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兵器世界

    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不算複雜,主旨就是富國強兵、依法治國、改良社會風氣,將整個國家打造成軍事機器。

    商鞅變法應該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公元前356年的第一次變法。

    這一年,商鞅拿出了魏國李悝變法的成果彙總《法經》,以此為依據打造一個以法度立國的大秦國,但商鞅有自己的性格,他新加入了連坐法,以沉重的酷刑懲罰違法者,這也是他自己悲劇的由來。

    經濟上支援開荒,鼓勵耕織勞動,有意打壓和限制商業,對貴族做出了一定限制,以集中全國的勞動力生產糧食和布匹,這兩樣物資不僅是軍事物資,也是保證社會穩定的必備條件。

    文化上獨尊法家,取消了其他諸子百家在秦國存在的合法性。這麼說或許有些籠統,但秦國變法之所以能一直堅持下去,不像東方六國那樣被後代國君摒棄,直接的原因就是統一了秦國上下的思想。

    軍事上設立20級軍功爵位制度,廢除舊貴族世襲爵位,阻止國內的械鬥,整合國家武力。這是秦軍強大起來的最重要一條,這種爵位制度類似今天的軍銜制,起到了鼓勵平民參軍,透過軍功改變命運的作用,這在當時均有革命性的意義,大大刺激了全國的戰鬥熱情,與東方六國紙醉金迷的社會風氣截然不同。

    (秦軍的髮型和服飾就是他的軍銜)

    第一次變法6年後,又開始了第二輪變法。

    首先,更加徹底的收回舊貴族的土地,第一次變法時還允許他們自給自足,這一次全部土地都被沒收,而且分給了農民和奴隸,宣佈他們的徹底解放,土地屬於耕耘者所有,並允許用來買賣,有研究者拿出證據說,當時秦國允許前來投奔的流民10年不交稅。這種土地革命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而且起到吸引東方無地農民、增加秦華人口的作用,既可以增加兵源又能提高糧食產量。

    其次,改革稅收制度,按人頭收取賦稅,這麼做是為了快速收割土地私有的紅利,與之配合的新政策還有新的戶口制度和新的郡縣行政結構,將全國分為31個縣,原本分散的人口被聚集起來,一切都是為了方便管理,挖掘生產力和增強凝聚力。

    同時,商鞅精心治理了快10年的秦國已經很富裕了,秦孝公決定放棄秦獻公時期打造的小城櫟陽,遷都到位置更遠離東部邊境的咸陽,櫟陽往東不遠就是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而且魏國沿著洛水修築了長城,這個長城在熱播劇《大秦賦》中被蒙驁提到,符合歷史事實。

    後世多認為孝公遷都是為了方便向函谷關以東發展,但筆者認為這就是一個帝王的高傲心性使然,如果是為了向東發展,櫟陽就完全夠用了,這個王城就是獻公為了方便和魏國拼命建立的。再退一步講,當時函谷關、潼關地區都被魏國佔領,談和東出擴張呢?遷都咸陽更多的還是安全考慮。

    (秦國櫟陽更靠近魏國的西河郡)

    二次變法最受傷的還是舊貴族,他們在失去了爵位之後,又徹底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可謂一窮二白了,不得不說這種做法過於激進了,也註定了商鞅的悲劇下場。

    筆者對商鞅的變法持謹慎態度,它不一定適合所有的諸侯國,這種迷信法統和武力的做法並不是長久之計,也為秦帝國二世而亡埋下了伏筆,後來漢帝國的成功說明,教化民眾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文盲遍地的社會追求法治,顯然有點想當然。

    那麼商鞅變法是不是秦國強大起來的唯一因素呢?筆者認為,它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秦國的強大始於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

    (影視劇中的秦獻公)

    首先,秦國地處西戎,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戰鬥民族,就算不變法,它的軍隊也有著不錯的戰鬥力,最好的證據就是在公元前366年秦軍在洛陽地區大敗韓魏聯軍,拯救了即將滅國的周王室,此時秦國還沒有商鞅。

    此外,還有公元前364年的石門之戰、公元前362年的少梁之戰,秦軍都取得了對魏國戰爭的勝利,除了斬首10餘萬敵軍,此時秦國並沒有經過變法,它的軍隊就具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這和秦國尚武的民風有很大關係,也是秦國一統六國的真正基礎。

    此外,秦國的變法並非從商鞅(衛鞅)入秦後開始,公元前359年商鞅才開始變法,但在此前的25年前,也就是公元前385年,秦獻公登基後第二年,就開始一系列的變法,主導變法的總設計師不是別人,就是秦獻公自己。

    獻公先是廢除人殉以增加人口,6年後秦獻公又劃出一些土地設立直屬於自己管轄的縣,此後又規範了商業和建立戶籍制度,首次使用了連坐法,這些改革並未觸及到舊貴族的利益(設立的縣都在偏遠地區),在不影響秦國穩定的前提下,秦國府庫變得充實,兵丁數量激增,後來秦獻公能聚集起50萬大軍向魏國復仇,不管是後勤還是兵源都沒有出現問題,天下第一的魏軍被打的接連慘敗。

    掌握大權的秦獻公進行了19年的勵精圖治,堪稱秦國變法改革的第一人。

    那麼秦獻公為什麼這麼神呢?他既不是法家也不是儒家,卻深得法家改革之道,後來的商鞅變法與秦獻公的改革,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不是巧合,而是秦獻公居住魏國30年的結果,這30年也是魏文侯變法的時間,秦獻公長期在魏國居住,對李悝變法的那一套了如指掌,之後在秦國複製了一遍而已。

    可是,秦國的變法也不完全是從秦獻公開始的,秦獻公的太爺爺秦懷公就因為過於激烈的改革而被殺害,君權旁落的危機可想而知,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也出現了多次外戚、權臣和太后攝政的現象,但都幸運的被一系列有為之君化解了。

  • 2 # 盪漾的可樂

    沒人知道商鞅之法的全貌。

    但是沿用至今的比如動鐵為兇,殺人償命。個人所得稅制度(當時收的是糧食,現在收的是錢財)。郡縣制秦的級別如下。郡――縣――鄉――裡

    現代的級別是。省(直轄市)――市――縣(區)――鎮(鄉)――街

  • 3 # 飛龍在天231272723

    商鞅的政治學說,是以強力為根基、以法治為主體、以權勢為支撐、以刑賞為手段、以排儒為輔助、以農戰為要務、以富強為宗旨、以稱王為目標的一套理論。

    商鞅從歷史的演變中深刻地認識到,國家的實質是一種"內行刀鋸,外用甲兵"的暴力。戰國時代的實情,是弱肉強食,以力服人的局面。所以他特別強調強力對社會統治的重要作用。《慎法》說:“國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開塞》說:“民愚,則知可以王;世知,則力可以王。”、《去強》說:“強必王、多力者王。"

    商鞅以法治為治國之要,其法治原則是:“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聖人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這就是人們常稱道的變法論,它是商鞅建立法制的基本原則。

    法治的具體內容主要是賞罰。《修權》說:“凡賞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約也。”至於實行賞罰的原則,主要是嚴格按法辦事,“不以私害法”,“賞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遠、不違親近"對於法治刑賞的具體實施,商鞅反對"恃多官眾吏”,而主張“別其勢,難其道”,造成一種“其勢難匿”的政治環境。因為如果依靠“置丞立監”來“禁人之為利”,“而丞、監亦欲為利”,所以不會有大的成效。這話好像對我們今天的依法治國所釆取的一些措施,很有啟發提醒之作用。刑賞的實行,還有賴於權勢,所以商鞅也十分強調權勢的作用。《修權》說:“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不過,商鞅雖然主張君主專制獨斷,但並不是提倡君主利用手中大權來“私天下之利”,而是要他們"為天下治天下",所以他嚴厲地批判了“今亂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的現象。由此可見,他的勢治思想是與公平、平等、強國利民的法治精神相一致的。

    商鞅除了政治、法治主張外,他的軍事思想也有很多亮點。比如:一、“以戰去戰”的戰爭觀。二、對軍事和政治之間關係的創見。《戰法》說:“凡戰法必本於政勝。”把政治看作軍事之本,是戰爭勝負的關鍵。三、獎勵耕戰,富國強兵的戰略思想。《農戰》說:“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看看我們今天的小農思想,是否真正能國興?四、全民為兵,以法治軍的建軍思想。五、重視全域性性戰略決策和軍事部署的思想。六、認真對待個別戰役和戰術的思想。

    總之商鞅是一個政治家、法家、兵家身份兼而具備之人。

  • 4 # 盪漾的可樂

    沒人知道商鞅之法的全貌。

    但是沿用至今的比如動鐵為兇,殺人償命。個人所得稅制度(當時收的是糧食,現在收的是錢財)。郡縣制秦的級別如下。郡――縣――鄉――裡

    現代的級別是。省(直轄市)――市――縣(區)――鎮(鄉)――街

  • 5 # 新24950

    秦變法成功原因:

    秦國地處西垂,四塞之地,易守難攻,遠離當時周文化集中地區,避開了各國戰爭的鋒芒,國內局勢相對穩定。

    秦國受周文化影響不算太深,貴族勢力相比其他各老牌諸侯國要弱很多,而且秦國傳統上的王權更強,商鞅變法正是加強王權中央集權,秦國急迫需要變法圖強,充滿功利性,正合秦孝公胃口,得到支援,變法才順暢。

    秦國變法,雖然許多人說是嚴刑酷法,但在那個天下大亂的時代,這種強硬暴力直接的法家風格的政策更適合社會國家發展,秦國變法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秦國大治。

    秦國變法分為前後兩次,逐步深入,先試探性變法,見到效果緩緩深入,變法推進成熟穩重。

    內容大概如下:

    廢除井田制,發展自耕農經濟,獎勵糧食產量高的農民,鼓勵婦女家庭紡織,逐步進入封建社會。

    廢除利於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分化貴族力量,沒有實際功勞不得保留貴族地位權益。

    實行軍功制,按殺敵數獎勵士兵,授予戰功卓著計程車兵爵位。

    移風易俗,強行禁止豪華葬禮,廢除活人殉葬,禁止好面子的人情送禮,規定男子成年後必須分家結婚,由政府分配農田房屋,女子成年後必須嫁人,政府出錢補助。

    全國戶籍登記,統計各地人口,實行連坐制,一人犯事,如果周圍人不舉報,一併同罪。

    全國重新劃分地域,實行郡縣制,地方長官由秦王親自任命,垂直式管理,加強中央集權。

    影響:

    秦國變法後,富國強兵,國家經濟跳級式發展,人口增長迅猛,吸引附近各國民眾入秦,軍隊戰鬥力恐怖,被關東六國稱為虎狼之國,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續推行商君之法,當時秦楚齊三強並立,秦國韜光養晦,秦昭王時,秦國鋒芒畢露逐步蠶食天下,最後秦始皇統一。

    商鞅變法中的中央集權政策,重農抑商政策,連坐制度,戶籍制度,軍功政策,都被後世合代王朝繼承下來,一定程度上成為封建時代的標杆。

    然而秦法有很多不合人情處,比如連坐制,身邊的人不論知情與否,一人犯事,全部同罪。秦法規定偷盜等罪名,不論嚴重程度,都施行重刑。秦法後世看來有許多暴力血腥處不合理處,但是不管怎樣,就是在那個環境下適合那個時代的就是最好的,用現代人眼光看待那個時代的許多事都是不合適的。

  • 6 # 飛龍在天231272723

    商鞅的政治學說,是以強力為根基、以法治為主體、以權勢為支撐、以刑賞為手段、以排儒為輔助、以農戰為要務、以富強為宗旨、以稱王為目標的一套理論。

    商鞅從歷史的演變中深刻地認識到,國家的實質是一種"內行刀鋸,外用甲兵"的暴力。戰國時代的實情,是弱肉強食,以力服人的局面。所以他特別強調強力對社會統治的重要作用。《慎法》說:“國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開塞》說:“民愚,則知可以王;世知,則力可以王。”、《去強》說:“強必王、多力者王。"

    商鞅以法治為治國之要,其法治原則是:“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聖人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這就是人們常稱道的變法論,它是商鞅建立法制的基本原則。

    法治的具體內容主要是賞罰。《修權》說:“凡賞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約也。”至於實行賞罰的原則,主要是嚴格按法辦事,“不以私害法”,“賞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遠、不違親近"對於法治刑賞的具體實施,商鞅反對"恃多官眾吏”,而主張“別其勢,難其道”,造成一種“其勢難匿”的政治環境。因為如果依靠“置丞立監”來“禁人之為利”,“而丞、監亦欲為利”,所以不會有大的成效。這話好像對我們今天的依法治國所釆取的一些措施,很有啟發提醒之作用。刑賞的實行,還有賴於權勢,所以商鞅也十分強調權勢的作用。《修權》說:“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不過,商鞅雖然主張君主專制獨斷,但並不是提倡君主利用手中大權來“私天下之利”,而是要他們"為天下治天下",所以他嚴厲地批判了“今亂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的現象。由此可見,他的勢治思想是與公平、平等、強國利民的法治精神相一致的。

    商鞅除了政治、法治主張外,他的軍事思想也有很多亮點。比如:一、“以戰去戰”的戰爭觀。二、對軍事和政治之間關係的創見。《戰法》說:“凡戰法必本於政勝。”把政治看作軍事之本,是戰爭勝負的關鍵。三、獎勵耕戰,富國強兵的戰略思想。《農戰》說:“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看看我們今天的小農思想,是否真正能國興?四、全民為兵,以法治軍的建軍思想。五、重視全域性性戰略決策和軍事部署的思想。六、認真對待個別戰役和戰術的思想。

    總之商鞅是一個政治家、法家、兵家身份兼而具備之人。

  • 7 # 劉一千五

    商鞅,又叫衛鞅,從小喜歡法家主張。在魏國呆了不久,就跳槽到秦孝公宮門下待詔。秦孝公與他談話,覺得這個人很有才華。並對他的只有透過變法革新才能使國家強盛的觀點很欣賞。老貴族甘龍等人不高興,阻撓商君施展變法才能。但秦孝公要試一下,於是,封商君為左庶長,準備開始變法。

    編行戶籍,統計人口。五戶為伍,十戶為什。成員相互監督,一人犯事,其餘連坐。告發,殺死罪犯的人獎勵。窩蕆罪犯的同罪。

    想要名聲和功名的,可以在軍隊出戰中按軍功大小得到。

    如果在紡織和耕作方面特別出色的話,可免去勞役,成為自由的人。貴族沒貢獻,削去籍貫,降為平民百姓。

    各官吏間相互監督,土地,田宅,衣服,甚至幾個老婆,幾個小妾都有嚴格分配,逾制嚴懲……

    商鞅為了取信於民做了兩件事,第一,立竿子在南門,誰扛到北門,給五十塊錢。姬三抱著試試的心理,一下扛到北門。那守門士兵見竿給錢。姬三大喜,逢人就說是說話算話。大家都相信了。第二,太子犯事了。儲君不能動,就動了太子的老師。於是,下面的人嚇了一跳,看來是要動真格了。

    等到新法一推行,就沒人敢不遵守新法了。一年下來就有了成效。再後幾年,秦國倉庫裝滿,逢戰必勝,軍功,生產,紡織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傲視山東六國。

    商鞅得罪了許多秦國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在孝公死後,群起進攻變法家,商鞅最後死於.馬分屍。很不值的。

    秦惠文君,廢了商鞅這個人,卻保留了他的新法,實在令人對秦的歷代君主感到不可思議。

  • 8 # 新24950

    秦變法成功原因:

    秦國地處西垂,四塞之地,易守難攻,遠離當時周文化集中地區,避開了各國戰爭的鋒芒,國內局勢相對穩定。

    秦國受周文化影響不算太深,貴族勢力相比其他各老牌諸侯國要弱很多,而且秦國傳統上的王權更強,商鞅變法正是加強王權中央集權,秦國急迫需要變法圖強,充滿功利性,正合秦孝公胃口,得到支援,變法才順暢。

    秦國變法,雖然許多人說是嚴刑酷法,但在那個天下大亂的時代,這種強硬暴力直接的法家風格的政策更適合社會國家發展,秦國變法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秦國大治。

    秦國變法分為前後兩次,逐步深入,先試探性變法,見到效果緩緩深入,變法推進成熟穩重。

    內容大概如下:

    廢除井田制,發展自耕農經濟,獎勵糧食產量高的農民,鼓勵婦女家庭紡織,逐步進入封建社會。

    廢除利於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分化貴族力量,沒有實際功勞不得保留貴族地位權益。

    實行軍功制,按殺敵數獎勵士兵,授予戰功卓著計程車兵爵位。

    移風易俗,強行禁止豪華葬禮,廢除活人殉葬,禁止好面子的人情送禮,規定男子成年後必須分家結婚,由政府分配農田房屋,女子成年後必須嫁人,政府出錢補助。

    全國戶籍登記,統計各地人口,實行連坐制,一人犯事,如果周圍人不舉報,一併同罪。

    全國重新劃分地域,實行郡縣制,地方長官由秦王親自任命,垂直式管理,加強中央集權。

    影響:

    秦國變法後,富國強兵,國家經濟跳級式發展,人口增長迅猛,吸引附近各國民眾入秦,軍隊戰鬥力恐怖,被關東六國稱為虎狼之國,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續推行商君之法,當時秦楚齊三強並立,秦國韜光養晦,秦昭王時,秦國鋒芒畢露逐步蠶食天下,最後秦始皇統一。

    商鞅變法中的中央集權政策,重農抑商政策,連坐制度,戶籍制度,軍功政策,都被後世合代王朝繼承下來,一定程度上成為封建時代的標杆。

    然而秦法有很多不合人情處,比如連坐制,身邊的人不論知情與否,一人犯事,全部同罪。秦法規定偷盜等罪名,不論嚴重程度,都施行重刑。秦法後世看來有許多暴力血腥處不合理處,但是不管怎樣,就是在那個環境下適合那個時代的就是最好的,用現代人眼光看待那個時代的許多事都是不合適的。

  • 9 # 白楊樹下談歷史

    秦國征戰六國離不開自身的實力強大,國力強盛都離不開秦獻公、秦孝公父子倆的功勞,那麼該如何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呢?在這裡我給大家理一理:秦獻公廢止人殉制度,大搞改革特區,落實實物地租,進行戶籍改革,實行連坐之法,大力推行縣制,明確軍功導向,這些系統的改革,既是對以前積貧積弱病症的對症下藥,也是對未來走向統一集權的提前佈局,是秦國轉弱為強的真正起點。為秦孝公推行變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等。商鞅在此基礎上,將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的延伸。

    首先,“徙木立信”,注重發動群眾參與變法。

    距今兩千多年前(公元前359年)的一天,櫟陽城南門外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樁,並在旁邊貼了一張告示,告示上寫著:如有誰能把這它從南門扛到北門,就獎賞十金(當時的“金”實為黃銅)。櫟陽【Yuèyáng】城規模並不大,從南門到北門的距離,也就幾里路的路程。這麼近的路,這麼輕的任務,這麼重的獎賞,天上掉餡餅也不會掉這麼大的!大家都覺得這是咄咄怪事,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但沒有一個人去搬運木材。

    過了小半天,人越聚越多,這時舊告示被撤下來,換上了新告示。還是這根木樁,還是從南門搬運到北門,賞金漲到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又過了小半天,終於有個人將信將疑地把這根並不太沉重的木樁搬運到了北門。

    讓大家感到意外的是,告示所言不虛,這個人果真得到了高達五十金的獎賞。眾人既羨慕,又後悔。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徙木立信”的故事。這起咄咄怪事的幕後推手,就是商鞅。這麼做目的就是要發動群眾,廣泛參與變法。

    其次,深化過去改革力度,國家權力更加集中。

    一是,取消宗室貴族的世襲特權。秦獻公推行的軍爵制實際上只有一條:只要有軍功者,不管你出身什麼門第、階級和階層,都能夠享受爵祿,軍功才是授予爵祿的最重要條件。商鞅變法取消世襲特權,不能再憑血緣關係獲得高官厚祿和爵位封邑,可以說是“貴族無軍功,也喝西北風”。

    秦獻公推行的軍爵制,只是要激發民眾在戰場上英勇殺敵。而商鞅倡導是全民參戰、全民皆兵,每戶人家能分到多少土地,奴役別人還是被別人奴役,完全取決於砍了多少腦袋。因此,老百姓聽說要打仗,居然歡喜得像餓狼看到肉。為了打仗,父親送兒子,哥哥送弟弟,老婆送丈夫,歡天喜地上戰場。

    二是整合貴族的采邑【cài yì】,全國土地實行縣制。秦獻公推行縣制,只限於秦東地區和後來兼併的土地,秦中和秦西地區的貴族們依舊施行過去的分封制。

    由於軍爵制度的執行,不少貴族失去了爵位和采邑,這些原本屬於貴族的采邑,也被設定成縣。

    因此,商鞅不僅在增量(秦東地區和新兼併的土地)上做文章,而且在存量(貴族因沒有軍功而失去的采邑)上做文章。因此,這讓秦國比其他國家權力更加集中,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特別是戰爭。

    第三,秦孝公推行的變法,涉及面廣,在一定程度上矯枉過正。

    一是重視農業方面。秦獻公獎勵耕織,並不限制商業活動,正常的工商業活動政府並不干涉。但秦孝公時期過於重視農業發展,只能全方位的抑制工商業的發展。

    首先,對工商業本身嚴加限制。包括設定重重禁令壁壘,徵收懲罰性重稅,把商人與贅婿並列為最低等的華人,一旦有徭役、戰爭,商人總是最先被徵發。

    其次,嚴格限制人口流動。這讓從事工商業必須滿世界跑才能賺到錢的人,被嚴格嚴格限制。

    第三,取締貨幣,實行以物易物。從事工商業必須要有錢進行流通,商鞅做得很絕,乾脆來了個釜底抽薪——取締貨幣,實行以物易物。商鞅之前,櫟陽是商業中心,北通犬戎,東連三晉,與中原大梁、洛陽、淮陽、定陶等地齊名,商鞅之後,秦國幾乎沒什麼商貿活動了。

    二是伍什連坐方面。秦獻公時期,“伍什連坐”之罪是有一定範圍的,“伍人檢舉”並非漫無限制。而商鞅變法時期,連坐被濫用了。當時,無論是鄰居也好、朋友也好,還是親戚、親人也罷,都缺少最起碼的信任和安全感,為了明哲保身,紛紛淪為潛在的告密者。

    後來許多人認為:在秦國,路上丟失的東西沒有人撿,大山叢林裡沒有強盜,家家都豐衣足食。國民為國家打仗都很英勇,喝酒鬧事打架的事卻不敢做,整個國家得到了大治。其實更多的是因為人人感到自危更為貼切。

    結語

    綜上所述,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推動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透過改革,廢除舊的制度,推動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商鞅變法所推行的徵收重稅、抑制文化發展等弱民、愚民、辱民的政策措施,也為後世所詬病,這是過去改革中所沒有的。

  • 10 # 劉一千五

    商鞅,又叫衛鞅,從小喜歡法家主張。在魏國呆了不久,就跳槽到秦孝公宮門下待詔。秦孝公與他談話,覺得這個人很有才華。並對他的只有透過變法革新才能使國家強盛的觀點很欣賞。老貴族甘龍等人不高興,阻撓商君施展變法才能。但秦孝公要試一下,於是,封商君為左庶長,準備開始變法。

    編行戶籍,統計人口。五戶為伍,十戶為什。成員相互監督,一人犯事,其餘連坐。告發,殺死罪犯的人獎勵。窩蕆罪犯的同罪。

    想要名聲和功名的,可以在軍隊出戰中按軍功大小得到。

    如果在紡織和耕作方面特別出色的話,可免去勞役,成為自由的人。貴族沒貢獻,削去籍貫,降為平民百姓。

    各官吏間相互監督,土地,田宅,衣服,甚至幾個老婆,幾個小妾都有嚴格分配,逾制嚴懲……

    商鞅為了取信於民做了兩件事,第一,立竿子在南門,誰扛到北門,給五十塊錢。姬三抱著試試的心理,一下扛到北門。那守門士兵見竿給錢。姬三大喜,逢人就說是說話算話。大家都相信了。第二,太子犯事了。儲君不能動,就動了太子的老師。於是,下面的人嚇了一跳,看來是要動真格了。

    等到新法一推行,就沒人敢不遵守新法了。一年下來就有了成效。再後幾年,秦國倉庫裝滿,逢戰必勝,軍功,生產,紡織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傲視山東六國。

    商鞅得罪了許多秦國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在孝公死後,群起進攻變法家,商鞅最後死於.馬分屍。很不值的。

    秦惠文君,廢了商鞅這個人,卻保留了他的新法,實在令人對秦的歷代君主感到不可思議。

  • 11 # 青華雨田

    秦國能從一個弱小的附屬國逐漸成長成一個超級大國,是和秦孝公時期他大力支援商鞅變法分不開的。

    說到商鞅變法,就必須提到商鞅這個人。商鞅是衛華人,哪他為什麼要跑到秦國去變法的呢?他的變法被支援推行,變法讓秦國國富兵強,被封於商地,然而商鞅最後的結局卻是五馬分屍,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接下來我們來說說。

    商鞅早期在衛國相國公孫綽底下當小弟,公孫綽很有名,也知道他很有才華,於是公孫綽向衛惠王推薦他,很不巧,還沒有去推薦,衛惠王就病危了。於是衛惠王就召來公孫綽面見,就問公孫綽,如果你有不測,誰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公孫綽就說商鞅雖然年輕,但是很有才華,大王可以放心把國家交給他輔佐管理,衛惠王聽後沒有吭聲,公孫綽知道衛惠王沒有聽取他的意見。過了幾日公孫綽請求面交見衛惠王說,如果你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然後患無窮。公孫綽走後便立刻給商鞅說,你快點逃命去,我向大王推薦你,他沒有采納,我又給他說,如果不用你,就殺了你,你快點走,晚了就走不了。商鞅聽後大笑道,他既然不採納你的意見重用我,肯定也不會聽你話來殺我,我不必逃走的。果不其然,商鞅繼續就在衛國生活。

    當時秦孝公繼位時很年輕,但他一心想要振興國家,可謂求賢若渴,為了求賢他下告示道,如果有人能助我振興秦國,我要和他分土地。這句話可以說對人才很有力度,這個影響力傳到了衛國。商鞅聽到後,透過一個秦孝公旁的宦官舉薦見到了秦孝公。商鞅第一次和秦孝公見面談的是帝道,秦孝公沒感覺;第二次談的是王道,秦孝公還是沒感覺;第三次談的是霸道,秦孝公有點感覺了,第四次談的是強國之道,秦孝公這次聽得很興奮,決定重用商鞅。於是商鞅變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援,使秦國強大起來。

    商鞅變法主要有兩點。

    第一,是政治制度改革。一方面是把秦國小的鄉令合併成縣,縣官是由君主任命的,實行官僚制度,廢除世襲制,給國家輸入優秀的人才;再一方面是提倡軍功爵祿制,殺敵封官,有效刺激和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第二,經濟制度改革。一方面是廢除井田制,獎耕織,擴大了農民的農作面積,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另一方面,家裡有兩個男人,必須分兩家,稅收按家戶頭收,這樣稅收就豐富了;鼓勵支援其他國家的農民來秦國種地,自己國家的農民去當兵打仗。這個方法很明顯,秦國的農民忠誠度高,鼓勵去當兵殺敵,而其他國家的不太靠譜,那就去種地,這樣一來秦國軍隊就成了虎狼之師!商鞅變法是正確的,但是卻威脅到了秦國貴族的利益,所以變法可以說很不容易的,於是商鞅立木為信,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小故事,從此以後所有人都知道商鞅的話是算數的,這樣商鞅就樹立了威信!有一年,秦孝公的兒子犯了法,商鞅沒辦法,就去懲罰了太子的老師,在他臉上刺字,結果過兩年太子的老師不爭氣,又犯了法,商鞅就把他的鼻子割了,所以在秦孝公死後,太子秦惠文王繼位,他對商鞅懷恨在心,最後把商鞅給車裂了!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經濟家,他的變法使秦國從不入流的國家成長成一個強大國家,成功讓秦國得到了崛起。

    這樣的有才人,死得的確很可惜,可是歷史就是歷史,誰都改變不了宿命!

  • 12 # 白楊樹下談歷史

    秦國征戰六國離不開自身的實力強大,國力強盛都離不開秦獻公、秦孝公父子倆的功勞,那麼該如何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呢?在這裡我給大家理一理:秦獻公廢止人殉制度,大搞改革特區,落實實物地租,進行戶籍改革,實行連坐之法,大力推行縣制,明確軍功導向,這些系統的改革,既是對以前積貧積弱病症的對症下藥,也是對未來走向統一集權的提前佈局,是秦國轉弱為強的真正起點。為秦孝公推行變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等。商鞅在此基礎上,將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的延伸。

    首先,“徙木立信”,注重發動群眾參與變法。

    距今兩千多年前(公元前359年)的一天,櫟陽城南門外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樁,並在旁邊貼了一張告示,告示上寫著:如有誰能把這它從南門扛到北門,就獎賞十金(當時的“金”實為黃銅)。櫟陽【Yuèyáng】城規模並不大,從南門到北門的距離,也就幾里路的路程。這麼近的路,這麼輕的任務,這麼重的獎賞,天上掉餡餅也不會掉這麼大的!大家都覺得這是咄咄怪事,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但沒有一個人去搬運木材。

    過了小半天,人越聚越多,這時舊告示被撤下來,換上了新告示。還是這根木樁,還是從南門搬運到北門,賞金漲到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又過了小半天,終於有個人將信將疑地把這根並不太沉重的木樁搬運到了北門。

    讓大家感到意外的是,告示所言不虛,這個人果真得到了高達五十金的獎賞。眾人既羨慕,又後悔。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徙木立信”的故事。這起咄咄怪事的幕後推手,就是商鞅。這麼做目的就是要發動群眾,廣泛參與變法。

    其次,深化過去改革力度,國家權力更加集中。

    一是,取消宗室貴族的世襲特權。秦獻公推行的軍爵制實際上只有一條:只要有軍功者,不管你出身什麼門第、階級和階層,都能夠享受爵祿,軍功才是授予爵祿的最重要條件。商鞅變法取消世襲特權,不能再憑血緣關係獲得高官厚祿和爵位封邑,可以說是“貴族無軍功,也喝西北風”。

    秦獻公推行的軍爵制,只是要激發民眾在戰場上英勇殺敵。而商鞅倡導是全民參戰、全民皆兵,每戶人家能分到多少土地,奴役別人還是被別人奴役,完全取決於砍了多少腦袋。因此,老百姓聽說要打仗,居然歡喜得像餓狼看到肉。為了打仗,父親送兒子,哥哥送弟弟,老婆送丈夫,歡天喜地上戰場。

    二是整合貴族的采邑【cài yì】,全國土地實行縣制。秦獻公推行縣制,只限於秦東地區和後來兼併的土地,秦中和秦西地區的貴族們依舊施行過去的分封制。

    由於軍爵制度的執行,不少貴族失去了爵位和采邑,這些原本屬於貴族的采邑,也被設定成縣。

    因此,商鞅不僅在增量(秦東地區和新兼併的土地)上做文章,而且在存量(貴族因沒有軍功而失去的采邑)上做文章。因此,這讓秦國比其他國家權力更加集中,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特別是戰爭。

    第三,秦孝公推行的變法,涉及面廣,在一定程度上矯枉過正。

    一是重視農業方面。秦獻公獎勵耕織,並不限制商業活動,正常的工商業活動政府並不干涉。但秦孝公時期過於重視農業發展,只能全方位的抑制工商業的發展。

    首先,對工商業本身嚴加限制。包括設定重重禁令壁壘,徵收懲罰性重稅,把商人與贅婿並列為最低等的華人,一旦有徭役、戰爭,商人總是最先被徵發。

    其次,嚴格限制人口流動。這讓從事工商業必須滿世界跑才能賺到錢的人,被嚴格嚴格限制。

    第三,取締貨幣,實行以物易物。從事工商業必須要有錢進行流通,商鞅做得很絕,乾脆來了個釜底抽薪——取締貨幣,實行以物易物。商鞅之前,櫟陽是商業中心,北通犬戎,東連三晉,與中原大梁、洛陽、淮陽、定陶等地齊名,商鞅之後,秦國幾乎沒什麼商貿活動了。

    二是伍什連坐方面。秦獻公時期,“伍什連坐”之罪是有一定範圍的,“伍人檢舉”並非漫無限制。而商鞅變法時期,連坐被濫用了。當時,無論是鄰居也好、朋友也好,還是親戚、親人也罷,都缺少最起碼的信任和安全感,為了明哲保身,紛紛淪為潛在的告密者。

    後來許多人認為:在秦國,路上丟失的東西沒有人撿,大山叢林裡沒有強盜,家家都豐衣足食。國民為國家打仗都很英勇,喝酒鬧事打架的事卻不敢做,整個國家得到了大治。其實更多的是因為人人感到自危更為貼切。

    結語

    綜上所述,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推動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透過改革,廢除舊的制度,推動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商鞅變法所推行的徵收重稅、抑制文化發展等弱民、愚民、辱民的政策措施,也為後世所詬病,這是過去改革中所沒有的。

  • 13 # 青華雨田

    秦國能從一個弱小的附屬國逐漸成長成一個超級大國,是和秦孝公時期他大力支援商鞅變法分不開的。

    說到商鞅變法,就必須提到商鞅這個人。商鞅是衛華人,哪他為什麼要跑到秦國去變法的呢?他的變法被支援推行,變法讓秦國國富兵強,被封於商地,然而商鞅最後的結局卻是五馬分屍,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接下來我們來說說。

    商鞅早期在衛國相國公孫綽底下當小弟,公孫綽很有名,也知道他很有才華,於是公孫綽向衛惠王推薦他,很不巧,還沒有去推薦,衛惠王就病危了。於是衛惠王就召來公孫綽面見,就問公孫綽,如果你有不測,誰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公孫綽就說商鞅雖然年輕,但是很有才華,大王可以放心把國家交給他輔佐管理,衛惠王聽後沒有吭聲,公孫綽知道衛惠王沒有聽取他的意見。過了幾日公孫綽請求面交見衛惠王說,如果你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然後患無窮。公孫綽走後便立刻給商鞅說,你快點逃命去,我向大王推薦你,他沒有采納,我又給他說,如果不用你,就殺了你,你快點走,晚了就走不了。商鞅聽後大笑道,他既然不採納你的意見重用我,肯定也不會聽你話來殺我,我不必逃走的。果不其然,商鞅繼續就在衛國生活。

    當時秦孝公繼位時很年輕,但他一心想要振興國家,可謂求賢若渴,為了求賢他下告示道,如果有人能助我振興秦國,我要和他分土地。這句話可以說對人才很有力度,這個影響力傳到了衛國。商鞅聽到後,透過一個秦孝公旁的宦官舉薦見到了秦孝公。商鞅第一次和秦孝公見面談的是帝道,秦孝公沒感覺;第二次談的是王道,秦孝公還是沒感覺;第三次談的是霸道,秦孝公有點感覺了,第四次談的是強國之道,秦孝公這次聽得很興奮,決定重用商鞅。於是商鞅變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援,使秦國強大起來。

    商鞅變法主要有兩點。

    第一,是政治制度改革。一方面是把秦國小的鄉令合併成縣,縣官是由君主任命的,實行官僚制度,廢除世襲制,給國家輸入優秀的人才;再一方面是提倡軍功爵祿制,殺敵封官,有效刺激和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第二,經濟制度改革。一方面是廢除井田制,獎耕織,擴大了農民的農作面積,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另一方面,家裡有兩個男人,必須分兩家,稅收按家戶頭收,這樣稅收就豐富了;鼓勵支援其他國家的農民來秦國種地,自己國家的農民去當兵打仗。這個方法很明顯,秦國的農民忠誠度高,鼓勵去當兵殺敵,而其他國家的不太靠譜,那就去種地,這樣一來秦國軍隊就成了虎狼之師!商鞅變法是正確的,但是卻威脅到了秦國貴族的利益,所以變法可以說很不容易的,於是商鞅立木為信,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小故事,從此以後所有人都知道商鞅的話是算數的,這樣商鞅就樹立了威信!有一年,秦孝公的兒子犯了法,商鞅沒辦法,就去懲罰了太子的老師,在他臉上刺字,結果過兩年太子的老師不爭氣,又犯了法,商鞅就把他的鼻子割了,所以在秦孝公死後,太子秦惠文王繼位,他對商鞅懷恨在心,最後把商鞅給車裂了!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經濟家,他的變法使秦國從不入流的國家成長成一個強大國家,成功讓秦國得到了崛起。

    這樣的有才人,死得的確很可惜,可是歷史就是歷史,誰都改變不了宿命!

  • 14 # 好乾誠

    1樹立政府公信力

    2設立獎懲制度,並且法制化。

    3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統一法律框架下,平等遵守

    4最大程度調動民眾積極性

  • 15 # 河東來

    以前的道家道派貴族是古代工業化“軒轅氏”黃帝遊牧部族是領導力量的主力,而商鞅變法之後的成果是道家法派貴族的農業化“神農氏”炎帝農耕部族成為領導力量的主力,一句話概括,以前是黃帝古代工業媽媽當家,變法之後則是炎帝古代農業爸爸當家,以前是黃炎聯盟,工業領導農業,現在是炎黃聯盟,農業領導工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療完了病人還需要放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