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耆角木

    真相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不敢說真相,只能推測出某些可能性。郭脩這個刺客是曹魏派出的可能性極低,比較大的可能一是如裴松之所分析的是他的自發投機行為,二是與姜維可能有些關係。

    先來看看郭脩這個人的生平。郭脩在魏國名不見經傳,在一場姜維發動的小規模軍事行動中被姜維俘獲,然後被劉禪封為左將軍。但他一直找機會刺殺劉禪,被衛士發現逼退沒有成功。然後在費禕府宴會上,郭脩刺殺了費禕,隨後自己被殺。半年多以後,曹芳嘉獎了郭脩。

    這段記載有很多疑點,非常不合理。

    1、這是一場小規模戰爭,小到連戰爭的名字都沒有。姜維打了一場仗,沒獲得土地沒殺多少人,唯一有記錄的就是俘獲了郭脩這個人,這場戰役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2、郭脩在被俘前,魏國官方史書對他幾乎沒有任何記載,但劉禪卻封了他左將軍。左將軍是明號將軍,相當高的官職。他何德何能?

    3、他多次要刺殺劉禪,被衛士發現沒有成功,既然已經發現了他圖謀不軌,為什麼不對他進行任何處理?

    4、刺殺費禕後,魏國沒有直接表態,而是在半年多以後才給予了表彰。這半年魏國在幹嘛?是不是自己都沒搞清楚發生了什麼。

    5、費禕於延熙十五年開府,實際擁有了相權。延熙十六年初就被刺殺,這個時間點說明什麼?

    6、費禕一直主張休養生息,屬於絕對的鴿派,他平時壓制姜維,給他的兵馬最多不過萬人,不許他發動大規模軍事作戰。他主政對魏國沒有任何威脅,而他死後,鷹派姜維掌權,很快開始對魏國征伐。刺殺費禕,魏國圖什麼?

    7、郭脩刺殺劉禪也好,費禕也好,無論成功與否,自己都不可能全身而退,他又圖什麼?

    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的時候,對郭脩行為的評價是郭脩只是一介平民,對魏國沒有臣屬義務,魏蜀兩國又無殺父之類的深仇,而劉禪、費禕都很平庸,他們主政對魏國沒有任何壞處,殺了他們,蜀國不見得會衰退到什麼地步。所以,他認為這是郭脩的個人投機行為,並非受命行事。這至少比魏國派刺客更說得通。

    而更陰謀論的一種講法,就是這件事是姜維一手主導的。這乍聽很驚人,實際很有可能。首先,事情的起因就是姜維打了個莫名其妙的仗,俘獲了個沒聽過的人。他為什麼要打這場仗,為什麼要推薦郭脩?費禕主政時,姜維被費禕壓制,難以展開自己的抱負。費禕遇刺前,剛剛更上一層樓獲得了更大的權力,開府!這是指獲得了實質相權,成為蜀國政壇說一不二的人物,然後他就被殺了。事後,姜維成功掌權,隨後有了“九伐中原”。此時姜維獲益最大。反觀魏國呢?沒有任何獲益,反而迎來了姜維的大規模攻擊。一個案件,獲益最大的人不一定就是作案的人,但絕對嫌疑最大。

    史書記載,姜維好“陰養死士”。就是偷偷養一批不要命的人。幹什麼用?除了刺殺還能幹嘛用?因此,很說得通的可能性就是姜維打了個小規模戰鬥,抓住了個叫郭脩的人,殺了,然後用自己養的死士冒名郭脩,然後在費禕開府後找機會刺殺了費禕,使姜維掌握實權,可以施展抱負。他刺殺劉禪被衛士發現而未受處罰,可能只是姜維掌權後讓衛士撒的謊,根本沒有這個事情。至於魏國等了半年才表彰郭脩。可能是一開始一頭霧水,花了很長時間在核實這件事,發現確實有郭脩這個人,然後覺得畢竟是件愛國行為,也就可以表彰一下,僅此而已。這就一切都說得通了。

    當然,都是猜測,事實究竟如何,沒有人知道了。只是分析罷了。

  • 2 # 邢家老小

    確實死於刺殺,誰派來的就不一定了!大庭廣眾的刺殺,更像死士行為(姜維好養死士)。費禕的死對曹魏並沒有特別大的好處,反而姜維上來以後一系列北伐。刺客到底是誰的呢???

  • 3 # 金山萬丈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蜀漢舉行歲首大會,魏降人郭修亦在坐。

      其時費禕歡飲沉醉,不及戒備,結果為郭修親手持刃所害身死,追諡曰敬侯。憮戎將軍張嶷,初見費禕恣性泛愛,過於待信新附,張嶷曾致書戒之道:“昔日岑彭(東漢初名將)率師,來歙(東漢初名臣)杖節,然皆見害於刺客,如今明將軍位尊權重,應宜鑑知前事,稍為警惕。”然而費禕終為郭循所害。費禕死後,其子費承嗣,為黃門侍郎。次子費恭,尚公主為妻(禕別傳曰:恭為尚書郎,顯名當世,早卒)。費禕長女配太子劉璿為妃。

      費禕被刺是蜀國政壇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蜀國自諸葛亮死後所採取的防禦性國家戰略再起了大變動,蜀國鷹派勢力的抬頭。這件事單從《費禕傳》來看,只是一次偶發事件。但是如果和其他史料聯絡到一起,這起被刺事件就不那麼簡單了。

      三國費禕是不是姜維殺的?

      延熙十五年的時候,姜維進攻西平,雖然西平沒打下來,但抓獲了時任魏中郎的郭循。後來這郭循大概表現良好,就把他吸收進了蜀漢的陣營,而且官位做到左將軍!要知道,這可是馬超、吳懿、向郎曾經做過的位置,足見蜀國對其殊遇之重,不亞於對待夏侯霸。

      但是這個人身在蜀營身在魏,資治通鑑卷七十五載:“循欲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最後雖然劉禪沒被殺掉,但他總算也拼著性命幹掉了蜀國的一名大員。魏國感動不已,追封郭循為長樂鄉侯,使其子襲爵。

      但是這起刺殺事件仔細推究的話,疑點非常之多。就動機來說,這不可能是魏國朝廷策劃的陰謀。費禕是出了名的保守派大鴿子,他在任期間是蜀魏兩國最平靜的一段日子,幾乎沒發生過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魏國正樂不得,不可能刺殺掉他而讓鷹派姜維上臺,自己找自己麻煩。

      這也不可能是私人恩怨,就算郭循跟費禕再怎麼有仇,他也不是神仙,不可能算出姜維什麼時候打西平,自己會不會被俘,被俘以後是直接砍了還是受到重用,費禕喝醉了是否會湊到自己身邊。

      而這兩個可能都排除掉的話,剩下的最有動機殺費禕的人,那就是姜維。

     姜維與費禕的不和是眾所周知的,前者是主伐伐魏的鷹派,而後者則是堅持保守戰略的鴿派。在費禕當政期間,“(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可以說姜維被費禕壓制的很慘。費禕死後,能夠獲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維。事實上也是如此,陳壽在三國志姜維傳裡很有深意地如此記錄道:“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短短一行字,姜維迫不及待的欣喜心情昭然若是,路人皆知。

      換句話說,費禕的死,姜維是有著充分的動機。

      而姜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姜維傳》裴注裡有載:傅子曰: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就是說姜維這個人,對功名很執著,而且不象〈三國演義〉裡一樣是個楞青頭,反而很有城府,好“陰養死士”。至於偷著蒐羅這些死士是做什麼用的,就不好說了。

      而郭循在眾目暌睽的歲初大會上刺殺了費文偉,擺明了他自己就是拼個同歸於盡,不想活著回去,這是標準的死士作風。

      再回過頭來仔細研究郭循的履歷我們會發現。西平戰役的發動者是姜維,捉住郭循的是姜維,把他抓住不殺反而送回朝廷的還是姜維。換句話說,郭循看似是偶然地被俘才入蜀,實際上這些偶然卻是完全可以被姜維所控制——姜維有能力決定發動戰役的時間,地點以及對俘虜的處置,這一連串偶然只有姜維能將其成必然。

      這幾條證據綜合在一起推測,再加上動機的充分性,很難不叫人懷疑姜維在這起刺殺事件裡是無辜的。

      我們這些生活在後世的人,憑藉殘缺不全的史料尚且能推斷出姜維的嫌疑,當時的蜀國肯定也有人能看出來。但是史書上的記載似乎姜維是完全無辜的,和這事絲毫沒關係,這是為什麼呢?

      在資治通鑑卷七十五載有這樣一件事:“循欲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這一條記載很值得懷疑,因為如果真是郭循上壽時候想刺殺後主而“為左右所遏”的話,那他早就該被抓起來,蜀國怎麼可能還會放任他到延熙十六年年初去參加宴會?所以這一條記載不大可能是真的,倒象是事後為了充分證明其邪惡而後加進去的補敘。這種經驗大家都有,如果一個人做了什麼壞事,那麼很多人就會說:“我早看出這小子不是好東西了,前天他在我家門口轉悠我看他就象是要偷東西,我就是沒說。”郭循這件事也一樣,後主聽說他刺殺了自己的重臣,大怒之下號召群臣揭批其反革命行徑,於是肯定就有牆倒眾人推,說:“郭循早就懷有二心,打算刺殺陛下,幸虧我們左右給您攔下來。”反正郭循死了,死無對證。後主智力低,也沒想問問:“你早看出來了?那你怎麼不早說哇?

      總之,這條記載應該是刺殺事後往郭循身上潑的髒水。

      但是,這盆髒水還是有它的用處。它給人一個暗示:郭循是打算刺殺後主,因為太難下手,所以才找了個相對比較軟的柿子來捏,結果捏掉了費禕,因此這起刺殺是最開始目標是劉禪,費禕只是次要目標。

      只要大家都相信了那條記載,那姜維的嫌疑就可以澄清了。是啊,郭循原來是打算刺殺我朝皇帝,找不到機會才轉來殺其他目標,費老爺是運氣不好被他撞見了。我總沒動機殺我朝皇帝吧。如果近一步推論的話,這段記載很可能就是姜維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而在事後說的。

      綜合上述種種跡象不難發現,整個刺殺事件的形成可能是這樣:最初是姜維拿獲了魏中郎將郭循,並收羅了他做為自己的死士。(或者郭循根本就死了,姜維拿自己豢養的死士冒了郭循的名字)。西平戰役就是姜維為了創造出郭循“被俘魏將,歸順我朝”這麼一個令人信服的身份背景而發動的。接著郭循“被俘”,押解給成都,歸順蜀國,得了左將軍之位。然後十六年年初大會上,策劃已久的郭循殺了費禕,完成了他死士的使命。姜維怕別人懷疑到自己頭上,於是在事後對皇帝劉禪和其他同僚說:這傢伙早就腦後有反骨,好幾次想刺殺皇帝都被左右攔下了。然後大家“哦”地一聲恍然大悟,再不去懷疑姜維殺費禕的動機,紛紛譴責魏國的恐怖主義行為云云。

      而反對派意見是什麼呢?

    費褘不是保守派和平鴿,雖然曾經「(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但是費褘自興勢之役起,集結諸軍,統率兵力移防,又於延熙十四年北屯漢壽,翌年開府,正有孔明當年兵屯漢中,備戰北伐之態。

    其次魏國也有可能策劃,因為若非費褘率王平抵抗曹爽,曹魏當年早就南征滅蜀。

    至於姜維是否有動機,有點牽強,就算最大得利者為姜維,也不能因此推論有因果關係。正如赤壁之戰,曹操與孫權收穫有限,劉備得益最大,從無立錐之地,拓展到囊括荊南四郡,擁兵數萬人,但是赤壁之戰絕非以劉備為主力而大獲全勝。孫策遭刺,最大得利者為孫權,但可以得出孫權派人刺殺孫策嗎?

    回頭看刺客的來歷。

    按陳志魏少帝的褒揚詔書:「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群眾,陰圖窺窬,道經漢壽,請會眾賓,修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夫追加褒寵,所以表揚忠義。」

    可看出刺客刺殺費褘,是在費褘率軍襲擊曹魏之前。

    郭循按《魏氏春秋》:「素有業行,著名西州。姜維劫之,(郭)修不為屈,劉禪以為左將軍。」可見來歷頗高,而且也受到劉禪重用,昔日劉備起家時,就是稱為左將軍,荊州公安縣的來由,就是因稱劉備「左公安否」而稱公安。

    因此起用郭循為左將軍,並不由姜維主意;安置郭循,更不以姜維主使──這才是排除姜維為主謀的最大理由,姜維無法操控一切。

    再按裴松之的意見:「且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如果換掉阿斗,繼任的人可能會比較強,去掉費禕所謂鴿派,換來姜維所謂鷹派,對曹魏更得不償失。因此就魏人的立場,郭循若以刺客扶助姜維,形同叛國,對魏不利。

    再引《魏氏春秋》:「(郭)修欲刺(劉)禪而不得親近,每因慶賀,且拜且前,為(劉)禪左右所遏,事輒不克,故殺(費)禕焉。」《魏氏春秋》是由東晉孫盛所著,記載描述也非姜維所能主導。

    因此郭循被姜維俘虜後,回送成都時,就已無法主控刺殺費褘:

    一、因為首先得過劉禪要殺要活這關,萬一劉禪斬殺降將,就沒後戲可唱。

    二、再來是劉禪對降將的安排,如果劉禪堅持降將留在成都,費褘遠在漢中,相隔千里也難刺。

    三、其次是降將一定要有機會近身,費褘為蜀漢大將軍,不是閒雜人等可以接近。

    四、最後就是護衛守備,大將通常有嚴密保護,刺客得手的原因皆在疏於防範。

    五、費褘雖死,不代表姜維必然遞補,昔日魏延受孔明節制請兵萬人未果,但孔明死後,魏延卻未得權。

    姜維事先若有陰謀,得透過以上諸事,故稱姜維預謀理由不充分。

    後記:

    章太炎在《訄書》也有類似的講法,以為關羽之死的背後,有很大的陰謀。原文為「關羽...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於吳,以隕關羽之命。」也就是劉備故意派關羽守荊州,然後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殺,可以假借孫權之手來除掉關羽。

    其實事情不用這麼複雜,劉備若想殺關羽,就算莫須有,也可直接下令置死,或是叫回來殺掉。萬一關羽抗命,視同叛逆,更有理由鎮壓。何必犧牲荊州來陪葬?代價未免太高,荊州不但有土地,也有居民,不但可徵兵,也可收稅,就為了殺關羽,就把荊州送人,這才不合理。所謂失荊州,實為喪南郡,而且守南郡、失南郡之人另有其人,應為南郡太守麋芳,而非前將軍關羽。

    想象可以無限,但要有因果關係,以及合理性與否。

    注:依《通鑑考異》,郭修應為郭循之誤。

  • 4 # 小刀三國

    費禕確實是死於曹魏刺客之手,這個刺客名叫郭修,他還有另一個名字叫郭循,兩個名字都記載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在《三國志·魏書》中寫的是郭修;在《三國志·蜀書》中寫的是郭循,因為蜀國沒有史官,我們一般認為是郭修。

    三國志 陳壽著

    他是魏國的官員,是怎麼潛入到蜀國,又是怎麼刺殺掉費禕的呢?

    為了繼承諸葛亮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志向,姜維“九戰中原”,正是在姜維北伐的一次戰爭中,郭修投降了蜀國,劉禪還給了他一個官做做。然而,他身體投降,內心卻不投降,一直想找機會幹掉劉禪。逢年過節給劉禪道賀,一邊祝賀一邊靠近劉禪,劉禪旁邊的護衛又不傻,還看不出郭修這小心思嗎?

    劉禪:殺了我?有卵用?

    刺殺劉禪難以成功,郭修就去刺殺費禕了。公元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在漢壽開辦歲首大會,郭修也被邀請了,費禕就高高興興地喝啊喝,趁著大家都沒有防備,郭修使出真功夫,親手刺殺了費禕,自己只有一個人,也難以脫身最終被侍衛殺掉。於是,郭修和費禕的祭日同一天。

    這個郭修大費周章,潛入蜀國,是自己的主意還是朝廷派去的?

    應該是朝廷派去的,郭修死後,魏帝曹芳給他加官進爵了,讓他的兒子承襲父爵,還拿了很多金銀珠寶。郭修也算是出色完成了任務。

    曹芳

  • 5 # 知常容

    費褘的確是死於魏降人手中。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郭循,當然這個人最後也被誅殺。但是他被魏國當成了死士,他是被姜維俘虜之後投降了蜀漢。他殺死費禕之後,被魏帝追封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戶。

    當然有人說這是姜維指使的理由非常簡單,因為費禕對姜維的節制非常厲害,如同諸葛亮對魏延的節制,每次兵不過萬。而費禕死了姜維就開始大舉北伐。有人說姜維拿到了權力。

    這裡我給姜維洗白一下。費褘死了,姜維沒有拿到絕對權力,拿到權力的人叫做陳祗,他是費褘最欣賞的人,也是劉禪最喜歡的人,可以把他看作是費禕指定的接班人。他非常支援姜維北伐,所以姜維非常順利前幾年,但是他死了之後,朝中不再支援姜維北伐,所以姜偉北伐次次失敗。

    所以刺殺費禕對姜維來說沒有太大好處,相反風險更大。陳祗跟費禕的關係很好,更加沒有動機指使別人殺掉費禕。所以姜維應該給他洗白。

  • 6 # 看遍山川

    費禕是在當年的正月初一歲首蜀漢文武群臣團拜會上被刺身亡的,費禕宴會上正喝在興頭上,酩酊大醉時被一刺客看準機會給殺了。有說法刺客本來是想利用向劉禪道賀的機會幹掉劉禪,但是劉禪目標太大,邊上隨從太多無法靠近,刺客就臨時決機選擇了費禕。

    不管刺客究竟原本想搞掉誰,他的動機和背後是否有指使,受誰之命或者純粹是“獨狼”行動,一直被人猜疑。

    刺客名叫郭循,是姜維在攻打隴右曹魏西平郡時收降的一名曹魏中郎將,這個人估計在當地有很大的影響力,俘虜之後蜀漢可能出於籠絡其部族的目的被提拔為左將軍。漢制從大將軍以下就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方(前後左右)將軍等等名號將軍,中郎將雖然也屬於高階軍官,但比起左將軍來那就更差遠了,可見蜀漢對其是超規格使用(有認為是姜維的作用,也是今後郭循刺殺費禕,姜維是幕後指使的一個理由)。

    但就題主提出的問題而言,郭循是否是曹魏的“潛伏”,他的刺殺行為是否受命於曹魏,按當時的情況和事後的發展,筆者認為郭循基本是自作主張的個人行動。當然任何刺殺行動都有它的動機和目的,郭循也不例外。

    郭循是曹魏西平郡人,郭氏是當地大姓大族,並且他們對曹魏政權向來不感冒,魏文帝曹丕的時候就屢次發生過叛亂。魏明帝的老婆郭氏,後來的郭皇后就是魏軍平叛西平郡時被抓來收入宮中,被明帝曹睿看中納入後宮的。

    之後事情發展西平郡郭氏一直對曹魏耿耿於懷,當然這隻能是猜測,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魏明帝死後郭皇后成了郭太后,她實足成了司馬家奪權篡位的幫兇。司馬弟兄幾個廢曹芳殺曹髦立曹奐,郭太后不僅沒有吭啥聲(曹髦被殺後,倒是下過詔書那意思說他死有餘辜)還和司馬氏張羅著挑選曹家哪個傀儡來繼續當皇帝。

    由此可以推測,蜀漢那邊的郭循“身在蜀營心在西平”,對蜀漢和曹魏都沒有好感,如果能讓蜀漢全力以赴去攻打曹魏,對於郭循來說是最好不過的了。但在這裡看到主戰派姜維受到費禕的限制而不能大展手腳,他要找機會幹掉費禕,給姜維騰出空間。

    如果郭循是曹魏的“潛伏”,那他應該幹掉對曹魏威脅最大的姜維而不是費禕或劉禪,明擺著因為只有姜維動不動就要北伐,是堅決的主戰派,郭循的動機是把水攪混,對蜀魏都造成不利的影響。

    再說了,費禕被刺可不是在川中成都,而是在北部漢中漢壽縣(費禕不是完全不支援姜維北方,進駐漢中辦公就是表示姿態),如果郭循是“潛伏”,那他一定和曹魏有聯絡渠道,有人有暗線。事發後其他人會很快將訊息傳到曹魏方面,路線是向北穿過秦嶺(子午谷或斜谷)到關中長安,再快馬驛報至洛陽,但事實是曹魏方面在半年多後才知道這件事,才曉得已方在蜀漢還有這麼一個“烈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蛋蛋殼變薄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