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禽大夫

    1、顆粒料粉末多?

    原因:工藝不良,裝置老化或不配套,分級篩規格(粉碎粒度、壓縮比等);原料質量差(過渡烘乾的玉米、次粉=細麩皮)或半成品水分高(面臨:冬季高水分玉米?如何解決?)配方結構合理性?油脂新增量高?準確性?

    解決措施:改善工藝引數:選擇合適壓縮比(根據半成品水分)、提高蒸汽質量、粉碎粒度,調整破碎機間隙;配方調整改善:新增粘合劑、降低油脂新增量;提高原料品質:一級次粉或全麥粉的使用。

    2、顆粒長、徑大小不均?

    原因:裝置原因(環模、環模材質、破碎機、切刀方位);人為操作問題(操作技能差,裝置調整不合理);人為產品規格不明確,生產模糊混淆(環模,分級篩要求)。

    解決措施:一要修整環模導料口,適時更新環模(視孔徑磨損);正確調整切刀方位;二要調整破碎機合適的間隙;三要明確產品規格要求,工藝引數要求,按標準生產;制粒工的初檢與打包人員最終檢驗。

    3、豬濃縮料顏色變化大?

    原因:一是原料(豆粕、花生粕)感觀變化——來自不同供應商(廠);原料使用錯誤(串倉);二是由於原料斷缺,配方原料結構變化;三是倉頭、倉尾料打入成品、裝置殘留料混入成品。

    解決措施:一要穩定原料來源,注重原料感觀品質的穩定性;二要穩定配方結構,避免原料斷缺;三要豬料用原料專存專用,防止與禽料混淆;四要剔除倉頭、倉尾料,嚴禁打入成品,打包最終檢驗做好原料使用計劃,適時補充庫存,保證連續生產大家達成共識,共同關注,監督執行。

    4、濃縮料中混有玉米碎或其他飼料?

    原因:混合機漏料或人為放料過早(多發於生產完濃縮料之後連續生產配合料);玉米串倉或成品串倉或原料本身殘留(胚芽粕殘留玉米);品種交替生產時輸送裝置清理不乾淨(多發於生產完配合飼料後連續生產濃縮料)。

    解決措施:一要定期對裝置進行檢修,裝置維護;二要產品交替生產時進行裝置清洗;三要原料採購時的細節關注(顏色、氣味、口味、雜質、加工工藝);嚴防原料串倉,設定看倉工的必要性;四要打包工對產品進行最終檢驗。

    5、配料失誤,預混料配料、投放錯誤?

    原因:一是生產計劃大,亂,工作量大,追求效率,忽視質量;新員工上崗,缺乏培訓,對小料認識不清,沒有質量意識,缺乏責任心;品管監督服務不到位,品管的盲點、盲區;二是原料串倉(料位器不到位或人為失誤),配料失真;配方執行輸入錯誤,對事故不重視,隱瞞真相。

    解決措施:一要選擇執行力強、有責任心的人選:穩定人選,及時培訓、提高質量意識,對重大質量事故隱瞞不報處理不姑息;加強監督,提高抽檢查頻度(沒有監督就沒有執行力);加強過程管理(把事情做對):檢查、記錄、整改、執行、複查。二要設定看倉工崗位,人工控制配料錯誤。

    6、包裝質量差、包裝、標籤使用錯誤?

    原因:包裝質量差,品管把關不嚴(內膜、外包編織)打包工粗心大意;原始包裝、標籤混有其他公司產品。

    解決措施:嚴格控制包裝質量標準(執行片區包裝驗收標準),加強員工培訓,關注細節,改善操作方法,標籤、包裝正面一致面向操作者,及時控制與供應單位協調,源頭控制好產品質量,防止混淆。

    7、飼料黴變?

    原因:一是雨淋;二是儲存不當,飼料受潮溼;三是顆粒溫度與室溫溫差大(大於5℃),冬季關注立筒倉玉米裝置掛壁料、清理制粒機廢料混入成品;回機料處理方法不正確。

    解決措施:一要陰雨天,儲存、運輸墊板、苫蓋棚布;二要客戶陰涼、乾燥處存放;三要調整冷卻風量、冷卻時間,保證冷卻效果;四要定時、定期對裝置(混合機、冷卻器、制粒機)進行清理;合理處理回機顆粒料,粉碎後重新制粒回機處理,嚴禁直接混入成品;定時對筒倉玉米通風,檢查。

    8、飼料產品效能表現不良?

    不良表現:採食量小、拉稀、階段性啄羽、叨料、癱瘓、料肉比高;顆粒含粉率高,顆粒硬度大,成品乾燥,顆粒大小不均。

  • 2 # 今天要吃阿莫西林

    產品質量波動的6個因素:

      a)人:操作者對質量的認識、技術熟練程度、身體狀況等;b) 機器:機器裝置、工具的精度和維護保養狀況等;c) 材料:材料的成分、物理效能和化學效能等;d) 方法:這裡包括加工工藝、工裝選擇、操作規程等;e)測量:測量時採取的方法是否標準、正確;f) 環境:工作場地的溫度、溼度、照明和清潔條件等。

    各因素的分析及主要預防控制措施:

      1、操作人員因素

      凡是操作人員起主導作用的工序所產生的缺陷,一般可以由操作人員控制。造成操作誤差的主要原因有:1)質量意識差;2)操作時粗心大意;3)不遵守操作規程;4)操作技能低、技術不熟練,以及由於工作簡單重複而產生厭煩情緒等。主要控制措施有:(1)加強“質量第一、使用者第一、下道工序是使用者”的質量意識教育,建立健全質量責任制;(2)編寫明確詳細的操作流程,加強工序專業培訓,頒發操作合格證;(3)加強檢驗工作,適當增加檢驗的頻次;(4)透過人員的適當調整,消除操作人員的厭煩情緒;(5)強化自我提高和自我改進能力。

      2、機器裝置因素

      裝置不但包括生產作業裝置、機械及裝置,還包括刀板、模具、夾具、量具等相關物品。主要控制措施有:(1)加強裝置維護和保養,對所有的裝置日常檢修及使用都要制定相應的標準,並按標準定期檢修維護。(2)採用首檢制,以核實機器的準確性、精確性。裝置的管理要儘可能的提早發現裝置運轉的不良情況並分析原因,採取適當的措施,進行預防性維護,防患於未然。

      3、材料因素

      主要控制措施有:(1)在原材料採購合同中明確規定質量要求;(2)加強原材料的進廠檢驗和廠內自制零部件的工序和成品檢驗;(3)合理選擇供應商(包括“外協廠”);(4)搞好協作廠間的協作關係,督促、幫助供應商做好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工作。

      4、工藝方法的因素

      工藝方法包括工藝流程的安排、工藝之間的銜接、工序加工手段的選擇(加工環境條件的選擇、工藝裝備配置的選擇、工藝引數的選擇)和工序加工的指導檔案的編制(如工藝卡、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工序質量分析表等)。

      工藝方法對工序質量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指定的加工方法,選擇的工藝引數和工藝裝備等正確性和合理性,二是貫徹、執行工藝方法的嚴肅性。  

    工藝方法的主要控制措施有:(1)保證定位裝置的準確性,嚴格首件檢驗,並保證定位中心準確,防止加工過程出現偏差;(2)加強技術業務培訓,使操作人員熟悉定位裝置的安裝和調整方法,儘可能配置顯示定位資料的裝置;(3)加強定型刀具或刃具的刃磨和管理,實行強制更換制度;(4)嚴肅工藝紀律,對貫徹執行操作規程進行檢查和監督。(5)加強工具工裝和計量器具管理,切實做好工裝模具的週期檢查和計量器具的週期校準工作。

      5、測量的因素

      主要控制措施有:(1)確定測量任務及所要求的準確度,選擇使用具有所需準確度和精密度能力的測試裝置。(2)定期對所有測量和試驗裝置進行確認、校準和調整。(3)規定必要的校準規程。其內容包括裝置型別、編號、地點、校驗週期、校驗方法、驗收方法、驗收標準,以及發生問題時應採取的措施。(4)儲存校準記錄。(5)發現測量和試驗裝置未處於校準狀態時,立即評定以前的測量和試驗結果的有效性,並記入有關檔案。

      6、環境的因素

      所謂環境,一般指生產現場的溫度、溼度、噪音干擾、振動、照明、室內淨化和現場汙染程度等。在確保產品對環境條件的特殊要求外,還要做好現場的整理、整頓和清掃工作,大力搞好文明生產,為持久地生產優質產品

  • 3 # 桃園三叔

    飼料出現質量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飼料廠生產的產品質量不合格,所以我們買飼料時要選擇信譽好、牌子響的正規飼料廠生產的產品,一般他們的產品質量有保障。二是飼料買回來後我們保管不當也會變質,比如受潮黴變,比如農藥汙染,比如時間過長等等。

  • 4 # 凡特施特生物科技

    飼料出現質量問題一般有一下幾個原因造成:

    第一、飼料原料來料質量不合格。

    第二、飼料配方有缺陷。

    第三、生產工藝引數發生變化。

    第四、貯存、運輸發生機率事件。

    以上原因均能導致飼料質量出現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個電腦還能升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