而與建築發展聯絡的雕刻藝術在羅馬也有很大發展。
此外,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在客觀上為今天歐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征服過程中,原來經濟比較落後的西歐和中歐等地區,由於先進生產技術的傳入,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社會經濟獲得迅速發展,一大批城市(今天的倫敦、里昂、波昂、斯特拉斯堡、美茵茨、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等)拔地而起,從而將一個落後的歐洲改造成為經濟發達的歐洲,奠定了中世紀歐洲的發展基礎。羅馬帝國時期,原來相互隔絕的地區開始有了交往,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頻繁。尤為重要的是,帝國時期出現的基督教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並在公元313年的米蘭敕令中被君士坦丁大帝宣佈為合法的宗教,逐漸成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對歐美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盛衰各有時”。公元3世紀,強盛的羅馬帝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尤其是奴隸、隸農和貧民的起義及不斷入侵的蠻族,日益削弱著帝國的根基。儘管戴克裡先和君士坦丁進行了改革,但已經很難重建長期鞏固的政權。公元395年,羅馬皇帝提奧多西去世時,將權力分給他的兩個兒子分別治理,形成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終於分裂。公元476年,一個名叫奧多亞克的蠻族將領取代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的統治,自立為帝,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則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林)為首都,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封建國家。歷史邁向了新的歷程,但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創造了輝煌成就的羅馬帝國將永載史冊,彪炳千秋。
公元前27年,躊躇滿志的屋大維作了一場戲劇性的政治演出:他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權,恢復共和制;一面又裝作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與共和制度完全違背的絕對權力,成為元首、元帥、最高的代行執政官、終身執政官、終身保民官、大祭祀長、首席元老等,並獲得了“奧古斯都”和“祖國之父”的稱號。屋大維的這場精彩的演出,為執行近五百年的共和國舉行了最後的葬禮,宣佈了帝國的建立。儘管羅馬帝國是地中海地區最晚出現的帝國,但在歐洲和世界歷史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羅馬帝國是羅馬奴隸制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最後階段,也是地中海地區奴隸制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最後階段。公元前8世紀 — 前6世紀,羅馬歷史處於王政時期,那時它還處在原始社會的瓦解階段。隨著塞爾維烏斯的改革,羅馬形成國家,進入文明時代,奴隸制政治和經濟開始發展起來。公元前509年,羅馬推翻王政,開始了共和國的歷史。共和國時期,羅馬的奴隸制經濟迅速發展,並在其晚期和帝國時期臻於繁榮。當時,羅馬人統治下的整個西歐、南歐、北非、西亞等廣大地區,都被納入到奴隸制之下,奴隸在農業、手工業、商業、服務業、採礦業、娛樂業等各個領域的勞動,成為當時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可以說,在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希臘奴隸制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羅馬奴隸制經濟成了古代世界地中海地區奴隸制經濟的最高形式和最後階段。在政治上,羅馬原是一個王國,有國王、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羅馬共和國建立後,國王為執政官所代替,其他機構依舊儲存。在經歷了兩個世紀左右平民與貴族的鬥爭後,羅馬共和國增設了保民官等,進一步完善了國家機器,但掌權的依舊是羅馬貴族,所以羅馬共和國是不折不扣的貴族共和國。取代共和國的羅馬帝國,在統治形式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公元前27年 — 公元284年為元首政治,即披著共和外衣的帝制;從公元284 — 476年為多米那特製,即公開的君主制。在元首政治時期,舊時的共和國機構儘管存在,但在政治上已經沒有太大的作用,而以元首為中心又形成了另一套機構,元首掌握了軍、政、財、神等大權。在多米那特製時期,羅馬奴隸主徹底拋棄了共和國的外衣,實行公開的君主制。這兩種統治形式在階級實質上均是奴隸主專政,並使這種專政發展到最高階段
羅馬帝國開拓了疆域空前遼闊的國土,並透過一系列政治舉措,將廣大地區有效地納入帝國的統治範圍之內,成為在地中海地區統治時間最長的帝國。羅馬國家最初形成時,僅僅是一個小國寡民的城邦國家。經過兩個世紀的緊張征戰,它不僅打敗了周圍的強敵,擺脫了被動和捱打的處境,還統一義大利半島,再經三次布匿戰爭戰勝迦太基,其後又逐一征服馬其頓、希臘半島和敘利亞。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亞克興之戰中的勝利,不僅宣告了統治埃及300年的托勒密王朝的覆滅,也最終造就了羅馬帝國。屋大維成為元首後,曾宣佈要放棄戰爭,關閉戰神廟,實際上仍在東征西討,在多瑙河和萊茵河一帶大肆征服,佔領了比共和國時期更加廣大的領土。公元2世紀圖拉真統治時期,羅馬帝國的疆域最為廣大,它北至多瑙河以北的達基亞和萊茵河,西達大西洋和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南抵埃及和北非,東至兩河流域,地中海成為內湖。其疆域之遼闊,只有相隔萬里的中國漢帝國可與其匹敵。在廣闊的疆域內,面對複雜的民族成分、風俗習慣、地理條件和歷史背景等,羅馬奴隸主吸收和借鑑了各地區以往統治者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在採納他們若干統治制度的同時,在義大利以外的被征服地區廣泛實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始行於羅馬共和國時期。到公元前2世紀後葉,羅馬共有9個行省。西部6個:西西里、撒丁尼亞、科西嘉、山南高盧、西班牙和阿非利加。東部3個:伊利里亞、馬其頓、亞細亞。行省中各城市地位不一,羅馬也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帝國建立後,屋大維進一步整頓行省制度,將行省分為元老院行省和直屬元首的行省。前者包括業已安定的各省,後者包括敘利亞、西班牙和高盧,埃及則為元首私產,不在行省之列。羅馬人派遣總督治理行省,徵收賦稅進行剝削。羅馬人實行的是包稅制,即由一些大的商業高利貸者將一省稅收承包下來,然後自己去徵收。在完善行省制度的同時,羅馬統治者還不斷擴大自己的統治基礎。在共和國時期,羅馬政權掌握在元老貴族手中,新興的騎士奴隸主階層和義大利及行省的奴隸主均處於無權狀態。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最終將羅馬公民權授予所有行省的自由民,義大利和行省的奴隸主也相繼參與了政權。其典型例項為弗拉維王朝皇帝韋斯帕薌就不是羅馬人而是義大利人,而安東尼王朝的圖拉真大帝更是西班牙行省的人。羅馬帝國真正成為了所有羅馬人共有的帝國。正是在這種政策下,羅馬帝國維持了長達五百餘年的統治。
羅馬帝國還是古代地中海地區文明的集大成者和希臘、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其文化成就對後世的歐洲有深遠的影響。羅馬人廣泛學習、吸收和利用了先前各時代、各民族尤其是希臘民族創造的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羅馬自己獨特的的文明,使之成為古典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後世文藝復興的重要內容。它借鑑希臘字母,創造了本民族的拉丁字母,使這種字母為西歐的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所使用,形成“拉丁文民族”。在文學方面,帝國時期產生了維吉爾、賀拉斯和奧維德等享譽後世的著名詩人。在史學方面,湧現了波里比阿、李維、塔西陀、普魯塔克、阿庇安和蘇埃託尼烏斯等大批史學家。在農業方面,儲存下來的重要農學著作有加圖的《農業志》、瓦羅的《論農業》和科路美拉的《農業論》等著作。在天文地理方面,出現了斯特拉波的《地理志》以及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的托勒密的《地理學》。在醫學方面,著名醫生塞爾蘇斯和蓋倫以他們的醫學實踐和論著而被譽為“西方古典醫藥學的先驅”。在科技史方面,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彙集了希臘和東方文明長期發展的成果,被譽為古代最淵博的科技著作。在法學方面,自共和國時期十二銅表法頒行以來,羅馬法律不斷完善,尤其到帝國時期,各派法學家廣採博收,全面綜合共和國以來法制建設的成果,使羅馬法學體系臻於完備。在建築中,羅馬人廣泛使用混凝土等建築材料和拱券、柱式等建築結構,為後人留下了羅馬競技場、圖拉真紀念柱、萬神廟等舉世矚目的成就。而與建築發展聯絡的雕刻藝術在羅馬也有很大發展。
此外,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在客觀上為今天歐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征服過程中,原來經濟比較落後的西歐和中歐等地區,由於先進生產技術的傳入,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社會經濟獲得迅速發展,一大批城市(今天的倫敦、里昂、波昂、斯特拉斯堡、美茵茨、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等)拔地而起,從而將一個落後的歐洲改造成為經濟發達的歐洲,奠定了中世紀歐洲的發展基礎。羅馬帝國時期,原來相互隔絕的地區開始有了交往,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頻繁。尤為重要的是,帝國時期出現的基督教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並在公元313年的米蘭敕令中被君士坦丁大帝宣佈為合法的宗教,逐漸成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對歐美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盛衰各有時”。公元3世紀,強盛的羅馬帝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尤其是奴隸、隸農和貧民的起義及不斷入侵的蠻族,日益削弱著帝國的根基。儘管戴克裡先和君士坦丁進行了改革,但已經很難重建長期鞏固的政權。公元395年,羅馬皇帝提奧多西去世時,將權力分給他的兩個兒子分別治理,形成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終於分裂。公元476年,一個名叫奧多亞克的蠻族將領取代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的統治,自立為帝,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則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林)為首都,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封建國家。歷史邁向了新的歷程,但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創造了輝煌成就的羅馬帝國將永載史冊,彪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