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魄
-
2 # 星星侑淚
《苗王服是貴州松桃正大鄉苗王城苗寨的服裝。》苗王城苗寨苗歷史記載介紹:苗王城西南地區苗族留存至今唯一一座儲存得較好的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建築為一體的古苗寨。它佔地面積10 平方公里,依據山形水勢,前後築有六個古兵寨。古寨內有11 條巷道,巷道內有 11 道寨門,巷道以石牆作為屏障並跟各家的院牆連成一體, 而且有專門迷惑敵人的“直角巷道”,可以引誘敵人進入死衚衕而殲滅。形成了有效的軍事防禦系統。古寨外牆高 3 米 ,寬 80 釐米 ,士兵可在城牆上來回巡邏。寨內的吊腳樓為典型苗家特色,歪門邪道是古寨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通過幾十代苗王的經營,苗王城在明朝時期就有一定規模。
-
3 # 橘子心甜
苗族服飾的象徵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自然之美的體現,苗族人民的勤苗族服飾的象徵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自然之美的體現,苗族人民的勤勞。
1、苗族服飾抽象的刺繡、圖案中反映和表現了她們的內心情感世界,同時表達了苗族女性對大自然的認識和了解及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服飾中可看出苗族歷史的發展程序和文化沉積,集中反映了苗族在與自然的抗衡中對事物的認識和昇華,在此間也就產生了苗族的審美意識。
3、苗族婦女認為,苗族服飾中包含自然之美,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們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應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種源於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
4、苗族服飾經過種麻、收麻、績麻、紡線、漂白、織布等一系列複雜的工藝到刺繡、蠟染、裁縫,最後成為一套精美的服裝,無不反映了苗族婦女的勤勞和耐性。
苗族服飾有地區差別,分為黔東南型、湘西型、雲貴型:
1、黔東南型:雷山苗族服飾多姿多彩,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本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2、湘西型: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主要是松桃縣)、渝(秀山縣、彭水縣一帶)、鄂(恩施州)四省交界一帶。古代男女蓄髮椎髻的習俗已消失。如今女性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繡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紮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
3、雲貴型:雲貴的大花苗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的昭通、楚雄、彝良,貴州六盤水、威寧、織金、普定、鎮寧、紫雲等地。大花苗族主要麻布做衣服,他們遠古的服裝都是自己種植麻,自己織布,自己做衣服。
-
4 # 以畫隨出
苗王服,苗王穿。
也是苗人他主先。
苗族人民尊他仙!
神臺貢奉代代傳,
至今不知多少年!
苗人為了主先敬,
苗族刺繡更精誠。
回覆列表
被稱為“苗族天下獨一廟”的榕江苗王廟,看上去規模還不及中原一座普通寺廟。然而,苗王廟在海內外都有一定影響。長期以來,苗王廟裡供奉的那個“身著苗服、赤足芒鞋”的苗王到底是誰,一直是個謎。
獨一無二的苗王廟
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城,有一座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苗王廟,被譽為“苗族天下獨一廟”。
苗王廟中,有苗王塑像:身長七尺,赤足芒鞋,頭纏包帕,著左衽服,手持長竹煙桿,雙目炯炯。每當逢年過節,附近的苗族鄉親都到這裡上供菸葉,焚香燒紙,厚祭苗王。不僅如此,有些在東南亞國家的苗族人也到此來尋根祭祖。
儘管在國內外都有一定聲名,但由於苗族是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所以,關於苗王廟的史載寥寥無幾。多年來,人們研究苗王廟依靠的僅是成書於1943年、由時任榕江國立師範學校推廣處主任李紹良(江蘇人)所著的《榕江縣鄉土教材》:
“縣城之西山坡上有苗王廟,建立之時期不可考。廟中有苗王塑像,身長約七尺,身著苗服,赤足芒鞋,眼大神威,香火頗盛。全縣人氏,都馨香而禮拜之。破除迷信之說盛行後,所有縣城之城隍廟、土地祠神像神位,均被打毀。而苗王廟及廟中之苗王塑像,迄今巍然獨存,蓋以深得人民信仰與尊崇之故也。據本地人傳說,苗王自稱老苗,名不可考。在上古高陽高辛時代(注:約在紀元前4400年)因鑑於中原之洪水四溢,將成大災,遂率童男童女百人,由北嶺之高峰,駕雲南飛,降落於苗嶺山上,以避洪水之災。其所帶之苗裔繁衍于山中而得名也。老苗來到以後,蓄意經營,將中原帶來之文化,逐一教導其子孫……苗王為苗人南遷之始祖,苗人俱崇拜之,故立為祠廟,以尊崇仰。”